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高校的文化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使命论文,高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学者米夏埃尔·兰德曼曾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在人类生活中,较少的东西建筑在自然支配的基础上,较多的东西奠立在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的惯例的基础上。”
中国当今所面对的世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背景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向越来越明显的世界;同时也是东西方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更加深刻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是国力的竞争,也是文化的较量。
高校是一个民族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最重要的阵地。它历来以继承、发扬、传播和创新民族文化为己任,在经济全球化日益逼近的今天,就更是如此。面对世界挑战和国内转型,中国高校责无旁贷,理应担起重塑民族文化理念、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唤醒民族自信意识的重任。
一、融通古今中外文化成果,铸造民族之魂
民族文化危机必然要求文化的重构。文化重构是一个对本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判断、筛选、定向的过程。合理的选择是以现代化发展规律为参照系,以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基础,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中发现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比较中找到两者互动和沟通的桥梁。中国高校作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有责任融汇贯通古今中外文化成果,来重铸民族之魂,构建当代文化价值体系,为时代进行价值定向。
(一)高校必须致力外来文化本土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综合创造当代新文化。这是高校在文化批判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新。高校必须站在时代最前沿,能整合人类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的智慧,于杂乱无章的头绪中寻求新颖的解决方案,成为社会的带路人。对待西方文化成果,必须首先追本溯源,探清其本质,然后立足中国现实国情需要,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培育跨文化的生长点。对待传统文化,必须首先反思审视,重掘其价值,然后依据中国建设发展需要,转换于现实的社会,形成厚底蕴的文化力。在这两项工作的基础上,高校还必须致力于创建时代新文化,重塑时代精神,引导文化变迁,实现文化转型,最终达成国民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是既能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又能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吸收融合。
(二)高校必须致力于建设精英文化和提升大众文化,保持两者良性互动,均衡文化生态。关键在于建设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和都市文化,又超前于全民文化的一种独立文化形态。西方人曾以Elite Culture来指称那些具有深奥主题和复杂技巧的古典音乐、舞蹈、歌剧、绘画等,其含义相当于中国通常所指的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是艺术家力图通过对人类悲剧困境的揭示,提炼出一种永恒崇高的境界,以提升人的存在价值,使人类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超越。笔者认为,精英文化应是政治文化(启蒙文化)、高雅文化和学术文化的统一。因为随着时代发展,精英文化的内涵事实上已远远超出以往人们认定的高雅文化和政治文化的范围,人们更多地以专业领域的前沿高深学问对它予以指称。这里的学术文化,主要是指专家、学者等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内依托一定实验条件,付出长时间甚至毕生精力而探索、创造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发明等揭示人类或自然发展规律层面的科学文化。因此,精英文化具有价值导向性、艺术蕴积性和科学前沿性的特点,其中学术文化是其内核。
创新是精英文化的灵魂和品格。精英文化之所以在当代文化传播中遭受冷遇,固然与大众文化的覆盖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它自身的贫弱。精英文化应该是一种思想文化、智慧文化和艺术文化。它能一方面反观传统,审视西方,同时更能解答当前问题,并且能前瞻未来,竭力去开辟可能成为未来世界文明标志的新的文化生长点。可在当代中国,当文化思想的先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之时,精英文化却日益丧失了它的创新品格和思想魅力。它既没有很好地反观传统,对民族文化予以反思从而显化并放大本民族的文化优势,树立起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又没有很好地审视西方,对西方文化予以选择从而甄别并抛弃其中的文化糟粕,建立起民众对西方文化的反省;更没能对当前现实中的价值失落、道德缺失、贪污腐化、人情危机以及诚信短缺等种种问题,予以合理的理论解答和较好的实际解决。
