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人格范型的历史性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人格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格的现代化也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所谓人格,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资格和标准。它内省为精神素质,外显于行为实践。它的存在样态是个体性的,通常表现为角色人格,但它的实质性内容却是现实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并随着社会形态的运动而不断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讲,“人格脱离了人,自然就是一个抽象,但是人也只有在自己的类存在中,只有作为人们,才能是人格的现实的理念”。(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7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 12月第1版。)因此,考察人格问题,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类存在”,必须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点,从人的主体存在状态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去考察才是科学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动,我国人格范型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邓小平理论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旗帜,而且也是建立我国新型人格范型的根本指针。
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曾提出著名的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认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4页、第108至10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7月第1版。 )笔者认为,依据这一理论,人格范型的历史形态相应的也有三种:(1 )与“人的依赖关系”为社会最初生存状态相应的“依赖人格”;(2 )与“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人类发展第二大形态相应的“独立人格”;(3 )与“个人全面发展”第三形态相应的“自由个性人格”。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与社会解放的历史过程,三种人格范型发展过程也相应体现了这一过程。
依赖人格是与自然经济时期相适应的人格范型,其人格特点主要体现为对人群和自然的依赖关系的简单性、封闭性、狭隘性。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多凭借自然体力,分工依据人的自然生理区分,人的联系靠自然的血统、地理因素来维系,城市与交换都是自然成长起来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建立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人类在这种生存状态下,必然的社会要求是保持稳定有序,个人依附群体才能存在,个体利益实现要以群体利益实现为前提。社会发展的基础只能是个人对群体的原有关系的再生产,个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关系一开始就是给定的、有局限的客观存在。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自由充分发展。因为这种自由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处于这种双重依赖的个人,既无独立的人格,又缺少自主活动的能力。在他们身上,人性的现实主要是先天继承的自然秉赋和自然联系。所以,马克思说他们是“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直至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人类才走出狭隘,个人才开始获得独立,独立人格才崭露头角。
独立人格是与商品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格范型,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也正是个人人格走向独立的阶段。独立人格与商品经济中的自由、自立、平等的特性有着天然的联系。商品经济交换的法则是自由自愿原则。交换是为了满足自己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或目的,而这种需要或目的只有使自身(通过商品生产)成为他人的手段时才能达到。因此,在交换中作为交换主体给出的和所获得的应当是相等的东西,因而它们又“实现为平等的人”。同时,商品交换得以实现,还要求交换主体地位平等、人格独立,交换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予对方,因此,独立自主与平等原则体现了商品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也构成了独立人格的基本特性和价值框架,成为近现代人格独立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看,独立人格不是简单地与依赖人格对立,而是对依赖人格的解放、扬弃与发展。这是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社会总体中才能使自己真正社会化,才能真正成为自立、自主、自律和自由的独立的个人。
与自然经济条件下依赖人格相比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人格具有两个基本前提:其一,从事独立劳动的个人是以对物的占有,即对自己的产品拥有所有权为前提。其二,以社会化的普遍分工及平等主体间的社会交换为前提。缺少任何一个前提,市场经济中活动的人都不能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人。独立人格是在市场经济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具有的自主、自由和自律是符合人的本质的发展的。但市场经济建立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又导致了不同的人格状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完整的独立人格只是少数人所拥有的人格范型;大多数无产者的独立人格是残缺不全的,他们拥有自由劳动的、看似独立的人格实质上是一种不完整的独立人格。所以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形态视为人类与社会向更高形态发展的中介形态而不是最终形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才使独立人格成为社会大多数人拥有的人格范型。生产资料公有制,使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直接结合使劳动者的人格独立真正成为可能。生产资料不再是占有他人劳动的剥削手段,而是不断发展生产,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中介,为实现社会共同生产目的提供经济基础。生产的成果不再为少数人攫为己有,而是按照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为实现按劳分配原则提供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与发展是实现劳动者拥有独立人格,实现经济上、政治上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只有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富裕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人所进行的分工与交换才是自由的分工与交换,人类才有可能迈向共产主义阶段,人格范型才会从独立人格过渡到自由个性人格。
自由个性人格是与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人格范型。拥有自由个性人格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第104页、第108至10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7月第1版。)。马克思指出,这个阶段“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4页、第108至10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7月第1版。 )。可见,从独立人格向自由个性人格的过渡是要经过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长期发展和完善、进入共产主义时才能完成的,这时的人才能成为彻底解放的人、自由的人,其人格才真正有可能成为自由发展的自由个性人格。
二
从历史来看,我国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与其相伴随的依赖人格也绵延了几千年。虽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封建社会与外国势力的政治、经济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然而并没有因此结束自然经济与半自然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制约。由于对公有制形式片面的理解,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将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与判定社会性质的标准联系在一起,以及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里未能顺利地进入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从而延缓了我国人格与社会的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我国自50年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都将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内社会基本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这是独立人格为大多数劳动者所拥有的前提条件。然而,这并不是说有了前提条件就有独立人格成为大多数劳动者的人格范型这一结果。因为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水平来说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距甚远。生产力的落后,意味着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和国内市场还很不成熟;相应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人格范型从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依赖人格向与商品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独立人格过渡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验证明,如果不从这一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的实际出发,盲目地凭借主观热情或者企图通过简单地对传统人格的批判,就将我国多数人的人格塑造成完美的圣贤人格、尧舜人格,那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还会导致人格失落的“空档”甚至混乱现象,塑造出的人格也是无现实基础的,因而是不能持久的。
应当说,我国的独立人格范型孕育、产生和建构,是众多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是伴随着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出现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既废除了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我国人格范型转型开辟了一条人类历史上的新路,解决了人格转型的基础性问题。应该看到,西方资产阶级从自然经济的人格范型转向市场经济的人格范型的过程是通过血腥的“圈地运动”、“羊吃人运动”与殖民掠夺等残酷形式完成的。我国则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完成的。与西方的状况对比,我们的起点无疑是较高的,而且更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标准。这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多在农村,农业人口的人格范型转变对于我国当代人格范型的形成至关重要。改革开放独辟蹊径地解决了我国人格范型转型中的关键问题,成为人类发展中的一个创举。
伴随着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在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后,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中国经济体制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为我国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条件。从现实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与我国市场经济相契合的独立人格范型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以自由劳动为基础的“独立人格”相比,更具有广泛性与真实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根本就是人的解放与发展,就是人格从依附性的束缚走向解放,从依赖人格走向独立人格,进而在社会财富共同占有的基础上,过渡到以个人全面发展为特征的自由个性人格。从这个方面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与人的解放、发展及我国现代人格塑造方向,有着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可以说,邓小平理论不仅为我国人格范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塑造我国现代人格范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用邓小平理论塑造我国现代人格范型,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历史必由之路。笔者认为,用邓小平理论塑造我国现代独立人格,就是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将独立人格作为“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主体支点,注重两个文明一起抓,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断提高人格中主体意识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以思想道德、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人格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活动中完成健全的现代独立人格的塑造——“四有”新人的塑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现代化的人格基础。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我国当代人格范型正处于从依赖人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独立人格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离不开改革开放的背景,离不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指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我国独立人格的产生与发展。正是由于邓小平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实践才保证了我国独立人格能够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真正的独立人格范型;保证了我国人格范型过渡的人道主义特性;也保证了我国现代人格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所以,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不断丰富我国独立人格范型的内涵,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人格范型,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迫切的基础工程。
标签:独立人格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