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国内藏族族源研究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藏族论文,余年论文,近十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藏族族源问题是我国南方民族史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现就近年来有关国内藏族族源研究的情况进行介绍,以助于这一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入。
一 土著说
尕藏《也谈藏族族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认为:藏族是源于青藏高原土生土长的古人类。其根据有四,第一,从传说和藏史记载来看,藏族民间广泛传播的弥猴变人的故事,以及《四藏王统记》中有关这个传说的记载,藏族都把弥猴和岩罗刹女说成是自己的祖先。第二,100万年前的青藏地区具有人类祖先活动的理想环境,为藏族祖先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从藏族的外貌特征看,说明藏族是青藏高原上具有共同祖先的一个古老民族。第四,从考古发掘来看,在西藏、青海等地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表明,创造这些文化的人类便是今天藏族的祖先。田晓岫《吐蕃王族族源新考》(《中国藏学》1994年第1期)认为:吐蕃王族族源是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既源出西藏土著蕃人,蕃人是濮人中生息在西藏高原上的一支,西藏南部早期吐蕃的本土文化属于中国古代西南民族文化圈。汪孝若、彭存宣《藏族族源诸说浅析》(《藏族史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认为:考古文化是区分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以西藏东部的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推测,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无疑是后来藏族的祖先。该文还认为:汉文古籍中关于藏族族源的记载是不可信的,鲜卑说与西羌说皆不能成立,混合说也缺乏必要的材料来证明。尼玛太《藏民族形成的时代及其它》(《西藏研究》1985年第3期)认为:藏族的先民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她的先民就是以藏文史书记载的聂赤赞普的雅隆部落为主,联合了当时青藏高原上具有相同的文化类型的各藏族先民部落,大约在聂赤以后的第八代赞普布德贡嘉时代形成了雅隆部族。到南日松赞时形成了强大的部族联盟,为民族的形成跨出了一大步,使藏民族的形成有了可能。到了松赞干布时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建立,在经济、文化、地域等方面为藏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8世纪中叶的赤松德赞时代,藏民族已完全形成。韦刚《藏族族源探索》(《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认为:藏族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即藏族祖先起源于西藏本土,而非外来。班马文(谢热译)《藏族族源初探》(《西藏研究》1985年)认为:弥猴与女妖结亲繁衍藏族之说是可信的。
二 羌人说
黄奋生编著《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认为:羌人是藏族的前身,藏族起源于甘青。根据是:从语言上看,春秋以后,华夏族又称羌人为“西戎”或“戎”。“戎”字是羌语地形的称谓,山谷称“戎”。现在藏语称3000公尺以下之农业暖谷地带为“戎”,称在这里住的农业藏人亦为“戎哇”等等。古今羌、藏语言关于地形与人名称谓的相同,说明了羌人与藏族的密切关系。从生活习俗看,“氐羌之俗,死则焚其尸”,在春秋时住在现在甘肃庆阳一带的羌人,他们的人死火化与现在藏族使用的火葬是有习俗传统关系的。此外,羌人以“彩色涂面”与吐蕃赭面风俗相同。汉唐时代农业区的氐羌人所住的“邛笼”(土人称为“碉”)及碉房,与现在农业区藏族所住的碉堡式的房舍有历史的联系。从上述语言和生活习俗的关系来看,应该肯定羌人是藏族的前身。王建西《古羌与藏族》(《民族论丛》1984年第2期)认为:藏族之族源应归结于羌族,但它并不是河湟一带的羌族,而是西藏高原上土生土长之羌族。其根据有:第一,西藏高原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第二,西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与河湟一带的羌族皆同处于古代羌族之实据地域内。第三,西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与河湟一带的羌族的生活习性也基本相同。第四,有关本族起源的神话传说相同。第五,西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与河湟一带的羌族,自古就有密切的联系。徐杰舜《中国民族史新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认为:吐蕃族是中国西藏地区土生土长的一个古老民族,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氐羌集团中的“羌”或“西羌”,其发羌是吐蕃族的直接族源,而藏族则是由吐蕃直接发展而来的。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认为:藏族族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的羌人,与西羌的“发羌”、“唐旄”有渊源关系,这支羌人后裔逐渐迁徙到青藏高原地区,以“博”为中心,融合形成为今藏族的先民。《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亦记载:藏族民源于西藏境内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区,根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西汉时期西羌人的一支。
