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论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论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信息化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去年9 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信息化建设为我国现阶段主要任务之一后,时隔半年,九届全国人大又将知识经济列为重点问题来议。那么,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为何如此重要?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拟就此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信息化建设

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经济强国率先进入信息化环境,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加快进行信息化建设,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系重大的社会课题,是当务之急。

(一)信息化建设严格来说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产业信息化。这是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普及与渗透,使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程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产业信息化的同时,伴随着信息产业化。应该说,信息产业化是一种新产业诞生的过程,是应产业信息化要求而出现的。产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一方面依赖于本产业发展状态和潜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信息产业所能提供的技术。产业信息化的完成,说明信息产业为各产业提供的基础产品和基本服务业已完善。因此,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双绞链。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完成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正在完成或将要完成。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干。产业信息化程度与信息公路建设水平紧密相关。我国在提高信息公路的速率方面已计划分三步走:(1 )从64K到2M;(2)从2M到625M;(3)从625M到1G。 目前处于第一步与第二步之间。党的十五大明确了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经济信息化。经济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的阶段。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信息资源的质与量起到比物能大得多的作用。经济信息化要求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从事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换句话说,社会的经济支柱将由信息经济取代,信息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正如19世纪末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一样。目前,关于信息经济的理论正在研究和发展中。信息经济研究的前提假设与传统经济发生冲突,争论较大。经济信息化阶段在国际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发达国家基本完成该阶段,工业化国家正在进行,我国尚没进入。

第三,社会信息化。这是信息化过程的成熟阶段。反映在社会各个领域中,信息技术已不单是改进生产技术与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及一切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事务与场所,均以信息与媒体的方式处理和存放。信息技术用于提高生活质量,变更社会形态。

信息化建设的上述三个层次的更递与转换,表现为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宽。社会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获取与利用信息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本元素。社会信息化是发达国家正在努力的方向。美国是INTERNET网的发源地,有最有利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因而发展很快。现在,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下一代INTERNET网计划,力图在未来的几年内实现社会高速通信,行业交流以信息交换为主,迎接信息社会的完全到来。早在1991年, 美国在全国范围内铺设了560万英里的光纤,标志其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1993年底,法国完成了82万公里的光缆;1994年底,德国140万公里的光缆投入远程通讯; 日本称1994年为多媒体元年,日本政府视信息化建设为经济复苏的催化剂。可见,发达国家在产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正在构筑社会信息化的基本设施,迈向信息社会的更高阶段。

(二)“三层”信息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之间,产业信息化是基础。产业信息化为经济信息化提供经济流通的基本手段和基础设施,为社会信息化创造条件。经济信息化一方面需要产业信息化为后盾,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产业信息化的发展,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实现过程。社会信息化是信息化程度的最高阶段,它既需要产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又需要经济信息化的繁荣。同时,社会信息化极大地促进和支持产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的持续提高。社会信息化是产业信息化和经济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结果。

二、知识经济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其财富的创造都主要来自一种形式的资本。游牧社会的资本是牲口、畜群;农业社会的资本是土地与水资源。这两种经济形式有相同的特点,即生产率低,市场发育不健全,计划与市场无法结合。当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阶段,资本的主要形式由自然资源、机器设备与货币所取代。在工业社会中,计划滞后于市场的问题仍然存在。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技术进步成了经济增长的决定变量,知识构成社会经济的主要资本形式。信息社会环境下,产品采用集约化生产方式,依靠智力密集型技术和手段进行生产,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信息社会的经济形式带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国民经济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二是计划与市场的完善结合,使得经济运转更加成熟;三是开放性与可持续发展导致精益生产经济的膨胀。

(一)知识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结晶。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是一种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存储与使用上的经济形式。它具有如下五个特点:(1)无限再生性;(2)快捷创造性;(3 )广大波及性;(4)全面覆盖性;(5)理论完备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对知识经济的定义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作为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实质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信息为其动力燃料;以高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为支柱;以强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为坚强的后盾的新社会形态下的经经形式。换句话说,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知识经济是以信息为动力的经济形式,是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在经济领域中能动的反映,因而知识经济随知识的积累而丰富,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现在,知识发明创造对国民经济在经济增长轨迹中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以前工业经济中的物质。美国1995年~1997年27%的经济增长来自于高技术产业,而曾作为其国民经济强项的建筑业却只占14%,汽车制造业仅为4%。发达国家的国际掠夺呈现不靠武力、依靠知识经济的新特点。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内核,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需要耗费一定的劳动。结合知识的生产,可以输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邓小平同志早在1982年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符合实际的客观结论。

