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财税政策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税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都会经历一个经济由外延增长为主向内涵增长为主的转变过程。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面临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速度型向集约化、效益型的转变,要顺利地实现这一转变,不仅有赖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在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之前,特别需要政府从国际竞争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适时地制定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在政府所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财税政策的作用正在日益扩大,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讨如何改革和重构财税政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一、财税政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外延扩张,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来维持产值的高速增长。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下,财政与税收政策受其影响,表现为: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诱发的投资饥饿症给通货膨胀造成很大压力,迫使实行从紧的财税政策,税收上增税的压力很大,税收的调控能力受到削弱。二是税收优惠政策被滥用,企业之间苦乐不均,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受到破坏,资源配置机制被扭曲。三是由于建设走外延扩张的路子,财政投资大量集中于新项目,搞重复建设,迫使财政实行财务的超分配,即财政赤字连年增加,财政赤字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张方式,扰乱了财政经济秩序,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健康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是要依靠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体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改变和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财税政策所形成的“倒逼”机制,使财税政策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变化,不断完善其政策和运行机制,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财税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和影响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财政政策通过变动财政收支规模,调控经济增长速度,营造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间接诱导企业选择增长方式。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表明,促使企业形成或选择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在一种适度的宏观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和过慢都不利于企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这是因为,在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的条件下,市场需求过度扩张,企业靠数量扩张可以取得较好效益,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自然不感兴趣。在经济增长速度过慢的条件下,市场竞争激烈,市场机制迫使企业在提高质量和效益方面下功夫,但由于生产增长缓慢,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方面往往因资金紧张而陷于困境。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促进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的建立,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直接推动作用。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进方式的重大转折。据统计,我国的技术进步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不到30%,而发达国家已达50%以上,我国产品的综合消耗是日本的5倍,是美国的2.6倍。因此,实施鼓励企业加快技术革新和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直接推动力。三是财政对教育、科研的支出政策及其数量状况,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与转变起基础性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低级阶段时,财政集中有限的财力,重点投入到教育、科研领域,优先提高全国的科技水平及劳动者素质,为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供足够的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形成教育、科研财政支出——增长方式——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财政支出政策向教育,科研倾斜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四是财政对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实行倾斜政策,增加财政投资,是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矛盾引起增长波动和大起大落,走上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手段。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另一层重要含义。
二、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因素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顽症在于,经济增长的质的方面始终未能有效改善,表现为经济增长主要靠人力和物质资本的高比例投入,技术进步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增长缓慢,以致于整个经济增长的效益不理想并伴随经济增长稳定性差、波动大等一些弊端。经济增长质量未能达到应有水平与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财政和税收政策相关联的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一)在财政方面,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严重失调,财政收入减少,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这突出表现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据统计,从1980—1995年,我国的GDP从4517.8亿增长到约57733亿元,增长约12.8倍,而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只从1042.2亿元增加到6187.7亿元,仅增加约5.9倍。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结果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之势,已从1980年的23.07%下降到1995年的10.71%左右,15年间下降了12.4个百分点,几乎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但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却十分迅猛,国家财政支出持续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由此而导致的后果是,我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债务负担日益沉重。1995年,我国的财政赤字达到621.44亿元左右,是1980年的4.4倍,1990年的4.1倍,与此相应,1995年我国国债的依存度将达到24.9%,偿债率将达到14%,国债负担率达到7%,三期指标都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如果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到“九五”末期即2000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下降到6%左右,年发债规模达到8000亿左右,债务依存度将达70%以上。这种状况给我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以下影响:
1.严重制约了农业、教育和科技的发展。由于财政对科研、教育的支出受到严重限制,影响了我国科技水平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例如,从教育事业看,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4%以上,而我国目前仅为2.5%。尽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但由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太低,而且连年下降,所以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太低,呈下降趋势,这必然会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
2.财政的宏观调控力减弱。目前,我国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投资总额的4%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在40%左右,财政投资所占比重太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作用微不足道。从调节社会资金的能力看,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财政与银行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银行每年新增贷款额不仅高于财政收入增加额,而且相当于年财政收入总额,财政调节社会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再从财政政策看,最近几年中央一直强调实行紧缩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应该说财政赤字应不断减少,但由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太低,而支出的压力很大;从1993—1995年,财政赤字有增无减。
3.财政支出结构中用于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部门的投资性支出比重下降过猛,基础产业的瓶颈状况日益加重,致使经济增长缺乏必要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持久支撑,加剧了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
(二)在税收方面,由于税收负担不公平,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既抑制了国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助长了非国有经济粗放型增长的倾向。
1.从国有经济来看,由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骨干,承担了相对较重的税负,使得其在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目前国有企业亏损面呈逐步扩大趋势便是例证。在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革新改造,因而,国有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上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道路显然十分困难。
2.从非国有经济来看,由于税负相对较轻,加上大部分国有企业尚没有完成增长方式由外延型到内涵型、数量型到效益型的转变,使非国有企业感受不到来自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因而,非国有企业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致力于转变自己的增长方式。
三、调整财税政策,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有必要对财税政策作以下调整和变革。
(一)把实施收支平衡的财政发展战略作为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重心 近几年来,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财政连年出现赤字,导致消费性资金供应短缺,发展性资金投入不足,形成恶性循环,财政赤字成为困扰中央财政的一大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收支平衡同样是宏观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则。因此,确立收支平衡的财政发展战略,既是振兴国家财政的需要,又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需要。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必须在努力增加收入的基础上,严格预算约束,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完善支出控制体系,控制行政事业经费的过快增长,并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将支出规模和增长幅度与收入规模和增长幅度挂钩,建立和完善预算收支动态平衡调节机制。
(二)调整税收政策,严格税收执法,促进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 目前我国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经济秩序还没有真正形成,经济运行还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扰,公平的市场竞争和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还受到扭曲。表现在税收工作上,有些税收优惠政策还不统一,税务执法仍受到干扰,税基受到侵蚀。健康的、良性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是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的必要条件。因此,税收优惠政策应逐步统一,税务部门应严格执法,堵塞收入分配中的漏洞,为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重构财政支出结构框架,提高财政投资效益 一方面,在提高财政支出中投资比重的同时,将投资重点向基础产业、教育和科研倾斜,以缓解和克服由于基础产业处于“瓶颈”状态引起的经济增长的波动,同时提高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推动企业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型、数量型向内涵型、质量型的转变。另一方面,应逐步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支出,同时根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展和完善程度有步骤地缩小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
(四)实行刺激和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我国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自身积累中,真正用于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不断下降,这种状况不利于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有必要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对企业用于科技开发和试验设计费用,允许其作为日常性生产经费列支,或从其应税所得中一次性或分次性地予以扣除。此外,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我国的加速折旧制度也对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积极作用。例如,能有效地加快我国众多老企业的技术改造进程,为其摆脱技术工艺陈旧落后的困境创造资金条件,还能缩短高新产业的投资——回报——更高技术起点上的再投资的循环进程,带动国家整体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财税政策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财政赤字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