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多层面探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多层面论文,思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正式加入WTO,我国将全方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WTO各项规则的实施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思想行为方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我国加入WTO,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大,更重要的是影响这种思想变化的不稳定因素和环境也会不断扩张和膨胀。为此,面对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激烈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赋予鲜明的时代气息,及时扑捉动态焦点、提高其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就新时期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进行一点多维的探讨作一浅论,愿与广大理论工作者共同探讨。
从宏观层面上,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夯实人们的理想信念基础。
就意识形态而言,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的全面交锋,社会主义精神的强盛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精神的弱势,反之亦然。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经济贸易、金融资本、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而且由于西方意识形态(包括政治信仰、人生价值观、文化理念等)多方位的渗透,必然会投射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外化出浓厚的政治战略色彩,衍生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趋向。我党历史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纲领和行动指南,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基础。进入WTO后,我国参与竞争的领域更广泛、层次更高、交流更频繁,客观上又大大刺激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动,为此,越是扩大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教育和实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复杂环境,要通过夯实社会主义精神根基,只有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才能遏制资本主义精神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老祖宗不能丢”,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离开了“老祖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是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反复教育和科学实践,以深化人们对“三观”的认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它是研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统一的物质世界又具多样性。多样性物质世界的基本形态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意识则是物质世界的产物和表现。随着网络传播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维影响,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因子,青年学生很容易产生信仰,同时也容易失去信仰,迷失政治方向。通过深化对马克思哲学的学习和研究,用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金钥匙去开启人们的心智之锁,使受教育者在特定复杂的环境下,智对西方意识形态,进一步“锁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信心,以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理性化、科学性、鲜明化、系统化。随着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主要支撑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仍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把各种学科的基本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遇到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政治立场的自觉性、政治素养的自塑性。
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解决新环境下人们对“四个认识”的思想困惑。经济全球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江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是把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具体化、集中化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精神实质就是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虽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垂死制度,对其社会经济运行作了不少调节、干预和改良,提高了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的能力和水平。这既说明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同时也足以表明资本主义正在走向衰落,好像一个人到了晚年,不得不吃保健药,还要借助拐杖来走路,最终走向衰亡。通过强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使青年学生真正认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三个”根本不变:即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野心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也没有改变。同时又要懂得如何借鉴资本主义来发展我们社会主义。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落后和发展不平衡,资本在经济运行中对劳动仍有着较大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的劳动在劳动形态上仍然保留了商品交换的特征;劳动力要流动,有些还需要通过“雇佣”的形式去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资源还要通过市场去完成配置等。科学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的方法,同样也是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特别是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和未来前景;我国目前改革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深层矛盾引起的困惑;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在国际环境斗争中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条件、新变化,新问题、新现象、新矛盾、新因素等等都需要借助政治经济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总之,面对中国的新发展和世界的大变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是指导我们在新形势下作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根本保证。
三是要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重塑“五信”工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坚实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彻底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的实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通过进一步加深学习和研究,要通过夯实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根基,以便我们更好地引导教育广大青年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帮助人们完整准确地推进党的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实施;认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WTO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恪守WTO的规则、强化市场经济的信用信誉,以解决信仰迷失、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等现象,增强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能力。
