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论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世纪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世纪起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时代课题,就是作出富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 神的重大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是实现解读模式的重大创新,真 正弄清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真谛和精神实质。为此,我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 文献研究中心。
长期以来,学界先后流行了三种解读模式:一是“以苏解马”的解读模式,主要是以2 0世纪20—50年代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在这种模式中辩证唯 物主义往往被简化为自然主义存在论,历史唯物主义则被简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 史领域中的简单推广。这种解读模式适应了战争与革命时代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需 要,却很难适应新时代、新体制的需要。二是“以恩解马”的解读模式,主要通过研究 19世纪后期恩格斯的一些通俗性、论战性著作如《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等来理 解马克思哲学,这是当时初学者不可或缺的通俗入门之路,却不是今天研究者的深入堂 奥之道。当时这种情况难以避免,是因为在整个19世纪,马克思逝世后他本人的哲学著 作只发表过一个短篇,即1888年作为恩格斯《费尔巴哈论》附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三是“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即主要按照西方哲学模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过 去主要着眼于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哲学传统,近年来则主要着眼于以 海德格尔、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这种解读方式有助于了解马克思哲学 的理论来源与现代意义,却不能真正澄清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实质。这些解读模式都产生 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然而今天看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根本局限。 它们多半是借助于另外的思想棱镜,来间接折射马克思哲学的智慧之光,因而大多还只 是在外围兜圈子。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必须采取“以马解马”的新方式,直接依据马克思主义 哲学“第一提琴手”本人的文本,直指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底蕴,真正揭示马克思哲学革 命在人类哲学史、认识史上引起的划时代变革。
之所以采取“以马解马”的新解读模式,首先是由于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底蕴来 说,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无论是恩格斯的通俗 性、论战性说明,或者是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大众化、简单化解说,还是海德格尔等 人的现代哲学诠释,都不能替代对马克思本人文本的深入研究。同时,这还由于马克思 哲学革命和哲学创新有一个长达4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思想发展过程,并不是在1845年 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下子、一次性实现了“格式塔转换”。要弄清马克思 哲学创新的精神实质,必须根据系统、全面的文本研究,真正梳理清楚来龙去脉。采取 盲人摸象式的方法,各取所需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种情形,我们见过的还少吗?
最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19世纪40—80年代这40年间,经历了四部曲,留下 了最能集中反映马克思哲学创新精神实质的四部主要代表作,我们应当在这四部曲的总 和之中,来理解与把握马克思哲学全貌,而不能偏于一隅。
“马克思哲学创新四部曲”主要指的是:作为马克思哲学创新起点的《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创新萌芽的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 思哲学创新雏形的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作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升华、蕴 涵在《资本论》和晚年笔记中的辩证法体系构想。
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第一部曲,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首次阐明辩证历 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由此构成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海内外有关研究 对此主要存在着两种看法: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这一早期手稿看成马克思一生哲学 思想发展的最高峰,而苏联和我国的一些研究者则往往强调这一早期手稿的不成熟性, 认为其中占主导地位与核心地位的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异化史观。这两种看法各执一 端,有一点却是相通的,即都仅仅着眼于异化劳动观,特别是带有人本学色彩的异化观 。实际上,贯穿这一手稿的核心内容与思想红线,是酝酿之中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实践 观,其中哲学内容的核心部分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相对应,其初步阐明的实践观 包括四个基本观点: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化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 。而以往仅仅着眼于以异化劳动观甚至异化观来理解这一手稿,显然是过于褊狭了。
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第二部曲,是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存 在观——历史观——哲学观”,是该提纲11条展开的内在逻辑与体系框架。实践观的确 是贯穿提纲11条的一条主线,并分三个不同层次展开:第一层,头三条,初步提出辩证 唯物主义存在观、世界观;第二层,中间五条,初步提出唯物史观要点;第三层,最后 三条,提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观。突出实践观主线作用是对的,以往把这一提纲的理论 空间仅仅归结为实践观,则是过于褊狭的。提纲的篇幅最短,马克思展开的理论空间最 广阔,甚至比《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空间更广阔,这一点前人鲜有论述。
马克思哲学创新第三部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其中理论性、概括性、系统性最 强的是第一章,实践观——交往观——唯物史观——世界史观是其四块理论基石。以往 把马克思在这里展开的理论空间、思维框架仅仅归结为唯物史观,固然抓住了主要之点 ,却是远不够全面的。
马克思哲学创新未能真正完成的第四部曲,是蕴含在《资本论》和晚年笔记中的辩证 法体系构想。把马克思哲学仅仅归结为历史观甚至是人本主义历史观,从而根本否认马 克思有自己的一般哲学观、世界观、存在论,这种看法貌似新颖,实际上却是从当年第 二国际到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浅薄之见、片面之见。实际上,写出作为一般哲学体 系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从早年到晚年始终如一的哲学宿愿。证实这一点至少可以举出六 个证据,其中包括四封信件、一个提要、一个体系:1837年10月马克思致父亲的信;18 58年1月14日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1868年5月9日马克思致狄慈根的信;1883年4月2日 恩格斯致拉甫罗夫的信;1977年由荷兰阿姆斯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公布的、马克思作于 1861年至1863年间的黑格尔《小逻辑》“存在论”摘要;在改造黑格尔《逻辑学》体系 基础上形成的《资本论》逻辑,加上作为《资本论》续篇的晚年笔记。马克思本人的哲 学创新、体系构想,就存在于这四部曲的总和之中,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我们今天文本研 究的重点对象。
