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的伦理挑战及应对
——第19届《哲学分析》论坛述评
姜 丽
山水环绕、幽雅静谧的鹅湖书院,是有古文献记载的“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公元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兄弟在吕祖谦的召集下,于当时的鹅湖寺辩论,辩论主题是“道问学和尊德性何者优先”,即“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还是“先发明人之本心”?这场辩论后来在朱陆及其后学之间继续进行。可以说,朱陆鹅湖之会首开中国哲学辩论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场哲学辩论,建立“四贤祠”(加上召集人吕祖谦),是为鹅湖书院的开端。八百多年来,书院屡废屡兴,至今仍然完好地矗立于故址,古风逸志犹存,千载斯文尚在,令人神往。
2019年4月27至28日,一批哲学学者仰慕先贤,千里迢迢来到鹅湖书院,渴望在斑驳的墙垣上和风化的石雕里探究理义,究天人之际,发哲人之思、寻未来之路,在这里举行“当代社会的伦理挑战”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上饶师范学院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上海大学、宁夏大学、东北大学、上饶师范学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哲学分析》总编辑、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主持。童教授介绍了《哲学分析》杂志创刊的情况和会议组织的缘起。上饶师范学院校长詹世友教授代表学校对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他提出,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及科学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人体冷冻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巨大进展给我们带来了严峻伦理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进行理性反思,是伦理学者的责任所在。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直承中国哲学史上意义深远的朱陆之辩的遗风,就此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哲学分析》编委会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在致辞中对上饶师范学院为论坛筹备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示感谢。他指出,《哲学分析》论坛的举办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思想交流、思维碰撞的公共学术平台,希望大家积极探讨新时代下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革命性技术对伦理的冲击和挑战,深刻反思人工智能等导致的伦理后果,为“鹅湖之会”的哲理内涵注入新的活力。
与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就人工智能主体性、人工智能技术、人机关系、可信任度问题、人类增强、人体冷冻技术、教育焦虑、社会伦理、网络伦理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热烈的讨论,观点新颖,精彩纷呈。本届论坛的主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当代科技进展的伦理挑战和当代社会发展的伦理挑战。
各部门表示,要多措并举,进一步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坚持平等保护的立法价值取向,给予民营企业同等发展条件和机会,不搞歧视性规定。全面清理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要求,要及时废止和调整完善,打破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法裁量基准,灵活掌握执法尺度。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方便民营企业干事创业。创新拓展公共法律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一、本届论坛两大主题
(一) 当今科技的伦理挑战
1. 智能科技伦理底线需要我们达成共识
很多爱烟人士觉得“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但其实这种生活方式是非常不健康的。饭后胃蠕动加快,血循环增加,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烟中有害物质吸收,饭后吸烟,吸收烟中有害物质是平时吸烟的数倍。所以即使再想抽烟,也最好等到饭后半小时。
2.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主体性或道德地位存在争议
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主体性,有什么样的主体性,这个问题存在争议。上饶师范学院詹世友教授认为,人和机器人的界限在于,人有自由意志和道德本质,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加以模拟的。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在知识储备、数据处理、计算、准备性、逻辑推理以及应对环境任务方面能够比人更强大,甚至能模拟人的情感表现,与人顺畅地互动,但是它们可能无法理解各种符号的含义。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只具有“类”人性。虽然它们有深度学习和搜索这两大算法,似乎有某种自主性,但它们同样必须由人输入程序才可以做到,所以不是真正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其主体性也只能是“类主体”。人们在现在和未来都必须与机器人打交道,我们不能把它们看作纯粹的工具。南京师范大学高兆明教授也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只能具有“类”人性,由于人工智能没有意义世界与自由精神,它不是主体,而只是类主体。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不是主体间关系,而是人与自身创造物及自身生活世界的关系。
AHP中发生器温度最高,由高压闪蒸蒸汽提供驱动热量,因此,方案中首先需要保证发生器高效获取热量。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AHP各换热部件换热量为,换热系数h取决于换热器的结构、型式以及换热温差;m为工质质量流量;A为换热面积三者之积。对于发生器而言,综合考量上述影响换热效率的因素,在驱动热量一定的情况下优先应考虑采用高效换热器同时适当增大换热面积,对于蒸发器亦相同。对于冷凝器和吸收器,除了针对换热面积的设计,还可通过适当增加锅炉给水的流速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换热面积的依赖。
