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兼论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导向_主体性论文

不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兼论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导向_主体性论文

别让学生的主观性替代了教师的主体性——兼谈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引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主观性论文,主体性论文,政治课论文,别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三个主体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政治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材文本编写者的主体性。新颁发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表述了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而提示与建议中针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内容和路径,运用主体是教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实施至今,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但在对一线政治教学实际的调研中却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把教师的主体性当作首要的问题,而片面地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譬如,在讲学生的主体性时,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只要和政治教材有关,教师都要尊重,甚至给予赞赏和顺从,让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作必要的引导,这样就滋长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使学生自我封闭,而且阻止教师对教材理论的讲解,拒绝教师的帮助。

一、主观性不是主体性

主观性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不依据实际情况单凭自己的偏见看问题。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基本规定性,是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属性,以能动性为核心。能动性又包含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与自我调节性等。在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表面看来很有主见,但主见往往停留在非常固执的阶段,而不能很好的从教师的讲解和教材文本中获得自己成长和发展必需的营养。

我曾在一所重点高中听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中探讨“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这一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讲授人生价值观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指的是什么?

生:价值是指事物对人的需要的积极意义。

师:你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生: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人对自身的满足。

师:那么,同学们认为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生:人活着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赚钱、谋求社会地位、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师:哲学课本上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这一理论又怎样理解呢?

生: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教,现实生活中谁不向社会索取?那些能捞取大把钞票的人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羡慕。

上述教学事例说明,学生的某些观点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一些偏差,需要教师帮助分析纠正。如果任凭学生的主观性滋长,那么就难以接受教材文本所阐述的原理和蕴含的教育因素;如果在此“教师失去主体性意味着课堂教学可能并未完成,意味着我们教育的失败①”。

学生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向社会索取,从主观上分析,是由于立场不够端正造成的。学生只从自身的需要得出结论,而没有考虑社会的需要。从客观上分析,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顾社会的现象,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假如教师发挥其主体性,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毕竟教师有先前的知识积累及更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首先,教师应纠正学生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错误,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人只想索取,不愿贡献,但大多数人还是立足本职岗位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实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其次,对事物的认识一定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教师应经过理论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认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再次,理论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要指导实践。但要认识到理论与现实不能完全等同,不能以现实中的不完美来怀疑理论的正确性,也正是现实中的不完美,才更需要向理论提出的要求作努力。

二、教师主体性的建构

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特性,即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能动地运用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并设计如何引导学生能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要把教师这种“潜在的”教学主体性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的教学主体性,笔者认为应有如下的教学流程:

1.在最基本的课堂教学中建立教师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失去了主体性,就难以进行教材理论、原理的讲析;就难以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和学生建立起精神上的联系;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达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主体性地位首先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必须通过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来建立。

我曾经观摩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探讨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从表面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有热烈讨论的,有激烈辩论的,更有现实生活情境再现的,45分钟时间,学生的自主活动就占去了近40分钟,教师的讲解点拨仅是5分钟。这节课可谓“学生自主”了,但教师一味的放任学生发言,甚至顺从学生一些主观片面的观点而没有作出必要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和评价。最后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的课堂小结没有把问题讲深讲透、点明主旨,也没有表明自己明确的态度,从而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仍然很模糊,没有升华为深刻的理性认识,没达到教学目的。这一追求表面热闹实则贻误学生的课例,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极为深刻的,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课堂教学中确立教师主体性的客观必要性。

2.在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上体现教师的主体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同地区的教师所面对的教材、大纲和学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在面对特定学生时,就必须用特定的方式来讲解教材文本,而这时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把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要教师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深入到教材文本中去,就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来营造课堂的氛围,是可以体现教师的主体性的。

政治课教学其理论的深刻性不在于它如何高深莫测,如何玄奥,而在于它“植根于实践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中,在于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所学知识的价值与理性思考的意义。”②当然,目前政治教材天然的滞后性与理论发展的前进性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这就更需要政治教师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来研究、理解、分析、提升教材文本,从而正确把握教材的基本观点,来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教师在对教材文本解读中不能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就很难在精神上、思想上和文化上与学生融为一体,就难以给予学生全面、正确、科学的知识,即便2006年全国第四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的个别参评选手在这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有的授课教师说:“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之所以取得了胜利,是因为红军战士积极进行心理暗示的结果。”③而这一失误的产生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授课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把握产生了偏差,没有认识到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是有多种原因的,上述原因只是其中之一。而这一讲解就不利于学生理解一果多因的道理,也不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由此可以得出,确立教师的主体性,科学理解把握教材文本,对正确传授教材知识是极为重要的。

3.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上实现教师的主体性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日趋多元化。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何价值观都深刻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中学生也会受到社会多元思想价值体系的深刻影响,政治课教学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引领。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师生的地位平等,但二者的水平不同,教师更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④

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不能仅仅停留在重复和赞赏学生的见解上,还要根据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呈现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时机,点拨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夯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观点和原理,提升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特别是对于学生在互动中暴露出来的糊涂认识,决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及时澄清并予以纠正。

不久前,笔者向全市开了一堂教学研究课,课题是《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的“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在讲授新课即将结束进行课堂小结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生:老师,今天所学内容比较深奥,对高一学生而言学习这科学发展观有用吗?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们就此讨论,帮这位同学来解决疑惑。

生1: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对我们今天学习文化知识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生2:我们的学习也要提倡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现在高效率地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有利于将来献身社会的建设事业。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就是要从小确立一种意识,将来可以多一份责任,从而增强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这一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教师适时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科学的价值引领还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是能够较好地承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的。

新课程改革中,关注三个主体性,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是当前一个十分现实和迫切的问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完全正确的,但不能过度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以异化成学生主观性的滋长并弱化、替代教师的主体性,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持的清醒和应有的理性姿态。

注释:

①张树伟.教师失去主体性意味着课堂教学可能并未完成.《中国教育报》,2006.7.30.

②沙福敏.振奋精神,深化改革,再创辉煌.《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2.

③胡云琬.思想品德优质课的基本要件.《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2.

④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标签:;  ;  ;  ;  ;  

不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兼论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导向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