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l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06)05—0027—05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遵循“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普遍性趋向”发展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一“遵循”客观上也强化了中国经济的二元制结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割裂式并存”状态。故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一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抉择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自此,“县域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004年2月,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3月, 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然在县域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要注意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1.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工程
县域是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县域经济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县域经济作为涵盖“三农”、兼容城乡的区域经济,既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纽带,也是扩展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我国县域国土面积占总面积的90%,人口约占70%,家庭户数约占全国的2/3,GDP约占全国的55%。贵州省县域经济GDP比例达74.4%。浙江经济总量中,县域经济占2/3。湖南县域经济占全省96.6%的国土面积、91%的人口、96.3%的GDP,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湖南所辖的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主体经济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有89个县(市区)。邵阳市9县(市)占土地面积的97.9%、人口的90.9%、GDP的80%、财政收入的73.2%。邵阳市无论是土地面积、人口、还是经济均以县(市)为主体。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一方面,必须发展高技术、大都市和大企业,否则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必须发展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否则不可能解决好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板块、重要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载体,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县域经济的飞跃,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飞跃、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飞跃的前提,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工程、前期工程和主体工程。县域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客观上要求把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真正提到应有的高度。要以县域为主战场,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作为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子系统、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和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的连接点,县域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将要承担的责任极其重大。
2.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壮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源
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县乡村干部工资开支、县乡各部门运转费开支、农村公共品安排开支、县乡村债务及利息开支累计达6300多亿元;专家估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比如村村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供沼气,改善农民饮水等等,大概需要四万亿元,若到2020年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平均每年2700亿元;仅在“十一五”期间,农村教育方面,需要财政投入2181亿元;基本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需要财政资金216亿元; 农村公路建设需财政安排1000亿元。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旺盛需求,和财政资金的紧张供给之间,存在着缺口和矛盾。
中国城乡二元格局使县域发展始终受到制度性的障碍,农业部门的收入通常只能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客观上决定了县乡财政的困窘现状。此外,各级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不够合理,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公共支出责任。因此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县财政收入的90%是用于保证干部职工工资的发放、党政机关正常运转、上级专款的兑现三大项,甚至公务员工资都不能按期发放。广西融水县自1993年开始拖欠干部职工工资1700多万元,直到2003年才兑现。全国乡、村二级公共债务总规模达5355亿元,县级债务的规模则可能比这个数还高。2004年,邵阳9县(市)人均财政收入仅248元,人均财政支出458元,人均财政赤字210元。9县(市)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61%(警戒线为3%),赤字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53.97%(警戒线为15%)。“国家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级财政精精光光。”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县乡财政的窘境。如果没有财政转移支付,一些县乡政府无法运转,将遭遇严峻的财政风险,根本就没有财力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乡财政困难使政府失去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的财政力度。县乡财政危机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黑洞,这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县域财源建设的重要手段。经济决定财政,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增长。县域经济总量决定县域财政收入的规模,县域经济增长速度直接影响县域财政收入的增量,县域经济效益对财政收入的弹性最大,经济效益的稍微提高都会对县域财政收入产生倍数增长,县域经济结构越优化,所创造的税收及其它非税收入也越增加。县财政有困难不要哭爹喊娘,先想自身经济发展。10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的浏阳市,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到2003年时财政收入即完成8.6亿元。县域经济快速度高效益地增长,是县域财政收入稳定而可靠的来源,县域经济发展较慢,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自然偏低。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财政提供财源,繁荣县域经济可以壮大县域财政实力,可谓是县域经济活则财政活、县域经济旺则财政旺。只有通过增强县的造血功能,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财力保障。县域经济繁荣了,财政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县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方能增强。
3.发展县域经济,才能稳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基
粮食安全是农业生存之根、发展之本,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粮食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的基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这既是我国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基本要求。
中国粮食消费量占世界消费量的1/4。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45亿,届时粮食年需求量至少为5亿吨;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消费粮食按400公斤—450公斤计算,粮食总产需达到6.4亿吨—7.2亿吨。 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为4.7亿吨,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由1998年的5.12亿吨跌至2003年的4.31亿吨;粮食年人均占有量从1996年的414公斤下降到2003年的333公斤,每年形成0.25亿吨至0.35亿吨的缺口,全靠挖库存维持粮食供求平衡。从长期看,巨量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对我国形成严峻考验。粮食安全大于天。倘若农民陷入饥饿,农村势难稳定,天下势必大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就将化为泡影。