宁夏大学李伟教授指出,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民生问题成为最突出的要求。一是社会管理由过去“管群众”的社会管控转向现在“群众管”的社会治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病”、矛盾纠纷化解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使得社会伦理中个人与社会、目的与手段、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关系的重新研究成为破解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社会难题的价值需求。二是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思想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宗旨和目标。它要求社会伦理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美好生活作为社会伦理话语体系重构的要旨。公平正义、美好生活成为社会伦理实践理性的价值核心。新时代社会伦理体系的重构必须确立以人民为中心,以公平正义为坐标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把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作为贯穿新时代整个社会伦理体系建构的灵魂和破解社会伦理难题的价值导 向。
针对这一点,上海大学哲学系王天恩教授在点评中说:抽象谈论道德没有意义。道德的“agent”,用这个词,就说明道德的地位不是固定的,从软件到“类人”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不同的道德地位,我们应该把它们纳入进化的序列中。他认为,人工智能必将发展到超级智能,人类没有办法否定它们的进化。
3. 当代新技术发展的伦理审度
浙江大学哲学系徐向东教授作了“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审视”的报告,他提出:由于人类生命的复杂性及其独特的重要性,我们确实需要对基因技术的可能应用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第一,鉴于我们实际上无法摆脱从人类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任何技术手段的应用——否则我们就会丧失批评反思的起点,只要我们能够确定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我们就应该保证对基因技术的使用不会破坏这些基本形式。第二,鉴于我们对基因序列与人类功能能力和行为习性的关系仍然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即使某些曾经具有适应性的行为习性及其遗传基础如今不再具有适应性,我们仍然必须承认大自然在如下意义上是有智慧的:大自然毕竟通过我们也许无法完全弄清楚的进化复杂性产生了在某些方面具有适应性的物种和个体。只要能够用这种方式来思考我们尝试采取的干预,我们或许就能合理地判断某些干预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道德上的可允许性,而无需彻底否认人类增强技术的可能应 用。
冯晓英[1]等同志在《国内外混合式研究现状评述——基于混合式教学分析框架》一文中对混合式教学概念、目标及作用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评述;对混合式教学的准备、设计与实施和评价也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了研究结论。同时,也有研究者对基于慕课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2],以及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的研究[3]李逢度,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分析[4],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探究[5],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6]。总体来看,国内混合式教学的文献中,更多的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而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没有形成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混合式教学流程。
教育焦虑不仅仅是中国现象,也是世界普遍的现象。童世骏教授对教育焦虑进行了存在论分析、伦理学分析以及方法论分析。童教授指出,对教育焦虑的哲学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处理自然和文化之间关系的领域),而且有助于理解哲学(究天人之际之学)。这样的现象广泛存在:在孩子入学升学这样的问题上,作为“敲门人”的父母如果不尽最大努力,他会有一种道德上的愧疚感。我们应该持这样的观点:教育焦虑不只是消极的,也具有正面价值;教育过程的目标不仅是成事,更重要的在于成人;人生成功的标准,主要看每个人成长的幅度和质量,而不是抽象地看是否达到某个静态指标;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具有正当性,但其背后的考虑是普遍主义的还是特殊主义的,却有很大区别——普遍主义的考虑倾向于进行制度设计,特殊主义的考虑则注重特定父母对孩子特殊的关怀,二者应该相互为用。
四川大学邓曦泽教授作了“人性、制度与技术:文明结构及其冲突”的主旨发言,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基本矛盾正在改变,日益转变为人与技术的矛盾,即人性很可能无法驾驭飞速发展的技术而导致人类文明困局。人类文明是一个结构,它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人性、制度与技术,突出技术对人性具有放大作用。在人性层面,真正给人类造成麻烦的不是自私,而是贪婪。人性与智能冲突的关键是贪婪与智能的冲突。与人类以往面对危机能找到更优解决方案不同,当代人类已经陷入了囚徒困境。人类要想走出囚徒困境,世界政府是必要条件。针对这一点,詹世友教授在点评中指出,这一观点的背景很宏大,力图确定人类文明的内在结构要素,并把人性、制度、技术作为三个变量来考察它们与文明的函数关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为什么文明的结构要素只有这三个?如规则意识的形成在文明进展中也会起很大作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不需要抱有一种悲观意识,历史有足够的耐心。有证据表明,人类是朝着文明化的方向前进的。认为摆脱当代文明困境的唯一办法是建立世界政府,这种想法也许是难以成立的。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明确拒绝过这种设想,而主张一种自由联盟,其中的义理值得我们思考。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邓蕊老师及其研究生梁辰,从佛教生命伦理学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人体冷冻技术的宗教障碍。人体冷冻是把已死之人的身体进行冷冻,以期在未来科学技术足够发达之时能够将其复活并治愈的一项技术,而佛教根本不认可通常的关于死亡的观点,人体冷冻技术也许可以复活肉体,但是复活不了灵魂。高兆明教授在点评中肯定该报告的价值在于提出问题,促人思考,但同时指出:人体冷冻技术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条件,如果离开了相应的社会文化条件,就难以实现。比如,知识和信仰的判断是否合理?如果一种技术是有利于人类文化福祉的,那么它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立?对此要持一个反思性的态度。
