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_本体论论文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_本体论论文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本体论论文,当代论文,意义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00(2002)02-0010-10

近代以前,西方哲学向来都把本体论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并列,视为哲学构 成的基本板块。不惟如此,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哲学之为哲学,首先是因为它超 越感觉和经验的局限,提供了世界终极本体的深层思索和探究。所以,哲学作为一种形 上之思离不开本体论,历史上一切哲学体系都是在特定的本体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然 而,就是这样一块犹如哲学基石般的本体论,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受到冷落:一方面, 本体论的内容贯穿于整个唯物论,并在世界物质统一性等原理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 与此同时,它却丧失冠名权,在众多哲学辞典和教科书中都赫然昭示:“本体论是旧哲 学术语”。特别是在历经现代西方哲学中风行一时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潮流冲击过后 ,本体论问题在我国就变成仅为少数人关注的生辟领域,本体论的文章虽然发表不少, 但一直未形成全国性的讨论热潮。我们注意到,最近,鉴于当下社会非理性主义的泛滥 和由此带来的庸俗化、实利化、享乐化、权力化情绪的躁动,有人提出重新研究本体论 的性质及其重建问题。(注:参见《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无疑,这个问题的提出 ,立意深邃,见解独到,但是事关本体论哲学模式的总体评价和定位,也还有一个是否 重建本体论就能够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理智迷失问题。带着这些沉思和疑惑,笔者重新 研读了马克思哲学形成时期的著作,遂成此文,以参加讨论。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完成了划时代的哲学革命变革,创立了以实践为中心的“新唯 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对新旧哲学的性质及分野作出了 总体性的概括,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页。)本体论问题只有纳入到这个框架中来 ,才能提供逻辑和历史地深刻理解。

“解释世界”是近代以前一切旧哲学的共同特征。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们都有 一个质朴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哲学具有万能性,能够洞悉一切,特别是有关世界的本质 和本原问题能够在自己的哲学中得到圆满的揭示和说明。这不仅是他们一厢情愿的主观 意愿,也是在人类屈从自然的童年时代,哲学家们面对强大的世界和无奈的人生所产生 的精神希望和寄托。世界威力无穷,变幻莫测,人类在它面前,除了崇拜只能祈望对它 的说明和理解。哲学反映了那个时代质朴的人类精神,“解释世界”就成了难以逾越的 哲学寓所。就连马克思高度赞誉的费尔巴哈也摆脱不了“解释世界”的束缚,马克思批 评他空有共产主义的情怀,却成不了共产主义者,因为他“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 希望确立对存在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存 在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6-97页。)。

同样面对的是世界,但哲学对世界的解释却不同于科学。科学主要依靠逻辑和实验, 哲学除了也要依靠逻辑和实践外,还特别依赖理念和思辨,首先要在思维中铸就或再现 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理念世界和王国。哲学把握世界的第一步是把世界二重化,分裂为感 觉经验的表象世界和隐蔽其上或其后的本质世界。马克思从前的旧哲学都认为,人类感 知的表象世界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它是偶然的、易变的、被动的,属于表层的现象范畴 。只有感觉达不到的作为现象背后的根据、本原,始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终极的本 真存在哲学史上被称为本体。所谓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它所揭示的是 世界存在的始基、基础、原体、本原,其涵义大体相当于“物理学之后”或“形而上学 ”。

哲学由“解释世界”起始,有其必然性,而“解释世界”进到本体论亦有其合理性。 本体论作为一种形上的玄想,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超越性的智慧体现。人认识世界确 实不能囿于感知表象,应该透过事物的表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对世界的深层 的本质认识。作为逻辑建构而设定出来的本体及本体论正是人超越现实的形而上学情结 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本体论,哲学史也就是适应不同时期发展水平 的本体论演进史。哲学史上本体论传统源远流长,从古代到近代,先后出现过巴门尼德 的存在本体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本体论、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形 式本体论、笛卡尔的实体本体论、斯宾诺莎的自然本体论、莱布尼兹单子本体论、康德 的物自体本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本体论、费尔巴哈的人本本体论,等等。这些不同 形态和内容的本体论,前后相继,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认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进步作用。它推动了认识中矛盾对 立方面的分解和分化。促进了主体对此岸与彼岸、主观与客观、本质与现象、感觉与思 想等二元分立领域的确立和觉醒。同时,对于人类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存状态,追求更高 的理想境界,也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和启迪。就这一层意义来说,本体论还起着批判现实 的作用。