粮食安全要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县域经济来保障。受保护的基本农田在县域,集中连片的优势粮食产区和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县域,粮食生产的“舞台”在县域,必须在县域建立健全的粮食生产体系。你城市的楼堂馆所筑得再高,你城市的广场建得再宽,你城市的草坪养得再绿,未必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甚至会挤占维护粮食安全的资金。只有改良土壤,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完善粮食生产管理体制,政府对粮食生产实行保护,才能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发展县域工业,用工业化“乳汁”反哺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发展县域第三产业,为粮食生产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一句话,只有扎扎实实地发展县域经济,才能从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为维护粮食安全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必然选择,是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抉择。
二 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思考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应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指导我们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进一步搞清楚“为什么要发展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什么样的县域经济”?搞清楚“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发展县域经济的动力是什么,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是什么”?搞清楚“为谁发展县域经济,靠谁发展县域经济”?也就是说,搞清楚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对县域经济发展会产生根本性、全局性影响,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坚持按规律科学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大计,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断开创县域经济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1.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2005年,邵阳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销售额74.6亿元,完成增加值22.9亿元,上缴税金2.3亿元,出口创汇额达6218万美元。为11余万在农业产业化企业务工的农民实发工资7.6亿元。 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必须推动农产品销售市场由农贸市场向专业批发市场转变、农产品销售方式由中间商销售向网络直销转变、农产品销售领域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必须推进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较为牢固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必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住处咨询、规范经营行为、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自我管理作用;必须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设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并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姻,开展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ISO质量体系认证、 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
县域经济的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差距上。只有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有效促进贫困县的追赶步伐;而要使贫困落后县的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根本的措施就是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县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走出自组织、不均衡发展的无序状态。依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我国GDP总量, 而且根本上提高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收入,直接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提高县域综合竞争力。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因此,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适度跨越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技术领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加速县域工业发展。实施以特色工业为主线的县域工业发展之路,大力培植产业集群;实施以园区工业为主导的县域工业发展新途径;实施以单核复合型为主体构架的县域工业发展网络,即把县城作为县域工业的行政核、管理柄、经济蕊,同各中心镇、建制镇协调运作,建立起各具特点的镇工业和以镇为依托的工业专业村;开拓融资渠道,加大县域工业投入;加大引进和培养工业人才的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素质;巧接产业转移,完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构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结果,是现代化的主旋律,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21世纪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经济依托城镇化迸发活力,城镇支撑着经济发展。没有城镇化进程的提高,极度分散的经济布局无法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县域经济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200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1.8%,湖南省为35.5%,邵阳市居全省末位,为25.58%。那些城镇化率比较低的地区,经济上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建设规划工作;突出抓好城镇化项目建设,主要是基础设施项目、农产品加工与工业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园林绿化项目、其它精品项目;坚持建设生态城镇,要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推动产业向城镇聚集,形成有聚集规模、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格局;构建沿铁路、公路干线分布的城镇片、城镇带;推动有实力的大公司参与城镇化建设。
2.提升农民消费水平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拉动GDP上涨0.2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上涨0.8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已由生产制约变成消费制约、市场制约。目前县域消费率总体偏低。县和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67.6%下降为2005年的32.9%,平均每年下降1.2个百分点。县域消费率偏低的直接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缺乏有效购买力。
农民消费是县域消费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扩大农民消费需求应该始终成为刺激县域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而提升农民消费水平的前提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二是增加非农产业收入。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完善补贴方式,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严格涉农收费管理。
3.完善县域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中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上个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现已老化失修漏陷甚至完全毁坏,水库的灌溉面积严重萎缩,防洪抗旱能力弱。耕地质量总体偏低,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偏多。许多县农村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还很低,绝大多数农民和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处于“一头牛一张犁”的原始状态。新宁县145公里的国省道仍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低等路基,至今无高等级公路, 且尚有40个村未通公路,32个村没有通电,104个村人畜饮水困难,120个村没有医疗卫生机构。在现有公路中,二级公路只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2.85%,三级公路占20.27%,等外级公路占76.88%。县境90%以上是径流水电站,枯水期间,乡村普遍停电,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缓解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要大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加快耕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土肥新技术推广。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宜不同生态区的测土配方施肥模式。优先解决对人民群众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以沼气池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逐步建立具有开放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的覆盖县乡的农业信息系统。制定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和行动计划。进行村庄宅前院后排水边沟整治与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降低农村电网运行成本,实施无电村通电行动。确保在5年内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90%以上的建制村通公路。
