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左翼政党发展演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兰论文,左翼论文,探析论文,政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6)06-0047-06
在剧变后波兰的政治舞台上,左翼政党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政治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2005年的议会大选中,左翼政党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甚至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2005年大选实际上成为波兰左翼政党演变的重要分水岭。本文旨在系统回顾剧变以来波兰左翼政党发展演变的曲折历程,客观分析左翼政党的政治定位及其在政治、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探究影响左翼政党发展演变的主要制约性因素,并对左翼政党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一、波兰左翼政党的起落浮沉
剧变以来,波兰左翼政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以社会民主党/民主左翼联盟党为核心的左派政党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曾遭到沉重的打击。从1989年到2005年的16年中,左翼政党经历了两次大的起落浮沉,由此形成了左翼政党发展演变的两大周期。具体分析,每个周期又可分为两个小的发展阶段。
从1989年到1997年是波兰左翼政党发展演变的第一个周期。在这一时期,左翼政党既遭受了被疯狂打压的痛苦,也迎来了“左翼复兴”的兴奋,经历了发展演变历程中的第一次沉浮。
剧变初期,与东欧其他国家一样,波兰社会处于非理性政治氛围中。在剧变中获得政权的右翼政党掀起了反共狂潮,不仅将矛头直指前共产党及其后继党,而且波及几乎所有的左派政党。因此,左派政党处境极为艰难,不得不为生存而委曲求全。然而,左翼政党并未消极等待观望,而是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挑战。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政党纲领,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一阶段,左翼党普遍把塑造新的政治形象作为当务之急。为此,各左翼政党纷纷制定政治纲领,界定政党性质,确定政治发展目标。波兰社民党领导人克瓦希涅夫斯基在该党成立大会上明确提出,从党的利益出发,必须重视三种最重要的社会力量:第一是工人,希望波社民党的一切力量都能深入到工人中去,宣传党的价值和这次新党成立大会开创的事业,以争取工人的支持和承认;第二是农民,波社民党要摆脱西方社民党不深入农村的传统,着手解决农民的问题;第三是青年,要寻找与青年一代沟通的道路,争取青年人的支持。
2.正确处理左派政党间关系,实现左翼政治力量的初步联合。剧变初,波兰建立了许多左派政党。但是,除社民党外,这些政党都势单力薄,在政治舞台上影响很小。左派政党之间彼此孤立,甚至相互敌视。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波兰左翼政党很快走到了一起,寻求左翼政党联合的途径。在1991年的议会选举前,波兰社会民主党同波兰工会全国协议会、波兰社会党、民主妇联、波兰绿党等32个政党和社会团体组成了竞选联盟——民主左翼联盟。应该说,这只是左派政治力量之间为赢得选举而组成的临时性的竞选联盟,但是,它在相当程度上结束了左翼阵营党派各自为战的状况,实现了左派政治力量的初步整合,为以后长期合作和力量的更有效整合奠定了基础。
3.积极参加议会与总统选举,取得较好成绩。1991年的议会大选,是剧变后波兰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选举。以社民党为核心的民主左翼联盟积极参加竞选,得到了11.99%的选票,在众议院460个议席中占60席,在所有参选政党中位列第二,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反对党。在1993年的议会选举过程中,民主左翼联盟提出了以调整经济、增加社会保障、减少失业、改善人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竞选纲领,并提出“波兰需要一个好管家”等一系列平民化的竞选口号,深得民心。加上团结工会执政四年来经济状况恶化,社会政策失误,内讧接连不断,使得民主左翼联盟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得票率达20.41%,获众议院171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大选后,民主左翼联盟与波兰农民党组建了联合政府,实现了剧变后波兰政党政治中的第一次左右易位。1995年3月6日波兰左翼政府易人,社会民主党的奥莱克西接替农民党的帕夫拉克出任总理,社会民主党正式走上前台。在1995年11月的总统选举中,社会民主党主席克瓦希涅夫斯基击败瓦文萨当选为剧变后第二位民选总统。这样,以社会民主党为核心的民主左翼联盟在议会选举、政府组成及总统选举中取得了全面性胜利,从而在波兰形成了议会、政府、总统都由“前共产党人”控制的所谓“红三角”局面。
