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与主体哲学论纲——生命#183;意识#183;实践#183;自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主体论文,哲学论文,意识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仅仅由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通过实践由必然走向自由,这正是人所追求的类本质不断实现的最高价值目标。主体即是人的有意识的类生命存在,主体性即是人的有意识的因而是自由自觉的类生命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独创了劳动的对象化、异化并扬弃异化的辩证法和实践人本主义的类思维方式,创立了真正合乎“人类本性”的崭新的人类观。他指出:“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注:《马恩全集》,第12卷,第96页。)进而他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注:《马恩全集》,第12卷,第150页。)我们理解, 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类本质就是人的“意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有意识的因而是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即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这一实践又确证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确证了人的意识这一本质。
我们采取了马克思的实践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从中抽象出生命、意识、实践、自由这些核心性范畴,并进一步揭示出主体人的内在逻辑发展和由其自我展开所形成的内在锁合的庞大完整的主体统一体,由此建构了我们的主体统一论即主体性和主体哲学,以此就教于各位学术同仁。
一、主体性论
主体性是由意识引发出来的,是意识的产物,也是意识的必然结果。意识不是孤立的,它是发生在一定的客体之上的,主体性就是由作为具有意识的客体所引发出来的特性。
(一)主观能动性。意向、概念由其它意识来阐述、界定,使意向、概念被分解、多面化,使之成为一种多面体、一种构式,由此衍生出一种全新的特征,一种不同于意向本质的结构本质。结构本质可以为人们所阐述、把握,可以为人们所专门研究和设计,从而为人们对这一原始构式的主观能动作用和无限深度的精确化奠定了基础。这种作用的出现所带来的是茫茫自然界中另一全新的显象——人为物的出现,它使生命在演化过程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意向的物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力量的最集中体现。意向的物化过程,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是人的意向演化成能动作用的目的。当然,事实上意向本身就是目的,目的本身就是一种意向。但这两者之间也有着某种细微的差别:目的较意向更接近于人,它具有某种过程性、针对性、唯一性,而意向则有着某种可流动性和有着某种被人所随意选择的迹象。就目的本身而言,它更多地是先人性,它基本上是一种先人之见。但它也与现实相关联,但这种关联不是指目的是由此抽象出来的,而是说它是目的的立足之所,目的只能是针对于这种特定现实的相应目的。
在特定现实中的目的确定下来后,就需要修正现实来达到目的。这一过程具有两项内容:一是设计修正现实的结果和目标,这目标应体现着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这目的的物化形态。二是需要设计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这里,目标和手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目标与手段是统一的。然后就是在这决策指导之下的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活动。由此便建立起一系列科学的人为物,使意向在实践中得到极大的丰富。
(二)意向和能动作用的深化。人们由感性显象界中抽象出意向,再由这意向来界定感性显象界,形成知觉分化。这时的这种知觉现象是粗糙的、牵强的。在人们逐渐把握了意向及其知觉现象的结构本质后,便会把与意向不相符合的知觉现象加以修正,使之改造为该意向的人为知觉形态,或人为地设计全新的能够表现原意向的人为物。但是,人的那永无满足的进取欲并不会就此止步,这时他们还会进一步精炼和纯化更专一性的意向及其知觉现象体。
人们对知觉现象本质结构的纯化和精炼,并不单单是原知觉现象中杂多部分被清除,倒反过来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原知觉现象的真正结构,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原知觉现象及其意向本质,使意向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意向的深化和发展,是对原知觉现象及其意向的超越,也是对它的扬弃,从本质上讲,是对原来较模糊和混沌的意向某一角度或某一侧重点专一性的抽象和揭示。意向以感性显象为基质和基料,感性显象是模糊的,因而使一切意向都因其感性基础性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混沌性和笼统性。意向的深化,事实上是对感性因素的分解和升华,意向深化后,原先的意向就显得是朴素的原始的和表面性的,而深化后的意向则成了原真理的更高级的形态。并且在实际演化过程中,当由原始意向 a中抽象出更深刻的意向A时,意向a并不会仍旧保持它的初始状态,而是必然要为意向A所归属和界定,使之演化为意向A 的具体形态, 即演化为Aa。这时A所对应的原始意向就已不再是a了,事实上它已经潜变为Aa了。而对Aa来讲,A就是它的灵魂,它的意向本质,而它则成了A的知觉现象,它为A所归属,成了A的系列物。于是便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抽象的意向是具体意向的本质,意向越抽象,它的本质性就越广泛、越普遍、越深刻。但是事实上,这是一种意识后现象,也就是说,抽象之所以是具体的本质,是因为这一具体是由抽象所规定的特定具体,在这里抽象是先人为主,是抽象先由外边注人实存,然后才是实存由此成为这一抽象的特定具体。事实上,具体是无穷丰富和无限深刻的,它的本质是多向的,单一的抽象是无法真正穷尽具体的丰富本质的。