2. 教育焦虑的哲学分析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发表了关于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的见解,提出了“造世伦理”“同理心”“可信任度”“非人格化权力”等概念和新的观点,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段伟文研究员作了题为“机器智能的非人格化权力与主体重塑”的主旨发言,他指出,数据驱动的机器智能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主体型范机制:智能治理和智能化自我治理(如量化自我等)。王天恩教授指出,大数据具有重要的“造世伦理”意蕴,人工智能则使人类面临伦理关系的革命性变革。造世伦理的基本问题是造世的在先预设伦理,它不仅关乎人类进化方向的选择,而且日益深入地涉及例如是否应当让超级智能作出在先预设等复杂伦理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所闫宏秀副教授对“人工智能信任度的伦理框架”进行了详细的解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付长珍教授从社会历史维度,立足儒家情感伦理学思想资源,对机器人是否会有“同理心”提出了积极思考与探索。
(二) 当代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我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
1. 社会治理中的伦理思考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邬桑老师认为,人机混合智能体是更合理的伦理主体,并且将长期存在。我们应该加强把人机混合智能体作为伦理主体的研究。在人工智能的(伦理)程序设计上,不是要走向更为通用的人工智能,而是要走向更为具体的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程序设计上不仅考虑使用者,而且要考虑受动者。广西大学哲学系杨通进教授认为,我们可以对“作为具有充分道德自主性的机器人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主体,并享有道德主体的基本权利”这一较强的命题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但更应该主张一种较弱的命题:机器人享有一定的道德地位,人类对机器人的行为存在道德意义上的正确与错误之分;这部分地是源于具有道德能动性(moral agency)的机器人的行为表现,部分地是源于人类对自身本质特征的确认。
其次,“少儿万有经典文库”的作者具备深入浅出讲经典巨著的能力。优秀的少儿科普作家写作科普图书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还要有能把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写出来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把深奥的科学知识写得通俗易懂的能力。这套文库由各研究领域有建树、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教授讲解。他们不仅有专业的科学素养,还是儿童浅语艺术的高手,更重要的是怀有一颗童心,关爱儿童,关心民族的未来。
本发明属于塑料件电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镍环保电镀工艺。本发明所述的无镍环保电镀工艺,采用无镍环保电镀,减少了镍对人体的毒害;处理过程简单易于实现,工艺成本低,工艺流程缩短简化,处理时间短,生产效率高;前处理采用等离子处理,在塑料结构件表面形成羰基、羧基、羟基等亲水性基团,有效粗化塑料结构件表面,减少了常规湿法前处理繁琐流程;条件温和,不会对塑料结构件的结构、性能产生影响;采用无钯敏化液和活化液代替传统的胶体钯活化工艺,避免了污染的同时节省工时,降低工艺成本;金属镀层均匀致密,稳定性好;工艺过程低毒环保,不会产生有毒致癌和污染环境的物质。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所使用的向公众提供信息和行为指示的文字。正确、规范、统一的城市公示语英文标志是国际化城市的“脸面”,是“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城市环境的必备要素,也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国际形象。据调研了解,目前我国常住外国人越来越多,长江经济带途径城市大部分都是“热点城市”。目前长江经济带途径城市的主要公共场所和交通要道大多使用了公示语英文标志,但是还有部分公共场所缺乏必要的英文标志,已有的公示语英文标志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正确、不规范的问题,一名多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给来华的外国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不便,与我国发展形象很不匹配。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计海庆副研究员在报告《人类增强伦理与自然主义谬误》中指出,无论是彼得·辛格的功利主义,还是哈贝马斯把人性道德化的尝试,或是福山用自然权利理论来捍卫人性,都没能完成对超人类主义价值主张的实质性批评,他认为,涉及人类增强技术的实质性批评只能在伦理自然主义框架内进行。
智能革命是当代非常重要的问题,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会带来人的深度科技化。人的深度科技化所带来最大变化是:所有的东西都更需要抉择,所以必须对智能科技进行伦理学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与人该如何相处?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指出,智能科技伦理的伦理底线有两条:科研无禁区,但科研人员有责任,要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开发(创新)是社会发展之源,但也是社会建构,所以要遵循一定的行规和法规。这是可以形成共识的。刘教授认为,欧盟委员会2019年4月8日发布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包括“人的能动性和监督能力、安全性、隐私数据管理、透明度、包容性、社会福祉、问责机制”七个方面,这种“可信赖人工智能”的观念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们的研究还要重视以下两个原则:可接受原则和可操作原则。人工智能准则的制定具有确定性和不可确定性,需要跟踪和评估人工智能研究的进展和前景,而非停留在信仰或抽象论辩上。人工智能伦理底线所设定的价值取向就是:态度比能力重要,过程比结果优先,选择无终止之时。