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

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

王秋亚[1]2005年在《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植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骨质疏松,抗炎,增强雌性激素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较低的毒性,有很好的开发应用价值。但由于其脂溶性和水溶性均较差,生物利用度均较低,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以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改造其化学结构,丰富其性质和种类,是当前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寻找有开发应用前景的先导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成分的源泉。本论文在第一部分着重对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的药理作用及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以天然有机化合物为先导,利用半合成法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改性,是发现新的疗效成分和新药开发一个重要途径。为了丰富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和种类,改善其性能,本论文在第二部分,以大豆异黄酮的两种主要成分—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为先导化合物,先对其进行了甲基化或乙基化,再通过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大豆异黄酮磺酸盐,它们分别是: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4′,7-二甲氧基-5-羟基异黄酮-3′-磺酸钠、7-乙氧基-4′-羟基异黄酮-3′-磺酸钠、4′,7-二乙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7-乙氧基-4′,5-二羟基异黄酮-3′-磺酸钠和4′,7-二乙氧基-5-羟基异黄酮-3′-磺酸钠,并采用IR、~1H 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鉴于微量元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它们和天然药物结合对药效产生的影响,又以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为原料,制备了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铜、钴、镍、锌、钙和锂盐;以4′,7-二乙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为原料,制备了4′,7-二乙氧基异黄酮-3′-磺酸钴、镁、锌、和锰盐。磺化反应表明:异黄酮骨架在浓硫酸中不被破坏,且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本论文在第叁部分首先对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及其铜、钴、锌、镍、钙、锂的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中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的晶体结构中存在钠离子链及氢键作用,钠离子链及氢键作用使其沿晶胞ac面自组装成二维的超分子离子聚合物。在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铜、钴、锌、镍中,均存在π…π堆积作用及多种氢键作用,使其分别组装为三维空间网格结构。此外,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钙的晶体结构中存在着氢键及C-H…π堆积作用,氢键及C-H…π堆积作用将其组装为三维空间网格结构。而4′,7-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锂则被多种氢键作用组装为具有叁维网格结构的超分子。其次,对4′,7-二甲氧基

王彦昌[2]2007年在《黄酮类磺化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与DNA的作用》文中认为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植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较低的毒性,有很好的开发应用价值。但由于其脂溶性和水溶性均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改造其化学结构,丰富其性质和种类,是当前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寻找有开发应用前景的前体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成分的源泉。