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优势与农业产业化方向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方向论文,区域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22年改革发展,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但是,我国农业大国疆域辽阔,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如人口增长与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矛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农业小生产与农村大市场不相称的矛盾;科技开发的前景广阔与科技实际利用率低的矛盾;盲目超前性开发,掠夺性耕种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矛盾;特别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严重滞后,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针对这种现状,中央适时提出实施中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农村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能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认真研究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区域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区域优势与优化农业区域结构
区域经济既不是“纯自然”区域,也不是一般的行政区域,而是具有某种经济性特征和经济发展任务的“经济地理区域”。其范围有大小,经济实力有强弱,自然条件有优劣,可以是跨国际的也可以是一国内跨越几个行政区域的经济地区。
区域优势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关联性和转化性等特征。
优化农业区域结构要解决好以下主要矛盾:
1.要解决结构失衡与农民增收的矛盾。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我国西部农业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明显。一是种植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农牧渔业发展不足。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的畜牧业一直徘徊在农业总产值的36-40%左右,林果业方面较注重量的扩张,忽视质的提高,一些好的资源、品种未及时开发利用,不能形成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三是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合理,由于长期以来受产品总量短缺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扶持,重量轻质,以至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整体质量差,品种单一,即使有好产品也难形成规模效益,与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差距甚大。因此,经济发展不平衡,实质是结构不平衡。从调结构入手,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测,因地制宜把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重组,充分考虑农业区域比较优势,依靠科技改良、引进新品种,综合自然、气候、地力资源,辅之以政策扶持,形成产业规模,实现产业间的利益再分配,把区域比较优势活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彻底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确保农村经济实力壮大、农民增产增收。
2.要解决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缺陷和市场规模小的矛盾。
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质是家庭作坊式,小而全的生产经营形式,它确实有灵活、风险小,所有权关系明确,自由度大等特点,对初级产品市场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一方面是需求增长的层次较高,没有相应规模的高层次产品、设施和服务予以满足;另一方面由现存产业结构所提供的产品、设施和服务又趋供过于求,对农村市场的拓展形成较大阻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在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推广运用现代科技比较困难,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很慢,农户劳动强度较大。自我封闭意识浓厚,掠夺耕作,自由丢荒等现象严重,集体公益事业难办,很多事业必须依靠组织引导,集体参与才能实现,如公路、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按照生产协作化、社会化、规模化、市场化要求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共同实现其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把原来集中在单个农户身上的生产过程的全部职能,转化为各个中介组织来承担,组织农民向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发展。而且可以使农业生产横向拓展,把国家、集体和农户所拥有的资金、技术、土地资源相对向能人集中,以产业大户,专业大户为聚集中心,实行规模化经营、社会化开发,市场化管理,这同当年的“大集体”,“归大堆”有质的区别。
3.要解决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矛盾。
我国最突出的就业压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异常之大。据统计,1988年我国农业生产劳动系数为57.2%,剩余劳动率为43.8%,实际剩余劳动力约在1.4亿左右,且有大量隐蔽性失业存在。估计2000年农业只需劳动力1.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2.1亿,势必要进行劳动力转移。
因此,我国农业问题实质是劳动力过剩的经济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并非是农民大量进城“打工”经商,而是要就地有步骤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单一的现代结构转变,进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中心问题。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既是一个很现实的战略,又是解决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的核心问题。
二、发展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就整体水平而言,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尚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择优调结构,打破传统的、低效的、单一的结构体系,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高新、多元的产业结构。
1.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把乡镇企业引导到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上来,带动专业村社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邓小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传统农业科技含量太低,如果我们调整产业结构,仍然重复低科技含量的产业,即使大规模发展,也会呈“收益递减”。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农产品总量供给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地优化农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的优质农产品生产,淘汰市场没有销路,经济效益低劣产品。
