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分权: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_经济论文

产业组织分权: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_经济论文

产业组织分散化: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分散论文,阶段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1)02-0001-06

一、产业组织分散化是许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一个普遍现象

产业组织分散化是对由于生产在地区、部门间的分散而导致的企业大量进入、生产能力急剧扩张、生产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竞争加剧、重复生产、建设等一系列现象的概括和描述。

在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曾因制度、规则等一时转换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企业过度竞争、市场集中度低等产业组织分散化问题。日本、韩国、前联邦德国、新加坡、巴西、香港、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起飞的高速增长时期也都遇到过此类问题。以汽车工业为例,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60年代,生产汽车和摩托车的企业达到20多家;韩国在汽车工业起步初期的60年代末,大小百余家企业蜂拥投入汽车装配大战。随着日本经济的继续高速发展及《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的原则和精神在一些机构的贯彻,以及企业合并、改组政策的实施,到目前,日本汽车工业在经过多年竞争的基础上形成了三大汽车厂家;韩国也于60年代末适时颁布《汽车生产许可证法》,80年代又实行“汽车工业大联合”,到1985年整车生产厂家集中在四家以内。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电冰箱、彩电、汽车、洗衣机等行业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组织分散化趋向。我国汽车工业目前有整车厂130余家,改装厂600余家,但没有一家能达到汽车工业公认的40—60万辆的经济规模,产业集中度很低,且呈逐步加剧的趋势。电冰箱行业自80年代以来扩张迅速,1985年生产厂家曾达115个;彩色电视机生产企业1990年曾有76家,装配线113条;洗衣机生产厂家最多时有近300家,80年代末期仍有近100家。除此以外,轻纺、机械、冶金等行业生产分散化的趋势亦很显著和广泛。

我国产业组织分散化现象之所以在80年代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第一,体制的制约。众所周知,数十年来,我国各地区、部门间条块分割、地方保护的现象较为普遍。各地政府在规划和选择项目时,不仅考虑项目的盈利性,更要考虑地方领导的政绩。当某一产业前景看好、利润丰厚时,各地纷纷立项、上项,趋之若鹜,造成重复投资与重复建设。第二,“排浪式“需求的拉动。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短缺经济情况下开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大大增强,对许多消费品的需求显著增加,但由于未拉开档次,消费“热点”比较集中,形成所谓“排浪式”消费。而此时企业供给的产品数量、品种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形成较大的供求缺口。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利润刺激生产者竞相上项目和扩大生产规模,以填补市场缺口。于是,生产厂家数目迅速增加,生产能力急剧扩张,生产分散化随之而来。第三,高额利润的驱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引入市场机制,无论是政府立项、上项、还是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无不考虑到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前景,生产分散化较为严重的行业正是在其发展的初期,无一不是有着高额利润的回报而使各地区、各行业一哄而上造成眼下这种局面的。

目前,对于我国产业组织分散化问题,学术界及实际工作部门持否定态度者居多,大都认为产业组织分散化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引发了盲目的过度竞争,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等等。对此,我的看法是:虽然产业组织分散化会带来上述负面影响,但是,从客观的和动态的角度看,它并非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所独有的现象,而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的普遍现象,它对我国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组织转化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与完善,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实施,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与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产业素质最终会得到很大提高,市场集中度会上升,企业规模将趋于经济,竞争也将趋于合理有效。

二、产业组织分散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和促进

依据产业组织理论,合理有效的市场结构是产生规范的市场行为与良好的经济绩效的基础性条件。产业组织政策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调整市场结构来改进市场行为和改善市场绩效,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发挥竞争活力。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也是沿此基本思路进行的,即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进而促进市场行为的规范化与经济绩效的改善,实现产业组织的高效化和合理化,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所谓“有效竞争”(Workable Competition),是指建立在一定企业数目和一定规模企业基础上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它可享受竞争活力带来的效率与规模经济效益的双重利益。梅森将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标准归纳为:(1)市场上存在相当多的买者和卖者;(2)其中的任何卖者和买者都没有占有市场上的很大份额;(3)任何卖者集团和买者集团都不存在“合谋”行为;(4)新企业能够在该市场上出现;(5)市场上存在着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压力;(6)在费用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价格能够向下调整;(7 )生产集中在不大不小的最有效率的规模单位下进行,但未必在费用最低的规模单位下进行;(8)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是协调的;(9)可以避免销售活动中的资源浪费。依据这些标准,我国目前产业组织分散化对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产业组织分散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市场由国有企业和国家行政垄断的格局。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几乎是产品的唯一供给者,产品的供给完全由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来规定,企业没有多少生产选择权,消费者亦没有多少消费选择余地。由于计划并不能准确预测和推算未来市场需求,常常造成计划远远偏离市场实际需求,致使一些产品库存积压,而另一些产品短缺。同时,由于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压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差,最终导致产品总量供给短缺,结构失衡,引起“黑市交易”和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工业生产趋于分散,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大量进入,改变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外商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各类型企业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形成了“百舸争流”的竞争格局。