我们应该积极促进智能科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普遍共识;消极喊停智能科技,这是在抵制科技,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迎接智能革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3. 网络伦理的挑战与应对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的潘忠宇教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网络伦理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是人的问题,尤其是网络传播主体问题。应对当代社会的网络伦理问题挑战必须立足于当代的时代条件和特征,把握网络传播主体这一关键要素,从技术—社会—人—道德的内在关系层面深刻认识网络信息传播变革与伦理要求变化的内在根基,强化网络信息传播道德自觉,寻求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存在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内在关联。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率表示,x2检验,(P<0.05)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学术观点的启示
不论主题发言还是点评环节,许多学者的观点极具启发性,体现了当代中国学者的伦理担当,展示了中国话语的伦理智慧。
1. 论坛主题始终强调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尊严。童世骏教授在最后点评环节指出:“我们今天讨论内容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是关于在这样一个技术加速度发展的时代如何维持人之为人的尊严。”怎么以人的方式维护人的尊严?人的尊严包括两个概念:自主性和责任性。只有同时体现自主性和责任性才具有人的尊严。付长珍教授在其报告的最后部分中强调,无论“奇点”是否终将到来,人类都应该更加关注人的类本质和尊严,开掘属人的人性能力和情感独特性,守护人与机器人的分际。李伟教授在报告中表示,新的社会伦理体系的重构成为现代伦理学与以往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关注民生和关注人民的幸福生活是现代社会伦理体系建立的核心要旨,它构成了社会伦理学独有的研究对象。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和社会如何变迁,不少与会专家都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立场,以及维护人之为人的尊严的重要性。
2. 力图立足自身社会现实,形成自己的解释系统和思考系统,并用新话语体系匹配新的生活世界,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刘大椿教授指出,我们今天论来辩去之所以没有解决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话语体系和新生活世界、智能科技世界没有匹配,用原来的话语体系解释新的生活世界,这显得有些勉强。潘世伟教授也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实然与应然两面,实然背后有一个宏大而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与高端化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实际上是相应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伦理结构等。我们不应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体系,而要对中国这些新的问题和应然指向进行思考,形成基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念,对中国语境中新技术和社会发展出现的伦理挑战进行解说和探究的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解释系统与思考系统。
3. 社会观念需要转变,价值理论需要重新审视,以此应对未来的挑战。成素梅研究员点评时指出:“我们讨论的话题都是从工业文明概念框架和制度框架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之间造成的冲突带来的问题。教育焦虑、永生等问题放在工业文明框架中都是问题。如果智能文明的到来,这些问题可能都不再成为问题。”过去不确定性的东西未来也许会成为确定性的标杆,所以,我们的价值理念需要重新审视,这恰恰是哲学和伦理学要做的工作,哲学思考具有前瞻性,伦理学面对现实问题时具有反思批判性。童世骏教授强调,主体性是在主体间的关系中形成的,即与其他主体的交往中形成的。我们作任何决定的时候,不仅要和我们这一代主体间进行对话,而且要和前一辈人作虚拟对话,也要和后代作虚拟对话,要能够把后代可能提出的争论,通过我们的想象力提出来。唯有如此,具有自主自省的决定的我们才能在与前辈、与后辈的交谈中展开更有说服力和更有责任感的论证。我们不仅要考虑到这一代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后代的利益,我们必须面向未来作出积极思考。
三、本届论坛的特色与亮点
本届《哲学分析》学术讲坛具有以下特色和亮点。
1. 问题意识强,能聚焦当下社会热点。本次论坛提交的论文主题聚焦于当代人工智能、人类增强等新技术和民生问题的伦理挑战,体现了当今哲学研究强烈的理论担当和历史使命感。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基因技术以及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的伦理挑战,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探究,并提出应对之策。哲学学者不仅要进行传统文本研究,更要直面现实问题。
2. 与会专家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思想交锋激烈。本次论坛专家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多样,有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科技哲学、医学伦理学等。大家共同讨论一个主题,从而形成了多学科视角下的伦理学术论辩,有效地推进了讨论,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3. 主题集中、问题多元、讨论深入。本次会议聚焦科技伦理与社会伦理议题,倡导多元问题,既突出当今伦理学界的热点论题(人工智能和人类增强技术),也兼顾伦理学其他重要的研究领域,如社会伦理、生命伦理等。专家学者对人工智能可能的未来有了某些共识,包括对人工智能的伦理约束以及如何给机器人以一颗“良芯”,使之成为“道德机器”等。
综上所述,这是一次富有成果的学术研讨会,彰显了学术论辩的传统及其旨 趣。
作者简介: 姜丽,上饶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韦海波)
标签:鹅湖之会论文; 鹅湖寺论文; 尊德性论文; 道问学论文; 陆九渊兄弟论文; 哲学分析论文; 吕祖谦论文; 本心论文; 上饶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