但是,本体论毕竟是“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它还同时具有一系列严重的缺 陷和弊病:既然要“解释世界”,提供世界图景,就要寻根溯源,从头说起,于是就给 世界设定一个终极的、先在的、独立的本体,这个本体具有无限性、绝对性、支配性, 是现实世界的原生地和发动机,这就俨然是宗教里的上帝和神;既然要“解释世界”, 就要周严圆满,自圆其说,毫无漏洞,于是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本体论最终都演化成浩大 的封闭体系,窒息了哲学的生机和活力。

本体论最大的弊害在于它对人自身的忽略和漠视。本体论本来为人所固有,表达了人 超越现实的深邃和觉醒。但是,它在形上的沉思中完全抛开了人,不是从人的本质和人 的视野去看世界,探求世界之为人存在的本性,而是把世界视为与人无涉的纯粹自在的 彼岸,在人之外设想出某种先在的本体,由它来外化人、规定人,人成了本体的玩偶, 人及其主体性彻底失落了。所以,本体论完全颠倒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似乎与动物一 样,其行为和本性早已由物种事先所规定,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本体强制人及其历史 的鲜明写照。这种离开人、离开人的活动和生活、离开对人的价值和命运的深切关照而 专注在人之外追求世界终极本原的本体论谈玄,对近代以前主体孱弱的时代是必要的, 是人类对自己超越本性的一种表达。但对于以人为本,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马克思 的实践哲学来说,它已完全过时,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重 要使命和内容就是要彻底否定以思辨形式出现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把视野转向人,关注 人的生存和解放,把实践作为破解人的切入点。这已经是全新的现代哲学思维方式,是 与传统的本体论根本对立的。

所以我们看到,马克思作为一个划时代的哲学巨匠,他一生很少触及过本体论问题。 他不仅没有使用过本体或本体论概念,更没有为建立自己的新本体论以取代归本体论而 做出过任何尝试或努力。马克思拥有的哲学著作浩如烟海,他几乎从不同视角触摸到哲 学的所有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他从不像“解释世界”哲学家那样,在人之外去 谈论什么世界的终极本原或始基问题,更没有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在马克思看来,那 是科学问题,是不具实验手段的哲学所无能为力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曾提到 物体、存在、实体等概念,还说过“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但这都是援引霍布斯的 观点,是在描述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自己很少主动地论及世界的存在和图景问题,更 不用说用思辨方法去构筑本体论了。

从马克思对思辨形而上学的评价可以窥见他对传统本体论的态度之一斑。在马克思那 里,形而上学是本体论的同义语,在他仅有的对17世纪以来思辨形而上学的评述中,表 达了自己明确的否定态度。他高度评价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法国唯物主义, 指出,他们不仅进行了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斗争,而且还进行了反对17世纪 以来一切形而上学,特别反对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形而上学的 公开的斗争。马克思比喻说:“人们用哲学来对抗形而上学,这正像费尔巴哈在他向黑 格尔作第一次坚决进攻时以清醒的哲学来对抗醉熏熏的思辨一样。”(注:《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59页。)马克思详尽地剖析了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对 立的根源、性质与后果,指出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是由当时法国生活的实践性质所促 成……,“这种生活趋向于直接的现实,趋向于尘世的享乐和尘世的利益,趋向于尘世 的世界。和它那反神学、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实践相适应的,必然是反神学、反形而 上学的唯物主义理论。形而上学在实践上已经威信扫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1957年版,第161页。)同时,法国哲学家比埃尔·培尔还“用怀疑论摧毁了 形而上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62页。),使其“在理论 上威信扫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62页。)“从而为在 法国掌握唯物主义和健全理智的哲学打下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1957年版,第162页。)所以,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指出,现在,形而上学已经 更加“变得枯燥乏味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62页。) 因为这时的形而上学与17世纪的形而上学有所不同,当时笛卡尔、莱布尼兹的学说还包 含“积极的、世俗的内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61页。) ,它曾在“数学、物理学以及与它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精密科学方面都有所发现。但是18 世纪初这种表面现象就已经消失了。实证科学脱离了形而上学,给自己划定了单独的活 动范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61页。)而19世纪40年代 ,“正当实在的本质和尘世的事物开始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形 而上学的全部财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质和神灵的事物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1957年版,第161-162页。)。