首先,概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性质和应用。对黄酮类磺化反应、溴化反应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介绍了黄酮类与金属离子的组装作用,同时阐述了黄酮类磺化物与DNA的作用方式。其次,以橙皮素、木犀草素和黄芩素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3’,4’,5,7,-四甲氧基二氢黄酮(1),3’,5-二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3)和黄芩素-8-磺酸钠(5)。以尼泊尔鸢尾异黄酮为原料,进行去甲基化反应和溴化反应分别得到5,6,7-叁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和8-溴-5,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8)并磺化得到5,6,7-叁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9)和8-溴-5,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钠(10)。再以(9)和(10)为原料与不同的金属离子反应得到8种衍生物—5,6,7-叁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钴(11)、磺酸锌(12);8-溴-5,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钴(13)、磺酸锌(14)、磺酸亚铁(15)、磺酸镍(16)、磺酸镁(17)和磺酸镉(18)。采用IR、~1H NMR及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在化合物(1)、(3)和(7)的晶体结构中,O—H…O氢键、C—H…O软氢键、C—H…π作用和芳香环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将它们组装成叁维网络结构。在黄酮磺酸盐类化合物中,磺酸根、配位水、结晶水、羟基和甲氧基之间有氢键存在,包括O—H…O氢键和C—H…O软氢键,这些氢键构成了整个晶体结构的亲水区域;而黄酮体自身骨架上存在的C—H…O软氢键、C—H…π作用或π…π堆积作用,构成了整个晶体结构的疏水区域,磺酸根则是连接亲水区和疏水区的桥梁,从而使整个分子组装成叁维结构的超分子。在8-溴-5,7-二羟基-4’,6-二甲氧基异黄酮-3’-磺酸盐衍生物中,由于溴原子的存在,除了上述的氢键和芳香堆积作用,还存在O—H…Br氢键和少见的非轴向取向的Br…π堆积作用,这些作用对晶体的组成、稳定和结晶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采用荧光光谱探讨了尼泊尔鸢尾异黄酮-3’-磺酸钠和磺酸亚铁与小牛胸腺DNA在生理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试验表明,它们主要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通过对黄酮类的结构修饰和对其衍生物晶体结构的研究,不仅丰富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而且为开发新药提供了理论试验依据。

王传宁[3]2009年在《含2-甲基苯并咪唑基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报道一类苯并咪唑基异黄酮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以取代苯乙酸和间苯二酚为起始原料,用微波辐射法合成脱氧安息香(3),(3)与乙酸酐缩合生成2-甲基-7-乙酰氧基异黄酮(4),(4)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相应的异黄酮(5),化合物(5)分别与1,2-二溴乙烷和1,3-二溴丙烷反应生成(6)和(7),化合物(6)和(7)再分别与2-甲基苯并咪唑偶合生成目标化合物。本方法经5步反应合成了10种含苯并咪唑基异黄酮衍生物,包括中间体在内共合成了35种化合物,经IR,~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等对目标化合物及相关中间体结构进行了确证。经CA检索,10种目标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在合成这些目标化合物的过程中,优化了复杂结构中C-O键和C-N键建立的反应条件,同时把微波催化引入了多步反应过程中,使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对10种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10种目标化合物都具有较强的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还提示我们所合成的异黄酮衍生物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强弱,不仅与其所连的羟基的数目和7-位羟基所连的脂肪链的长短有关,而且与7-位羟基所连的其它基团的结构有关。10种目标化合物的其它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叁部分:第1章综述了近年来异黄酮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合成方法研究进展。