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_数字图书馆论文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_数字图书馆论文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信息资源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依靠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信息机构纳入一个共同的有组织的网络之中,使之围绕信息资源收集与利用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工作方式,它能使信息用户在利用信息资源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1]在共建共享的状态下,各方既是供给者,又是需求者,可供可求,既供又求,供求交互。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具有节省经费、避免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互补等优点。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资源进行整合,达到1+1>2的效果,使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共同分担资金风险,共同分享资源建设的成果。

1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现状

1.1 共建共享模式

1.1.1 按规模及类型,理论上可分为四种,[2]目前成型的有三种

首先是区域性系统内共建共享。即在某一个区域、某一个图书馆系统(高校馆、公共馆、科研馆,下同)内部的资源共建共享。如JALIS、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ZSLALS、广州石牌地区六校协作组、广东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华南地区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湖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浙江省滨江高教园区网络图书馆等。这一类共建共享模式是最成型的,而且多为高校系统内的共建共享。另外,这其中的“区域性”分大小,大到一个地区,小到一个园区,层次不一。其中的JALIS,即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它以南京大学为中心,将全省60多所高校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共建共享体系当中,开发了全省通用的江苏汇文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8个文献中心和4个采编中心。JALIS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性系统内共建共享模式。

其次是区域性跨系统共建共享。即某一个区域内,三个图书馆系统合作形成的共建共享体系。如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APTLIN(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图书情报网络,又称“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这种类型的模式用户范围较第一种要大,但在我国开展得不多,主要是因为三个图书馆系统各自隶属不同,不易协调。因此此类模式主要在经济稳健、政治昌达的地区开展。其中的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成立于 1994年,1999年确立了上海地区公共、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联网,成员包括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44所大学图书馆、情报所文献馆以及28个区县图书馆。这种合作模式对地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协调互补以及成员馆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都有着积极作用,但对各成员馆的要求较高,需要共同克服决策、经费、组织等方面的诸多障碍。

再次是全国性系统内的共建共享。如CALIS,虚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部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CLINET)。这种模式因为涉及到全国系统内的协调,所以基本上都为部署或国家级部门牵头建设,数量较少,但开展得相对完善,资源相对充足,规模较大,拥有相对雄厚的后台支撑。其中的CALIS,即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于1998年启动以来,建立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中心和1个国防信息中心,以及一系列国内外文献数据库。联合目录数据库中包含了124个成员馆的115万条书目记录、260万条馆藏记录和5500种刊物的137万条中文现刊目次记录。CALLS的“全国中心一地区中心一高校图书馆”三级保障结构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第一个较为完备的全国性解决方案。

最后是全国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这种模式被认为是最佳和最完善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可以覆盖到全国范围,系统之间相互打通,有利于资源最大自由地流动,对于我国的资源发展与利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牵制,这也是一个未成型的模式,在我国尚未开展起来。

1.1.2 按大资源共享观,可分为两种

首先是图书馆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办馆。这种合作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上已不乏成功的范例。如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严济慈图书馆,正是大学与市政府部门合作的结晶。它既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又是金华市图书馆,担负着向学生和市民开放的双重使命。从1997年建立以来,已成为该院校和市政府共同的形象品牌,无论是院内师生还是社会读者,都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图书馆。这种既有政府拨款,又有学校投资的合作,真正实现了社会办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全面走向社会。

其次是图书馆与企业合作服务。这主要体现在,图书馆为企业竞争提供高新技术信息服务,以及图书馆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利用企业的资金,而企业则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互惠互利。在这种模式下,图书馆提供专业人员,专业服务;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与上海东方房地产公司合作,由图书馆负责管理,既作为“东方房地产计算机中心”为公司服务,又作为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对全校师生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独树一帜。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图书馆控股,服务于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高新技术企业,于2000年4月18日正式运营。公司率先在全国建立起最完整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体系,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专业信息提供、数字版权管理、商业服务、数字内容解决方案及数字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充分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借助遍布全国的信息组织与服务网络,利用公司技术专家和经营专家在信息内容组织、数字化加工、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库服务、数字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服务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与专业素养,以品牌做基础,以服务、管理与技术作支撑,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多媒体数字信息资源平台(互联网)运营商。同时努力建立起图书馆系统与出版系统、图书馆系统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大资源共享观的成功典范。

