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做不到、记不住;平常上课学得好好的,考试的成绩总是不理想,经不起考试的检验。数学在初中阶段是一门较难的学科,一些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很难很难,甚至有点怕数学。家长、学生产生了“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的质疑。中等生为自己在数学上花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感到惋惜,对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和能力产生了怀疑,特别是一部分学生开学的时候学习劲头十足,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对学校的生活充满激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内容的增多、教学难度的加大,以及考试成绩一次又一次的不尽人意,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信心:学习原动力没了,积极性丢失了,学习态度改变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
对此,老师急得心直蹦,学生却是死不急,到了八九年级甚至有一股“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尴尬局面……
笔者对此情此景进行了深深的反思:这是学生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我们切忌武断地归结于学生的不努力。我们的数学教育到底有没有问题?怎么啦?这值得我们每个数学老师思考。
其中不乏有学生的原因,但更大的却是我们老师自身的问题。总之,家长、老师的消极评价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对自己信心丧失、怀疑自己的潜力。世人都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年幼的学生。我们家长、老师不能过于追求完美,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恨铁不成钢、追求超我的完美心,容不得学生有小小的过错或不足,甚至苛求学生的一举一动均要符合或者满足自己的标准。每个人都是个性迥异的独立个体,水至清则无鱼,这样的老师就会遭人厌恶,甚至还会招来怨恨。老师的自我感觉良好,而学生与老师的代沟越来越远,心灵距离越拉越大。老师、家长在无意中把学生积极向上的雄心给毁灭了。老师要有一颗包容心,要宽容地包容学生的过错或不足,这点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再者,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帮助学生走出“失败怪圈”的重要决策。
一、帮助学生处理可能的障碍
学生在成功的路上可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想获得成功,除了要学好现在的知识外,还要对以前的知识缺漏及时地弥补来进行巩固。要将学生置于他容易取得成功的地方。学生成绩差可能是普片性的,如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功课都赶上来,可能会很困难,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一门他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集中精力学好这一门学科,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采取“小步走”的策略
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是很难“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较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每次达到一个小目标就是一次胜利,从而让学生一直带着胜利的喜悦去攻克下一目标,从而达成最终的大目标。要掌握积极的归因模式。成绩水平相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成功期望,原因之一,他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有不同的理解,做出了不同的归因。一个将成功归因于能力的人,可能希望再成功,在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对任务的坚持性;一个将失败归因于能力或任务困难的人,可能只有较低的期望,容易轻易放弃期望,或者选择较低水平的追求;一个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的人,可能下次较为努力。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等自己能控制的因素,这样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最终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让学生体验到到自己的价值
经常处于失败的学生往往有一种看法,认为家长、老师把学生本人同他的学习成绩等同起来,认为自己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成绩。他们会认为只有成功的人或成绩好的人才是有价值的,而自己的成绩总不好,因而毫无价值。为此,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称赞学生善良的人品,这等同于向学生暗示:家长、老师看重他,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校的成绩,成绩不是学生的全部,即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他还有其他的优秀品质,有自己的价值。
要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在学生多次失败后,许多家长、老师会对学生丧失信心,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随之降低。实际上,家长、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观念和期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和成功期望。家长、老师的低要求和低期望是不相信学生能力的表现;相反,家长、老师对学生的高期望能为学生提供一种信任感,也能让孩子感到一种胜利感,从而使其今后更加努力。
四、做一个善于评价的老师
家长、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避免给学生贴标签,避免使用使人丧失信心的话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表示赞赏和鼓励。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要更多地关注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只注重结果;评价学生时采用个人标准而不是集体标准;拿孩子的现在跟过去相比,而不是拿学生跟其他学生相比。
总之,我们教师的工作是一种高智商的工作,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研究。只要我们按照《教师专业标准(中学)》的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来指导自己的专业实践和发展、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的教学互动,就能激发和保护好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达成预期的目标,从而还给学生一片阳光!
论文作者:徐化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的人论文; 家长论文; 成绩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5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