从1997年到2005年是波兰左翼政党发展演变的第二个周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波兰政治、经济转轨的主要工作大体完成,政党制度基本建立,党派斗争逐步纳入有序轨道,左翼政党发展演变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在这一时期,左翼政党经过1997年至2001年的低调重组,迎来了2001年大选的辉煌,但在执政四年后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因此,这是左翼政党发展演变历程中大起大落的时期。
在1997年的议会大选中,民主左翼联盟获得了27.13%的选票,虽比上次大选高出近七个百分点,但却败给了右派政党和团体组成的竞选联盟“团结选举行动”,失去了继续执政的机会。不过,民主左翼联盟仍是议会中最大的反对党。
2001年的议会大选是左派政党走向顶峰的标志。大选前,执政的右翼政府为防止民主左翼联盟党获得绝对多数不惜改变选举制度,但仍未能阻止左翼政党获得前所未有的胜利。在这次大选中,由民主左翼联盟党和劳动联盟结成的竞选联盟拔得头筹,一举获得了41.04%的选票,在众议院中占了216席,得票率和众议院席位均创历史最高纪录。民主左翼联盟党——劳动联盟与波兰农民党再度联手,组成了新一届左翼联合政府,实现了左翼政党的第二次执政。由于克瓦希涅夫斯基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赢得连任,因而波兰再次出现了政府、议会、总统均由左翼政党领导的所谓“红三角”。然而,令人匪夷所思和非常遗憾的是,四年后的2005年,左翼政党却尽失河山。客观地说,在执政四年中,左翼政府在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政绩,尤其是克服了上届政府执政时期出现的严重经济危机,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较快发展。200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8%、2004年达到5.3%,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波兰也因此被称为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左翼政府可以引以为傲的另一成就,是使波兰在2004年以较为优惠的条件成功加入了欧盟,进一步实现了“回归欧洲”的梦想。但是,由于下文将会分析的种种原因,左翼政党在2005年议会大选中遭受了剧变以来最为惨重的失败:得票率仅为11.3%,是五次大选中最低的,比上次大选竟下降了29.7%,议会席位降到55席,减少了161个。民主左翼联盟党不仅失去了执政地位,而且在议会中被甩在了第四位,甚至排在了激进的农民政党自卫党之后。而紧接着议会大选之后进行的总统选举完全成为两个中右翼政党领导人之间的竞争。波兰的政治架构因左翼势力的元气大伤和中右翼势力的“一统江河”而面目全非。
二、波兰左翼政党的政治定位与作用
东欧国家的左翼政党是在政治制度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下走上政治舞台的。虽然这种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毫无疑问是东欧绝大多数民众自己的选择。因此,东欧左翼政党必须首先认同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认同议会民主制度,遵循议会斗争的基本规则,将自己的政治属性定位于议会性政党,把议会作为政治斗争的中心舞台。与此同时,作为政治光谱中的一极,左翼政党必须准确把握自身的选民基础,代表社会中下层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波兰左翼政党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典型的分析案例。
1.左翼政党是波兰制度变革的支持者和有力推动者。
剧变后初期,无论是新建的还是改建的,无论是尊奉社会民主主义还是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左翼政党几乎无一例外地表明自己作为议会民主政党的政治身份。新建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自不必说,原统一工人党的所谓后继党更是在其纲领中纷纷表示支持新的多党议会民主制度。“1991年选举后,无论民主左翼联盟的议会团还是作为政党的社民党都清楚地遵循有纪律的民主反对派的规范行事。”①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消除人们的误解,社民党在自己的纲领和宣言中尽量避免使用社会主义等字眼。1993年3月召开的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修改了一大纲领,不再提“民主社会主义理想”,代之以建设一个“公正、民主、安全的波兰”。1999年民主左翼联盟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的纲领性宣言明确宣布该党的奋斗目标是,把波兰建设成为“公正的、得到平衡和持久的国家”。正如一些学者分析的那样,民主左翼联盟党的建立固然是为了适应新的法律环境要求,为2001年大选作准备,但也是社会民主党彻底摆脱后继党政治身份的一个重大举措。因此,在这次大会上通过由克瓦希涅夫斯基建议的直接谴责所谓极权主义罪行的纲领也就毫不奇怪了。
左翼政党不仅在纲领宣言中一再申明自己的议会民主政党身份,而且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社会政治经济转型。在台下,以社会民主党为核心的民主左翼联盟遵循议会政治原则,在议会中恪尽职守,为政治经济转型建言献策,充分展现了议会中“建设性反对派”的良好形象;在台上,左派政府延续上届政府的基本政策,保持了政策上的连续性,稳步推进政治经济转轨进程,甚至完成了右派政府许多想做而不敢做或未能做的工作。别莱斯基政府提出的大众私有化正是在左翼政府努力下才完成的。
