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少华的散文创作_陈少华论文

陈少华散文创作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陈少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少华是香港文坛少数坚持严肃文学创作的作家之一。从80年代中期至今,他已出版了《园边小蕊》、《乡情市声》、《妙哉人生》、《履痕》四部散文集和《魂断香江》、《朝露夕痕》、《秋花伊人》三部长、短篇小说集。其勤奋与成就非同一般。黄南翔在为陈少华的散文集《园边小蕊》所写的序中曾预言:“随着他第一本散文集《园边小蕊》问世,相信这位新秀作家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①将近十年来,他的创作已在海内外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他的散文创作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桑梓与园丁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对陈少华来说是非常深刻的。因为他的散文创作,尤其那些优秀的篇章绝大部分都是取材于家乡的生活和见闻。他在创作上的成长与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先简单地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不无意义。

陈少华出生在广东澄海县的一个乡镇的家庭。父亲是一位“十分仁慈”、“人缘甚佳”的中医,母亲也是一位开明的慈母。因此,陈少华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家庭教育。家乡的风景美丽,民情纯朴,这对陈少华青少年时代朴实性格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影响。他的乡梓“历来散文版都很有深远的名声”,②人才辈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秦牧和香港著名的作家、评论家黄维梁都出生在这里。黄维梁说:“澄海早就出了秦牧这位享誉甚隆的散文家,现在又有陈少华这位后起之秀,我忝为同乡,与有光彩焉。”③

在乡梓环境的影响下,陈少华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入港后,他只身闯荡社会,奔驰于人生长途。得友人启示,他选择“文主工兼”,在为生活拼搏的同时,勤奋写作,不断表达自己的乡思乡情和对香港社会的生活感受。他曾自称“误闯”文学之门,实际上文学创作使他的才华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他写小说、写散文和杂文都很有成就,尤其是写散文似乎更为得心应手。在创作过程中,他先后得到了黄南翔、黄寿延、黄维梁、曾敏之和王一桃等著名作家、编辑和诗人的扶掖和指点。在谈到他的第一篇散文作品发表和第一部散文集出版的主要支持者黄南翔时,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如果说,我与黄南翔先生之间的情谊,就象入地土的一颗种子,那么,数年来他的帮助和扶掖,正是催发这颗友谊的种子萌发的阳光和养分。”④他在《编辑与作者》一文中又说:“作品的问世固然需要作者有奋斗不息的精神,但若得不到编辑的赏识与支持,这种精神便会堵塞收场。因此,编辑奖掖作者,本身便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⑤他对诗人王一桃的帮助也很感激。他说:“我感谢他不但在创作上,也在生活上给我诸多帮助,令我少走不少弯路。”⑥这就说明,一个作家的成长,除了他本人的生活积累、文学素养和勤奋努力之外,前辈作家和编辑的扶持和指点是很重要的,而且它往往决定一个作家一生的文学道路。鲁迅之于沙汀、艾芜、叶圣陶之于丁玲和巴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黄南翔等之于陈少华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文格与人格

我国的传统文学中,素来很重视文格与人格的关系。“文如其人”,就说明文格与人格的不可分离。陈少华也很反对文格与人格各自独立。他提出“作者与作品,根本就是血肉相连的一个整体,如果能两者兼而评之,那不是更见充实和贴切。”⑦我很同意他这种观点。文格是人格的体现,而人格也必然反映在文格之中。诗人如此,散文家也是如此。因为诗和散文都最能体现作者的人格和个性特征。

陈少华是以散文创作进入文坛的,而且一直坚持纯文学的创作。这就充分表现出他对文学创作的严肃态度和对文学事业的责任心。他立志以严肃文学创作为已任,主要是不满于香港文坛“太多为稻粱谋的一些轻松软性的消闲作品”所占据,而立志争取严肃文学,特别是纯散文在香港文坛有立足之地。他清楚地意识到,“目下香港文学的销路,无可否认是垃圾文学占首位,通俗文学居其次,严肃文学处境艰难,这或许正给了那些鼓吹只有垃圾文学及通俗文学才是香港大学的人以口实,但对于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而言,如何挽救严肃文学及其在困境中争取求变而获生存,是一件有意义之事。”⑧他很赞赏那些坚持在严肃文学“这片对干固的土地耕耘”的锲而不舍的作家,并毫不犹豫地加入这批作家的行列。知其艰难而行进,表现出作者的坚韧毅力和拼搏的精神。