(二)产业组织分散化对于增强市场供给能力,形成产品差别化和企业的合理规模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生产的分散和多种类型企业的市场进入,使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大增强,极大地缓解了过去许多加工工业中存在的产品总量短缺、结构错位的矛盾;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企业竞相推出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了产品的差别化,极大地改变了数十年来我国产品供给品种单一、质次价高的局面,扩大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范围。在此过程中,各类型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使生产要素和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趋向生产的“最佳规模”。

(三)产业组织分散化对于降低我国行政性进入壁垒,形成经济性进入壁垒具有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壁垒的基本形式是经济性进入壁垒,其最大优点是具有客观性、灵活性和经济性,对所有欲进入某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公平对待”,各潜在进入者依据预期收益和市场中竞争对手的状况决定自己进入与否。与此相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通行的是行政性进入壁垒,其直观表现形式是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长官意志,具有超经济的强制性和强烈的排斥性,缺乏进入的客观标准,且变化无序,壁垒常常会偏高。改革开放后,行政性分权改革极大地降低了行政性进入壁垒,使企业进入得以大量发生;随着生产的分散化及企业的大量进入,企业间竞争加剧,市场经济以及市场壁垒形成机制不断发育和完善,新企业的进入,尤其是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进入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筛选和淘汰,或多或少被市场自动批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进入壁垒机制的成熟与完善,新企业的进入壁垒就会降低,市场竞争就会日益激烈;而市场竞争的加剧又将促进经济性壁垒的进一步发育与成熟,从而走向良性循环。

三、产业组织分散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和促进

企业行为是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动,它受市场结构状况的制约;同时,它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市场结构的状况和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独立垄断市场,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统购统销,因而它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任何竞争压力,市场开拓能力弱,企业经营缺乏活力,并不具备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典型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及产业组织分散化的形成,加工行业中乡镇、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企业大量进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压力不断加大,任何企业若不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所以各种类型的企业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市场竞争中,努力改进企业行为,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占有一席之地。这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的行为目标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国有企业单独垄断市场的机制下,企业的主导目标是完成国家计划;而在由于产业组织分散化引起企业大量进入和形成多元竞争的格局下,企业的主要目标已转向利润增加、企业成长和提高市场份额。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作的一项权威调查,在全部210家样本企业中, 将利润增加作为第一目标的企业最多,占总数的45.7%,再加上将企业成长和提高市场份额作为第一目标的企业,企业数达到170家, 占全部答卷企业的81%。这说明经过十余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与现代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行为特征,行为目标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典型企业行为目标已比较接近,这种改进与改革开放以来新企业大量进入引发的激烈市场竞争有着很大关系。

(二)企业的价格行为已经具有有效竞争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的某些典型特征。

正如梅森所指出的那样,有效竞争的特征之一是当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和市场压力增强时,企业的市场销售价格随之降低,而不会出现价格歧视和价格刚性现象。80年代以来,发生在彩电、电冰箱、空调、汽车等行业中的产业组织分散化倾向使新企业大量进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和增加利润,各种企业竞相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有所降低。与此相应,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占有成本优势的企业率先降价,从而引发了其他企业的纷纷仿效,竞相降价。目前发生在家电行业中的轮番降价浪潮即是我国企业定价策略趋于有效竞争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的典型表现。据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工业组织的报告,1985年工业产品的价格比1980年上升5.6%,而家用电器价格却下降11%。

(三)企业的非价格行为也向典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趋近。

1.广告行为已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传递信息,沟通产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被打破,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开始形成,生产的分散化及竞争的日益加剧使我国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广告在促销、行成产品差别化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中的作用。一项权威研究表明,在全部被调查的企业中,认为广告对企业促销作用“非常大”或“较大”的企业占到52.5%,已达一半以上。这说明广告已被我国各类企业普遍接受。

