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环境控制指标体系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_生态环境论文

景区环境控制指标体系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库区论文,景区论文,为例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景区环境是对旅游者的旅游质量有直接影响的客观存在,它是一个范围极广的概念,至少应该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空间环境和设施环境四个方面的内容。景区环境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基础,故如何对景区环境进行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目前对这方面研究甚少,有限的一些研究大多局限在生态环境这一方面,虽然生态环境是有效控制景区环境质量的前提,但光对生态环境进行控制是不全面的。本文以三峡库区为例,对控制景区环境应包含的指标体系做了初步性的探索研究。

一.景区环境控制原则

为了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旅游和生活,在对景区环境进行控制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指在对景区的开发总体战略中,应对景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空间环境、社会环境等进行通盘考虑,从而对景区开发、治理、保护和利用做出合理安排。坚持生态优先则是为了景区本身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景区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和安排。景区旅游系统的建设和旅游规模的确定,都要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相适应。

(二)综合治理现有的环境问题,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要严格控制景区产生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一些景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极具易损性。而景区的游人一般较多,如果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容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比如在三峡库区,一旦发生环境污染和破坏,不但在本地区难以恢复,其影响也会涉及库区的大部分地区,进而对整个三峡库区的旅游业和生态平衡造成无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应对景区已有的环境问题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理,同时避免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三)加强环境监测

景区工作人员应及时提出景区的各种环境监测报告,获取和积累各种监测数据,掌握景区的环境本底及环境自净能力,为科学的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打下基础,为有关部门对景区的规划和布局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四)增强环境风险意识,并以防范环境风险作为决策的直接依据

增强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环境风险意识非常重要。一味乐观地认为旅游资源取之不竭,可以无止境地开采和利用的观点是不能有的。应适当加大宣传,说明其环境的易损性。对环境的长远影响应作为大型开发项目和改造自然项目的考虑之首。决策应具科学性和全局性。

(五)考虑旅游者的审美心理需求

对旅游景区环境的控制指标体系的选取时,不应只强调对旅游生态环境的控制,还应强调的是要使旅游环境更加符合和满足旅游者的旅游审美需求,从而使控制良好的旅游景区能对旅游者产生持续吸引力。因此,应遵循以旅游者为本的原则,即在环境控制过程中,尽可能考虑到游客真实的心理需求,以提高旅游景区环境控制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二.环境控制指标体系的组成及控制标准——以三峡库区为例

(一)控制指标体系的组成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及各级环保部门对此也非常重视,对水、气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均有严格的规定控制标准,同时对景区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有相应的规定。但是对景区污染物的控制主要都是针对生态环境进行。根据景区环境的定义可知,作为旅游景区,对环境的保护和控制不能只局限于生态环境,对设施环境、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和控制也同样不容忽视。因此库区旅游景区环境控制指标体系应包括景区生态环境控制、景区设施环境控制、景区空间环境控制和景区社会环境控制四大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库区旅游景区环境控制指标体系可以分解为四个层面:第Ⅰ层,第Ⅱ层,第Ⅲ层,第Ⅳ层。共计选取了6个一级指标(第Ⅲ层)和16个二级指标(第Ⅳ层),以此建立三峡库区景区环境控制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三峡库区景区环境控制指标体系

第Ⅰ层三峡库区景区环境控制指标体系A

第Ⅱ层生态环境B1 设施环境B2

空间环境B3

社会环境B4

第Ⅲ层环境保护C1 基础设施C2

旅游服务设施C3 空间环境C4 人文环境C5

政务法制C6

第Ⅳ层绿化

污染

给通交

安全

指标

住宿

空间环

视觉环 文化

居民友

治安

投诉

服务

D1 控制 排水

讯通

设施

标记 境容量

境容量 氛围

好程度

状况

解决

水平

D2D3 D4D5

D6 D7 D8D10 D11 D12D13 D14D15 D16

(二)各项指标的含义以及控制标准(以重庆库区为例)