我国当代散文理论家佘树森认为:散文作者“应是人格美好者”,“一篇散文,也许只有几百字,或者一两千字;然而,作者的人格、个性、感情、才气,乃至他的经历和习惯,却能够清清楚楚地流露出来。”⑨陈少华生性朴实、坦诚,我们读他的散文,的确可以处处感受到这种美好的人格力量。他身居香港社会,但对香港社会的“人情淡薄”、“五颜六色的变化”感到厌恶。也许生活将会无情地转换每个人“富贵与贫穷”的位置,但他热情歌颂“奋发不息”的精神。他深深地同情那些“苦苦挣扎在生活的重重桎梏之下”的平民百姓,并明确表示:“我特别憎恶那种‘一阔脸就变’的当代贵人。”⑩见于香港社会“充满铜臭”,他总是“喜欢写些寄情的散文”,以“保持一丁点清淳的心思。”(11)

陈少华在他的“寄情散文”中,总是频频地回顾乡居的纯朴的生活。他所描写的乡村世界,生活单纯,人情纯朴;人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长辈和霭可亲,晚辈活泼可爱。“象林丛一样,高大的袒护弱小的,鲜艳的点缀朴素的,共处和平。”(《南武林避想》)一花、一草、一木都富有活泼的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时常通过对一些景物和花草的描写,歌颂平凡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例如,天上的星星,“看似平淡无奇,从不炫耀自己”,却“和仲夏的萤火虫一样,消消地发光、发热,又把光和热无私地撒给宇宙”(《故乡的星星》);蕃薯“默默地吮吸着大地赐给的淡淡的恩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长”(《话说蕃薯》);茉莉花“从不羡慕高贵,从不奢望荣耀”,却“静静地奉献出自己的清香”(《小小茉莉》);无名兰“也从没有奢望向百花园挤一席,去骚首弄姿,争香斗艳”,却“甘于与蕉林野草为伍,默默地生长,默默地开花,默默地献出自已的芳华……”(《无名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花草都非常平凡、朴素,它们都是依靠自己,默默地作出贡献,实际上体现出一种美好的人格力量。正如作者所说:“其实,人如能为繁华的世界增添一点点明丽,是大红大紫的花朵也好,是绿茵遍布的小草也罢。那该多好。”(《翠云草》)作者又说:“不管是轰轰烈烈干出翻天覆地的创举,如积烈的火炮般燃起燎原大火的英雄,还是默默地耕耘,悄悄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如灯芯草般只发出淡淡的亮光的人,都是推动历史行进的动力。而且,后者更为世人所缅怀,因为他们是人群中的大部分。”(《灯芯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用意。

在作者的散文中,还表现出对高尚人格和美好事物的执着的追求。《园边小蕊》集的开篇《兰祭》歌颂兰质的“清高淡雅”,昭示“人须学兰,才有高贵的情操。”他提出人的心灵,只有懂得用“美的图,美的乐章”去装饰它,“才是值得推崇”、值得赞美的。并通过一幅经由三代人方告画就的兰图,表现人生应有的价值取向。《淤泥》表明他这样的观点:“荷花很美,它洁白稳重”,但“只有淤泥,才会造就出它洁白的身躯。”因此,他提倡“落地生根”,“出淤泥而不染”。作者的人生态度也非常积极。在《新绿》一文中,他赞美“新绿”给人们带来“春的讯息,”同时指出:“只有执意寻春的人,才能最早发现春的足迹,只有最早寻得春的足迹的人,才是心灵纯洁的人。”《华春堂》一文也悟出:“人生永远是快乐的,这快乐的旅程就如一个音符,在生活的琴键上奔腾跳跃。于是一首动听的、扣人心弦的乐曲便弹奏出来。倘若人生的旅程没有失败、迴旋、挫折与懊丧,就如同这琴键弹不出旋律,冒不出音符,那才是枯燥而乏味的呀!”作者孜孜不倦地描写这些平凡事物和花草,热情歌颂它们的纯朴、高尚,写它们辛勤劳动、默默奉献,也反映作者思想品格的纯朴、高尚。

