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吴都中学 湖北 鄂州 43600
【摘要】从文化自信视角切入,探讨中学语文课程的建设思路,旨在通过优质的中学语文教育,一方面深化个人的民族文化底蕴,一方面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进而激活并坚定个体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母语教育;中学语文;课程建设
1 文化自信提出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那么要想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则必须践行文化自信。这一文化自信,不仅来源于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历史积淀、历代传承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也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因此,提高以文化为基石的软实力事关国运。于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指引,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2 母语教育对于激活文化自信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建设越来越重视。作为我国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是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要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语文教育。这是由于全体国民的语文修养不仅关系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即它是展现大国风采的强力元素,而且还关系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它是培养个体优雅而规范的表达习惯、良好的文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今天文化强国的历史语境下,优质的语文素养,是个人文化底蕴的深厚根基,更是国家文化复兴与崛起的基石。而中学的语文课程是衔接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教育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这一社会大背景,中学语文课程建设,不仅要在基础语文教育中脱颖而出,还要在更高层次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方面发挥出优势。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感受、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确立和巩固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只有通过对母语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精神特质等。
3 文化自信视角中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3.1课程内容编写: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2014 年 3 月,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语文教科书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文化遗产传承和教育思想演进息息相关,并且形成了极具民族气派、风格和特色的教育经典。青少年时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会更加深入学生心灵,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基础。1故中学语文课程在其内容编写过程中,则可有的放矢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吸纳,如加入浅显易懂的经典文言文、古诗词格律,以及名家书法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良好品行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教化,从内外、纵横两个维度将中学语文课程“做大做强”。
3.2课程结构优化:引入各类竞赛活动形式
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素养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就目前而言,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2在要建立文化自信的今天更是如此。课堂教学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基本手段,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配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但它不应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应作为与第一课堂的同等角色出现,与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一举措的落实则可通过引入各类竞赛活动来推进,可划分为常规活动(比赛),重大节日活动(比赛)等,并进行评优评奖,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如国学诵读活动,每周一节,结合国学诵读,则可配套每月举办一次“国学大讲堂”和“国学小名士”的比赛,评选表彰热爱国学的优秀学子;也可隔月举办一次诗歌朗诵大会和作文比赛,并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再如汉字听写大会、学校诗词大会、演讲比赛、读书手抄报比赛等等,均可纳入到中学语文课程的结构之中。
3.3 课程形式升级:运用多元现代信息手段
新的时期,在对传统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形式予以保留的基础上,还应该结合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升级现有教学形式。通过信息化手段,中学语文教学则可充分利用认知模式的优点,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强化对文化精神及文学内涵的感悟。而它所展现出的教学形式能够合理的增进学生的认知度,可以显现出教学中的创新特征。3具体实践,即搭建教育平台,划分课程内容模块等。一方面,借助多媒体的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课本中所欠缺的知识面,也可分享学生搜集来的有关课程主题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一方面,通过微课的方式、微信 APP 平台的模式,建设系列化立体化精品化的教学资源库,并将内容上传到课程教学网中,建构一个集图、声、像等为一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教学平台,以形成中学语文涵养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合力。
语文教育的特点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基于激活并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中学语文课程的建设,更要保持一种开放创新的思维,另外还要做好“留白”。即留给教师自由发挥和自主引导的空间,留给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空间,留给师生互动讨论和沟通交流的空间。如此一来,在建立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老师的文化自信也得以激发。
参考文献:
[1] 罗萍萍.语文教科书的文化自信:取向与路径——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版教科书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6):26-29.
[2] 王洪梅.探究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多元化的实践[J].求知导刊,2015(21):70.
[3] 李甡.信息化背景下探讨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J].语文建设,2012(12):31-32.
论文作者:叶明佳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文化论文; 自信论文; 语文论文; 中学论文; 语文课程论文; 母语论文; 国学论文; 《成功》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