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活动分众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论文

博物馆教育活动分众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论文

博物馆教育活动分众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

刘 丽 李晓丹 王 丹 刘勤学

(大连自然博物馆,辽宁 大连 116023)

【摘要】 从2015 年国务院颁布出台的《博物馆条例》中可以看出,博物馆的“教育”开始成为博物馆运行的首要目的,并上升至国家法规层面。面对现今博物馆界多种教育理念推陈出新的现状,分众教育成为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可选择理念之一。分众教育是针对大众教育而产生的,开展教育工作时要充分了解受众群组的兴趣所在,根据受众群组的需求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受众目标明确,才能够真正地想观众之所想、答观众之所惑。因此,本文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案例来开展分众教育研究,针对婴儿期与学步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人、老年人开展了各项分众教育活动,在分众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拓展创新性教育活动,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辐射能量。

【关键词】 分众教育;大连自然博物馆;非正规教育环境

基于对博物馆教育内涵的探究及国内外博物馆教育模式的启示,博物馆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在“教”,而在于“育”,即通过情景呈现﹑环境营造﹑互动体现等手段引导公众亲自参与,从而达到由“动”而“感”﹑由“感”而“悟”,实现从自外而内的感化到自内而外的悟化的教育目的。[1]所谓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根据Rogers2004 年所给的定义,非正规教育系指任何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2]如果是无目标﹑无计划﹑无组织的“非正式教育”,博物馆教育活动又何须进行策划﹑设计和组织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博物馆组织的教育活动,都应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非正规教育”;而对于那些以休闲观赏为目的﹑自由参观的观众来说,博物馆提供的可能是“非正式教育”。本文论述在非正规教育环境下,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和科普教育前沿阵地的博物馆,如何最大程度地履行教育使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下将结合大连自然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探讨在分众教育视角下如何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

2.3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观察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与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若将两个可以上下转动的矢量电机均匀置于机翼两侧的重心线上,相信其可一次按成可垂直起降的固定翼无人机。将会是可以垂直起降、定点悬停、低速稳定飞行的旋翼无人机和具有高效、高速飞行等特点的固定翼无人机的完美融合体。而且他的起飞不需要跑道,所以可以被部署到城市街道、山地丘陵等情况复杂的地域。高速巡航的能力使可这种飞机在相同的电池容量或者燃料的情况下执行地域范围更广的任务,这对于动力资源有限的无人机来说至关重要。[1]

一、分众教育的内涵

(一)分众教育的定义

目前,针对博物馆的分众教育还没有一个成熟规范的定义。1970 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创造了“分众”(demassification)这个新词,此后立即获得了广泛关注。“分众化”原本是媒体用语,指受众从原来的大众转变为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群体。[3]传播中的分众是指“传播主体对不同对象用不同方法传递不同的内容”[4],其中分众对象“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5]传播中的分众理论要坚持差异化原则,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要实行多样化的载体和手段,满足不同的需求。分众教育中的“分”即区分,“众”可以理解成有清晰特征的受众群组,把这个特定的受众群组定位为教育目标人群进行描述和定义,分众教育即是针对大众教育而言,开展教育工作时要充分了解受众群组的兴趣所在,根据受众群组的需求来开展有针对性的的教育活动。

“看,那儿——”倪二泉发现百米开外的一个天然洞,用手指着洞口方向,想告诉后面的陈山利。不料躲藏在洞中的日本鬼子一起集中火力,向倪二泉开火。

(二)分众教育的特点

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ul Legrand)认为:“人格的发展史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10]此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推广。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所以对教育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年龄组的学习循环始于具体的体验,到抽象的概念,到主动实验,最后再回归具体体验。”[11]成年人的经验是需要自我激励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全才,而是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所以成年人来馆面对诸多的展览﹑讲座﹑教育活动等项目会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会针对他们的需求来开展工作。在参观方面对于成人给予的重视还不够。成年人的世界也有足够明显的差异,最主要的不是表现在年龄方面,而是表现在参观条件和参观动机方面。参观条件是指,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是跟随团队前往﹑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参观时,他就只能根据时间条件安排参观;参观动机主要指观众参观的不同目标和兴趣。所以,成人观众的分众教育应该主要考虑这两个方面。[12]