合成异黄酮类衍生物的主要方法有:脱氧安息香法、重排反应法、Pd-催化交叉偶联法、一锅法、微波合成法等。其中脱氧安息香法由于其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而备受人们青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异黄酮合成法。2)药理活性研究概述。异黄酮类衍生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杀菌活性、抗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骨质疏松作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等。第2章设计并合成了10种目标化合物:2-甲基-4′-氯-7-(2-(1-(2-甲基苯并咪唑基))乙氧基)异黄酮(1a)、2,4′-二甲基-7-(2-(1-(2-甲基苯并咪唑基))乙氧基)异黄酮(1b)、2-甲基-7-(2-(1-(2-甲基苯并咪唑基))乙氧基)异黄酮(1c)、2-甲基-4′-甲氧基7-(2-(1-(2-甲基苯并咪唑基))乙氧基)异黄酮(1d)、2-甲基-4′-羟基-7-(2-(1-(2-甲基苯并咪唑基))乙氧基)异黄酮(1e)、2-甲基-4′-氯-7-(3-(1-(2-甲基苯并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2a)、2,4′-二甲基-7-(3-(1-(2-甲基苯并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2b)、2-甲基-7-(3-(1-(2-甲基苯并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2c)、2-甲基-4′-甲氧基-7-(3-(1-(2-甲基苯并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2d)、2-甲基-4′-羟基-7-(3-(1-(2-甲基苯并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2e)。经JR,~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10种目标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第3章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本文采用番红花红T-Mn~(2+)-H_2O_2光度法测定了10种目标化合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2-甲基苯并咪唑基的引入,增强了异黄酮的生物活性,10种目标化合物都具有较强的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其它生物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赵海霞[4]2007年在《含咪唑基异黄酮衍生物的全合成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调研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10种含咪唑基异黄酮衍生物,包括中间体在内共合成了37种化合物,大部分为氧杂环化合物,经CA检索,有22种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每种目标化合物都经5步反应而成,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由IR、~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等所确证。在合成这些目标化合物过程中,总结出了复杂结构中建立C-O键和C-N键的优化条件。把微波催化引入了多步反应过程中,使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对10种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中2-甲基-4′-羟基-7-(3-(1-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具有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在考察目标化合物清除羟基自由基作用的过程中,实验结果表明,异黄酮及其衍生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不仅与其所连的羟基数有关,而且与7-位羟基所连的脂肪链的长短有关。这是我们对异黄酮及其衍生物清除羟基自由基认识的一个重要发展。10种目标产物其他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主要工作包括四部分:第一章综述了近年来全合成异黄酮的主要方法:脱氧安息香法,是以多羟基苯酚与苯乙酸或苯乙腈在Lewis酸存在下,反应生成中间体脱氧安息香,然后再与亲电碳试剂(Cl)进行关环反应生成异黄酮。该法由于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而备受人们青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异黄酮合成法。微波合成法,重排反应法,Pd-催化偶联法也是常用的方法;异黄酮的药理活性研究的较多,该类化合物具有植物雌激素、抗癌、抗病毒、抗菌等生物活性。第二章利用微波辐射合成5种脱氧安息香,分别与乙酸酐缩合生成2-甲基-7-乙酰氧基异黄酮,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合成相对应的2-甲基-7-羟基异黄酮,利用微波辐射将反应时间由文献报道的10h缩短为2min。