陈少华散文中的高尚人格还体现在他表彰艰苦奋斗和顽强的生命力。人生虽然“永远是快乐的”,但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大千世界,往往在可爱的外层之下,隐藏着不可预测的险诈。”(《看海的日子》)因此,挫折和失败都是可能的。要获得美好的生活,必须不怕挫折和失败,要有一种坚强的毅力。在《山乡行》中,作者歌颂“山花小草”与大自然“坚韧地抗争与奋斗”的精神。“它们有着顽强的生命之根”,冬天一到,把根底存留于冰雪覆盖的地底下,“默默地耕耘,悄悄地运动着”,春天来临又获得新的生命,“把缤纷的新颜,呈献给未来的明天。”《野豌豆》和《心竹》也表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野豌豆长得随便却活得顽强。它“从不曾要求过大地母亲给予它丰富的养分,它只悄悄吮吸着大地母亲的赐予:不论是润湿的雨丝送上的蜜汁,还是炎炎的酷阳把地土烤干,它都一样四季不逾地把自己紫得令人怜爱的果实呈献在人们的跟前。”心竹更富有一种“穿缝钻隙”的生长毅力。它不怕石头的重压,不怕艰辛和困难,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顽强地穿缝钻隙伸上来”,“在迴旋百折之中刚直成长。”这些作品深切地表现出作者的生活感受,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生活之路从不曾赐于我平坦阔大,而是遍布着崎岖与丛棘,它以为我会怯步不前,殊不知,我有牛一般克服困难的毅力与精神。”(《话牛》)

总之,陈少华的散文的文格与人格是一致的。他的散文反映了他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也是他的人格、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他善于用“一颗敞开的心灵”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又能够聪慧地、透彻去地理解生活。因而使他的散文富有“一股理性与感觉的灵气。”他往往“象一位睿智的长者,善于拮取生活的某些美的片章,散布生活的真谛,淳淳善诱地启导每一颗混沌之心。”(12)使人感到不足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美好处着笔比较多,而对人生的复杂性和阴暗面看得比较少。正如黄维梁所指出的:“少华兄的故梓,毕竟并非整个都是桃源。即使是桃源,也并非年年岁岁都如此(不过,作者没有写政治风云激荡的乡村),否则,他也不用只身远来香港这陌生的城市了。”(13)这种批评是中肯的。

诗情与哲理

陈少华是散文家,却具有诗人的气质。在他的眼中,生活(特别是他乡梓的生活)是充满着诗意的。他主张散文“应以抒情为正宗”,(14)并说他在下笔时,一个“情”字是他“首先考虑的因素”,也“往往是构成(他)文章的最主要的脉胳”。(15)因此,读他的散文,就象有一股感情的潮水迎面扑来,使你不得不受感动。他也很善于从生活中提炼诗意,富托哲理。因此,他的散文既诗趣盎然,又富有理性的灵光。在《兰祭》中,高老头教学兰,既表彰兰质的“清高淡雅,”又寄托着对后辈的厚爱和热切的期望。他接过叔父未完成的兰图,并把它交给“我”续,劝“我”“不必把这幅兰图尽,”表现了这位长辈的良苦用心,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因为在他看来,“求兰,学兰,才懂得做人的要诀。”兰图就,人格完成,“也有兰的后继者。”作品中的“祭奠兰图”的祭文,充分体现了诗情与哲理的结合:

人穷一生,无非以能留一点温馨于世间为幸,即使世上最得意的人,有过英雄的叱咤,有过其成功的殊荣,赏尽酒的醇香,享尽色的甘美,凡此种种,只不过如瞬时的烛光,摇曳在风中,烛尽光灭,则一切皆无,又复黑暗。唯能留教喻于后来人,象高老头,人谓我之于爹者,承其叔父之兰图,又佈兰质于我,遂有今日三代人同工完善的兰祭,是可知人之真情,在于能真切理解人生的意义。

这段祭文深刻地表达人生的价值取向。显然,酒香、色美等等,都是“瞬时的烛光”,唯其兰质(人格)的传承才是“人之真情”,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既寄托了前辈对后辈的真情,又启发人对人生意义的哲理思考。