如何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第一,科学规划。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轻重缓急,只安排一个或几个和现有财力状况相适应的建设项目;在下一段时间里,继续上一个或几个项目,如此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第二,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县的支持力度,加大县乡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第三,凡经营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筹资;广泛采取冠名权出让等办法,吸引社会力量捐资建设;千方百计吸引外资。第四,在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第五,在高消费领域加征为期10年的“农村建设税”。第六,向国有企业收取国有资产租金。国企应从其税后利润中,拿出50%的份额以国有资产租金的名义上缴国家,国家则将其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建设文明乡风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提携。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建设文明的乡风。乡风反映的是一个地方人们的精神风貌,是广大农民良好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文化素质的体现,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乡风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一旦文明乡风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文明乡风带来的发展效应不可小视,它能为县域经济繁荣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养成文明乡风,需振兴教育科技事业,提升道德法治水平。
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计算过,教育资本对国民收入增加的贡献比率为33%。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一个熟练工人进修一年,可提高劳动生产率1.6倍。县际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本的竞争,而人力资本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教育制度与人才市场体制的竞争。可见县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农村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教育对塑造人的灵魂、养成文明乡风也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水平不仅是评判一个县经济增长潜力、精神文明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且是衡量一个县的经济发展程度、乡风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要坚持县域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县域教师队伍;开展“城镇支持农村、强校支持弱校”工作,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定期服务制度,提升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增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健全贫困学生助学机制,抓紧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农村职业教育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整合专业、优化结构,以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科技进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成为经济起飞的助推器。区域间科技进步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一定联系。如湖南14个市州的科技进步总分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917,科技进步总分排序与人均GDP排序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877,说明从总体上讲,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在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之后,哪个县抢先占领技术进步与应用的制高点,哪个县的整体实力就强,在区域竞争中就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要培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建立县域技术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尤其当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要完善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政府要增加用于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经费,扩大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解决其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深化高等农业院校改革,为农村输送农业生产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鼓励农民成立、加入科技推广为纽带的农民科技协会、学会,推动大企业、大市场与农民协会、学会联手开发,共同发展,推动农民协会、学会向实体化、产业化、企业化转变;农业科技推广手段必须实现现代化,用现代化手段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经营;利用城市人才组成农技巡回服务队,下乡进村送科技。
道德和法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二者对加强县域宏观管理、对调节县域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对规范县域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法从硬的方面、德从软的方面调节交易关系,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增加社会福利。道德法治可促进合作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道德法治能有效克服“市场缺陷”。市场缺陷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市场行为或结果增加了私人收益,但损害了他人和社会收益,此即“外部负效应”。而法律的强制约束、道德的自觉约束能对“外部负效应”起到抑制作用。总之,加强农村道德法治建设是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加强道德法治建设,培育现代道德法治精神,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无形动力和有形保证。
建设道德农村,要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探索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新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体系;要健全道德导向机制,发挥道德的社会赏罚作用,引导人们拒恶从善;推行农民道德评议会制度,对农村中那些法律管不到、行政管不好的言、行、人、事进行评议,教育引导农民遵守道德规范、树立文明新风;创建文明信用户。凡民主评定的信用户,获取相应额度的信用贷款,把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入与诚信美德建设有效结合,把农户发展经济与道德建设有效对接起来;发挥家庭在弘扬优秀道德传统,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想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扶贫帮困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农村道德关怀力度。一方面,使弱者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人间的温情,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奋起;另一方面,使强者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并从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建设法治农村,需建造“部门参与,县、乡上下联动”的农村大普法格局,提高“村官”依法办事、依法自治的能力,引导农民遵循合法途径和程序表达合理诉求,我们应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不断培养其法治主体意识,增加其法治主体的知识,强化其法治主体的能力;要不断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司法机关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与法律援助,为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税费改革以及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提供适时对路的法律服务。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2006—07—10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立项课题(20109413—B)。
标签:县域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农村论文; 粮食安全论文; 农民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