马克思走上哲学舞台时,面对的就是这种“威信扫地”和“枯燥乏味”的带有想象和 神学色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对它的基本态度只能批判和否定。大量 事实都表明,马克思在告别“解释世界”的哲学的同时,也就告别了作为这种哲学的典 型形态的本体论。思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互不相容,马克思从未沿袭历史传 统去建立思辨的形而上本体论,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马克思虽然没有建立本体论,但马克思哲学作为划时代哲学革命变革的成果,却承袭 了先前哲学的一切宝贵遗产,其中包括本体论对世界超现实的深层思索的继承。哲学史 上一切有关本体的设定都是超验的、思辨的玄想,对世界终极本原和始基的一劳永逸的 追求与给定成了那个时代哲学家们的精神重负。但是不容置疑,形上思维是智慧的体现 ,是人之为的本性。虽然历史上的一切形上思索远非科学,或者需要科学的缜密的论证 ,但是,本体论者提出的共性问题,即世界超越既成现实的本真存在是什么?现实世界 的真实本质是什么?这些形上追问不容回避,必须给予回答。不回答这些问题哲学就会 流于表面化、浅薄化,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马克思哲学的优势就在于它没有对本 体论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它否定和拒绝了传统的本体论,却未忽视它所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在唯物主义旗帜下,以实践人本的思维方式,对世界本真存在的追问作出了圆满 的回答。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也是本体论,包含有深刻的本体论思想。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是唯物主义哲学传统在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中 的扬弃和继承。唯物主义其正确性和先进性不言自明,它对马克思哲学来说,是一种前 提性的存在。只有站在唯物主义基地上,才不至于想入非非,虚无飘渺,才能遵循正确 的思维规范,对事物和现实作出深沉的思索和正确的探究。所以,马克思在对世界的形 上表述中,一向坚持唯物主义前提,他多次声言,自己和黑格尔不同,“是唯物主义者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526页。),因此,“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 的时候,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13页。) 。马克思坚持自然界对人和人的认识的优先地位,承认一切唯物主义者共有的基本 观点,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一切更基本的问题上,“同一切旧唯 物主义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差别”(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246页。)。他 终生都在为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而斗争。

马克思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承认唯物主义共同的基本前提,这本身就是本体论思想 的一种表达,即承认世界的先在性和实在性,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但是这种表达并非是 马克思所独有的,在他以前所有的旧唯物主义都持这种立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旧唯 物主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用列宁的话说,是向前“推进”“发展” 和“加深”了的更高形态的唯物主义。这就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 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不同视角分别冠名的“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和“ 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正是这种唯物主义才代表了马克思的哲学新创,也才真正体现 了马克思崭新的本体论思想。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源于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思维范 式的转换,是新时代人的主体性增强和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19世纪40年代,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完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从实践中 逐渐意识到,人不仅是自然之子,还是自然的主人,世界具有属人的性质,它为人而生 成和存在。在人与世界主从关系转换的情况下,哲学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限于被动地 “解释世界”,而应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能动地去“改变世界”。马克思代表了时 代的潮流,是最早的彻悟者,他的“改变世界”的呼声不仅赋予哲学以新的功能和使命 ,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使哲学第一次摆脱了抽象的物质或精神始 基的困扰,真正向人的生活世界靠拢,为人而存在,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世界。“改变世 界”的思维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追问:世界是什么?为了什么去改变世界?谁去改变世界 ?怎样改变世界?所有这些追问最后都集中到人身上: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的根本 ,只有为了人,通过人才能破解世界的谜底。这就进入了马克思本体论第一个层面:即 人是世界的本真存在,世界的深层次的奥秘在于人。这样,马克思的本体论就不再是“ 解释世界”的本体论,而是“改变世界”的本体论;不再是抽象的物质或精神实体的本 体论,而是深切关注人的生存、命运、价值的意义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的基石是对世界 的人本理解。近代或近代以前的本体论都用超人的观点去把握世界的形上本质。无论是 古代的存在、原子和理念,还是近代的单子、物自体和绝对精神,等等,这些被臆想、 杜撰、设定出来的本体,由于其超验性和不可证明性而越来越令人感到无奈和腻烦,在 生动的和催人奔忙不息的现实生活面前,也越来越暴露其有闲阶层特有的空洞谈玄的劣 根性。马克思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首先坚决抛弃和否定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 ,与此同时,对于诸如斯宾诺莎和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他也并不首肯。特 别是在德国,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外化世界的神话被戳穿以后,批判旧唯物主义超人的 抽象自然观,把唯物主义置于人的现实生活基础上就成为马克思的重大的哲学使命。