精英文化未能成为当代人的依靠和引路人,大众文化的泛滥就成为一种必然。引导与提高大众文化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本应是精英文化的职责,但这决不是靠毫无建设性的鞭挞与批判,而必须靠自身的底蕴、自身的内涵、自身的创新来吸引大众的目光以及实现对大众文化的灌注和整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当代文化目前最重要最急需的不是批判,而是建设。不仅指精英文化,也指大众文化。建设精英文化,加厚它文化积累的思想价值、科学内蕴和艺术魅力,重建其被市场改革所削弱的专业权威性,增强其前沿创新能力和文化整合能力,应是当务之急。高校作为精英文化的发祥地和制高点,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等综合优势,促使精英文化真正深入社会,深入大众,发挥作用,产生影响。与此同时,高校还必须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灌注,致力提升其文化品格、思想内涵和科学价值,以此来达成当代文化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当代文化消费者。
二、致力创建当代新的文化环境,净化社会风气
(一)高校要参与政府对文化市场的整治。目前大众文化市场畸形膨胀以及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混乱无序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调控不力造成的。高校要呼吁并参与政府调控,帮助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市场管理规则,尤其是要形成系统完备的文化市场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强化法制的功能,从而建立一种恰当有效的缓冲机制,自觉弱化市场的冲击。对目前充斥于文化市场的伪科学、迷信、黄色的文化产品要作坚决的斗争和批判,致力使文化产品的创作者和经营者的活动置于道德理性和法律的双重监督之下,大力净化文化市场。另外,高校应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对目前楼堂馆所与青少年宫、文化群众场所等严重失衡的状况作出调查研究,以有效地协助政府调控周边文化环境,更好地参与规划城市建设。
(二)高校还要大力进行学术规范,建立健康的文化批判机制,使文化产品的创作和文化产品的生产有规可循,进入良性繁荣的发展轨道。对现实社会文化进行文化批判应成为高校最重要的职能。
(三)高校要渗入大众传媒,成为新文化的传播者和运作者。高校尤其要致力于改善自身的薄弱环节,在精英文化的传播、推广、普及和转化、应用上大作文章。只有参与社会,才能改造社会。精英文化必须依助大众传媒对大众进行科学普及和思想灌注,对文化现象予以理性客观的专业解答,赋予各种社会现象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实行价值引导。
因为在转型期间,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也常常使整个社会处于某种意义的“失范”状态,过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也时时处在一定的变化过程之中,人们往往迫切需要获得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需要及时获得对各种新的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从而建立起对社会的新的意义和价值观念的认同。而现在高校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与分析,往往对社会和人们具有更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发展与过去不同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突破了过去那种常识化的特点,而且已经有了比较专业化或专业性的形态与特征。作为培养专业化人才的专门机构,高校对现代社会各种具有专业性特点的文化现象的描述和解释,理所当然地比其他机构的解释与说明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所以,高校在为现代社会建构价值观念系统,致力社会的价值观转型、新道德的建设、塑造新的行为方式的同时,应该借助大众传媒,进行大力传播和广泛宣传,让高校为社会提供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真正及时得到全社会的文化认同,转化为大众日常的行为标准,最终成为国家“文化力”的一部分。因此,高校不仅要成为精英文化的开辟者、创造者,更要成为精英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三、广泛进行信息媒体教育,抵御“文化侵略”和不良文化的侵蚀
(一)高校要致力增强大众把握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抵御“殖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侵略扩张,增强国民的“文化自觉”。要达成这一目标,高校自身必须先强筋健骨,在媒体理论方面如媒体定位、媒体政策与制度、媒体影响等要有先导性研究,在具体行动上也要有力参与政府的信息文化建设。
1996年9月22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署名文章:《警惕“殖民文化”的苗头》。文章指出,商业、文学艺术和社科领域出现了一些“殖民文化”倾向,虽然只是一种苗头,但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展,“殖民文化”将泛滥开来。文章列举了当时遍及大小城市莫明其妙的诸如嘉利斯、蒙丽娜等洋招牌;文坛中暗抬周作人、梁实秋,力贬鲁迅、茅质等现象;一些商店、旅游区公然摆卖日本帝国军刀、服装用具和纳粹军械玩具,甚至公然出售日军、美军攻打红军的游戏光盘等等事实。时隔3年多,中国社科院在京津两地做了一项居民日常消费生活的500个案例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正在消费主义的掩盖下受到文化侵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黄平2000年1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洋消费通过消费示范作用,并由于媒介的极力推销和各个阶层的竞相模仿,已经具有了大众化趋势。而且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切都在“与国际接轨”和“全球化大趋势”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进行。他警告:“体现消费主义的商品符号及其所负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使我国公众或多或少愉快地、积极主动地与跨国公司的夸张逻辑和全球化的西方秩序相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忘记或无视这种逻辑和秩序中根深蒂固的利益、种族、文化歧视与偏见,以及贯穿始终的经济与话语上的不平等,将是非常危险的。”