本文对其中的中间体脱氧安息香、2-甲基-7-羟基异黄酮类化合物、2-甲基-4′-氯-7-乙酰氧基异黄酮的结构经IR、~1H NMR进行确证。其中2-甲基-4′-氯-7-乙酰氧基异黄酮与2-甲基-4′-氯-7-羟基异黄酮未见文献报道。2-甲基-7-羟基异黄酮类衍生物分别与1,2-二溴乙烷反应,合成出了5种中间体:2-甲基-4′-氯-7-(2-溴乙氧基)异黄酮、2,4′-二甲基-7-(2-溴乙氧基)异黄酮、2-甲基-7-(2-溴乙氧基)异黄酮、2-甲基-4′-甲氧基-7-(2-溴乙氧基)异黄酮、2-甲基-4′-羟基-7-(2-溴乙氧基)异黄酮。其中前叁种未见文献报道。2-甲基-7-羟基异黄酮类衍生物分别与1,3-二溴丙烷反应,又合成出了5种中间体:2-甲基-4′-氯-7-(3-溴丙氧基)异黄酮、2,4′-二甲基-7-(3-溴丙氧基)异黄酮、2-甲基-7-(3-溴丙氧基)异黄酮、2-甲基-4′-甲氧基-7-(3-溴丙氧基)异黄酮、2-甲基-4′-羟基-7-(3-溴丙氧基)异黄酮。其结构经IR、~1H NMR、元素分析确证。这些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第叁章在丙酮溶液中以K_2CO_3为碱,使溴乙氧基异黄酮和溴丙氧基异黄酮与咪唑偶合,以较高的产率合成出10种目标化合物:2-甲基-4′-氯-7-(2-(1-咪唑基)乙氧基)异黄酮、2,4′-二甲基-7-(2-(1-咪唑基)乙氧基)异黄酮、2-甲基-7-(2-(1-咪唑基)乙氧基)异黄酮、2-甲基-4′-甲氧基-7-(2-(1-咪唑基)乙氧基)异黄酮、2-甲基-4′-羟基-7-(2-(1-咪唑基)乙氧基)异黄酮、2-甲基-4′-氯-7-(3-(1-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2,4′-二甲基-7-(3-(1-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2-甲基-7-(3-(1-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2-甲基-4′-甲氧基-7-(3-(1-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2-甲基-4′-羟基-7-(3-(1-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经IR、~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10种目标产物均未见文献报道。第四章通过邻二氮菲-Fe~(2+)氧化法对10种目标产物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其中2-甲基-4′-羟基7-(3-(1-咪唑基)丙氧基)异黄酮具有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其他目标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表现的不太明显。

吴纯鑫[5]2004年在《异黄酮类化合物合成新方法及3,4-二氢-2(1H)-喹啉酮衍生物合成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黄酮类化合物是黄酮家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亚类,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如抗癌、抗菌、抗炎及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改善作用等,某些以异黄酮类成分为主的制剂经临床试用有效已作为成药上市。3,4-二-氢-2(1H)喹啉酮衍生物是重要的医药及化工中间体,可用于合成血栓药、消炎药、强心剂、治疗心脑血管药、抗癌药等,以其为中间体合成的药物已被用作治疗性药物上市。 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第二部分研究了3,4-二氢-2(1H)喹啉酮衍生物的合成新方法。 在第一部分,综述了异黄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合成路线,经赫氏(Hoesch)或酰化反应、脱甲基化、环化和脱甲基化反应合成了染料木素及其衍生物、大豆黄素及其衍生物、5,7-二羟基异黄酮及其衍生物以及6-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就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 文献报道的染料木素及5,7-二羟基异黄酮的合成反应中,一般采用1,3,5-叁羟基苯为原料,总收率在45-50%左右。首先,本文中在原料的选择上,以价格低廉且供应充足的1,3,5-叁甲氧基苯为原料,经苯基苄基酮路线环合得到4′,5,7-叁甲氧基异黄酮或5,7-二甲氧基异黄酮后,直接以氢溴酸/相转移催化剂或氢溴酸为脱甲基反应体系,一次性脱去全部甲基,得到染料木素或5,7-二羟基异黄酮,采用新工艺路线后,不仅降低了成本,且可将总收率提高到60-75%,还可以通过对脱甲基试剂的调整及反应条件的控制,得到4′,5,7-叁甲氧基异黄酮和5,7-二甲氧基异黄酮的部分脱甲基产物。 其次,在合成6-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的过程中得到了新化合物2-羟基-4,4′-二甲氧基-5-溴脱氧安息香和6-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经检索,无相关报道),发现了在6-溴-4′,7-二甲氧基异黄酮在脱甲基过程中存在脱溴现象,并从机理上进行了分析。 