马克思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曾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 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1页。)旧哲学总是从纯粹的外在方面来推出人,说明人,似乎人的根本是 非人的异在。而马克思则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9页。),“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并说:“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2卷,第118页。)这样,马克思一登上哲学舞台就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必 须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去理解世界,这尤其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上。马克 思承认自然的先在性,人也确实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这并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全部,还要看到自然的属人的、人化的一面。马克思认为,真正现实的自然界决非是 无人的自在,都是人生活其中,深深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界。马克思曾经批判了费尔巴 哈关于超验自然界的抽象冥想,指出所谓“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 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州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 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77页。)在人之外,与人无涉的自然界纯系逻辑设想,恩格斯说:“在我们 的视野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383页。)是根本进不了哲学视野的。所以马克思才断言:“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 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 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383页。)

马克思一直强调自然和历史“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第131页。)认为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 始终如一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页。)自然界对人来说“ 是作为人的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因此,“历史本 身是自然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卷,第128页。)。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坚决否定非人的超验自然界的真实存在,明 确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78页。)所以对马克思来说,不仅唯心主义本 体论不能成立,就是超越人而单纯强调自然界的始基性和先在性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也是 站不住脚的。在马克思看来,世界确实有超感性的本真存在的一面,为此形上思维很有 必要。但是,那是思想中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必须现实化,决不能把世界推到与人无关 的不能感受的虚妄境界。而现实世界是人化的世界,人就是五光十色的自然和历史背后 的本真实体,马克思的本体论首先就体现为人是世界的谜底和世界向人的回归。

首先感悟到世界的人本基础的并不是马克思,在马克思之前很久,许多先进的哲人就 已经从实际生活中体味到人的本位地位和决定意义。哲学史上,人的学说源远流长,不 乏众多首倡者,其中尤以费尔巴哈为最,马克思称他为“真正克服了旧哲学”,“使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

费尔巴哈是近代最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他使唯物主义从“敌视人的”、“片面的”、 “纯粹”形态进入了人本的直观形态。对人的高度重视并把人确立为哲学研究的“最高 的对象”,使费尔巴哈超越了他以前的一切哲学家。费尔巴哈代表了工业文明初始时代 人的觉醒,他对哲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突破了先前从纯粹客体方面来理解人的传 统框架,开辟了从人自身来理解人和历史的新格局。18世纪唯物主义并非没有意识到人 ,但他们认为“自然”和“原子”是世界的本体,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康德也十分 重视人的理性和道德,但他把人的本真存在推向了永远不可认知的物自体和彼岸世界。 黑格尔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识渊博的人物”,他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曾经贡献了“无数 的珍宝”,但他又最不了解人,把人的本性、生活和历史完全交给超人的“绝对精神” 来主宰。只有费尔巴哈不借助外来的拐棍,真正从人自身来理解人。费尔巴哈认为,人 之为人的根源和秘密在于人是一个“类”,所谓“类”就是指人的感情、意志、理性和 爱,正是这种“内在、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注:《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页。)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构成人的内在的本质。