2.左翼政党是波兰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塑造者。
左翼政党不仅是波兰制度变革的支持者和有力推动者,更重要的是,左翼政党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自己是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塑造者。这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
(1)反对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国家干预,努力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在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问题上,波兰面临两种选择,即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市场经济。剧变后上台的右翼政府实行了激进的休克疗法,试图建立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根本否定国家在经济领域的积极作用。对此,左翼政党明确表示反对,主张建立将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与国家对经济的有效干预相结合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社民党一大提出,波兰社民党主张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改革,赞同市场经济同国家干预因素和国家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相结合,强调所有制的多元化和权利平等,在为私有化开辟道路的同时,国家不应放弃对战略性经济的监督及对估价国民财产的监督。波兰农民党也明确主张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国家应对各种所有制形式一律平等。1993年大选获胜后组成的民左联与农民党联合政府提出的经济纲领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双方主张继续对经济进行改造,目标是建立强有力的社会市场经济。双方相信,公共权力机构对于公正地分担因社会政策和经济改革所造成的重担负有特殊责任。在四年的执政过程中,左翼政府不仅改变了右翼政府的过激政策,而且立足实际,力求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民左联与农民党政府利用两党在议会中2/3多数,借助于议会通过的60多部法令,推行自己的经济发展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通货膨胀,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减轻经济转轨给百姓带来的负担。这些政策和举措得到了社会多数人的支持。可以说,波兰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是两届左翼政府努力的结果。
(2)规范多党议会制的有序发展,成为新政治制度的积极推动力量。
波兰的左翼政党不仅认同和支持建立多党议会民主制度,而且是这种新政治制度的建设者。1990年1月16日通过的《政党法》和1992年8月1日通过的“小宪法”,是各派政党激烈斗争和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对总统、议会、政府的权限规定得不太明确,所以导致上层权力斗争频繁发生,影响和制约着议会民主制的进一步发展。如瓦文萨在其五年总统任期内,“曾试图利用四分五裂的议会使各政党难以获得大多数这种情况,来加强总统的影响力。他视自己为主要的政治创造者,总理的制造者和联合政府的设计者”。② 他不断挑起“上层战争”,制造政府危机,导致5年内更迭5届政府,22次否决议会通过的法令。1993年左翼政党上台后,就重新制定宪法、限制总统权限、扩大议会权力作出种种努力。1995年克瓦希涅夫斯基在总统选举中获胜,使这种努力逐渐成为现实。1997年4月,国民议会顺利通过了新宪法,用法律的形式进一步规定了波兰的多党议会制,合理划分了总统、议会和政府的权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的继续恶化,为议会民主制的有序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3)促进政党制度的良性发展,成为政党政治稳定发展的平衡器。
在现代多党民主制国家,左右两大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是政治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两者之间的力量严重失衡,会带来政治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波兰左翼政党的发展和相互间关系的调整,对于实现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剧变后初期,右翼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并且掀起了强大的反共浪潮,左派政党尤其是所谓后继党处境艰难。由此,按照与前政权的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阵营。以社民党为核心的左派力量针对右翼党派纠缠过去、大搞党派斗争的做法,提出了充满民族和解和面向未来的精神的纲领,并且通过建立民主左翼联盟实现了左翼政党的力量重组。这一举措具有多方面作用。