农业上台阶必须首先是产业上水平。解决问题的关键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当前农村的贫困主要是科技贫困,仅靠有关部门送科技下乡“一趟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支持各类科研、技术推广机构走向市场实体化道路,科技技术部门进行多层次、多形式联合,增强科技转化能力。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对农业影响较大的关键技术,重要品种品系的引进和推广,鼓励民营科研机构、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调动科技干部和农村科技工作者和凡有科研能力的单位个人积极投身到技术推广、普及建设中去。
传统乡镇企业,曾一度为县域经济发展作过贡献,由于过去机制不活,体制不顺,布局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政府牵头上马的短期行为较多,发展到一定阶段,已成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包袱,必须全面改革。当前要实现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必须解决再认识问题:一是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办好乡镇企业,而且必须上规模上档次,见成效。二是政府一定不要包揽乡镇企业,围绕市场和区位优势,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形式。三是坚持把眼光放在国际国内大市场上,狠抓地方特色产品的后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千方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凡新办乡镇企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效益优先的原则。劳动密集型技术仍然是现阶段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优势,就近使用原材料和劳动力,产品有规模有市场,就有效益。国家应在宏观层次上支持乡镇企业进行第二次创业。宏观政策要宽松,多指导、扶持,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在产业政策上,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部分城市配套工业,尽力向农村扩散,适当给优惠政策扶持;在区域政策上,应把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应通过小集镇建设,实现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形成地区的产业扩散和经济协作。
2.推行开放农业,放活农村土地和“四荒”的使用权和开发权。引进城镇企业,盘活土地存量资产,兴办绿色企业。
县域经济是否具生机和活力,一定意义上与有无土地使用开发权有关,从少数近郊乡镇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综合实力大大提高的省级试点小城镇,土地开发使用权适当放活的情况看,没有土地开发使用权的乡镇,招商引资就受约束,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就受影响。
借鉴城市和工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经验,实事求是地看待农村“四荒”,对具开发性企业的需求不足和农民低科技含量耕种的相对过剩的矛盾解决,很具现实意义。江油大康镇近年在实施产业化过程中,在不改变国家土地政策的性质的前提下,大胆实行农业开放政策,先后引进恒园药业集团等数家企业,进村入社租包农村“四荒”达两万余亩,用于开发白果和四木药材等基地,已经形成了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大气候。
当前远离大中城市边远地区,劳动力大量外流,“四荒”现象增多,较多的农户“打工”无门,种庄稼无资金投入,无技术指导,无市场意识,还停留在“种满遮羞的刀耕火种”时代,推进农业产业化难度相当大,由于这类情况占的面较大,不认真解决还不行,所以提出农村“四荒”问题非常必要,开发“四荒”,引进资金、技术、人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城镇涉农部门自带项目,资金到农村包租农户土地,开发“四荒”建立“三高”农业基地,创办绿色龙头企业,走产供销一条龙的商品农业路子,这是县域经济又一个很大很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3.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支柱产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投入,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我国农业走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历程,可以说刚走出低谷,这一步虽然具决定性意义,但仍显后劲不足,生态失衡,难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活力不够,投入不足。要在短期内迅速扭转农业后劲不足的问题,必然进一步调整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多方增加农业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把农民的种田积极性调动起来。一是坚持国家、集体、农户多渠道投入。保证重点项目重点投入,谁投入谁受益。二是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大江大河、建设节排水工程,从严治理生态环境。实施以交通、通讯和信息为主的“村通工程”,坚持治穷先治愚,致富先修路的原则,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农业和农村的综合治理、综合开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扩大农村市场、解决农村市场的低层次、甚至盲目分散状况势在必行。任何时候,市场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都起先导作用,这也是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客观要求。强化基础,调整结构都要从我国农产品自给率高的特点出发。既考虑国际内市场的客观需求,特别是将进入WTO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内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我国农产品通过竞争打入国际市场的机遇,致力于把投入目标和精力集中在改变农户单一生产方式,为种养殖业复合发展,通过综合实力和技术引导农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市场化带动、专业化生产,形成“一体化布局”的产业群、产业链,增强农业的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4.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过剩人口向非农方向转移,使农业产业化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农村当前带根本性的问题和矛盾,就是农村过剩人口的出路问题。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就业空间小、消费水平低、农村巨大的市场购买力还未发挥出来。而农村大面积范围内,人均耕地少,家庭承包的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制约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一度出现愿意出钱买农产品,我提留税费,也不愿在家种田的情况。这样很不利于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直接后果是产业化难推进、更难上档次和水平。
加强城镇投入,加快城镇建设,把大量人口接纳到城镇来,无论对城镇功能的扩大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