费尔巴哈从人自身来理解人的世界,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费尔巴哈重视 人又不了解人,“承认存在的东西同时又不了解存在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第54页。),这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最大的弱点和弊病。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变革就是在扬弃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基础上对唯物主义的深化和升华,与此同时,马克思 本体论思想的第二层次就在对世界人本基础进一步追问的回答中确立了。

世界应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共同点,正是基于这一点,马克思才对费 尔巴哈哲学作出了过高的评价。但是,人又何以为人呢?我们用什么样的观点去看待人 呢?问题一深入到这里,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不同和差距立刻就显露出来了。费尔巴哈 作为一个直观的唯物主义者,他看人和看待事物、现实、感性一样,“只是从客体的或 者直观的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出发,看到的只是人给 自己留下的直观表面映象,而人都在忙于衣食住行爱,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作为“类” 存在的人。这种人彼此没有区别,甚至分辨不出男女,到处都是理性、感情、友谊和性 爱,因而是极其抽象的自然人。恩格斯评述费尔巴哈说:“他紧紧抓住自然界和人;但 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是空话。无论关系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 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其原 因就在于:“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注:《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这两种人的区别来自于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用 感性直观来观察人只能看到抽象的一般人,而转换视角,用实践的观点来观察人就看到 了活生生的现实人和历史人。对人和事物观察视角的转换是破解人的秘密的关键,能否 用实践观点去看待人和人的世界就成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主要区别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1条就开宗明义,点出主题,指出:“从前的一 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直观唯物主义只 注重观察事物和人的既成表象,运用的是只接受客体作用于自己感官的被动的观察方法 。马克思则不同,他从主体出发,注重考察既成事物和现实的原因。视角一转向这里立 即就可以发现,现实的事物和对象,其中包括作为对象的人并非无因之果,生就如此, 它们都是实践铸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和实践生成了人,使人区别于 动物,构成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和属人的现实世界都与实践相关联,作为实践的对 象、过程和结果。因此,只有从感性活动出发,以实践为基点,人和人的世界才能真正 被认识和理解。

费尔巴哈的缺点和局限性主要就来自于对实践的不理解上。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对 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 纯的感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77-78页。)就是说:“他把人 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 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 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77-78页 。)马克思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实践活动的至关重要和决定意义,他多次指出:“费尔 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77页。)与此相对应,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或 实践的唯物主义也就自然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第56、77页。)了。对于人及人生存的自然界应该从感性活动来理解, 而对于作为人的活动积淀的历史也应该这样来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过是追求 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从 马克思对感性活动的高度重视和一贯强调来看,实践具有某种类似本体的意义。马克思 自己曾说过一句名言:“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制造、这种生产,正是 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 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 就没有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页。)

活动、感性活动、实践、实践活动是人超越生存本能的“自由自觉”和“有意识”活 动的同义语,它不仅创生了人和人的世界,而且把马克思的现实人与费尔巴哈的抽象人 区别开,成为对人的本体追问的进一步深层次的回答。马克思本体论的思维逻辑是:解 释世界——改变世界;抽象人——现实人;感性直观——实践活动。费尔巴哈的直观人 本主义作为起点,代表一极,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超越费尔巴哈的哲学飞跃, 代表完成了另一极,它们彼此对应,相互衔接,体现了马克思本体论的思维进程和逻辑 建构。世界的秘密在于人,人的秘密在于实践,这个结论虽然平常,道理也并不深奥 ,但却是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主要点和闪光点。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开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之先河,与现代西方哲学,其中包括西方马 克思主义既一致,又超越,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引起人们极大的关切。

