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函授教育试行学分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函授教育论文,学分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分制作为一种优越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普通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学分制最主要的特征,即选课制。选课制既适应成人特点,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能够使函授生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高等函授教育沿用了普通高等院校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方法。在新形势下,如何改革教学管理方法,使高等函授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我们高等函授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等函授教育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目前,高等函授教育多沿用了普通高等院校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方法,这在保证高等函授教育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分制便于对学生进行管理,便于学校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落实,保证了专业教育基本规格,这些优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才需求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发展对高等函授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别、层次、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函授生群体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要素的动态组合体,所以实施学分制便成为了必须。
首先,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同时,经济、科技、文化之间也呈现高度兼容和紧密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要求高等函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专才”,还要有“通才”。只有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到博才取胜,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其次,高等函授教育的对象有其特殊性。他们虽然都通过了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但是他们年龄档次、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居住区域各不相同,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要素的动态组合体,在知识基础、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个性、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时学年制高度集中,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便显出弊端。实施学分制,使学习困难者可选低学分,学有余力者可选高学分,选修较多的课,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等函授教育更需要以函授生的自身条件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在教学计划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工作需要,学到尽可能多的更有用的知识。
高等函授教育中实行学分制不但是必要的,同时又是可能的。首先,试行学分制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高等函授教育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相比较而吸取经验。其次,相对于全日制高校来说,高等函授教育实行学分制有明显的优势。其一,函授生年龄差异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大相径庭。只有采取学分制才能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业来修。能力较差的,学得慢些,简单些,毕业晚些;学有余力的,学得快些,层次高些,毕业早些。这既调动了程度差学生的自信心,又调动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学年制的“学好学坏都毕业”的弊端,端正了学风和考风。其二,函授生多有确定的工作岗位,学习目的性明确,掌握专业新知识的愿望强烈,学分制管理给函授生一定的选课自主权,通过选修不同类型的课程使他们形成自己最佳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从而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工作中的竞争能力。所以说,高等函授教育中实行学分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又是可能的。
二、高等函授教育实行学分制的实现条件和步骤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步骤,因此必须开出足够数量的、学术水平高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课要求。同时又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科学指导,避免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专选容易修的课业去做,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在实行学分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必要的条件,以期取得显著的效果。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实行学分制,不但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而且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要实现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首先必须解决干部、教师,包括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问题。经过调查研究统一思想,最后达成共识。意识到,实行学分制是社会转型的需要,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多样性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意识到,高等函授教育有相对于全日制高校而言的特殊性,在实行学分制时要掌握教学机智,注意适度原则,实行具有高等函授教育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2.调整课程设置,修订教学计划。
能否制订出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是学分制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学计划的所有教学内容应分为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类课程。必修课反映专业特点,该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保证专业方向,其学分可占总学分的70%。指定选修课与专业方向有关,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可以在限定范围内选修若干门或若干组选修课,以扩大和加强学生的纵向和横向知识结构,其学分可占15%。任意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和延伸,反映学生的知识覆盖面,其学分可占15%。
现代高等函授教育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课程设置“由各专业课程简单叠加”的传统模式,调整了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结构体系,变传统的“专、精、深”纵向型知识结构体系为“横向辐射型”知识结构体系。这样做既体现了学分制中关于选课制的特点,又适应了“宽基础,强能力”的高等函授教育的基本要求。
3.制定新的适合学分制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实行学分制后,原先有关学年制条件下的一些教学管理办法已不再适用,必须依据学分制的要求重新加以制定。对课程分类、学分和学分绩点、先修、免修、重修、成绩考核、毕业、学籍处理等逐一作出规定,以适应新的学分制的管理机制。其中,在学籍管理方面有了较大改变。取消了年级界限、升留级和补考制度,考试不及格者需要参加下届同一科目的考试,考试及格方可取得学分。修业年限更宽松一些,在以学分制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前提下,学生有较大的学习自由度,可能本着“忙时少学、闲时多学”的原则,极大地缓解日趋尖锐的工学矛盾。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构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高等函授教育的授课教师应由业务素质好,思想素质优,热爱函授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担任。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自由选课,无疑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公平竞争和一定压力。教师既要能开出课程,又要能开好课程,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教师们又要帮助学员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选好选修课。函授课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远远超过了一般普通教师的教学难度,学校应该制定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函授专、兼职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函授教学中去。
此外,为了更好地在高等函授教育中推行学分制,还需要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以及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意识的管理队伍等各方面的条件。
总之,“在高等函授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它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提高办学效益,同时必将给高等函授教育带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