1.景区生态环境控制指标

生态环境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景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针对三峡库区旅游景区的现状,在对旅游景区进行环境控制时,应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因为这是景区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前提。对库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控制应主要集中在水质、大气、土壤、植被、水土流失等方面。因此对景区生态环境的控制应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绿化(绿树、绿地面积);二是污染(包括水、空气质量、土壤和噪声的污染控制程度)。

(1)绿化。植被能确保库区不至于成为“沙库”和“泥库”,而且良好的植被也是景区保持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在三峡库区已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多项生态保护工程。自1997年以来,重庆库区已造林一千多万亩,是直辖前的三倍,森林增长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在这种形势下,对景区的植被进行控制时,应主要考虑的是游人对植被可能造成的破坏,因此对植被环境的控制主要是根据植被的遭受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这个需通过现场监测来取得数据。

(2)污染。A、水环境。对库区景区水体质量的控制目标可根据重庆市对景观水域的规定而定。重庆市对景观水域的控制要求是①:经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水域,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一类;经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水域,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经区县(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水域,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流经城镇并具有一般景观要求的水域,其水质适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四类。

因此对重庆库区景区水环境的控制我们可根据国家对地面水环境的质量标准来进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需监测的参数一共有30项。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有21项指标。由于目前重庆三峡库区中主要的污染因子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等,因此景区应特别注意对这几项指标的动态监测和控制。B、大气环境。根据重庆市政府对风景区大气质量的要求②:凡是国家级、市级的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大于四平方公里的均应是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因此对重庆库区景区的大气质量应严格按照国家对一类环境空气的质量标准来进行控制。此外,由于重庆已是全国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因此应严格控制和预防新的空气污染源,尤其对于景区及其附近地区的一些大型工程和施工项目,应在施工前取得完整的气象和大气资料,如不够则应予以补测,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及时监测空气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根据重庆大气环境的特殊性,应重点监测的项目有:静风频率、冬季平均风遭、近池边温额率、年雾日数、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酸雨和酸雾沉降等。C、土壤环境。土壤的环境质量按照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来划分, 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护自然背景水平;第二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是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第三类主要适用用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③。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为:第一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第二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第三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土壤质量标准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而定。

根据重庆库区景区的现实情况,对土壤的保护至少应该使其达到第二类土壤的环境质量,也就是说对景区的土壤的质量控制标准应该按照二级标准来执行。

2.景区空间环境控制指标

库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环境是景区的无形资源,它能为景区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库区旅游景区环境最直观的表现方式,也是形成景区风貌特色的重要方面。好的景区空间环境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上给游客和当地居民以美的享受。对空间环境的控制主要依据两个指标来进行,一个空间环境容量,另一个是视觉环境容量。空间环境容量指的是可游览地区在空间上对旅游及其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视觉环境容量则是依据人的视线角度和视线可达性,通过在景区空间(如制高点、山体、水体等)中的视域,来分析视廊及建筑高度等空间要素对人的审美心理作用,以便在景区控制中对景区形象和对空间环境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1)空间环境容量。空间环境容量是指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由对时间和空间占有的需求而形成的某一时段内(如一天)的承受量,它是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空间限制与旅游者自身的感知容量组成的复合概念。我们可简单地用下面的计算公式来加以估测。

REBC=可供游览的景区面积/人均占用面积指标

人均占用面积指标:陆上景区:30~100平方米/人;水上运动区:5公顷/艇;公园绿地:60平方米/人;公共沙滩浴场:20~30平方米/人。

如果景区的游览主要是沿交通游览线展开,也可以根据线路容量计算法来加以估测。

REBC=可供游览的线路里程/人均占线指标

人均占线指标:景观价值大且线路较宽的平直步行道:4米/人;景观价值大且线路窄陡的游览道:6.0米/人;景观价值不大且以疏散游人为主要功能的平缓步行道10米/人;景观价值大且不疏散游人为主要功能的窄陡行道:10米/人。