马克思哲学就其初衷和实质来说,与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相对立,是一种非本体论哲 学。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又以崭新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回答了本体论关于人和世界本质的 终极追问,实际上又是一种不是本体论的本体论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片面理解马 克思对本体论的扬弃,既无视马克思对形上思维的超越性和合理性的继承,又把马克思 对本体论的批判绝对化,演出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悲喜剧。传统本体 论远离人的生活世界,从人之外的虚构本体中,寻求世界的终极本原和统一性,这种追 求和努力在近代以前尚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到了现代,当科学发展,文化昌明,人类生 活越来越目的化、直接化、现实化和尘世化的时候,本体论的建构就明显地落伍于时代 ,成为人们所不能容忍和必欲势弃的赘物。19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一方面从 马克思哲学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同时也得益于时代带给自己的体悟,坚决彻底地发起了 对本体论的总攻,同时又填补空白,推出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新思潮。早在19世纪 中叶,现代存在主义的先驱者克尔凯郭尔在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时就指出,旧的本 体论哲学颠倒主次,一味追求形上的终结和绝对,结果偏偏把人这个最重要的主题忘掉 了。一百多年来,大多数现代哲学家都认为,哲学应当关注人自身,把人的生存、命运 、价值、意义提到首位,而不应徒劳地沉缅于抽象本体世界的终极追问中。实证主义认 为,探求形上的绝对既不可能,也没有意义。分析哲学干脆宣称,超越人类知识界限的 万物始基和本原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假问题”。他们说,这类议论“完全没有内容” ,无法对话,人们都“不懂你说的是什么”。实用主义注重行动和效果,反对浮夸和空 谈,他们认为,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原问题,纯系形而上学,怎么说都对,永远争论不 出什么结果。存在主义推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他们虽然并不排斥本体论的研究 ,但是他们强调只有先有人的存在、出场、露面,然后才能造就人的本质。而本体论哲 学正是忽略了人的存在,把人变成由先在的本质或本原决定的存在物了,这恰恰是与存 在主义的宗旨根本对立的。

现代西方哲学的具体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在关注人的生存现实,批判旧哲学在人之外 追问世界终极本体这一点上,则是共同的,也是与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方向相一致的 ,反映了现代人的自我觉醒和哲学从脱离人的抽象思辨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和进 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符合时代潮流,标志着哲学 主题、性质和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是哲学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必经路径。因此,“拒斥 形而上学”的思潮具有进步意义,从主导方面说,必须予以肯定。

但是,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不具有任何绝对意义,它只是在极其有限的特定范围内 ,即只是针对近代思辨的形而上学,才是有益的和可行的。哲学就其本质和功能来说, 离不开形而上学。哲学之为哲学,就是因为它保持了形而上学的清高本性,独具对现实 世界进行沉思和玄想的能力和品格,哲学的批判性、反思性、超越性、前瞻性等都是由 此衍生来的。全盘否定本体论就会剥夺哲学特有的把握世界的功能,哲学的深刻和崇高 也就会丧失殆尽,今天广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辩证思维、主体 性等哲学理念也就不可能产生和流传了。所以,应该否定的不是本体论的功能,而是它 在人之外追求世界终极本体的思辨方式,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新唯物主义”和“实 践的唯物主义”,就首肯唯物主义这点来说,马克思也并未超脱本体论,只不过马克思 不是把抽象的“物质”设定为世界的本原和终极,他所理解的“物”更多的是一种“社 会物质”,即由人的实践活动而凝结成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又具有不依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罢了。实际上,现代西方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也回答了对世界 本体的形上追问,而且在其强调人的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取向等基本方面,也接近或 达到了马克思本体论的思想水准。只不过出于偏见,他们才对本体论采取过激的态度, 一概予以拒斥,甚至否定唯物主义、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以至到最后像后现代 主义那样,要从根本上取消哲学,这就越走越远,反映了现代西方哲学“拒斥形而上学 ”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果。马克思的本体论正是以其实践哲学的理论创新和对形上思维 合理性的继承而超越现代西方哲学,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上,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开创了当代哲学的基本格局,为一切现代哲学流派提 供了人学奠基。哲学永远需要形而上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形而上学,但是哲学对世界 的沉思不能离开人,在人之外去揭示世界的始因。世界是人的世界,只有用实践的观点 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人。马克思本体论的这些主要之点作为时代精神的积淀,已经成为 哲学的共识。现在极少有人再去玄思世界的终极本原和始基问题,人们都把自己的视野 转向人的生活世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巨大的感染力。一个半世 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今天已经涌现出众多以马克思主义哲 学当代形态自诩的前沿哲学,诸如人的哲学、价值哲学、发展哲学、文化哲学、生存哲 学、生态哲学,等等。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当代的前沿哲学尽管形态各异,但有一 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承袭了马克思的本体论模式:既破除了思辨形而上学所追求的终极 和绝对,又都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的不同侧面来破解人和人的世界。这是当代哲学的 主旋律,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将在今后长远的哲学发展中继续展现自己的风采和魅力。