再次,根据文献报道,脱甲基试剂中只有氢碘酸可一次性脱去全部甲基,而本文中采用氢溴酸/相转移催化剂(四正丁基溴化铵、苄基叁乙基氯化铵或叁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等)或氢溴酸为脱甲基反应体系,一次性脱去全部甲基,直接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得到染料木素、大豆黄素和5,7一二轻基异黄酮,具有首创性,不仅可以脱去全部甲基,而且所用的脱甲基试剂氢滨酸的价格远低于氢碘酸。 最后,通过对染料木素、大豆黄素、5,7一二轻基异黄酮、5一轻基一4‘,7一二甲氧基异黄酮、4,,5一二轻基一7一甲氧基异黄酮、4护一轻基一7一甲氧基异黄酮、5一轻基一7一甲氧基异黄酮的IHNMR谱图的对照分析,研究得到了4’,5,7一叁甲氧基异黄酮的脱甲基顺序。 在第二部分,以苯胺和3一氯丙酞氯为原料,经酞化、环化、硝化、还原和重氮化水解反应制得了3,4一二氢一2(IH)喳琳酮衍生物,提出了一条合成6一轻基一3,4-二氢一2(1H)哇琳酮的新工艺路线,总收率可达65%以上。一方面,文献中报道的6一氨基一3,4一二氢一2(1H)喳琳酮的总收率(以苯胺计)为58.6%,而新工艺路线的总收率(以苯胺计)可提高到78%,高于文献中报道的收率。另一方面,在合成3,4一二氢一2(1H)哇琳酮二取代衍生物的反应中,得到了一个新化合物,即6一氨基一8一硝基一3,4一二氢一2(IH)喳琳酮(经检索,无相关报道)。值得一提的是,在硝基还原为氨基的反应中,还原产物6一氨基一8一硝基一3,4一二氢一2(1H)喳琳酮的收率可达92.2%,6一氨基一3,4-二氢一2(IH)哇琳酮和6,8一二氨基一3,4一二氢一2(IH)哇琳酮的收率分别达到99.6%和99.5%。 从总体上讲,本文设计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及3,4一二氢·2(1H)喳琳酮衍生物的合成路线,具有原料价廉,路线简单,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无需高温、高压、惰性气体保护等苛刻的反应条件等优点,且无繁杂的后处理过程,同现有的其它合成路线相比,更适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范小飞[6]2014年在《糖基化白杨素、鹰嘴豆芽素A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杨素、鹰嘴豆芽素A都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来源广泛且具有众多的生理活性。研究表明,这两类化合物都存在溶解性较差、吸收少的问题;另外,白杨素、鹰嘴豆芽素A在被吸收后迅速被糖醛酸化或磺酸化而被代谢掉,导致这两种化合物活性降低;这两大原因限制了它们的应用。针对其溶解性和代谢位点进行化学改造,是获得活性优异化合物的一条重要途径。糖类分子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分子,涉及众多的信号传导。引入糖单元可以改善母体化合物的稳定性、溶解性以及靶向性,从而改善先导化合物的生理活性。本文对白杨素、鹰嘴豆芽素A的易代谢位点进行糖基化改造,通过引入糖单元以期改善其溶解性和生理活性。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设计、合成糖基化白杨素衍生物四大类。第一类:以白杨素和乙酰溴代糖为原料,弱碱性条件下用相转移催化法,经过2步简单的反应得到了12个白杨素糖苷类衍生物。第二类:以水杨醛或香草醛为原料,在相转移催化的条件下与乙酰溴代糖成苷,再将醛基氧化成羧基,最终在脱水剂作用下与白杨素成酯,合成了通过水杨酸或香草酸连接的糖苷化芳酸白杨素酯类衍生物,共12个。第叁类:以白杨素、溴丙炔和迭氮糖为原料,运用点击化学的方法合成设计了引入叁氮唑结构的糖基化叁氮唑白杨素衍生物,共8个。第四类:以水杨醛或香草醛、溴丙炔和迭氮糖为原料,运用点击化学的方法合成糖基化叁氮唑芳醛,再经将醛基氧化成羧基,最终在脱水剂作用下与白杨素成酯,合成了通过水杨酸或香草酸连接的糖苷化叁氮唑芳酸白杨素酯类衍生物,共8个。2.合成糖基化鹰嘴豆芽素A衍生物两大类。第一类:以鹰嘴豆芽素A和乙酰溴代糖为原料,弱碱性条件下用相转移催化法合成得到了12个鹰嘴豆芽素A糖苷类衍生物。第二类:以鹰嘴豆芽素A、溴丙炔和迭氮糖为原料,运用点击化学的方法合成设计了引入叁氮唑结构的糖基化叁氮唑鹰嘴豆芽素A衍生物,共8个。以上所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13C-NMR、IR、ESI-MS和元素分析鉴定。3.活性研究。本部分对糖基化叁氮唑白杨素及鹰嘴豆芽素A的8个衍生物做了抗缺氧活性研究。部分衍生物在常压密闭缺氧模型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缺氧活性,其中化合物C5, C8, E6, E7的活性优于母体及阳性药乙酰唑胺。