综上所述,第一种模式是在三大图书馆系统间探讨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而第二种模式则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将图书馆与政府、企业等社会机构联系起来,研究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体现了一种大资源共享观。

1.2 共建共享内容

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框架下,具体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机联合编目。建立书目信息中心和联合书目数据库,对于促进文献编目工作标准化有积极作用。

(2)编制联合目录。利用联合目录对成员单位的资源进行锁定,再编制统一的目录查询体系,便于利用。

(3)协调采购。根据联合书目数据库进行协调采购。分工购藏、合理布局、协调文献资源配置。形成内部各具特色、外部一体化的资源保障体系。

(4)馆际互借。实行一卡通制度,通用借书证、阅览证制度,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并建立馆际互借物流系统,推动馆际互借的流畅性。

(5)文献传递。成立专门的快递公司,专门提供文献传递服务;或者利用商业性信息服务机构(物流系统)进行传递;或者利用电传、电子邮件、邮寄方式,并引入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网上结算。

(6)数字化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数字化资源引进合作,如中外文数据库的协调引进。二是馆藏数字化加工合作,包括分工处理,联合编目等内容。三是协同攻关,如共同开发数据库等。

(7)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典型例子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共同建立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挑选有不同学科背景的资深参考馆员解答读者咨询,旨在增强网络服务和知识导航能力,向读者提供高质量专业参考和知识导航。

(8)联机公共检索。对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实施网上联机公共检索,便于协作的开展和用户的查询。

2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发展趋势

2.1 从共建共享现状看制约因素

从我国的资源共建共享现状来看,影响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建立和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绝对基础,实践证明,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源共建共享状况要相对好一些。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信息机构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资金的配给。

(2)地缘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传承以及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特点差异明显,加上通讯技术、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区域间的资源共建共享,使得这种模式的共享开展得少量而艰难。

(3)信息化水平。区域间、区域内的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带的信息化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带,同时东部地带的沿海中部最为发达,沿海西部最落后,而中部地带内中北和中南地区发达,中间地带落后,西南地区落后。区域信息的不平衡发展导致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基本上呈现出了东高西低一南高北低一中最低的空间格局。信息化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数字鸿沟的出现,不利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

(4)图书馆发展水平。地区之间、馆际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图书馆和其它信息机构的发展规模、资源数量和特点不一,如果在系统间建立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其实施与操作相当复杂,不容易把握和驾驭。

(5)管理体制。由公共系统、科学院(专业)系统、高校系统图书馆支撑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其各自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文献信息收藏品种、数量、质量、范围各不相同,服务对象各有侧重。共建体系时,在组织管理、服务分配、利益分配等方面难于协调。

(6)观念问题。地区保护主义思想在相当一部分图书馆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表现为资源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图书馆担心自己的信息资源被过度利用,技术力量薄弱、信息资源较少的小型图书馆却无人问津,本身又希望通过资源共享从大馆获得资源。图书馆横向联系少,各自为政,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造成1+1<2的多重叠、多漏洞的不良格局。

2.2 从制约因素看共建共享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制约因素中,我们看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情况是与地区的经济、文化、信息、观念等因素的发展分不开的,而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先进地区的物质条件为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保障,所以发展就快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落后地区的需要。如果套用“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路子,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趋势也应该是递进式的,即先建带动后建,最后实现共建共享。具体包括如下几种设想:

2.2.1 从共享模式上说,从第一种模式向第二种模式递进

从宏观上看,区域性系统内共享模式要向区域内跨系统模式和全国性系统内模式迈进,在系统间和全国范围内扩展;接着将向全国性跨系统模式缓慢递进,进而走出国门,以推动全球中文图书馆和中文资源收藏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入全球华文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再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机遇,展开全球的资源共建共享。