二、非正规教育环境下分众教育的实施

那岩鹰翼展过丈,黑羽灰斑,带着岩石般的厚重纹路,看上去身躯极为结实。它抓着一条黑蟒,那黑蟒有成人手臂粗细,七八尺长,在钢钩般的鹰爪下一动不动地耷拉着,颇为瘆人。

(一)0-3 岁婴儿期与学步期

老年人这个年龄组对博物馆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热爱博物馆,对博物馆的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也关心公益事业,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积极参与者。他们需要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需要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审美等,很多老年人把博物馆当做他们的第二工作地点,是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对于老年人组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设计了无障碍通道﹑轮椅﹑电梯﹑第三卫生间,并在多处设置了休息座椅,设计了科学画等烘托知识氛围,给老年人组最贴心的暖心服务;设计了针对他们的专题讲座﹑画展等专题兴趣小组﹑志愿者等活动,博物馆的实物教育资源和特殊的教育方式,希望能够满足老年人学习的渴望,在他们的终身教育生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4-7 岁的幼儿期

此年龄段的孩童已经在小学开始了学习生活,能集中精力的时间大约在25 分钟左右,要考虑他们“探索”和“做事”的双重需求,要考虑此时正是培养他们坐﹑站﹑走﹑书写和读书姿势的时期,在活动时要考虑桌子﹑座椅高度,展台﹑展柜和展品高度,活动的趣味性也由游戏型转为学习型。同时,此时期也是孩童形成个性的关键时期,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是认识自我并构建自我的最佳时期。2017 年初发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近年来唯一发布的新标准,它与2013 年美国颁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具有相近的教育理念与观点:(1)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宗旨;(2)以“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课程的目标;(3)在课程内容中增设技术与工程的具体内容。[8]适合开展的活动有夏令营活动﹑纪录片观看﹑观测标本﹑修复标本﹑制作化石等加强型活动。

(三)8-12 岁的童年期

4-7 岁年龄的大部分孩童都在幼儿园中开始了学习生活。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总共分为四个阶段,2-7 岁是第二发展阶段。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因此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特性进行浅层次的解读,一点点增强对周围世界的接触和认识,思维也在这一阶段有了显著提升。[7]每年来参观自然博物馆的幼儿园孩童数量不在少数,在认知发展上正是亲近自然﹑爱上探究﹑观察身边事物的好时机,可以引导孩童学会观察﹑分类﹑探究认知身边的事物。在这些方面,自然博物馆可以说是最天然的科普教育场所,能发挥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博物馆可以设计简单的工艺美术画﹑叶子拼图﹑角色扮演等受欢迎的活动,幼儿们会真切地﹑直接地感受到生命﹑生活以及生存的美妙和神秘,学习到了尊重生命的态度,爱上自然,爱上探究。

(四)12-18 岁的青少年期

12-18 岁的青少年已经步入了中学﹑高中,开始了青春期的学习生活。然而,由于与日俱增的社会竞争,使现代教育以填充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孩子缺少探索精神﹑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及求学过程中的乐趣。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科学课程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这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在科普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导航图》的设计者看来,从初级学校到高级学校,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他们以前所学的基础之上,现在的学习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教育者都需要了解学生在不同的年级,甚至是不同的学科之间所学观念和技能如何依赖于或者支持文前的观念和技能,否则教师交给学生的不过是一堆孤立的和贫乏的理解。科学素养导航图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教育者理解学生被期望在不同年级学习的东西,并且帮助他们去设计连贯和综合的课程﹑教学和评价。[9]有了以上指导性文件的支撑,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抓住他们接近于成人又区别于成人的心理特征,突出整合与探究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教育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到相关领域中来,如举办对他们有吸引力的临时展览,设计增强他们责任感和自信心的教育活动,甚至可以在馆内设置适合他们的临时工作岗位,吸引他们成为志愿者。

(五)成年人

一是分众教育的受众目标明确,受众目标的选择会考虑受众的心理特征﹑认知程度﹑社会需求等因素;二是分众教育的教育规模较小,就像学校里的小班制一样,不以服务所有人为目的,只对受众目标服务,在增加教育场次的同时不断扩展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受众群组数量;三是分众教育的教育方式新颖,采取受众群组自主参加并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能充分调动受众群组的积极性;四是分众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性的教育设计是为了培养出更多专业性强﹑文化层次高的公众,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作为非正规教育环境下开展教育工作的代表性场所,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参观者能够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除了教育资源的不同,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都是与学校及媒体的说教式间接经验有所区别的。