王春燕[7]2007年在《溴促进异黄酮与甲醇加成反应研究》文中提出异黄酮化合物是自然界中一类重要的二次代谢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癌、抗炎、抗菌、解痉孪等。卤代黄酮类被认为潜在的benzodiazepine receptor(苯二氮卓受体)配体,具有良好的抗焦虑功效,文献中关于卤代黄酮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的报道较少,限制了它的应用。以异黄酮为先导化合物,对其进行结构修饰,提供更多的卤代异黄酮化合物以作生物活性研究是当前该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同时也是寻找有开发利用前景的先导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成分的源泉。首先,对异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生理活性、应用、加成反应及卤代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其次,对溴促进异黄酮与甲醇的加成反应及加成产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以7种异黄酮为先导化合物,在溴促进下与甲醇发生加成反应合成了9种2,3-二甲氧基二氢异黄酮溴化物,分别为:5′,6,8-叁溴-2,3,4′-叁甲氧基-7-羟基二氢异黄酮(1)、3′,5′,6,8-四溴-2,3-二甲氧基-4′,7-二羟基二氢异黄酮(2)、5′,6,8-叁溴-2,3-二甲氧基-4′,7-二乙氧基二氢异黄酮(3)、3′,5′,6-叁溴-2,3,7-叁甲氧基-4′-羟基二氢异黄酮(4)、3′,5′,6,8-四溴-2,3,7-叁甲氧基-4′,5-二羟基二氢异黄酮(5)、5′,6-二溴-2,3,4′,7-四甲氧基二氢异黄酮(6)、5′,6,8-叁溴-2,3,4′,7-四甲氧基二氢异黄酮(7)、3′,5′,6,8-四溴-2,3,4′,7-四甲氧基二氢异黄酮(8)和3,6,8-叁溴-2-甲氧基-7-异丙氧基二氢异黄酮(9)。(1)-(9)均为新化合物,采用IR、~1H NMR、~(13)C NMR、MS及元素分析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化合物(1)、(2)、(4)、(6)和(7)的晶体结构,同时,利用荧光和紫外法对化合物(2)与CT-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首次报道了异黄酮C环双键加两个甲氧基的反应,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再次,在进行染料木素与甲醇的加成反应过程中发现,中间产物3,3′,5′,6,8-五溴-2-甲氧基-4′,5,7-叁羟基二氢异黄酮并没有转化为目标加成产物3′,5′,6,8-四溴-2,3-二甲氧基-4′,5,7-叁羟基二氢异黄酮,而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一系列亲核取代反应得到苯并呋喃衍生物[3,4-二氢-3-(3′,5′-二溴-4′-羟基苯基)-3-二甲氧基甲基-5,7-二羟基-6,8-二溴苯并呋喃-4-酮](10),(10)为新化合物。对此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试图将伊普黄酮溴化加成物:3,6-二溴-2-甲氧基-7-异丙氧基二氢异黄酮、3,8-二溴-2-甲氧基-7-异丙氧基二氢异黄酮和3,6,8-叁溴-2-甲氧基-7-异丙氧基二氢异黄酮的苄基溴进行水解或氨解,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原料在氨水、Na_2CO_3或NaHCO_3等弱碱的乙醇-水溶液中反应可消去一个甲氧基和一个溴离子分别得到产物:6-溴-7-异丙氧基异黄酮(11)、8-溴-7-异丙氧基异黄酮(12)和6,8-二溴-7-异丙氧基异黄酮(13)。而在强碱,如NaOH的乙醇-水溶液中,消去产物进一步反应得到开环产物。通过对一系列异黄酮的结构修饰,丰富了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和种类。对其衍生物晶体结构的研究,可以更精确地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堆积等,这为开发和筛选新型的、高技术含量的新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郁章琦[8]2007年在《染料木素含磷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染料木素是大豆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由于与雌二醇在结构上有相似性,因此具有植物雌激素功能,此外它还有预防骨质疏松作用、抗肿瘤抗癌作用、抗氧化及抗菌消炎作用。本文对染料木素的药理作用、提取方法、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染料木素有着广泛的生物活性,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结构改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期望通过结构改造获得一些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低毒、水溶性好、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的化合物。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1.本文以五种不同的亚磷酸二烷基酯为磷酰化试剂,通过Atherton-Todd反应分别对染料木素进行磷酰化结构改造,并给出它们的IR、ESI-MS、NMR数据,对相应的NMR数据进行归属,对染料木素的不同酚羟基的反应活性进行了讨论。2.以β,β′-二氯磷酰胺二氯为磷酰化试剂,对染料木素进行磷酰化结构改造,并给出它们的IR、ESI-MS、NMR数据,对相应的NMR数据进行归属并对核磁数据进行了细致讨论。3.研究了四种磷酰化染料木素与溶菌酶的弱相互作用,发现改造后的磷酰化产物均能很好的与溶菌酶形成复合物。

