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县职教中心赵丰秀
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中职学校除了狠抓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外,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中职学生就业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中职学校除了狠抓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外,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的工作?
1 学校领导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中职学校的领导,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要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实施“行政一把手工程”,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中心,将就业工作列入学校的考核体系,规范学校的就业管理和日常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和健全各级就业组织,加强就业工作的服务指导,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其次,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教学质量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邀请著名企、事业用人单位来校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和报告,并做到提前一年左右着手向用人单位征集需求信息,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努力抢占就业市场先机,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就业政策在就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家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与就业有关的政策、法规,还有相应的对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等制度进行的改革。这些政策、法规、制度涉及劳动者从求职、就业、培训到失业、转岗直到退休的全过程;涉及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福利待遇和工资以及辞退等诸多环节;还涉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确立等内容。这些政策及法律规范,不仅是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行为准则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则,也是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依据。因此,对于准备就业的毕业生来说,了解这些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他们实现就业以及今后处理好、调整好劳动关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指导毕业生掌握实现就业的步骤、程序和方法实现就业,包括彼此衔接的若干步骤以及必须履行的程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写“求职书”、填“求职登记表”,办理就业的有关手续,怎样了解就业信息等等。把自身条件和招工要求进行认真比较,从而减少盲从性,做出恰当的选择,这样可以使毕业生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即将就业的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指导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等。就业指导讲座要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训练、就业心理测试等各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就业指导讲座中学到就业所需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指导课更要注重传授给毕业生具体的就业的技巧和方法。如教学生学会挖掘就业渠道、正确判断就业信息的真假、如何面试等技巧,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
4 开展就业的心理咨询活动从心理结构的角度看,与择业相关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干;二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只知道在干什么,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干。人的选择行为源于自己的内心,是有意识的心理和无意识的心理的综合,是有利于择业心理和不利于择业心理的综合。教会学生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更能把握自己,从而正确择业,使择业成功。
5 了解毕业生状况,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作为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全面了解中职学校毕业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前的准备。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业年龄较小,心理不够成熟,思想也较单纯。所以,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指导学生在就业时能正确地评估自己,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以便确定切合实际的求职目标。同时,教育学生要提高受挫承受能力,能够做到勇对挫折,冷对挫折,智对挫折,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其次,教育指导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地看待社会就业问题。在就业前应该指导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增强自信心,不断完善自己,在求职过程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参加择业就业竞争。
6 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6.1 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位置,合理定位。比如对初次就业期望值进行调整,尽量避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转变“专业不对口不去,试用工资低不去,私营企业不去,服务行业不去,非大城市不去”的观念,大胆地到基层生产一线工作。同时要引导学生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勇于挑战的精神,抛弃“朝三暮四、这山比那山高”的思想,安安心心地工作,先站稳脚跟,踏实工作,积累经验,后图发展。
6.2 注重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有的学生毕业时死死抱着所学专业不放,一定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现实的需要恰恰不是专业对不对口。所以要教育学生把个人的愿望与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引到和鼓励他们自觉地把个人择业与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
论文作者:赵丰秀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
标签:学校论文; 毕业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工作论文; 中职论文; 就业指导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