三 土著与羌人融合说
郗萌《藏族“猕猴变人”神话探索》(《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认为:4000多年之前,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沿岸生活着原始的藏族先民,其中有个以猕猴为崇拜图腾的部族,处于比较先进状态。这个部族后来同北方的某个落后部族相融合,以后,又经过同我国西北地区的羌人融合,终于发展成为藏族。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册》(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我国西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生息。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部分羌人,迁徙到今青藏广大地区,与土著居民融合。公元7世纪初,在今拉萨建立起吐蕃王朝,并形成吐蕃族,即今藏族的先辈。《西藏自治区概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认为:今日藏族的祖先就是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土著居民,但不是一个单一的部族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藏高原当地的土著居民同羌族等民族融合发展形成的。童恩正等《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认为:在西藏的原始文化中有两个部分,一种是土著居民的遗留,他们定居在西藏的时代目前至少可以推到旧石器时代的后期,是游牧和狩猎的部落;另一种是众甘、青地区南下的氐羌系统的人,他们是农业部落,以后西藏的种族和文化,当就是以这两者为主体综合而成的。王辅仁、索文清编著《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认为:藏族的祖先和古代羌人中的一部分有直接的关联。根据史料,把发羌看成与吐蕃有直接的族源关系,是可信合理的。冉光荣等著《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认为:藏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与西藏高原原有居民融合,成为唐代的吐蕃,而后吐蕃又逐步融合了许多支羌人部落,从而形成为今日的藏族。
四 多元说
李绍明《论藏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论丛》第八辑)认为:藏族族源的多元性以及他们是由北南迁的民族是没有疑议的。其表征有:第一,藏族以讲藏语为主,但在一些地方也讲一些藏缅语族中的其它语言,就语言而论,反映出多元一体性。第二,藏族原有的社会形态均属封建经济,但各地又有所不同,表现出一体性之中的多元性。第三,藏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决定了他们经济生活的多元性。第四,藏族在文化、心理状态以及风俗习惯诸方面亦显出不拘一格、绚丽多彩的纷繁的多元局面,但同时其核心部分又具有一体性。李文实《藏族源流与汉藏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认为:要追溯藏族的起源,从而史记载看,吐蕃是由一个山南小的部落国混一整个青藏高原,进而把疆土扩张到今甘、川及新疆地区,而在民族方面又包融了诸羌、汉、突厥等各种成份,形成新的吐蕃族。后吐蕃征服了吐谷浑,其部种又有了鲜卑族。加上以后南凉、西秦的鲜卑,北凉和夏的匈奴,民族成份益形众多。藏族可以说宋元间新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石硕《西藏古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中国藏学》1992年第1期)认为:西藏原在旧石器时代就有最早的土著居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西藏高原东部黄河上游的氐羌系统文化及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都已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汇集于西藏高原地区,并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在西藏高原上形成了卡若、曲贡和藏北细石器三大原始文化。这三种原始文化所代表的来源和构成的各不相同的三大居民群体,也就是后来形成藏民族的三个基本来源。安应民《藏族族源新探》(《西藏研究》1984年第3期)认为:今西藏藏族入要源于土著居民(其中一部分是羌人,一部分还未搞清楚)和迁徙戎羌的结合。甘青川藏族主要源于戎羌,其中融合了一部分三苗的成份。何耀华《古代羌人与藏区土著居民的融合》(《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认为:藏族是古羌人与藏区的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的。但古代藏族不等于古代的羌族;它也不是单纯由藏区的土著居民发展而来的。由于古羌族是“三苗”等内地民族与西北土著的融合体,所以就古代藏族的族源来说,它还包括了祖国内地民族的成份。陈光国《青海藏族族源初探》(《民族学研究》第三辑,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认为:青海藏族既不完全是由青海土著民族发展而来的,也不完全是由外来民族繁衍而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青海的土著和陕甘方面来的羌人、氐人、鲜卑人、吐谷浑人以及康藏来的羌人、吐蕃、唃厮罗在共同的地域上交错杂居、逐渐融化而成的。李廷恺《关于同仁地区藏族的传说问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认为:青海同仁地区的部分藏族是由党项人和吐蕃人相互融合而成。此后,作者又在《从史籍和石碑看青海藏族的来源与变迁》(《青海民族学院报》1982年第4期)中进一步认为:青海省的现代藏族的统一体中,既有羌人、鲜卑人、吐谷浑人、吐蕃人、蒙古人、嗢末人的成份,也有汉人和土著人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