对“文本——理论——现实问题”这三方面研究的关系,我们力求开辟一条新路径: 以经典文本研究为前提,以基本理论创新为重点,以解决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时代课题为 目标。
为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扎扎实实、深入系统、原原本本的文本研究是必不 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前提性工作。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献包括最重要的《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资本论》三大手稿、晚年笔记等, 都是在20世纪才陆续发表、译成中文的,其中许多著作从研究角度来看还是尚未开垦的 处女地。国际历史考证版第2版,即通常所说MEG2版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许 多新的文献、新的研究成果正在不断被发表出来。文本的深入研究是亟待创新的重要课 题。
从加强文本研究入手但不能止步于文本研究,大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力求在基本理 论上有所创新,这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所在。在文本研究基础上,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理 论、核心观念,作出系统梳理、重新发掘,如马克思的存在观、实践观、唯物史观、交 往观、世界史观、矛盾观、共殊观、自由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观等,力求在基本理论 上作出重大创新。
当然,文本研究、基础理论研究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从理论思 维的哲学高度,回答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面临的时代课题。与时俱进的实事求是精神、 实践精神、创新精神,这是比“马克思文本”更深层的“马克思精神”。如果我们不能 学到这种精神,那就是只学到皮毛,没有学到根本。我们不仅需要“回到马克思”,而 且需要“发展马克思”,用马克思的精神回答当今时代的种种重大现实问题。上述三个 方面的研究综合起来,将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升华到一个全新境界。
从1988年开始,我一直主张:面对当今时代与当今中国,我们不仅需要在个别问题、 个别原理上的枝节创新、局部创新,而且需要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新形态,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与中国化。
什么叫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在我看来至少有七条标准,也就是要达到“七新 ”:
一是回答新问题。必须从理论思维的哲学高度,回答21世纪的时代课题,回答经济全 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这三大时代思潮提出的新问题,回答整个世界与中华民 族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回答21世纪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战争危机、文明冲突危机等 挑战性问题,这是创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任务,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 哲学创新的起点所在。
二是进行新对话。必须和21世纪的当代思潮进行哲学高度的理论对话,注意回答当代 思潮提出的一些新课题,注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广阔襟怀,从当代思潮中汲 取思想营养,注意回应意识形态上的新挑战。在多元文化对话时代,缺少对话的封闭状 态,无助于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
三是开掘新源头。从当代世界的社会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实践中汲取源头 活水,特别是从当代科技革命最新成果中吸收营养,也要注意从当代西方哲学、人文社 会科学中吸收新的思想成果,并把中国哲学智慧综合进来,这是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新 形态的必由之路。
四是创造新方法。要努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开掘新方法,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 论等科学理论中汲取新方法,从现代科技革命最新成果中吸收新方法,使新方法成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重要奠基石。
五是丰富新内容。不仅要努力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丰富内涵,而且要敢于立足 新实践、新时代,提出一些新观念、新范畴,创造解决时代难题的新智慧、大智慧、活 智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名副其实。
六是建构新体系。仅仅发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体系雏形是远远不够的,根本超越苏 联模式哲学教科书体系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因而我们的理论创新不能拘泥于枝枝节节的 小修小补,必须有系统全面的体系创新,包括理论内容与叙述方式的全面创新,尤其是 在科学走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整体化是主导趋势的当今时代。
七是倡导新价值。我们不仅需要方法论上的重大创新,而且更需要价值观上的根本创 新,解决当代西方世界万能的工具理性与狭隘的价值理性之间的深刻文化矛盾,为21世 纪人类争取永久和平、持续发展,力倡新的价值观念、新的价值目标、新的价值体系。
以深入发掘马克思文本中的源头活水为思想出发点,以广泛吸收当代世界文明最新成 果为上升点,以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回答21世纪时代课题为归宿点,这就是我 们在新世纪起点上的理论追求,也是我们力求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北大学派的主旨所在 。或许可以更简明地说:“解读原典化—内容现代化—风格中国化—表述系统化”,这 就是我们今天寻求的开源创新之道;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实现的四大创新, 也正是我们要创造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四大特征。简要地说,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现代化与中国化,也就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这是一枚金币的两个方面 ,合则两存,分则双亡。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东西两大源头之一。中国哲学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奠基 ,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时代呼唤。当年德国古典哲学成为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 三大理论来源之一;今天,中华民族的哲学也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的理 论源头之一,成为21世纪创立世界新型哲学的理论源头之一。应当从世界历史的这个新 高度,重新估价中国哲学的历史地位与未来走向。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理论创新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资本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