从微观上看,信息机构将以强强联合的方式带动区域性信息机构群的资源共建共享,形成星座式的辐射作用;另外一部分小的信息机构将以同类联合的方式以资源互补为目标完善彼此的资源服务(如现在的常州大学城资源共建共享建设[3]),形成星星点点式的小范围体系。

第一种模式中的若干体系将会在时机成熟时与第二种模式发生联系。涉及到馆际联合,共享体系将与政府部门合作,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政府的组织引导来扩展体系服务的效能。涉及到不同社会机构的联合和资金利用问题,共享体系将逐步与企业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共同发展和完善共享体系。

2.2.2 从共享内容上说,将从以传统共享内容为主的情况向着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随着信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信息交流形式将逐渐向着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由此看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也将以数字化为主,数字图书馆将成为一种最普遍的信息共享形式,各成员单位将在数字图书馆的系统框架内实现各种合作。

3 从现状和趋势两方面分析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发展策略

3.1 组织管理保障

成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协调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出面或由成员单位的管理部门出面,维持和协调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成立图书馆联盟,这是图书馆系统内的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组织形式,能够对系统的具体发展策略进行具体规划和指导。再就是建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基金会,由海内外图书馆团体或个人共同捐赠或募集。为加强基金管理,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制定有关的基金管理章程、管理办法和使用的实施细则,确保基金合理正当使用。还应定期召开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对问题和情况进行跟踪处理。

3.2 政策法规保障

希望在将来出台的统一的《图书馆法》中,有建立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体现。目前来看,应该制定具有法规性质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例。对资源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证、各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作出明确规定。成员单位间应制定统一的共建共享规范,对实施细则进行规定。

3.3 资源保障

建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主要是特色数据库建设(专业特色、地方特色、类型特色、文种特色)。在近期推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中,就有一批特色数据库崭露头角,如上海图书馆的《中国家谱总目》,南京图书馆的《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以及《中国古代版印图录》、《中文石刻拓片资源库》《古籍联合目录资料库》、《孙中山数字图书馆》、《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等等。[4]

3.4 技术保障

主要是网络化、标准化的建设。首先应建立计算机网络中心,作为共享平台,整合各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并把成员单位的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各成员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中心及时发布本单位的资源信息。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首先应统一计算机软硬件标准,实施统一的网络技术环境(如TCP/IP通信协议、Z39.50检索协议、IS010160/IS010161协议的应用);其次是建立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如现在的中文 METADATA标准格式工作小组(北大图书馆的“中文元数据标准研究及其示范数据库”项目为其子项目)正在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另外,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已经研究发布《数字资源加工标准与操作指南》、《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应用规范》、《基本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等等标准规范。

3.5 人才保障

要建立高素质的资源共建共享队伍,通过选拔、培训等方式逐步壮大和强化队伍,使人才成为推动资源共建共享的中坚力量。

3.6 评估体系

要建立健全资源共建共享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是用来检验信息系统有效性以及管理水平、体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果与效益的手段。其中的工作环节包括建设、监管、测试、验收、评估、维护。

除以上的各种保障策略以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合理定位问题,即各合作单位应在资源共享系统内的定位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配合系统整体的运作。只有合理定位,才能明确权利与义务,合理进行利益分配。二是知识产权问题,共享系统在朝数字化方向迈进的路上,应当处理好版权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关系,避免造成法律问题,应在法律范围内合理使用,同时与版权所有者积极沟通,促进共建共享体系的顺利推进。

4 结语

正如阮冈纳赞所说:“图书馆是全球性的教育工具。它汇集并自由地流通着所有的书籍,借助它们来传播知识。它像人的灵魂一样,贯穿于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中。”信息是自由的,信息无界,网络无界,图书馆和其它信息传播机构应当致力于信息资源的自由流通,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这样一种图景:我拥有,我传递;我没有,但我知道哪里有,并可以便利地获得。

收稿日期:2006-11-28

标签:;  ;  ;  ;  ;  ;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