一是壮大了左翼政党的整体实力,改变了左右阵营的力量对比,打破了右翼一统天下的局面。左翼的联合统一与右翼党派的分化瓦解形成了鲜明对照。1993年大选中左翼的胜利成为左右阵营力量优势转化的标志。二是避免了社会的持续动荡。西方一些学者对左翼获胜作出了理性的积极评价。“左翼的复兴有助于波兰避免在后共产主义东欧的其他地方看到的暴力冲突,而且无疑是民主进步的一个标志,因为后继的政府已接受了议会失败以及后共产主义政党在宪法上重掌政权的事实。”③ 三是左翼的联合和力量重组也迫使右翼政党走向了联合,波兰由此逐步形成了左右两翼二元化政党政治格局。在推动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方面,左翼政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左翼政党当政期间,议会通过了新的政党法,进一步规范了政党行为,为政党制度的良性发展铺平了道路。
3.左翼政党是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者和政治代言人。
左翼政党天然地是社会中下层民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代言人。对于转轨国家而言,由于转轨必然是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代价,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利益会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左翼政党的责任尤其重大。波兰左翼政党积极发挥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和维护者的作用。社民党一大通过的纲领宣言明确提出,社民党的最高价值是“社会公正、公民权利、自由平等和劳动人民的团结一致”。在1991年议会选举前,社民党又发表了该党的社会政治纲领《民主与公正》,提出成立左派联盟论坛来代表劳动人民的需要和利益。在1993年的议会选举中,民主左翼联盟制定了以调整经济、增加社会保障、减少失业、改善人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竞选纲领,提出了“经济是为了人,而不是人为了经济”,“改革的代价不是贫困”等口号。1997年12月社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纲党章进行了修改,新党纲突出强调回到工人中去,了解在目前经济现实下工人们的问题,认为党最重要的任务是维护劳动人民的权益。左翼政党不仅在台下竭力为社会中下层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鼓与呼,一旦获得执政地位,也努力兑现竞选时的承诺。当然,由于转轨的复杂性,左翼政党实际的政策调整空间往往非常有限,不得不采取一些与其政治理念不符的举措。但总体上看,左翼政府总是努力实施有利于劳动人民的政策,减轻经济转轨给百姓带来的负担。
三、波兰左翼政党演变的制约因素
1989年波兰剧变以来,左翼政党几经沉浮,起伏不定。影响波兰左翼政党发展演变的制约因素多种多样,但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三大方面:
1.历史因素
在波兰左翼政治力量中,社会民主党是政治核心。作为原统一工人党的后继党,社民党从其前任继承了丰厚的历史遗产,然而这种遗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所继承的有利的组织和人力资源,确保了其在左翼阵营中的优势地位。但另一方面,难以摆脱的与前共产党的关联性又使其不可避免地背上了极为沉重的历史包袱。在转轨的初始阶段,这种遗产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尽管社民党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一再宣示与前执政党划清界线,对前政权的“极权统治”加以谴责,并且用实际行动表示出对新政治经济制度的认同,然而,在政治分裂因右翼政府的极端政策而不断加剧的情形下,社民党的处境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后团结政党和与人民波兰有关的政党之间的分裂,已经对波兰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④ 1993年议会选举和1995年总统选举结果所激起的关于共产主义“卷土重来”的喧嚣,无疑给左翼政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1993年波兰社会民主党在议会大选获胜后,社民党主席克瓦希涅夫斯基立即向记者表白,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思想方法上,社民党与原来的统一工人党都是截然不同的。左翼政党在台下的低调和在台上的谨慎固然是政治上比较成熟的表现,但也反映出对于不利环境的一种无奈。只是随着政治体制转轨任务的不断完成和政治文化的走向成熟,这种状况才逐步改变。
2.外部因素