(六)老年人

提到0-3 岁的小孩,很多人认为对他们的教育为时过早。其实不然,古代亦有“三岁定终身”之说,著名的教育学家井深大提倡的教育理念为“三岁定一生”,他提出幼儿教育应该从出生开始,儿童在三岁以前就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博物馆要做的是给他们海绵般的头脑里不断地加水,而且要注重数量和品质,善用3 岁以前的关键发展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总共分为四个阶段,0-2 岁上下的“感知运动图式”是第一发展阶段。处于该阶段内的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构建自身认知结构,即通过该图式来比对感知输入﹑协调反映动作,实现对陌生世界的探索打量与初步认知。[6]开展的活动包括引导性地讲故事,故事最后要反映出一个道理。在音乐中儿童可以随心地手舞足蹈,发挥他们的潜能﹑互动游戏,增强亲子之间的关系等。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充分考虑了他们的特点,在活动报名阶段考虑他们的安全感,组合是亲子搭配,在他们玩耍的过程中有爸爸妈妈在周围会让他们倍感安全,在活动正式开始前会引导家长如何租赁婴儿车,如何利用好母婴室(第三卫生间),会通知家长活动场地是安全的,没有容易塞进嘴里的物体,装备都是经过消毒处理的等一系列温馨提示。

三、对于博物馆教育活动分众化设计的思考

(一)加强理论指导,为观众答疑解惑

“分众教育”的目的正是让公众来到博物馆后,有适合参观的去处,有想去的去处,能找到想去的去处,从而体现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均等性和便民性等。[13]博物馆要想成为观众心里的理想去处,就要加强理论指导,教育者要熟悉博物馆行业的各项政策法规﹑书籍﹑课本﹑期刊论文及各种理论等。科普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导航图》﹑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等,都是少年儿童“分众化科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都可以为分众教育活动提供支撑和依据;特别是其中的“探究式学习”“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等理念都能为博物馆科学教育提供指导,如博物馆开展的体验﹑游戏﹑小制作等活动方式都吻合了上述理念。

(二)确定明确目标,为观众量身定做

通过对其观众的全面了解和分析,从多种层面将对象做出细致划分,同时对馆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与建设,以配合各种学习项目,[14]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要在分众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为观众服务的目标,根据自身的特色,将多种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适合不同观众的教育活动,为观众提供不一样的特色服务,使博物馆的吸引力﹑延续性和扩展性随着观众的需求不断增强。对观众开展调查之后,要对现有地各项教育活动不断地进行探索﹑适应和调整,时刻保持与时俱进,贴近民心。

(三)联合多方力量,共建共享机制

在分众教育理论指导下,博物馆需要开展各种特色的教育项目,但如果仅仅闭馆自居,活动的影响效果会大打折扣。博物馆要走出去,与政府﹑企业及学校等单位建立合作共享机制,政府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加强政策的制定完善,明确各类科普力量的明确分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对于活动的设计提供社交媒体平台等技术推动力量;学校作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对于活动的开展提供教师及学生的中坚力量;社区作为博物馆吸引新公众的超级链接有效阵地,都是博物馆要重视的科普力量。有了多方力量的共建,博物馆的分众教育活动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能很好地实现资源优化,以强化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为目标,联合多家力量共建共享,在政策﹑资本﹑人员﹑媒介等多方面全力推进分众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随着国家﹑社会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不断重视,时代带给了博物馆在教育功能发展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战,分众教育的定位更加细分化﹑更加全面化,分众教育正是博物馆非正规教育环境下传统教育形式极其有力的补充。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构建主义”“瑞吉欧”“STEAM”等教育理论,博物馆人需要立足自身特点,在传统教育与创新理念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相信这是新形势下所有博物馆人共同面临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梁兆正.自然,不仅是自然[J].中国博物馆,2013(4):12.

[2]朱幼文.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与特征[C].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2016 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白府正.我国高等教育分众化的经济意义[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9 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论文集.

[4]熊澄宇.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J].瞭望新闻周刊,2004(2):60.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程利国.皮亚杰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论者[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133-139.

[7]董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4):39-4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9]琚四化,符太胜.美国科学素养导航图简述及启示[J].科学教育,2005(11):1-3.

[1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311.

[11]郑奕.博物馆教育空间与活动的“分众化”规划.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52.

[12]严建强,周婧景.满足更广泛的需求——博物馆分众教育的实践[J].自然博物馆,2014:77-83.

[13]郑晶.谈博物馆的“分众教育”——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东南文化,2015(6):119-123.

[14]郑奕.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J].中国博物馆,2013(3):64-72.

【中图分类号】 G26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刘丽(1985-),女,蒙古族,大连自然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研究。

标签:;  ;  ;  

博物馆教育活动分众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