(二)知识经济提出的依据

知识经济的提出,基于以下几点理由:第一,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致。生产的组织进行,离不开机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者。机器经过图纸设计后生产制造出来,内含大量的技术因素,同时它又需要有一定专门知识的人去操作。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亦需要有知识和经验的劳动者。无论是哪种情况,离开了知识资源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否则经济只能在低水平下运行。因此,手段越是先进、技术越是复杂的场合,对知识的依赖性就越强,尤其是今天的社会即将跨入信息时代,高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信息产业是高科技的领导业,集高投入、高风险、短周期、高利润、高增殖性等一系列特点于一体,更是如此。第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给传统经济带来挑战。传统经济理论有三点基本的前提假设,而知识经济不具备。(1)完全信息的假设不成立。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每个经济主体都享有充分的信息进行决策,优化经济运行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知识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信息社会中,这种均等机会的信息“共享”是不可能的。(2 )独立性的假设绝对衰减。传统经济学认为,所有经济主体的生产与消费均是相对独立的,而信息社会的开放性从根本上打破了相对封闭的经济圈,信息革命较物质与能源的革命来得迅疾、来得猛烈。信息强大的渗透能力客观上很难保持经济主体知识经济运转的独立。(3)平均市场价格不成立。 传统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格是来自于市场的所有买主和卖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与知识是主要的商品,也是一类特殊的商品。信息商品与知识商品往往仅适用于某人某时的需要,价格也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定。因此,希望在市场上寻求一般的信息或知识的平均价格水平是不现实的。传统经济处理的是物质经济,研究其稀缺性。然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与知识仍然是稀缺性资源,是特殊的商品,但不满足传统经济关于完备假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知识经济的处理手段必须是特殊的。第三,与知识产权保持一致。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 )商标。商标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服务业者为了将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与市场上其它的生产者、经营者或服务业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标记。这种标记常用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来表示。其作用主要是依法保护注册,以区别质量,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和树立良好的声誉。(2)专利。专利包括专利权、 专利的客体及专利证书这三个方面。专利权指由国家专门机构依法规定授予的某技术在特定时间内享有的独占使用权。专利权的客体指受专利法保护的、享有专利权的发明与创造,即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专利证书指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所用的文件。专利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其内容主要依靠专利证书来确定。从1993年到1994年,美国专利引用的论文73%来自于大学和研究机构,27%来自于企业,是1987年到1988年的三倍,总数仅增加30%。(3 )著作权。著作权是作者依法对作品拥有的各种权利的总和。著作权问题亦称为版权问题。它既含有物质内容,也含有精神内容,与人的脑力创造和体力劳动密不可分,因此需要法律的保护。

三、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信息社会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经济模式处理物质形态,现代知识经济模式的对象是无形的知识,其生产与流通的手段体现在信息化建设提供的基础设施方面。没有信息系统,无法实现知识经济的有效运转。因此,知识经济为信息化建设提出要求,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信息化建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需求为目标

信息化建设完成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以及人才的培养。其中硬件设备是沟通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条件,是知识形成与作用的关键因素。计算机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方案的设计与更新,系统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等等,最终目的是用于知识的通讯与处理。知识经济以完备的信息网络为主导。

(二)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依靠知识的注入

高技术、高难度、高创造性使信息化建设离不了知识,而有效知识的获取与运用是以支付相当的经济报酬为前提的,体现着价值规律。这就是说,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建设关系紧密,相互依存。知识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知识经济的发展与膨胀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