影响左翼政党发展演变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转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因此,“波兰选民对经济问题比对政治问题似乎更加关心”。⑤ 经济因素自然成为衡量任何一个党派或政治力量功过是非的根本标准。左翼政党选举获胜并上台执政,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右翼政府在经济问题上的失败;而右翼政党所以能够重操权柄,也主要在于左翼政府在经济上未有大的作为或出现重大政策失误。波兰政治权力的频繁变换,左右翼政党轮番上台交替执政,固然是多党政治制度的必然现象和产物,也集中体现了经济转轨国家的特殊性,但同时充分表明,左翼政党的兴衰起伏,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经济转轨进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二是政党制度与政党格局。任何政党都是在一定的政党制度中存在和发展的,都必然受到一定的政党制度的制约。作为制度变革的重要部分,波兰的政党制度和政党格局处于不断调整和急剧变化之中,党派斗争也经历着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波兰政党政治具有的不稳定、不成熟、不完善等显著特点,对各个政党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更提出了严峻挑战。鉴于左翼政党所处的不利地位,这种挑战尤为巨大。左翼政党只有充分适应新政党制度的要求,并且根据政党格局不断变化的形势作出相应的战略和策略调整,才能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求得生存和发展。三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转轨必然带来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重大变迁,然而这种变迁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左翼政党是以社会中下层民众的代言人出现的。但是,在转轨过程中,由于中下层民众处于急剧的分化之中,各个左翼政党往往发现难以找到自己赖以依靠或代表的稳定的阶级或阶层基础。选民基础的不确定性使得左翼政党提出的政纲或政策往往比较模糊,缺乏应有的针对性。这也是左翼政党难以赢得选民稳定支持的重要原因。
3.内部因素
历史因素和外部因素对波兰左翼政党的发展演变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是来自左翼政党内部,因为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考察左翼政党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这种内部因素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政党的政治定位、理论主张、领导集团、组织结构、制度水平等等,但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1)左派政党之间的关系。如同其他东欧国家一样,波兰左翼政治力量构成复杂,成份多样,党派林立,矛盾重重,纷争不断。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左翼政治力量的整体发展。令人欣慰的是,与其他东欧国家不同,在政治转轨的初始阶段,波兰左翼各政党很快走到了一起,组成了民主左翼联盟,实现了左翼阵营的团结,1999年民主左翼联盟又由竞选联盟发展成为统一的政党。左翼政治力量的团结与统一为赢得大选胜利奠定了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如何妥善处理执政联盟内部各党派彼此间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上,两届左翼政府都出现了重大失误。由民主左翼联盟与农民党组成的第一届左翼政府,因两党利益分歧和观点不同,前后重建过三次,总理也换了三次。两大政党的关系经常紧张,严重破坏了执政联盟的一致性,阻碍了许多必要的改革。最为严重的是在1997年议会大选来临之际,两党又因农产品和粮食收购问题发生争执,农民党甚至与反对党站在一起,在议会内对左翼总理提出不信任案,极大损害了左翼执政联盟的“形象”和整体实力,结果在1997年议会选举中两败俱伤。由三党组成的第二届左翼政府同样未能解决好相互间的关系。由于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三党之间以及各党内部派别之间观点分歧,利益各异,导致执政联盟内部始终矛盾重重,最终竟发展到分道扬镳的地步。波兰左翼政府沦为少数派政府。由于在议会中居于少数地位,加上农民党议员往往作梗,致使政府向议会提出的许多议案难以获得通过,处境极为艰难。波兰的经验充分说明,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利益诉求。组成左翼联合政府的各政党同属左翼阵营,但毕竟代表各自的利益群体。各左翼政党能否顾大局,识大体,在出现矛盾分歧时协调立场,求同存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左翼联合政府的前途,也必然影响各党派的命运。
(2)左翼政党的自身建设。剧变后,波兰左翼政党已完全成为议会党,因而要首先适应议会制度的要求与规范。但是,注重加强党自身在思想、组织和作风方面的建设,对左翼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1999年民主左翼联盟改造为民主左翼联盟党并在2001年大选中获胜,其重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波兰人将其视为一个组织稳定的、职业化的政党,该党拥有高素质的领导集体,保持了左翼党的属性,而且其执政能力已得到了检验。⑥ 然而,外在的组织统一并不能弥合内部的分歧和冲突。上台执政后,民主左翼联盟党并未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自身建设,因而出现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作风败坏等严重问题。党的领导层内部政见不合,勾心斗角,冲突不断,相互攻击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出现组织分裂。各级领导层的许多干部包括一些著名的活动家或主动宣布退党或被开除出党。2004年3月,时任众议院议长的博罗夫斯基等一批民主左翼联盟党员宣布成立新的左派政党即波兰社会民主党。尤其是一批领导干部包括高级领导干部利用执政地位进行权力寻租,腐败丑闻不断,使民主左翼联盟党声誉扫地。有人将2005年大选称为“道德革命”。民主左翼联盟党被视为为自身牟利的政党,完全失去了民心,选举的惨败自然不可避免了。