(2)视觉环境容量。在三峡重庆库区景区中,视觉环境容量主要是针对自然山体、水体、建筑物和标志物来进行,其计算方法可借鉴景观生态方法即:景观因子*加权数综合评价法。景观因子包括客观景观因子和主观景观因子。客观景观因子包括山体高度、面积、坡度、植被多体性(定量)以及土地使用、交通可达性、公共性和景观可达性(定性);主观因子包括景观特色、关联性、潜力分析、人文历史性和自然景观价值(定性加权打分)。

式中:i:景观点编号;k:景观因子编号;n:景观因子总数;W[,k]:k因子对景观点影响的权值;B[,ki]:景观点i的第k个景观因子适宜度评价;S[,i]:景观点i的综合评价值。根据这个方法把景区中的自然山体分等定级,这等级也决定了这些自然山体在景区中的重要程度,然后据此作为需要控制视域范围大小的依据。

3.景区设施环境控制指标

景区设施环境包含基础设施环境和旅游服务设施环境两个指标。基础设施环境主要是指给排水、供电、通讯和交通等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旅游服务设施环境主要是看住宿、餐饮等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两项指标的计算式均为:

FEBC=Min(FEBC[,1],FEBC[,2],FEBC[,3]……FEBC[,i])

FEBC[,i]=S[,i]/B[,i]

FEBC[,i]:第i种基本要素供给量形成的环境容量;S[,i]:第I种要素的日供给量(量/日),B[,i]:第i种要素的人均每日需求量(量/人.日)

另外在对旅游景区设施环境进行控制的同时,还需注意防止以下两点行为:(1)修建旅游设施不顾生态安危,随意开山砍树,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2)在景区内滥建宾馆、商店和游乐设施。作为旅游景区,对设施的修建要本着适度开发的原则,要依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旅游的要求来进行。在修建一些大型旅游设施时,首先必须要通过专家的科学考察和论证,并根据景区生态环境控制指标体系来确定修建规模,并对游客人数进行调控;其次是景区内旅游路线的设置和各项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要力求做到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污染自然环境,不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第三是旅游服务设施要本着“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安排建设,尽量不要在景区内修建宾馆、饭店和娱乐设施等。第四是设施的修建要坚持自然化。尽量保持景区内旅游景观、景点的自然形态和野趣。对人文景观、人工景点的修建不宜过多,索道缆车也要尽量少搞,以免破坏景区自然风貌。景区内必须建设的旅游设施,其格调与外观要尽可能地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协调。

4.景区社会环境控制指标

景区社会环境可分为两类:政务法制和人文环境。对景区的社会环境的控制也主要是针对这两方面来进行。

(1)政务法制。政务法制包括治安状况、投诉及解决、服务水平三个控制指标。治安状况是指居民和游客在景点及其附近场所是否有安全感,是否碰到被盗被抢事件等。投诉及解决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相关部门和企业出现争议和纠纷时,能否便利地反映自己的意见,监管部门是否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投诉并反馈给投诉者。服务水平是指政府部门为旅游者处理相关政务时的服务水平能否令旅游者满意。

(2)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指景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生活方式和社会开放程度等,对其的控制主要集中在文化氛围和居民的友好程度两项指标。文化氛围包含了民俗风情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体会到的景区特有的地方文化氛围,因此对其的控制是为保持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文化古迹等所决定的旅游者数量。居民的友好程度是指本地居民对景区的自豪感和好客程度,这个可用当地居民的心理承载容量来作为控制依据。文化氛围和居民的友好程度两项控制指标数据的取得一般是采用社会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方法。在重庆三峡库区景区这些以旅游业收入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地区来讲,当地居民的心理承载容量是比较大的,因此对景区社会环境的控制指标主要是防止景区及其附近的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居民生活方式遭到破坏。

注释:

① 《重庆市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规定》1998年12月21日市人民政府文件.渝府发(1998)89号公布。

② 《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1997年3月18日市人民政府文件.重府发(1997)40号公布。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96年3月1日实施。

标签:;  ;  ;  ;  ;  ;  ;  

风景名胜区环境控制指标体系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