从中观层面上,由单一格局向多维格局转变,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优势,决不仅仅满足于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目的。他们不但向他国出口商品,也输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迫使别人接受他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他们借助推行经济全球化为借口,打着“全人类价值”、“维护人权”等虚伪口号,把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权标准、甚至政治运行制度也强行推向我们,这就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了障碍并增加了难度。为此,在战略以及方式方法上,我们要结合新的形势,走出单一格局,拓展视野,构建“多维”格局,实施综合治理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由一维向多维思维方式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教育效益。
一是线性与非线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有些学者认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通行的是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线性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而网络时代是一个完全非线性世界,是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线性思维方式在非线性环境里显得苍白无力。经济全球化是金融资本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交汇与流动。在这样毫无制约、毫无限制的信息时空通道中,加剧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所面临问题的相形和敏感性。过去认为是因果关系的和秩序关系的线性问题,随着时空压缩而变成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进入WTO后,我国将全方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市场贸易、经济、生产技术、商品品牌、金融资本等全球化,东西方文化已由“线性接触”变为非线性的多维碰撞与交融,导致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从传播方式和手段非线性多维的渗透,这就要求我们一改传统单一思维教育方式,采取非线性教育渠道来应对复杂性的局面。
二是加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面对经济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从显性教育向显性、隐性结合的转变。我们一方面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对隐性教育的采用。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习、维护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传统文化,是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武器之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丰富的营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能减少广大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盲目崇拜的冲动性,又能增强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反渗透力。
另外,还要注意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非智力因素作为人格因素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指个性结构中除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外的心理因素。人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产物,而人的思维结构则具有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方式,非智力因素起着牵制人们思想发展的方向和深度的动态作用,具体体现在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方面。在我国的教育与培养上,智力成为教育水平与人才衡量的关键因素,似乎智力的开发就意味着教育的成功,这种智力观其实是不全面的。新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这种创造性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智力因素,也需要较高的非智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还重要。在激烈竞争的时代,缺乏创新的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心理承受力、勇敢的胆识、献身精神和执著的坚强意识,是摘不到丰硕的成果的。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探索,把智力与非智力教育更好地统一起来。
从微观层面上,优化灌输教育方法,激发人的创造精神。
社会思想意识的方法论在于: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并不是可以简单地按政治家事先设计好的图纸进行冲压、锻造、装配得到的,它们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培育、生长出来。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育者是主体,被教育者是客体,但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和积极性的发挥,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地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这种惟教育者主体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制性单向注入,挫伤了和压抑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把受教育者视为主体,发挥受教育主体作用,还必须把重视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注重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也就是培养人的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自主精神,调动个人主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认识与完善自身的主体能力和内部动力,重视开发人的主体能力和潜能,并激发其创造性。
加入WTO后,人们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了,自主性也加大了,在灌输教育方面应由过去的单向灌输与自我灌输的有机结合灌输方式转化。传统的“我说你做”行政命令式的单向灌输,过分夸大了教育主体的主观作用,因而忽视了教育客体的能动性。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和工作对象,这种教育方式就显得苍白无力,而应从单向灌输转变到互相沟通交流上来。采用愉活多样的疏导、灌输教育方法,这样既不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在科学灌输的理论指导下,要使灌输方法有所创新,使灌输多样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口头灌输和文字灌输有机统一;他人灌输和自我灌输有机统一;形象灌输和启发灌输有机统一;有形灌输和无形灌输有机统一,还要注意将灌输的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在灌输方法上,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型的灌输,变直接灌输为间接灌输,也即变硬灌输为软灌输。大力提倡环境灌输、形象灌输、行不灌输、网络灌输、文化灌输等等。总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着重运用寓教于乐的各种载体之中的方法,使教育客体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和灌输的目的。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结合起来,把舆论的引导和群众的同化结合起来,既追求科学性、原则性、又讲求知识性、生动性、实用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固化思想意识阵地。
思想意识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去占领。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带来的新陈代谢是全局性的、联动的。面对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青年学生容易产生信仰的更送。我们把高校作为强化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基地,要化挑战为机遇、化弊为利,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就是要在坚持以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继承的前提下促进系统创新。实践证明:无论何时何地,灌输与渗透先进思想意识,必须坚持和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应对WTO,我们要以全球化的眼光,践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对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纳米技术”的过滤,铲除孳生资产阶级腐蚀青少年的基因和土壤。努力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世界优秀文化的中国化、区域化。开辟理论新空间,拓展教育新渠道。把各种学科的基本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遇到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着眼于:“着眼于马克思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巩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智对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激烈挑战。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政治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