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文学经典阅读_文学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文学经典阅读_文学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文学经典阅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施素质教育论文,重视论文,经典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人对知识、技术和物质的盲目崇拜。为了追求眼前的、直接的功利目的,全社会包括学校教育在内,形成了明显的重知识、轻修养,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从而导致了一代人的片面发展,严重者已成为思想贫乏、目光短浅、人格扭曲、唯利是图的“空心人”和物质人。人的严重物化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全面紧张,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向,便是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反对科技至上。为了不至于重复西方教育曾经走过的弯路,为了彻底改变我国教育中业已存在并日趋严重的教育科学化发展势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里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被概括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既是对长期以来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应试教育”的一种纠偏,又是教育思想的一次大转变。然而,“全面发展”,何者为先?毫无疑问是人的精神的养育和灵魂的塑造,即培养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有品位有修养的人,简言之:“立人”。那么怎样才能立人呢?立人的途径有多种,比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授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等等,其中加强文学阅读,尤其是文学经典的阅读可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学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而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稍加留意便会发现,人们往往是从实用功利的角度去看待文学阅读的,即将教材所选作品仅仅当成一种知识去传授,以便应付考试,获取分数。这就是为什么会常有教师或家长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与教材和考试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中外文学名著视为看“闲书”和“不务正业”,并加以严厉训斥的奇怪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诚然,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经典是民族语言成功运用的范例,学习它对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对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文学阅读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非实用功利的一面,即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指出的那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文学经典代表了一个民族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经过历代读者长期反复阅读鉴赏而筛选出来的文学精华。它们一般都以较为完美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不仅如此,民族文学中那些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理想追求、执着的生命意识、彻底的自由精神、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至善至美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优秀作品,往往具有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能超越种族和地域的界限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文学经典在立人方面有着诸多优势:与诉诸人的理性的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相比,它用形象的情感的方式去感染读者,具有“动天地、感鬼神”的特殊效果;与探求自然和社会规律之真的科学文化知识相比,它更强调追求合目的性的善,对弘扬人性中高尚健康美好的一面,去除人性中卑劣病态丑恶的一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同样用审美的方式去感化人、陶冶人的音乐、美术和影视等艺术作品相比,它具有形象的间接性、内容的广阔性和思想的深刻性等特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像力和思考力,使人在充分认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验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与细致性,领悟思想认识的独特性与深刻性的同时,全面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完善人的个性品质,滋养人的思想情感,提高人的品位修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经典特殊的立人价值是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的。

然而,目前中小学生的文学阅读状况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首先,阅读量明显不足。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重点推荐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但实际上真的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学生为数不多。原因有二:一、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阅读。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在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城市的中小学生几乎整日忙于上课、补课、做作业和考试,很少有时间去阅读教材以外的读物,特别是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二、“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学生不再热衷于阅读。八十年代以前,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特别是近年来电脑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电视已占据了中小学生很大一部分的课余时间,而城市的部分中小学生又迷上了电脑游戏和流行歌曲,很多学生已不习惯于阅读。这种由“读”到“看”的变化,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更意味着现代人审美方式的某些实质性变化:由主动选择到被动接受,由追求个性化到趋向于类型化,由驰骋想像、积极思考到沉溺于视听享受与追逐时尚,由追求精神高度到热衷于游戏和消遣。“读图”时代的到来固然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感官刺激与享乐,也不乏审美愉悦,但就总体看,充分商品化市场化后的影视艺术产品和网络文化对提高人的内在品位与修养并无太大的帮助。其次,在较为有限的课外阅读中,文学经典的阅读量也较为有限。现在的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比较喜欢读影视、体育、时装和爱情婚姻类报刊,以及兵器、航空和舰船知识等科普类读物。即使是阅读文学作品,也是比较偏爱言情、武侠、侦探和科幻小说。很多中学生讲起金庸、古龙、琼瑶、韩寒和郭敬明来如数家珍,但认真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或是熟悉现、当代名家名作的却寥寥无几。商业化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也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在广告和时尚的引导下,读者身不由己且心甘情愿地投身于消费的潮流中。此时阅读的意义已不在于获取形而上的“意义”,而纯粹是为了娱乐和消遣。伴随着市场经济而兴起的大众审美文化终于一步步地将人制造成欲望人、消费人。尽管在竞争激烈、充满风险的快节奏现代生活中,大众审美文化也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如释放情感、缓解焦虑、抚慰心灵等等,但对以立人为最高目标的素质教育而言,其作用显然十分有限。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目前中小学生文学经典阅读量明显不足的问题呢?笔者以为切实可行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是学校一切具体教学工作的依据和出发点,教育观念不转变,嘴上喊素质教育,实际上抓应试教育,只教书,不育人,一切围着分数转,就必然会视学生为学习机器,这样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就会成为空话。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学经典阅读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发展的角度看,阅读文学经典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角度看,阅读文学经典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人格,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人文根基。只要教师的认识到位了,其他的问题便好解决了。

其次,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这样写道:“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师并不多。不少教师仍习惯于死抠一本教材,让学生围绕课后练习或是五花八门的试卷没完没了地做题,弄得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有的教师虽然也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但并无具体的指导和督促措施,因而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要合理布置家庭作业,将那些纯属机械劳动,或是可做可不做的作业精减掉,腾出时间让学生读书。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分量提出明确要求,并按时进行检查督促。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和欣赏文学经典,指出具体作家作品的特色和长处。好,好在哪里,如有局限和不足,局限和不足何在。这里的阅读指导当然包括了教材所选的中外佳作,但又远远大于教材的范围。一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了阅读文学经典的良好习惯,便自然会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天长日久,学生的阅读量和鉴赏水平也会逐渐提高,而这又将有助于他们自觉地疏远那些纯属游戏消遣性质的浅层次的影视作品或阅读物。

最后,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学生有书可读。由于经费或认识等原因,目前中小学,特别是广大乡村的中小学很多都没有图书馆或阅览室。有的即使有,藏书量也很少,或是干脆不对学生开放。这样,学生读书书从何来便成了问题,都指望家长买,显然不太可能。对此,解决的办法有:第一,各级各类中小学无论大小都要建立一个图书馆或是阅览室,并按学生数配备一定数量的图书,其中包括中外文学名著。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此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对学校的考核和评比之中。第二,暂时没有建立图书馆或阅览室的学校,可以在多数学生及家长自愿的前提下,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成立“读书社”,发动学生捐款或捐书给书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第三,经济条件特别困难地区的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上一次阅读课,让学生自带图书,互相交流,互通有无。

总之,只要学校重视,家长配合,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就一定会亲近甚至迷上文学经典,并在文学经典的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标签:;  ;  ;  ;  ;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文学经典阅读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