2.技术创新行为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利润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产业组织分散化所形成的激烈竞争态势,迫使各类企业为了改善竞争地位,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而纷纷进行技术创新,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新产品,以增强企业素质,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据调查,有45.5%的企业将技术创新列为企业增加利润的首要选择手段。

3.合并成为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和获得稳定收益的重要行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地方保护和条块分割,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联合只能是政府行为,往往带有行政强制色彩。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组织分散化基本上发生在利润较高、竞争激烈的加工行业中。为了缓解过度竞争的压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增加利润,企业间自主合并日渐增多,其典型特征是以后向合并居多,以求获得可靠的原材料和零配件的投入。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与成熟,产业组织分散化趋势将会得到很大改善,市场将会由分散走向适度集中。

4.加强市场营销、改善售后服务被正式提上许多企业的议事日程。为了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塑造企业的整体形象,拓宽销售渠道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给消费者一个明显深刻的印象,许多企业日益重视市场营销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售后服务也已成为许多企业完善销售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

四、生产组织分散化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与改进

市场绩效是市场结构通过企业行为而决定的组织动作状况,但市场绩效通过企业行为也对市场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产业组织分散化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与改进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来考察。

(一)从微观层次考察产业组织分散化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1.产业组织分散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情况。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关系,判断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就是要看其是否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使产出补偿投入。从产业组织分散化较严重的加工行业来看,企业的经济效益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大多数企业利用难得的市场机遇,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收回了投资,获得了净利润收入;由于及时进入市场填补市场需求缺口,获得了投资的时间价值,扩大了企业利润收入的净现值。近来年加入到加工行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中小企业在起步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资金积累水平的限制,大量使用国有企业一些闲置甚至淘汰、报废的设备及生产中的边角余料,生产市场上急需的一些日用消费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和被长期闲置在国有企业中的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实现资产存量调整,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产业组织的分散化使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积极改进产品设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生产方法,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技术进步正是熊彼特所阐述的企业发展的源泉,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产业组织分散化对消费者福利及效用水平的影响与改进,可从消费者剩余及其选择空间来考察。首先,产业组织分散化所形成的激烈竞争格局,迫使企业大范围节能降耗和技术创新,压低了生产成本,进而大幅度降低了产品价格,如彩电、电冰箱、音响等家电产品价格下降幅度一般都在20%左右,这样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福利水平和效用水平大大提高。其次,竞争使各企业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代,增加了产品的供给数量、花色和品种,形成了产品的差别化,扩大了消费者的市场选择范围,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效用。

(二)从中观层次即行业层次考察产业组织分散化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1.产业组织分散化提高了资源在行业之间的配置效率。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受所有制、行政隶属关系、行业、地区分割等原因的影响,有些行业在生产经营中急需的某些资源与要素在另一些行业中却是闲置和多余的,但这些资源与要素很难被调动出来发挥作用,因而资源在行业间的流动几乎是不可能的,配置效率自然十分低下。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与个体企业等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强有力的资源动员能力,冲破所有制、行业及地区限制,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国有企业闲置的机器设备,使资源与要素在地区、部门间的流动成为现实,大大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2.产业组织分散化提高了行业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由于产业组织分散化,加工行业中的企业较早地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企业的市场意识较强,节能降耗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动力充足,企业经济效益大体上好于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因而加工行业的整体效益也好于其他行业。从目前情况看,加工行业盈利水平较高,利润总量较大,亏损企业比率较低,亏损额较小。同时产业组织分散化导致的竞争推动了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该行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了行业的技术效率。

(三)从宏观层次即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考察产业组织分散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1.产业级织分散化对稳定市场物价总水平和抑制通货膨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产业组织分散化形成的企业大量进入、竞争加剧的格局使每个企业都无法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也无法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和增加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生产的分散化使产品的供给充足,品种多样,从而增加了供给,稳定了价格,为抑制恶性通货膨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产业组织分散化对解决我国较为严重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压力大,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双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分流出来的富余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也令各级政府十分棘手。这些问题的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加工行业产业组织分散化使大量中小企业得以进入,它们大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为吸纳众多农村及城市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解决目前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3.产业组织分散化对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工工业中产业组织分散化使沿海、沿边地区企业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形势下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扩大产品出口。同时,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其他类型企业的行业进入也对促进我国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减少进口和提高进口替代水平,改善国际收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收稿日期] 2001—01—18

标签:;  ;  ;  ;  ;  ;  ;  ;  ;  ;  

产业组织分权: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