(三)整合性与自觉性。意识具有相互阐述、界定的特性。人们的各种意向间也具有相互界定、阐明的可能性。意识的集合性、系统性,促成了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各意向间的综合和整合。它是意向深化和发展的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它使人进一步从自然界中脱离、独立、升华出来。二是使人们产生多方面阐明、界定各种意向的要求。也由于人的本质性规定的多面性和统一性,促使人们要求把各种意向归属到各种系统和角度上进行阐明和界定,由此不仅使意向由其它意识来显示,产生主观性、主体性,而且还使意向得到多方面的阐明,达到对意向自身存在的反思和理解,产生自觉性。萨特认为:意识或自我意识是一种面向自我的结构,也就是说自为——自己面对自己在场。作为主体的自我总在力图抓住作为对象的自我,使自我达到同一进行一种自我合一的努力。自觉性,是一种超越原有主观性的更高级的主体性。
自觉性使人们向意向、能动作用的整合性、统一性、整体性方面走出更远的一步,走入更深的一层。它使人不但有意识地改造外界以适合于自己,而且还有意识地改变主体自身以使自己得到整合性的改进和升华。
自觉性与人们的反思、寻根、求知欲、追求可理解性是统一的,从人的存在上讲,自觉性使人们得到内在的安定、安宁和平静。自觉性、可理解性的实质是单一孤立的规定性、概念外在性联系的揭示,通过对其外在性联系的揭示,使孤立的规定性、概念有了背景、根基和根据,从而使它存在化了。
自觉性又是与科学性统一的。由于对一定概念的外在联系有了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使这一概念科学化、明确化、精确化了。
自觉性内涵着意志性、定向性,它使人的主观能动性由随机偶合的自发的产生转变为一种目的明确、意志坚定的定向活动,它树立着人的内在坚定性,蕴孕着事物发展的主观必然性。自觉能动性,一种全新的事物发展方式和存在形式,它改变着世界原有的运行形式和存在面貌,内在必然和内在统一地构建着一个人为的全新的世界。
(四)绝对自觉性。意识具有双重性,它是指向对方和指向自己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而是指同一个过程中同时包含着纠缠为一体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人们反思自我时,这一意识活动同时包含着或说派生出对“反思自我”的反思,在这一意识活动中,“反思自我”与自我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从而使人们在反思自我(同时包含了对“反思自我”的反思)中达到了绝对自觉,即对自觉的自觉。
二、主体论与主体统一论
(一)主体。主体是意识、主体性的客观产物,也是意识、主体性的必然结果。由意识所引发的主体性,还只是一种特性、一种机能。这种机能降驻在客体中,便促成了主体的形成。主体确立以后,即开始发挥它的主体作用,显示它的主体特性。主体的自觉能动作用最核心的是其目的和思想。
人对社会的自觉能动作用、人的根深蒂固的社会思想与观念,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是建立在人性之上的,是由人性层层衍生出来的。人们的意向、目的和思想具有显在的和潜在的两种基本类型。显在的意向是人们自觉能动构思的产物,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是对现实整合化和有序化的要求,是间接的超越的前导的,是一种趋向、目的,一种理想、境界,其实现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理想化、有序化和整合化的改造过程。
思想心理具体内容的实现,需要实际的操作方式也即手段。一方面,手段与意向及其具体内容处于两个层次上,各自具有其性质和特点。另一方面,人们的意向及其具体内容又对实现这一意向的操作手段具有某种制约作用,它使这种操作方式不能有悖于人们平时所恪守的人生意向。再者,这实际的操作方式是立足于现实条件基础之上的,是对现实条件的能动发挥和运用。
一般来讲,真理在实践中的发展和深化,对人原来的主观能动作用的运行机制产生着普遍性的影响。就目的而言,原先的机制是在面对某一异己现实时,由外边引入某种意向意识或者是以某一意向为本位,去人为地搜寻可以修正的现实对象。然后由此升华出目的。在这里,目的是意向与现象相互统一的结果,它们是相互应对的,这一现实并不是任何一种意向境界都可达到的,这一意向也并不是任何一种现实对象都可修正成的。现实选择意向时所受的限制,是由人们对现实的修正、改造能力决定的,真理越发展越深化,人们对结构本质的揭示就越深入、越精细,这时人们对现实的改造能力就越强,改造幅度也越大,于是目的确定时所受的限制和制约就越小,目的与现实的跨度就越大,它对现实的相互制约,不只是在原则性地起作用,因为目的还只是处于一种意向状态,它只是一些意向性规定性,而没有包涵物化性的实存内容,因此现实和意向对它的相互制约只能是意向性的和原则性的,即由修正现实以达到意向境界的设计只能是意向性的原则性的。不过在目的确定后,在设计现实所要改造成的具体意向形态即实际目标时,现实对目标的制约作用就是实在的具体的了。