(三)信息化建设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

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有力地推动知识经济的繁荣。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与新方法,为知识经济开辟崭新的研究空间,提出新的应用前景和新课题。信息化建设为知识经济理论提供实证研究,提供检验的舞台。信息化建设中通过技术翻新和手段改进,扩大知识经济领域,丰富知识经济的内容,进一步完善知识经济学说。在经济理论中,经济结构广义上是指国民经济的框架与构成,而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产业结构。西方国家习惯根据GDP的构成将一个国家的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划分原则是,农林渔牧矿等自然资源业属于第一产业;建筑业与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政府机关、法律咨询、交通运输、通讯、贸易等公共事业与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据此,世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先升后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在第三产业中,信息业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数值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呈现较大差异。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80%,而落后国家还不到30%。这里,存在劳动、技术与资金间主次转移的时间差,即由劳动力型向资金设备型转移,再向知识技术型转移的过程。信息技术可以对知识进行生产、计量、传递和存储处理,同时也可以筛选、判断和创造知识。信息化建设是联结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桥梁和纽带。离开信息化建设,知识经济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四)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知识经济覆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信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内的各种高技术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生产实践活动,为知识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撇开信息化建设,知识经济则成为空洞的理论,毫无意义。信息化建设的开始既预示工业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的到来,也预示着知识经济作为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而存在的萌芽。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建设相伴而生。

四、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知识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主导经济形式。一方面信息化建设通过增加设备投入、引进技术装备带动经济发展,改变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社会信息需求增加与膨胀,反过来促进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的繁荣。

(一)信息化程度较高国家的情况

目前,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知识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热潮方兴未艾。世界各国相继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协调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之间的关系,保证二者同步发展,以此带来整个国民经济的飞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使得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后发优势,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都需要经济支持。在世界经济史上,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主导形式。60年代以钢铁工业为主导,70年代以汽车工业为主导,80年代以通讯业为主导。我国目前还处于汽车工业阶段,落后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社会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扩散。 在90年代,我们已经看到发达国家利用高度的信息化建设设施取得丰厚的知识经济效益。知识大量的生产与使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占据了24个领先地位。30年前,日本重技术利用、轻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使自己的经济竞争力远低于美国。滞后效应使其认识到制定2000年科技发展纲要,确立科技立国政策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可见,经济发达国家十分看重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我国的差距及对策

我国的经济基础差,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使第三步宏伟目标面临严峻挑战。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需要突出。

第一,搞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重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历史上,我国东部、西部以及中部传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西、中部的差异,主要是知识的差异,是人才的差异和信息的差异。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往往是信息不灵所致,导致经济圈内的马太效应。从总体来看,一方面,由于我国信息化程度低,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信息沟通缓慢,首先造成本国一级的技术交流与产品贸易等严重滞后,使知识创新效率不高;其次使各地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同的层位,国家蒙受损失。另一方面,对知识价值认识的态度不同,也同样严重束缚与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1996年教学科研单位及企业中从事研究与发展工作的总人数均列世界前4名,而研究与专利指标的竞争力却分别为第32 位和第21位。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科技投入不足,年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仍相当低;二是知识产品市场不健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现行体制不完备;四是运行机制不成熟,作为相应政策、法律及法规保证的体系还未完善;五是科技储备对社会支撑力不足。现阶段我国正大力进行各项通信干道的延伸与拓宽建设,使得互联网更加开放,努力消除上述地区差异,同时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使知识生产和使用更具创造性与高效性。

第二,搞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重视科技教育的作用。科技教育既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又是知识经济的前提。经济增长与知识和科技的含量成正比。知识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因素。知识的载体是人,人才层次愈高,其携带的知识难度愈大,价值愈大。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科学技术为依托,而科学技术是人发明和发现的。反之,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和手段培养和造就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并使他们掌握高科技,成为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后备力量,又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因此,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知识经济效益需要依靠高技术投入以创造巨额经济,需要高文化素质以操纵复杂生产过程提高生产率,需要运用科技知识,从事创造性劳动贡献获取垄断增殖。近来,我国对信息基础结构建设投入增大,进程加快。一方面通过改进传统产业,支持新兴的信息产业,积极创造环境,力争自主创新,开发自有产品;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重视人才资本的投入与利用,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总之,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存在不可分割的血源关系;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程度反映与体现。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知识经济是同义语。当代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到一定时期,其推动力必然来自于科技知识,从而需要周到的信息化服务。从引进技术状态到自主产品生产将耗费30年,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充分认识知识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我国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的指导思想,明确经济的提高要依赖科技与教育,这是与信息化建设和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力措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科技的基础是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只有完善的现代信息化教育体系,才能确保知识经济的永续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蓄积强大的科技后劲,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实现。

标签:;  ;  ;  ;  ;  ;  ;  ;  ;  ;  ;  

论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