《未泯童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象小孩一样“无邪与纯真”。三个小孩筑坝玩耍,而后又把水坝推到,让积水冲走石块砖头和瓦片杂物,于是发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作者从小孩的这种天真无邪的举动中,体会到:如果大人能象小孩一样把这种“防范之坝”推倒,那么“人与人的关系,不就能更融洽,更热烈了吗?”显然,这是作者的愿望,但却富有深刻的哲理。因为人与人之间无谓地筑着一道道“防范之坝”,“隔膜产生了,猜疑增多了”,必然带来“无穷无尽的忧虑和愁思。”李贽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16)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但是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存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复杂化了。所以,作者期望“人人都有一颗未泯的童年之心,”显然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但是,如前所说,作者对于人生道路的艰辛,是有深刻的体会的。因此,他时时提倡勤奋努力,艰苦奋斗;提倡少索取,多奉献。表现出作者纯朴、积极的人生观。在《过盤陀岭》中,他从攀登盤陀岭,观赏高峰的美景,领略到“唯有一步一个脚印,坚强踏实地去攀越高峰,就能拮取壮阔,雄伟的真谛;《爬山虎》以草寄情,热情歌颂爬山虎把“那粗大的根须置于贫瘠阴冷的谷底,为求阳光,为求生存,顽强地向峭壁的尽头攀援;”“它从没生活在自怨自艾之中,而是用欢笑去染绿每一个山头”。再如《云和帆》、《悬崖菊》则是对生活现象进行联想。前者从“玩海”中看到帆,联想到帆“经受颠簸,抵抗摇幌,近击狂风暴雨,避过暗礁险滩”,它“就是艰苦奋斗的化身”;后者从登崖“採悬崖菊”,引起“遐想”;“悬崖菊因为站得高,因而看得远。阳光爱它的勤奋,风云爱它的多姿,高飞的鸟儿爱它的芬芳,它们是大自然的笼儿,它们是高山的精灵”。象这种来自生活的诗情和哲理,增加了作者散文无穷的诗趣和哲思。

记得有一位大作家说过:在情感的海上,没有指南针。但是理智却是一种“自觉的活动着的力量。”(高尔基语)陈少华时常把激情融化在哲理的思索之中,沿着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而奔腾向前!

传统与革新

我国的散文,长久以来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表现手法。陈少华的散文就是吸收了我国传统散文的表现手法,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他的散文以写实为基础,把浓烈的情感和哲思融洽在叙述和描写中,使他的散文充满诗情和哲理。尤其他那些“寄情散文”,常在情、景或花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现实的或历史的小故事,引出一番大道理,叙议结合,以小见大,引人深思。近年来,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小说式散文”的创作主张,目的在于使纯散文的创作“更具灵活性、活泼性和多样化,”以期纯散文创作在香港文坛有“立足之地”。所谓“小说式散文”,按作者的解释,“说简单一点,其实即是叙事式散文更进一层的要求,它希望在文章中能有人物性格的塑造或人物的个性能留给人以印象。因而它必须考虑如何以必要的故事情节,所处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去烘托。”(17)这在我古代散文中其实就已存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以及现代的许多记事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李广田的《山之子》,陆蠡的《竹刀》等,都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刻划。但作者根据香港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小说式散文”的创作主张有其特殊意义。其一、香港读者比较现实,在为生活奔忙和奋斗的同时,这种真实故事和人物比较容易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教育。其二、相对而言,香港社会重事不重情,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引进散文创作比较容易吸引读者。因此,“小说式散文”创作方张的提出,在“严肃文学处境艰难”的情况下,与“垃圾文学”和“通俗文学”争取读者,不失其重要意义。

其实,作者在写作“寄情散文”的同时,已经对“小说式散文”的创作进行了许多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他写于比较早的《狮头鹅》,就带有这种特点。这篇作品描写一位“赶鹅的小孩”朴实、机警的性格,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留给人的感受却是真实的。作品以第一人称写“我”回到龙坑村探望丁叔公时所遇到的事。这位小孩正“赶着四、五只狮头鹅,象一支很有气派的队伍”。打从“我”身边经过时,“从我的脚下一直往上瞧到头顶,怀疑的眼光落在我微笑的脸庞上”。问明“我”的来意之后,便带“我”到离村三里来路的鹅寮去找丁叔公。不巧,夜里下了雨,正当“我”纳闷他是否会失约时,他已经“披着一身蓑衣,戴一顶竹笠”,赶着鹅来践约了。这位小孩机警、诚实,也很懂礼貌,山野之人并不粗野。做事认真,对鹅的习性也很熟悉,小小年纪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作者着墨不多,人物性格却写得简洁、生动。再如《野渡无人舟自横》也写得很生动。“我”因事在暮色苍茫之下赶到野渡边,准备进城。只见“野舟自横”,不见渡公。正想“斗胆自渡”时,却从岸边丛密的芦苇中突然传出“一个稚嫩的声音”:“住手,拉回缆绳”!这种果断的命令式的话,却是出自一位“大约十岁左右”的“只穿红色短裤丫叉的孩童”之口!他命令“我”帮着推渡船,便迅速逾越江流天堑,不能不使人佩服他的顽强与经验之丰富!这么寥寥数笔,一位顽强而自负的小孩的形象就出现在作者笔下,使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的神来之笔!