在人们面对既定的现实时,如果人们具备了可以使真理进一步深化的能力,那么人们就不再单凭移植外来意向意识来确定改造现实的意向目标了,而是可以立足于既定现实,直接构划出超越和扬弃现实的意向目标即目的。这时我们可以更明显地看到目的与现实的区别:现实是指是什么,怎么样;而目的则是提出应该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到目的与意向意识的明显区别:意向意识是一种纯粹的规定性,而目的是一种过程性意向。再者,由现实中直接升华出的意向目标,一般比移植过来的意向意识更具有针对性、更贴近事情的内在本质和要求,同时也更利于真理的进一步深化和捕捉到更细微、更敏感、更内在的意向火花。因此这是真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这种形式还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在意向物色它的物化对象时,也伴随着真理的这种深化。
(二)人的反思与绝对自我。主体的主体性运行既包括向外发展的一面,也包括向自己发展的一面,主体向自身的发展就是主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展开。主体的自我展开最后形成完整的主体统一体,即绝对主体。
人具有追求自觉、要求反思和绝对反思的本能。人反思的最高层次是对自我的反思、对自我反思的反思,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反思的依据、本质、合理性和对所有这一切反思的依据、本质、合理性。在这里,这些反思既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些不同层次中的内容又相互贯通,这各层次中的任何反思都包含了其他各层次的全部内容,这一则出现了无限循环之中内涵着一种对这种矛盾和困惑的解决,这循环的全体,是一个自我无限循环过程中凝结出的一种规定性,是一种自我解决、自我超越、自我解脱、自我安顿,是一种绝对,自我在这种绝对中实现、完成了绝对自我,这绝对自我中包括着人的存在、反思、哲学第一原理等最高层次的哲学诸规定性。
人的反思是对人的自觉能动作用的目的的考察和肯定,是对人自身的规定和改造。人对自身和规定和改造,包涵了对意识、主体性的规定和改造,因而达到了绝对的认识和绝对的自觉能动性,使作为主体的人在思想上最终安顿下来。
(三)社会的自觉化、科学化:绝对自觉能动的实现。社会是人展开性的存在体。人与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社会是人展开、展示其内在本质的载体,它使人的本质得到社会性展开,实现自我统一,自我运转,达到自我存在。人是生存于社会之中的,社会对人而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规定着人的存在。人的自觉能动性同样要作用于社会,由于社会与人的内在统一性,使这种自觉能动性具有内在的困惑性,这种困惑性的解决就是人对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的超越,也就是达到绝对自觉。
人的绝对自觉是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的,是人对社会最高意义上的自觉控制和规定,是在明确了人与社会的哲学性本质之后的最高层次的自觉能动活动,也就是说以绝对认识为前提的。绝对认识是指人们真正把握了社会自觉化、自控化、科学化的理论,即对自觉社会的建构、启蒙、发展和最终在现实中得以奠定的全过程有了明确的把握和认识。懂得了人不应是被动地从自然、环境和社会中得到贬抑性的塑造和规定,而应靠不断地自我发现升华为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己的本质,是由认识、反思自身的意义与价值,探讨和思考人生的真谛所孕育出的自觉主体性;自然与社会应是以主体为本位,以主体的本质规定为基点,自觉建构适应于主体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物化体;懂得这一社会的建构总是先由这先觉的自觉主体去自觉科学地强力推行自觉政治,懂得这先觉的主体要对这自觉社会确定的全过程本身具有明确的把握。
具体地讲,在绝对认识中,所谓社会的自觉化、科学化理论,就是关于如何建立自觉科学的社会的学说,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如何由其发生、发育期向其自觉科学期过渡,最后达到“自由个性”期的学说。
社会的自觉科学化是一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定向活动,一项自觉能动的创造活动,其目的,一是在于保证人们自觉科学地控制、支配思维的展开,使人们的思维永远处于展开并处于最佳展开状态而不使意向本质抑制回缩,使人的自觉能动性达到最大意义的科学性和最佳的稳定性、永恒性而不波动,从而保证人们对社会自觉科学地支配与控制,使原来展开性、开链性、自发性的社会逻辑达到内在的统一与锁合,从而使社会实现自控与有序化。二是在于保证人性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保证人的社会性人性的诸规定之间以及与基原人性之间即保证人性的各个方面达到内在的统一、协调、和谐、合理与科学。而这就需要建立并完善起一系列科学的制度、纪律、工具等等以保证人性得到正常地形成合理的社会性展开;同时又可作为手段而保障人性得到实现。在这里这制度等本身就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同时这制度、手段等的意义、有效性也是多层次、多向性的。
社会的自觉科学化的根源、逻辑起点在于人们的这种目的、认识与追求,而不是拘泥于社会内部具体性事物的变换与更新,是人的思维展开到要自觉地控制和支配社会、思维的高度、深度时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历史性非主体性的客观产物。
总之,社会自觉科学化的根本内涵就是由自然的社会中历史性、非主体性地升华出社会主体,再由这社会主体去自觉科学地进行社会改造、重组和重建。
人们达到了绝对认识,也就走进了绝对自觉。绝对自觉,不是人自身孤立的规定性,它统一于自然、社会、人之中,统一于绝对认识和通过实践、参与使绝对认识完全成为现实,即意识、理想和理想的实现之中。绝对自觉是多重的统一性,是绝对的统一。
绝对自觉不是人、社会、自然发展的顶峰、终结,它是事物的一种新的作用方式的形成,是人的真正彻底完全的自觉性的开始,是以后更丰富多彩、更辉煌灿烂的社会和人生在作用方式上的基础。这正是人类的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