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小肠出血手术中的应用论文_石新龙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小肠出血手术中的应用论文_石新龙

(临澧县中医医院 湖南常德 415200)

摘要:目的 探究在小肠出血手术中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治疗优势。方法 以2007年04月-2017年04月于我院行小肠出血手术治疗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90人。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小肠出血手术;观察组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辅助下行小肠出血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漏诊率和并发症发生率(0%、11.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6%、21.1%),两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1.1%),两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落实小肠出血手术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辅助治疗能够发挥极佳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漏诊率明显降低,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明显提高,因而值得在临床方面大力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小肠出血手术;治疗有效性

小肠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5.0%左右[1],但由于小肠肠管具备特殊性(较长、活动度大等),出血病因的确诊和定位难度较高,而这无疑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现阶段,可用以检查小肠疾病的手段比较多样,但漏诊问题比较多[2]。为了探究在小肠出血手术中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治疗优势,本文以180例于我院行小肠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07年04月-2017年04月内于我院行小肠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包含十二指肠出血76例,空肠出血45例,回肠出血59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结肠镜等系列检查确诊为小肠出血。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90人。观察组内46例男性,44例女性,患者年龄13.2-74.0岁,平均(48.6±4.5)岁,病程4.0d-8.5年,平均(4.5±0.5)年;观察组内49例男性,41例女性,患者年龄15.0-72.1岁,平均(45.0±3.9)岁,病程6.0d-7.8年,平均(4.0±0.9)年。在手术之前,所有患者均已签订了实验同意书、知晓实验内容,且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辅助下行小肠出血手术,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于脐孔穿刺建立起伏,置入10mm Torcar并置入腹腔镜,对患者的腹腔脏器进行探查。根据探查结果于左、右侧腹建1个主操作孔(10mm)和2个辅助操作孔(5mm),可根据患者的病变位置合理调整操作孔位置。首先对患者的胆囊、肝脏、十二指肠、胃、结直肠以及胰腺等进行探查,然后再对小肠进行探查,使用无损伤肠钳自自空肠屈氏韧带向回盲部逐段探查,使用钛夹对病变部位进行夹闭和标记。对于未发现病变的患者,术中联合应用胆道镜检查,于上腹部正中行小切口,在腹腔镜辅助下,将高度怀疑病变肠管或肠管积血交界处肠管置于切口下方,切开腹膜并将肠管拖至切口外,将切口皮肤用组织钳夹闭,保持腹腔内腹压。纵形切开肠壁1cm,从切口处置入无菌胃管或吸引器,将肠腔内积血及积液吸净,完成上述操作后,从切口置入胆道镜,低压温盐水冲洗肠腔,对小肠黏膜面进行仔细探查,并标记病灶。通过腹腔镜和胆道镜明确病变部位和病因后,在病灶就近腹壁行切口,根据病变部位及性质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对于恶性肿瘤应实施根治性切除,血管畸形、小肠憩室等良性病变可实施小肠部分切除或病灶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小肠出血手术,于上腹正中切口,根据病变部位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

1.3评价指标

在手术两周后,利用Bl00d R、stool R+0B、B超、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等系列检查对患者进行复诊,确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治疗结果包括两类,分别是治愈、未治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治愈”指患者的小肠出血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的各项临床指证恢复正常水平;“未治愈”指患者的小肠出血症状未消失,患者的各项临床指证未恢复正常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对比

(1)术后经Bl00d R、St00d R+0B、B超、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复查,对照组内存在5例患者漏诊,占该组总人数的5.6%;观察组患者无漏诊患者,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内出现4例肠瘘、9例腹腔感染,共计10人,占该组总人数的11.1%;对照内出现8例肠瘘、16例腹腔感染,共计19人,占该组总人数的21.1%,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为9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为81.1%,两组差异显著,=6.032,*P=0.01405<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比较[n(%)]

组别 例数治愈 未治愈

对照组90 73(81.1)17(18.9)

观察组90 84(93.3)*6(6.7)*

3讨论

小肠出血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肿瘤、小肠息肉等都能够导致患者出现小肠出血问题。现阶段,小肠出血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方法、影像方法以及外科方法。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具体来说,内镜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有效排除消化道出血,但缺点在于无法直达小肠;影像方法的优点在于安全、无创,但缺点在于难以发现血管病变;外科方法虽然能够探明肿瘤等等问题,但受制于仪器等因素,也存在一定局限[3]。腹腔镜技术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在小肠出血手术中应用该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在明确定位的同时向患者落实施救。由于手术创口小、患者术中出血少,与传统手术相比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速度快,因为在小肠出血手术治疗中凸显了极强的优势。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基于腹腔镜辅助的小肠出血手术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如因为操作缺乏手感,在治疗病灶微小的小肠出血方面存在局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能够有效的克服单纯应用腹腔镜辅助小肠出血手术的局限,降低患者的漏诊率、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性[4]。在本实验中,180例小肠出血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90人。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小肠出血手术;观察组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辅助下行小肠出血手术。观察组患者的漏诊率和并发症发生率(0%、11.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6%、21.1%),两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1.1%),两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落实小肠出血手术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辅助治疗能够发挥极佳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漏诊率明显降低,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明显提高,因而值得在临床方面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侯苏. 脐部两孔法腹腔镜手术在儿童小肠出血中的诊断价值及治疗效果[J]. 中国处方药,2016,04:10-11.

[2]杨建国,伍晓刚,李正平,陈卫东,杨涛,黎大华.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小肠出血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07:864-866.

[3]王延明,岳海岭,茆成祥,刘宙,陈伟丽. 小肠出血性疾病手术治疗43例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15,04:304-306.

[4]陈硕,陈幼祥,舒徐,廖旺娣,祝荫,龙顺华. 小肠出血207例临床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01:63-65.

论文作者:石新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  ;  ;  ;  ;  ;  ;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小肠出血手术中的应用论文_石新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