李先和[9]2008年在《染料木素乙酰阿魏酸酯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和阿魏酸及其衍生物研究现状。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方向。第二章:采用Schotten-Bamann反应合成染料木素-7-乙酰阿魏酸酯和染料木素-7,4'-二-乙酰阿魏酸酯,并对两种酯化产物进行了IR,~1H NMR,~(13)C NMR和MS表征。第叁章:采用几种化学及生物学模型考察了染料木素乙酰阿魏酸酯清除自由基能力、螯合金属离子能力及保护DNA免受自由基损伤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染料木素酯化修饰物比染料木素具有更强的清除DPPH·、·OH~-自由基的能力,而保护DNA免受羟基自由基损伤能力与染料木素相当,但染料木素酯化修饰物比染料木素螯合金属Fe~(2+)离子的能力稍弱。此外,还探讨了酯化产物与其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第四章:采用紫外,荧光和粘度法考察了染料木素-7-乙酰阿魏酸酯和染料木素-7,4'-二-乙酰阿魏酸酯与ctDNA的作用。结果表明,在ctDNA存在下,染料木素-7-乙酰阿魏酸酯和染料木素-7,4'-二-乙酰阿魏酸酯均发生了明显的减色反应。另外,受试物均能有效猝灭EB-DNA体系的荧光,并使ctDNA溶液的粘度增大。据此推断,两种异黄酮酯与ctDNA之间具有较强的作用,键合方式主要为插入方式。

刘志平[10]2013年在《构棘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表征和二氢黄酮肟类、腙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因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理活性而广受关注。目前,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表征、结构修饰、全合成及生理活性研究是化学和医药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献报道柘属植物富含结构新颖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且多显示抗炎、保肝、抗脂质过氧化及抗肿瘤活性。构棘((Cdrania cochinchinensis)为桑科柘属常绿灌木,其根部常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在民间,构棘根作药材“穿破石”使用,用于肺结核、淋病、腮腺炎、黄疸、胃和十二指溃疡、跌打损伤、胃癌等的治疗;构棘果具有理气、消食、利尿的功效,主治疝气、食积、小便不利等。目前,国内外只有少量文献进行了构棘根化学成分的研究,而构棘果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尚属空白。为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构棘资源、进一步对比各部位的成分异同,本文对构棘根和构棘果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此外,广西优势农产品柚子皮、柑橘皮中富含二氢黄酮类成分,具有降低胆固醇、抑菌、抗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为提高天然二氢黄酮的药理活性、开发具有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分子,本文还以橙皮素、柚皮苷两种天然二氢黄酮为原料进行了化学修饰,分别合成了二氢黄酮肟类、二氢黄酮腙类两类衍生物,并用MTT蛋白染色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活性筛选。1、应用硅胶、凝胶、聚酰胺柱层析的方法从构棘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7个单体化合物,其中有3个Xanthone、11个黄酮、2个叁萜。通过1H-NMR、13C-NMR、HMBC、HSQC、HR-MS技术及文献对照分别表征为:Isocudraniaxanthone B (I-1)、1,6,7-trihydroxy-4-(1,1-dimethylallyl)-3-methoxy xanthone (I-2)、Gerontoxanthones H (I-3)、桂木生黄素(Ⅰ-4)、环桂木黄素(I-5)、Cudraflavone A(I-6)、柚皮素(Ⅰ-7)、香橙素(Ⅰ-8)、山萘酚(Ⅰ-9)、桑色素(Ⅰ-10)、槲皮素(Ⅰ-11)、山萘酚-7-O-葡萄糖苷(Ⅰ-12)、槲皮素-7-0-葡萄糖苷(Ⅰ-13)、4-(乙氧基甲基)苯酚(Ⅰ-14)、β-谷甾醇(Ⅰ-15)、(13α,14p,17a,20R)-7,24-二烯-3-羟基羊毛甾烷(Ⅰ-16)、(13a,14p,17α,20R)-7,24-二烯-3-乙酰酯羊毛甾烷(Ⅰ-17)。其中化合物Ⅰ-2为新化合物,Ⅰ-14首次从桑科发现。2、通过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单晶衍射等方法首次对构棘果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出9个单体化合物,其中苯并吡喃异黄酮5个,分别表征为染料木素(I-19)、Alpinumisoflavone (I-20)4'-O-methylalpinmumisoflavone (I-21)、4'-O-methylderrone (I-22) isoderrone (I-23)。异黄酮Ⅰ-22、Ⅰ-23为首次从本属分离得到。