四、几点结论
2005年大选的结束对左翼政党而言意味着一个周期的结束和另一个周期的开始。回顾左翼政党16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波兰左翼政党在波兰政治舞台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剧变以来波兰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相当程度上是左翼政党与右翼政党两个主角相互斗争、攻守易位的过程,由此构成了波兰政党政治的主要画面。离开了对左翼政党发展演变的考察,就难以把握波兰政党政治的整体面貌,也难以揭示出政党政治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内在规律。
2.波兰左翼政党经历了两起两落的曲折演变过程,上演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剧集。这种起伏是以议会选举为大背景的,与议会选举的步调紧密相关。议会的确成为左翼政党活动的中心舞台,也是检验其力量的主要场所。
3.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是波兰左翼政治的核心力量。从波兰社民党到作为竞选联盟的民主左翼联盟再到民主左翼联盟党,实际上勾勒出迄今为止波兰左翼政治力量演变的基本轨迹。左翼政党的起落沉浮,实际上取决于这一核心力量的变迁。
4.波兰左翼政党作为新议会民主制度架构内的政治力量,不仅具有一般左翼议会政党的基本特性,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它们是政治经济转轨进程的有力推动者、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塑造者和社会中下层民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者和政治代言人,在波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波兰左翼政党的发展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遗产的双重作用,又有现实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多种制约,更有左翼政党内部各种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左翼政党正是在诸多因素制约下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在此过程中,左翼政党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波兰左翼政党实际上是整个东欧左翼政治力量演变的一个缩影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典型案例。
6.波兰左翼政党目前处于低潮。从剧变后左翼政党演变的周期性来看,目前处于第三个周期的第一个阶段。这是困难的阶段,也是积聚力量以重整旗鼓的阶段,等待左翼政党的肯定是另一次高潮和辉煌。然而,历史上相似的一幕常常重现,但历史却不可能完全重复。左翼政党目前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已发生重大改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左翼政党在波兰政治舞台的中心重新登台亮相,不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或许已是全新的背景、全新的主角以及全新的唱腔了。
注释:
①Andras Bozoki,John T.Ishiyama ed.,The Communist Successor Part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M.E.Sharpe,2002,p.58.
②Sten Berglund,Joakim Ekman,Frank H.Aarebrot,The Handbook of Political Change in Eastern Europe,Edward Elgar,2004,p.191,p.206.
③Robert Zuzowski,Political Change in Eastern Europe Since 1989,Westport,London,1998,p.79,pp.82-83.
④Sten Berglund,Joakim Ekman,Frank H.Aarebrot,The Handbook of Political Change in Eastern Europe,Edward Elgar,2004,p.206.
⑤Robert Zuzowski,Political Change in Eastern Europe Since 1989,Westport,London,1998,pp.82-83.
⑥F.Millard," Elections in Poland 2001:Electoral Manipulation and Party Upheaval" ,in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36( 2003) ,pp.6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