在实践上,马克思本体论的人本内核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追 求作为政策目标来具体实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和使命。改革 开放前,我国的哲学教科书只讲抽象的一元物质观,而对世界的人本基础和通过实践而 为人存在的道理则避而不谈,以致最后见物不见人,谈人变色。表面看,这是在坚持物 质一元论,并用标志客观实在的物质范畴回答了世界本原的终极追问。实际上这是对马 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扭曲理解,是不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必然结果。现在历史已经 翻过了一页,马克思以人为本和以实践为中心的本体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早已被确认, 而且在实践上也得到充分地贯彻和实施。当下中国各行各业都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 ,党和政府也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教书育人,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正在实践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如何看待重建本体论的诉求?应该说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好的,是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 现的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人们信仰迷失,追逐声色犬马,暴露了思想上的浅薄化、空 虚化、表面化,缺乏崇高的信念和向往,于是想到本体论中寻求出路。这个思路深沉, 力求治本,确有新意,但也面临许多难题。试问,要建立什么样的本体论?历史上形形 色色的本体论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类是以抽象的物质或精神实体为本原的思辨形而上 学,另一类就是马克思的以人和人的实践为中心的“不在场的”本体论。把这两类本体 论区别开来的是人和实践。抛开人和实践而设定出来的一切本体论都包含有思辨构造世 界的危险,这也是“解释世界”的旧哲学的通病,已经被马克思否定了。如果我们立足 于现实,要在人及其实践中阐发世界的本真存在,那么这已经由马克思早已完成了。因 此,重建某种新本体论的空间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建本体论?

要看到,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他哲学革命变革的副产品,是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 逻辑地引申出来的。马克思从未追逐超人的世界本体,也未去努力试图建立什么本体论 体系,他的本体论思想不是直接的,只是体现为他的哲学革命变革的成果中蕴含着传统 本体论对世界本体追问的回答,而这个回答又完全集中在马克思对人和世界的实践理解 上。这个基本事实启示我们,本体论对马克思哲学来说是次要的,只是马克思实践哲学 的附属物,根本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这里我们之所以用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为题, 探讨其当代意义,完全是为了证明马克思哲学的博大精深,指出马克思虽然破除了传统 本体论,但并不存在本体论的缺环,相反,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我们可以找到他对感 性世界存在结构的深层揭示,人及其实践活动就是现存世界的全部奥秘之所在。

如果我们出于“改变世界”的良好愿望,对当下人及其感性活动指责颇多,那么改变 这种状况的出路就不在于重建新的本体论,而应该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寻求启示和灵 感,在人及其素质的培养和教化上多下功夫。大概只有人的文化、科学、道德素质提高 了,人在其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才可能防止和杜绝由于理智与信仰迷 失所造成的人的行为沦落和素质的滑坡。

倒是实践的深化和层次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 说,他所主张的新唯物主义就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并批评费尔巴 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这就是说,只有以人为本把实践活动 作为根本尺度,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我们生存的世界。可是实践不是绝对的而是 具体的,具体实践有肯定否定、正面负面之分,对实践也需要进行前提性的批判。同时 实践也是动态的,并非永远停滞在一个水平,马克思生活的一个半世纪前的实践不同于 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基因化的实践。不同的实践水平铸就了不同的世界和不 同的人,当代的人与世界和马克思时代的人与世界相比,明显存在一个向心灵、理智倾 斜的趋势,人与世界越来越为心灵和理智而生成和存在,世界的本体也越来越知识化、 智能化了。如果说费尔巴哈首先推出了人,马克思又推出了人的实践活动,那么今天, 智能而不是体力,理念而不是经验,网络而无须亲历,将成为实践活动的主导。这种趋 势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今的世界和人,铸就新的世界和新的人,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 这正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研究的。

标签:;  ;  ;  ;  ;  ;  ;  ;  ;  ;  ;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