同时还培养了Ⅰ-21、Ⅰ-23的单晶,晶体结构显示化合物Ⅰ-21、Ⅰ-23均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体以分子间氢键、分子内氢键、π-π堆积作用和范德华力构成三维超分子建筑结构。此外,还对含量较高的异黄酮isoderrone5-位、7位羟基进行了甲基、乙基、异戊烯基的衍生化修饰,得到了5个新的苯并吡喃异黄酮衍生物(Ⅰ-23a~Ⅰ-23e)。3、以天然橙皮素(Ⅱ-1)和柚皮苷(Naringin)为原料,通过酸水解,选择性甲基、异戊烯基、苯乙酮基、吲哚甲醛基的取代分别合成了橙皮素衍生物(Ⅱ-2、Ⅱ-3)和柚皮苷衍生物(Ⅲ-1-Ⅲ-9),然后分别与盐酸羟胺、盐酸甲氧胺、盐酸苄氧胺反应,高产率的合成得到了3个E-橙皮素肟(Ⅱ-1a~Ⅱ-3a)、6个E橙皮素肟醚(Ⅱ-1b~Ⅱ-3c)、9个E-柚皮素肟(Ⅲ-1a~Ⅲ-9a)和13个E-柚皮素肟醚(Ⅲ-1b~Ⅲ-9b, Ⅲ-1c~Ⅲ-6c)。并通过红外、核磁、高分辨质谱等分析手段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4、从丰富易得的柚皮苷(Naringin)出发,通过酸水解得到了柚皮素(Ⅲ-1)。分别以橙皮素(Ⅱ-1)和柚皮素(Ⅲ-1)为母体,通过4-位羰基与水合肼作用合成了中间体橙皮素腙(Ⅱ-4)和柚皮素腙(Ⅲ-10),进而与各种不同类型的醛缩合,设计合成了28个新型N-苄叉二氢黄酮腙(Ⅱ-4a~Ⅱ-4n、Ⅲ-10a~Ⅲ-10n)。该合成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捷、产物活性显着,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天然二氢黄酮资源、设计抗肿瘤药物提供新的思路。5、利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Xanthone、异黄酮、isoderrone衍生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初步的结果显示Xanthone(Ⅰ-1,Ⅰ-3)、异黄酮(Ⅰ-23)对胃癌细胞SGC-7901有较弱的抗细胞增殖活性;7-O-烷基化修饰不能增强底物isoderrone的细胞活性。同时,还对所合成得到的二氢黄酮肟类衍生物(Ⅱ-1a~Ⅱ-3c, Ⅲ-1a~Ⅲ-9b)也进行了对胃癌细胞SGC-7901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二氢黄酮肟比前体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细胞活性有了显着地增强。二氢黄酮4位肟基的存在是关键因素,而当肟基转化成肟醚时其活性显着降低。此外,采用胃癌细胞SGC-7901对N-苄叉二氢黄酮腙类衍生物(Ⅱ-4a~Ⅱ-4n,Ⅲ-10a~Ⅲ-10n)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长活性试验,发现N-苄叉橙皮素腙的活性比柚皮素腙活性高。其中化合物Ⅱ-4c,Ⅱ-4e,Ⅱ-4h, Ⅱ-4n与顺铂具有相近的抗肿瘤活性,对应的IC50值分别为10.6μM、6.9μM、9.8μM、9.6μM。综上所述,构棘根化学成分以Xanthone、黄酮、黄酮醇为主,而构棘果则以异黄酮为主。经化学合成的部分二氢黄酮肟(29个新化合物)和部分N-苄叉二氢黄酮腙(28个新化合物)对胃癌细胞SGC-7901显示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初步的抗肿瘤活性测试及构效关系研究可为进一步的设计合成新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D]. 王秋亚.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2]. 黄酮类磺化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与DNA的作用[D]. 王彦昌.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3]. 含2-甲基苯并咪唑基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王传宁.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4]. 含咪唑基异黄酮衍生物的全合成研究[D]. 赵海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5]. 异黄酮类化合物合成新方法及3,4-二氢-2(1H)-喹啉酮衍生物合成新方法研究[D]. 吴纯鑫. 浙江大学. 2004

[6]. 糖基化白杨素、鹰嘴豆芽素A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D]. 范小飞. 兰州大学. 2014

[7]. 溴促进异黄酮与甲醇加成反应研究[D]. 王春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8]. 染料木素含磷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郁章琦. 郑州大学. 2007

[9]. 染料木素乙酰阿魏酸酯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李先和. 南昌大学. 2008

[10]. 构棘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表征和二氢黄酮肟类、腙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D]. 刘志平. 广西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