广州开发区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广东广州 510663
摘要:新常态的背景下,学校建筑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赋予学校建筑和教育空间以文化熏染与教育理解,展现了现代化学校建筑的主要特征。彰显"场所精神",学校建筑设计思维的重构。不仅体现的是学校教育理念,同时也在空间的范畴上,体现了文化魅力、内涵与育人等价值。另外,学校建筑与教育空间主要是面向学生,需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发展天性,寻找建筑文化与学生体验之间的共融性,实现细节性打造,挖掘学校建筑设计的教育意蕴,之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实用性”,开发并转化育人的价值。
关键词:场所精神;学校;建筑设计
一、大型标准化唯美主义,美丽学校建设的现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认知与行为、意识等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学校的一树一木、一窗一栏、一字一画等都可能影响学生,展现较强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性价值[1]。近几年来,随着新一轮“大繁荣”的倡导,全国上下3000多所中小学开始改建或者是翻新。但是,第一,唯标准化设计下的教育需求被忽略。从一定程度上看,学校建筑设计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需要设计者具备教育学与建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在特色的基础上,构建学校品牌,展现学校育人的个性化元素。但是,传统理念下的学校建筑设计,更加倾向的是“实用性”,普遍是“固定的教室+走廊+操场”的布局状态[2]。第二,存在超大规模的学校,已经被学生所摒弃。这个时候,学校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从学生的视角,关注多元化的灵活趋势。但是从调查当中可以发现,所谓的“超大规模”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可能造成很多的不便利性,降低了学生上下学的通勤效率。功能区块的便利性较低,不利于师生的课间交流。第三,唯美主义消弱了学校建筑功能方面的设计。从现代化的理念上看,强调的是形式追随功能,主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服务于学生。但是,忽视了平面方面的功能性布局,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学校的校长与老师、学生在学校建筑设计的时候,并没有参与到其中,忽视了此方面的需求性[3]。另外,对话交流平台不足,建筑界之间缺少对话性,隔离了教育需求与建筑设计的理念。
二、超标准化与一体化的场所设计,展现了学校建筑发展新理念
(一)学校建筑设计需要适应教育理念的发展
学校不仅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学习、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一个“经世致用”“实学”“本色”和“真精神”等思想的传承的地方。需要把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从主流设计的标准上看,教育是公平的,需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展现较强的灵活性。建设标准并不是设计天花板,而是在空间的基础上,展现教育的需求与理念。但是,目前为止还有不少学校在建筑设计的时候,缺少评价体系,制约了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的创新与延伸,因此,以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学校建筑设计评价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4]。
(二)建筑设计需要构建全程的规划新模式
学校建筑在设计与建设的时候,涵盖了教育界与设计界一体化的发展形式,展现了不同的关怀制度。需要在整体策划的基础上,提供整体策划,全程跟踪,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角度,深度探究学校建筑设计的优质流程。在一体化设计的基础上,构建魅力学校,将理念、原则、功能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展现空间性与教育性。也可以使用逆向设计的方式,形成先理念,后定位,再课程,最后建筑的全新设计流程。然后在实证的基础上,重视证据导向,超越规范与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在"场所精神"的基础上,构建建筑设计
任何一个学校的环境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发表演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想要展现"场所精神",那么就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提升学生对学校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第一,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展现校园空间建设的主要特征。例如:7到13岁的学生还处于心智不健全、好奇心与依赖性较强的年代,这样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构建游戏式样的发展空间。针对于16岁到19岁的学生,需要展现了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发展空间。第二,学校建筑功能的多样化,消弱了内部的联系,降低了学生的归属感。需要服务学生的生活,互动交流,学术氛围,课外延伸渠道,家的感觉等全方位的支持。第三,需要充分的使用用户的户外空间,展现较强的运动性与社交场所性。激发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感情交流,把活动带到教室,提升空间效率。
三、彰显"场所精神":学校建筑设计思维重构的跨思维与文化多功能的实践
(一)新学校建筑理念下的STEM教育空间建设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还有不少优秀的案例为学校建筑设计思维重构的跨思维所展现"场所精神"。例如:浙江杭州市大关中学廊家新校区,就引入了跨界的思维与理念。属于全球化第三个不像学校的学校建筑,展现了学校的个性化与简练化,现代化。积极的加入了STEM教育空间理念。并在STEM教育空间理念的基础上,设置了STEM教育空间实验室,STEM教育空间专业教室,STEM教育空间交流室。然后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工程技术,创新意识与能力。然后推出属于自己学校的STEM教育空间课程,形成品牌建设,引入两大一小的设计理念,将走廊开放,实现空间的巧妙使用。
(二)老校区的文化命脉禅城
杭高学校存在100年的历史,展现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因此,此校区在人文理念的规划上,不仅加入了轴线和七进贡院的空间序列,也展现了对应的空间气质与特征[5]。接着,对标志性的建筑进行重塑,传承学校悠久的历史形象,展现“鲁迅窗”的设计原理。
(三)多功能的学术居住区
从欧洲发达国家的角度进行探究,美国的教育系统需要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展现传统的学术价值,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思维的判断能力。学校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可以有效的获取知识。因此,加拿大学术居住区的构建,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起居环境与精神场所,达到了住宿与学习、生活上的平衡。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建筑设计需要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在文化积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教育背景等几个方面,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把校园物型环境设计与教育的理念结合起来,创新生活条件,突出学校“古朴本真”与“现代开放”气息,完成时空的开放性,体现校内外的联系。让学生正确的解读新型学校,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洪霖. 基于教育意义的学校建筑空间诊断[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06)
[2] 王莹. 儿童“失乐园”——标准化学校建筑对童年的放逐及寻回[J].教育科学研究. 2018(04)
[3] 李祖明. 重构学校建筑的教育蕴涵[J].建筑. 2018(07)
[4] 杜杰. 关于学校建筑在山地上的设计问题[J]. 低碳世界. 2019(05)
[5] 张绍波,李静萍,陈祥云. 刍议学校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依据[J].大众文艺. 2017(01)
论文作者:周振兴,吴永漩,江东鹏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7
标签: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基础上论文; 理念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