散文中的故事情节不象小说那样集中、完备;人物性格的刻划也不能象小说那样深入、细腻。为了“忠实于文章中撰写的事情人物的真实性”,更不可能进行虚构和想象。因此,往往情节淡化,人物性格也只点到为止,但却简洁、生动,过眼难忘,这是不简单的。以作者列为“小说式散文”的代表作《远去的海风》为例。这篇作品的情节非常简单,人物却朴实生动,写的是一位英国的房客鲍德与香港的房东雷老太太建立的一段诚挚的友谊。鲍德租房时,只“带了一皮箱衣物、四纸箱书籍”。他孜孜不倦地用讲故事的通俗形式,把知识传授给雷家的三个孩子,因而引起雷老太太对他的信赖。作为报答,雷老太太免费招待他膳食。后来,鲍德因为母亲病,辞去在香港的报馆编辑的职务,回英国探亲,不能再来香港,便把四箱书籍留给孩子们自己去读。并交代说:“如果孩子们有一天把我的那些存书读完,我相信他们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这件事更使雷老太太深受感动。因此,她要孩子们给鲍德回信表示,她将把他最后的一期房租的支票留作纪念,不再到银行去兑换。而雷老太太在信寄出后,竟然精神若有所失,“天天注视着那个挂于地下梯间的小小铁信箱”,说明她对鲍德的友谊之深。这篇作品对情节和人物的处理都很有分寸,作者只是如实地描写,并没有去添油加醋地渲染,却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取得了比小说更好的艺术效果。

同类作品中,《长湾店轶事》比较复杂。作品所描写的是封建“族长”统治的农村:“古往今来很推崇乡规族规”,平民百姓是没有说话的余地的。作品所描写的主角辛老板,既是棺材店的“掌框”,又是长湾店的“领头”。他“生就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自己每天“紧绑着面孔”,又不许别人在他面前发笑。因为别人发笑,就意味着他的棺材店没有生意。这个人为人刻薄又非常伪善。作品只着重描写一件事,即他对辛辛学堂的辛先生的病情的“关心”。因为一来,他们是“邻居”,可以装装门面;二来,万一辛先生有三长两短,也可以做一笔棺材生意。所以他的“关心”是包藏着祸心的。辛先生病故后,大家出自对他的敬重,都“纷纷捐钱出力,帮助师母料理丧事”,唯独辛老板不但不帮忙、不送葬,对辛先生的棺材钱“照单收取”,“分毫没有扣折”,还把他的店里关心、帮助辛师母的职员辞雇了!辛老板冷酷无情、伪善刻簿的性格,真是刻划得入木三分。作者把他的形象放在众人的眼光中,同时与辛先生的对比来写,因此特别鲜明。象这种作品已完全具备小说的规模,如果经过加工,也可以成为一篇精彩的小说。但为了“忠于事情和人物的真实性,”作者把它作为散文来写了,其目的是在于更好地吸引和教育读者,起到“撼动读者心灵的功用。”(18)

陈少华说:“我写散文,都抱着对事物对人物倾情描写的态度,从不会刻意的雕琢,有时在描写过程之中,难免渗入颇多的情节。说得好听,这叫‘细节’,说得通俗,便成‘两棲’”。(19)正因为“两棲”,它兼具小说和散文的特点。但他又拒绝想象和虚构,这一点又把他的“小说式散文”同小说区分开来,划清了界限。作者又说:“如果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每一个细节的发展到某一个地步,其时其境自己心中的感受如何,无防细细地倾述一番,达到增加文章气氛的作用。如果是他人的经历,则无防藉机发挥一下议论的作用,也可为文章提高一点说服力。”(20)可见,作者是始终坚持以真实为基础的。特别应该提出的是他对事物和人物“倾情”的描写态度。他把“情”贯串在每篇文章的写作当中,并成为文章的“最主要脉胳”。因此,不管叙事或抒情,他的作品都富有感人的力量。

注释:

①《园边小蕊·序》。

②《园边小蕊·跋》。

③《乡情市声·代序》。

④《乡情市声·扬芬吐馥见友情──黄南翔侧记》。

⑤《妙哉人生》。

⑥《履痕·这是一片流露真情之地》。

⑦《履痕·物换星移几度秋》。

⑧《履痕·香港文学的责任》。

⑨《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修养篇》。

⑩《乡情市声·卖花老人》。

(11)《园边小蕊·跋》。

(12)《履痕·也说散文》。

(13)《乡情市声·代序》。

(14)《履痕·也说散文》。

(15)《秋花伊人·跋》。

(16)《焚书·童心说》。

(17)(18)(19)(20),均见《履痕·试论小说式散文》。

标签:;  ;  ;  ;  ;  ;  ;  

论陈少华的散文创作_陈少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