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开腹楔形切除术对胃肠间质瘤临床治疗效果对比论文_邓光,周俊强,叶林加,李万海,余彪,任丁鹏

新疆兵团第七师医院 普外一科 833200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胃肠间质瘤采用腹腔镜形切除术与开腹楔形切除术对应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6年1月—2016年8月共收治8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其中对照组40例采用开腹楔形切除术,观察组40例采用腹腔镜形切除术,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相关指标。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楔形切除术,符合微创手术治疗优势,手术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腹腔镜楔形切除术;开腹楔形切除术;临床治疗效果

胃肠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在病灶较小时,患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粘膜下、胃壁内和浆膜小结节,胃肠道出血等;当病灶较大时,病灶可突出胃腔,且存在胃溃疡的可能。对于胃肠间质瘤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早期主要以开腹楔形切除术为主,腹腔镜在临床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使得胃肠间质瘤采用腹腔镜成为一种可能。本文结合我院收集的患者资料,对腹腔镜、开腹楔形切除术对胃肠间质瘤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6年1月—2016年8月共收治8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参照《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中的相关内容确诊[1],并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根据患者入院的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40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52.3±4.1)岁,肿瘤直径1.2—6.3cm、平均直径(3.4±1.1)cm;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2.5±4.3)岁,肿瘤直径1.1—6.2cm、平均直径(3.3±1.2)cm。所有患者了解本次研究目的,签署患者知情同意术,在基础资料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开腹楔形切除术尽心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形切除术,具体方法为: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灶位置,按照腹腔镜手术入路方法结合具体的病灶位置实施治疗。其中:(1)对于病灶处于胃体、胃窦前壁的,在腹腔镜下直接切除;(2)如果病灶处于前壁小弯侧附近,在常规分离后,切断肝胃韧带,然后切除病灶;(3)病灶处于胃后壁,在分离并切断肝胃韧带以及胃结肠韧带后,将胃壁翻起切除病灶;(4)病灶处于前臂大弯侧附近的,切断胃脾韧带以及胃结肠韧带后,切除病灶;(5)病灶处于胃底部的,将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等分离切断,翻转胃部,切除病灶;(6)病灶处于胃后壁小弯侧的,分离切断肝胃韧带,将胃部向下、向后翻转,之后切除病灶[2]。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可借助于胃镜,依靠胃镜准确的定位病灶,所有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做好常规护理。记录好患者手术治疗的相关指标。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指标有:(1)患者手术常规指标,也就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2)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根据观察指标要求,统一整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其中手术指标属于计量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属于计数资料,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将相关数据录入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组间率比较使用卡方或者是t检验,将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相关指标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指标方面,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例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中4例切口感染、5例胃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肠间质瘤对患者的危害较大,而且具有潜在恶性,因而对于高度怀疑或者是确诊的患者应按照恶性肿瘤手术原则,对患者进行治疗,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预后。

现阶段对于胃肠间质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最常用的就是局部楔形切除术,但是由于病灶所处位置复杂多变,而且病灶血供丰富,对于手术治疗要求较高,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可保证治疗效果,但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腹腔镜在临床多种腹部疾病中的应用使得胃肠间质瘤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成为一种可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胃肠间质瘤采用腹腔镜楔形切除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开腹楔形切除术,患者承受的痛苦较小,降低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加快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同时手术治疗安全性更高,降低了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胃肠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治疗过程中,对于病灶直径不超过3cm的,采用上述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较高,而对于病灶处于3—5cm范围内的患者,采用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治疗对手术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对于病灶直径超过5cm的,不应使用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明确这一适应范围才能更好的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胃肠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楔形切除术,符合微创手术治疗优势,手术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静,吴硕东,陈永生,等.单切口与常规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对比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3,23(11):1154-1156.

[2]许克杰,谢万松.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5,18(16):249-250.

论文作者:邓光,周俊强,叶林加,李万海,余彪,任丁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  ;  ;  ;  ;  ;  ;  ;  

腹腔镜、开腹楔形切除术对胃肠间质瘤临床治疗效果对比论文_邓光,周俊强,叶林加,李万海,余彪,任丁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