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浙江省2005年新课程中考社会#183;政治卷的特色和亮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新课程论文,中考论文,亮点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省“国改区”中考结束以后,人们就纷纷分析、解读试卷,试图通过对新课程中考卷的解读寻找到它的特色和亮点,以便今后在把握新课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更加有力地推进课改的发展,更加有效地指导新课程的教学和复习。
特色和亮点之一:知识立意的考查与能力立意考查有机统一
例1(卷Ⅱ第22题)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亲切会见, 是国共两党继近代史上两次合作后最高层的又一次亲密接触。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史上国共两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是革命统一战线和_____统一战线。
(2)这两次国共合作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各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3)2005年4月国共两党最高层的亲密接触,对发展两岸关系有何积极影响?
分析: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看,“知识与技能”仍是第一位的。学生必须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在求解的过程中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的相关表述为出处;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知识、调动和运用的能力,有合理自如地表达见解、观点的素质。本题的背景材料反映的是当年的时政热点,下列三个设问。如果将背景材料与设问剥离,试题仍然成立,学生只要依据设问按书本内容答题即可,这体现了传统的知识立意。现在把背景材料与设问组合,使学生通过对背景材料的解读,把注意力和思维聚焦在“台海问题”和“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上;然后通过设问(1)(2)又将学生的思路引向书本,要求学生调用已有的书本知识储备,整理关于该问题的线索;通过设问(3), 要求学生结合试题设问的指向,在整合教材相关表述后,用自己的学科语言来组织答案——“有利于维护台海稳定,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的有机统一。
特色和亮点之二:试题切入学生的生活实践,折射和反映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并渗透这些方面的教育
例2 (1)(卷1第10题)
对下边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
附图
①在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②学校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缺乏实效
③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还不够高
④父母应该以良好的思想品行教育孩子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分析:新课程提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命题测试中最容易被忽略,因为从目前评价技术的角度看,还很难在现行纸笔测试中观察和检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和进步。然而试题却以学生日常经历的某一时空中的某一现象——“乘坐公交车时孩子给老人让座”的漫画为素材,要求学生从思想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角度对漫画所显示的社会现象予以思考、分析和判断,希望能够借此给学生一点心灵的震动,弘扬青少年尊敬老人的社会风尚,并折射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继而对学生今后的道德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这不能不说是命题上的一种创举。
例2 (2)(卷Ⅱ第25题)
初三学生小甲在放学回家路上,向初一学生小乙索要了10元并进了营业性网吧。恰遇见派出所检查,小甲便谎称自己是小乙。事情反映到小乙家长那里,父亲一气之下,不分青红皂白便将小乙打了一顿……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小甲侵犯了小乙的哪些权利?
(2)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体现在四个方面,上述事例反映了哪两方面还存在问题?
(3)事后小乙会怎么做呢?以下是事态发展的三种情形。请你依照A的结局,用简洁的语言续写B和C的结局,并从法律的角度概括出它们共同的经验和教训。
情形做法
结局 共同的经
验和教训
A反正斗不过他,在放学回家路上,
于是只好忍气 小甲又向他要钱,
吞声了。 小乙无奈,只好将
自己的零花钱再一
B找了两个朋友去次交了出来。
“教训”小甲,扭
打起来。
C去找懂法律的高
老师反映情况。
分析:教学的生活化,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组织教学和测试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例2(2)材料所描述的校园暴力、校园勒索、校园欺诈等现象在当前的校园生活中的确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命题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情境融入试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予以回答,使解题过程同时又成为学生展示法律意识、获取法律知识和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
特色和亮点之三:以学生能体验的具体的社会现象来凸显对当年社会热点的考查
例3 (卷1第6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下列做法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相一致的是
①围湖造田、伐林造地发展粮食生产
②协调和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共同发展
③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
④完善农村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是我们“思品”课教学所期待的,也是命题者所追求的。对时政热点的考查,通常有两种方式:(1)用选择题来考查常识性的时政热点知识,例如卷1第1~4题。(2)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设置新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供的时政热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然而,本试题却以当年的社会热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为背景材料,以学生能体验的社会现象——“围湖造田、伐林造地;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共同发展;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完善农村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制度”为选项,要求学生积极调动知识储备,凭借自己的学科能力予以分析思考,找出满足题意的正确选项。这种用具体事实来论证社会热点的做法,确为测试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理解、掌握开辟了新的途径。
特色和亮点之四:以一“材”一“问”的方式呈现试题
例4 (卷Ⅱ第23题)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附图
(1)图中的A国是______,现在属于______(填“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根据上图分析,该国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_____。19世纪,A 国和中国都遭到了列强侵略。为挽救民族危亡,两国都进行了改革。
(2)两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对两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改革后的A国,曾先后对中国发动过两次大规模的侵略, 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当前的A国右翼势力却否认、歪曲、美化过去的侵略历史, 把侵略中国说成是“进入”中国,甚至把其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都说成是“资料上尚存疑点”……
(3)请根据材料拟定一个小论文的题目。
分析:传统的非选择题的材料与设问的链接一般都是一分为二的,即先是一组或若干组材料,紧接着是一个或若干个设问。而例4 却表现为在同一主题下设置三组单独的材料,在每一组材料下面一一设置对应的问题。这种一“材”一“问”的试题结构方式使试题表现得更加活泼、更有条理、更易于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回答,体现着“活而不难”的新课程的命题精神。
特色和亮点之五:尝试着以演绎法作为试题论证的逻辑方法之一
例5 (卷Ⅱ第21题)
人口、资源、环境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请回答:
(1)请用实例,或者用图表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2)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什么发展战略?
(3)针对你身边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可以是人口方面的,也可以是资源或环境方面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分析:本题所呈现的新情境是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一般结论,设问(1)要求学生举出实例或用图表说明这一结论。显然, 这种试题的表达方式与传统试题的表达方式是倒置的。因为传统的试题的表达方式是先给学生一些基本事实,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解决,归纳出基本结论。这种试题论证方式的倒置,体现着命题者的创造,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留意经历和案例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