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门诊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论文_岳增艳

普通门诊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论文_岳增艳

(中煤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 江苏 徐州 221611)

【摘要】 普通门诊分布广,是人们日常的疾病治疗中选择比较多的治疗场所,所以,需要普通门诊在静脉注射时做好预防护理工作,避免医源性损害,保证患者的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 普通门诊;输液药物外渗;原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322-01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指利用大气压和液体的静压原理将无菌液体、电解质和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到患者体内的一种方式[1]。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必须受到重视,为了避免在静脉输液中出现药物外渗的情况,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防范管理,提升静脉输液的安全性[2]。门诊患者的主要特点是:患者的病情比较轻,主要药品包括抗生素、激素、以及心脑血管用药等,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仍要密切观察,积极巡视,避免输液药物外渗成为普通门诊的重要防范内容。

1.普通门诊输液药物外渗的危害

1.1 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

这是由于在输液中,输液药物外渗在患者的关节处,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3]。

1.2 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肿胀以及坏死

这是因为在输液中,由于药物深入患者的皮下组织,引起患者出现刺痛感、烧灼感,甚至造成患者的局部身体僵硬,缺血以及坏死。

1.3 导致患者出现精神上以及肉体上的创伤

这是因为在输液中,由于药物外渗,患者出现精神以及身体上的创伤,一方面增加患者的治疗时间,另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4]。

2.普通门诊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

2.1 护理人员出现的技术原因

首先,护理人员与患者缺乏沟通。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是信息交流的形式,但是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常不被重视,会存在与患者沟通不足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在护理中遗漏某些重要的护理信息。其次,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过关,以及在患者的远端小静脉用力推药导致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护理人员素质低,并且缺乏责任心是导致护理事故和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事护理工作者的年龄偏小,年轻的护理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缺乏计划性和责任性,在工作中容易导致错误频发,并且容易收到外界的干扰影响自己的护理工作。

2.2 患者自身出现的原因

一方面,患者依从性差。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要求其作一些相应的检查。患者的检查对于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至关重要,但是存在部分病人依从性差,不配合医生的要求。此外,婴幼儿的依从性差,往往就会影响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工作,静脉输液的外渗率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老年人的生理以及心理原因,导致其行为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药物外渗。

3.普通门诊输液药物外渗的护理对策

3.1 药物外渗的预防

第一,护理人员需要强化药物外渗临床表现穿刺训练,提升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护理人员需要选择弹性并且容易固定的血管来进行穿刺,并且尽量避开患者的关节处。护理人员需要强化输液期间的巡视工作,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外渗的现象并且第一时间解决。

第二,做好静脉输液前的准备工作。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注意输液流程中的注意事项,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例如:为患者输入降热药物需要多饮水,及时为患者擦干流出的汗水,并在输液结束后测量患者的体温。同时,静脉输液需要控制输入量,避免导致患者出现循环符合过重和电解质的失衡。

第三,要求护理人员在输液前做好检查和核对,科学进行输液流程。并且在对患者输液前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是否存在药物过敏现象。建立健全静脉输液流程,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自身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清洗双手、戴口罩。并且检查使用的药品:检查棉签、消毒液、输液器和相关用品的有效期。护理人员在输液中需要做到静脉的选择,在穿刺前在穿刺的部位下垫上小枕,准备好止血带。在进针时,需要用手指探明选择的穿刺部位的上方,告知患者握拳。随后,护理人员需要用手指探明静脉的走向和深浅情况,并且解开止血带。下一步做好刮平排气,后进行患者皮肤的消毒,一切准备就绪后进行穿刺,穿刺后进行固定,需使用胶带加固。然后调整滴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年龄进行调整。接下来进行观察,交代患者注意事项。最后整理用品,销毁一次性用品。

第四,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做好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家属护理的方式,要求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需要按十分钟以上。在患者输液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认真检查药物是否输液完毕,并且核实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同时教导患者进行拔针后的护理,以及如何保护穿刺部位。

3.2 药物外渗的治疗

首先,需要立即停止患者的静脉滴住,需要及时通知医生,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对患者出现的药物外渗进行判定,指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药物外渗的重点是降低患者的局部水肿现象,降低患者水肿和外渗现象,为患者降低局部疼痛,促使患者的血管收缩。

其次,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更换输液部位,需要连接注射器时,抽回渗漏在患者皮下的药液,还可以再用相同质量的生理盐水来稀释外渗的药液。

最后,护理人员可以采用葡萄糖加硫酸镁混合敷在肿胀的位置,或者可用0.5%的碘伏或者95%的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对于葡萄糖酸钙外渗,需要停止静脉注射,需要使用功能注射器抽取洗头和血管内的残余药液,再用氯化钠进行局部的静脉冲洗。

【参考文献】

[1]沈晓波.小儿门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健康前沿,2017(9):80.

[2]王晓琴,刘宴伟,刘剑英.小儿门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15(7):1199-1200.

[3]李成莲.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科技视界,2014(33):344-344.

[4]齐燕,杨洪菊.麻醉复苏室静脉输液安全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6(18):80-82.

论文作者:岳增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9

标签:;  ;  ;  ;  ;  ;  ;  ;  

普通门诊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论文_岳增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