随着全面计算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到来,西方文化正借助着语言优势,疯狂地侵入世界各个角落,实行“文化侵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是网络社会最主要的群体,而这是一个最容易受到侵蚀的群体。由此可见,高校实行媒体教育的任务是多么迫切和重大。因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人们生活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环境。信息可以酝酿文化,但是拥有信息却绝不意味着就拥有了文化的核心——科学和知识。所以高校必须为国家培育更多的“信息人”,即能够善于处理信息,把信息合理转化为科学和知识的具有“文化自觉”的人。由于“信息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断将获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所以能更快地进行着知识的积累,加快着自己的智力水平的提升,而不具备“信息人”相应知识结构的人,他们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只是被作为生活服务和娱乐的一般消息消费掉,而不能成为增长智慧、积累知识的有效资源。所以高校必须先从最基础的国民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着手,致力提高民众开发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把握媒体、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追赶信息时代进入知识经济的过程中,很难避免成为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倾销市场。
(二)高校要及时为网络文明把脉,注意新的文化生长点。高校应及早加强对赛伯空间文化的研究和把握,为即将到来的知识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网络传播是世界范围内的开放式跨文化传播。多元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以及全球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将引发人类文明最为深刻而巨大的变革。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形态——赛伯空间文化已然显现。向来以追逐未来、创造未来为己任的高校,必须去关注、去研究、去把握这种文化现象,及早创设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环境。因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环境建设,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文化环境的建设,或者称之为软环境的建设。有学者认为它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建立适应于知识经济特征的价值文化体系;二是作为知识经济内在支撑因素的文化,将主要表现为整体功能的最优化;三是确立起经济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
(三)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控制清理反文化的传播与扩散。青少年犯罪,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良文化环境引起。本文之所以在这里把青少年犯罪作为重点特别提出,是因为正规教育的影响正被大众传媒所削弱甚至抵销,大众传媒几乎在取代传统正规学校教育和老师以及家庭教育和父母亲的角色。据对北京少管所在押少年犯统计结果显示,80%的少年犯是受不良影视的影响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而且多半是国外影视。中国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与改革开放后众多的国内外宣扬暴力、色情等影视产品和书籍在市场的泛滥,以及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直接相关。青少年的犯罪观念与技巧,大多是从传媒学习而来,其中又以电视、电影的影响为首。现在网络影响又在直逼其后。同时,一些报刊大肆宣扬社会上的贪污腐败、拜金尚物、追求享乐等不良风气,也对青少年造成了极坏影响。另外,各种媒体广告窜改成语,脏话、黑话、痞子话泛滥成灾,也是青少年以痞化为荣的一大原因。还有一种反文化——歪理邪说、伪科学及一些封建迷信,通过媒体的传播与炒作,对青少年毒害至深,有的竟为此而付出了生命代价。更甚的是一些声讯台已成为隐匿的污染源,其大肆宣扬色情迷信者有之;教唆青少年打架劫财、结交异性者有之;诱导青少年整夜沉溺武侠小说游戏者有之。其中“乐之声电话游戏专家”,竟还堂而皇之在《大众软件》等媒体上大张旗鼓地做了广告!高校不能无视这些媒体、声讯台严重破坏教育功能、扭曲社会价值标准、诱导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应大力加强有关媒体对青少年影响方面的原因和对策研究,有力参与政府调控,动员全社会一起来遏制这种不良现象的蔓延,净化社会风气,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