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学分制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分制论文,技工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一个普遍关注的热点。随着“普高热”的再度升温,一些职教工作者面对“招生难”的困惑,错误地认为中等职教正走向尽头。技工学校作为中等职教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正面临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为此,笔者就技工学校转变办学模式,推行学分制管理进行了研究,现抛砖引玉,供有关决策部门和广大同行参考。
一、深化技工教育改革 推行学分制管理
在二十一世纪世界舞台上,最激烈的竞争还是在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我们必须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改革刻板的年级升读制,实行灵活机动的学分制,同时在学籍管理制度,在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
根据国家《职业岗位分类词典》分析,有65%左右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培训时间不超过一年,相当一部分甚至在六个月以下,而目前技工教育一般是三年学制。因此,教学回旋余地很大,可以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
学分制管理以一定的选课自由度为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选课自愿,学生可按个人条件,学习兴趣,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来选课。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其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实行学分制管理可以解决“招生难”的问题。当前,技术学校面临“招生难”和生源质量难保证的困扰。经过调查和深入分析,制约技工学校招生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城镇独生子女不愿报读技校;第二,农村考生因经济困难放弃就读;第三,“普高热”弱化技工教育的吸引力。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有钱者不读技校,愿读技校者无钱”的尴尬局面。独生子女的家长盼望“小皇帝”成龙成凤,其教育“投资”倾向于“普高”,认为读技校委屈子女,无出息,难出头。因此,城镇考生报读技校的逐年减少。据笔者对本校学生来源的统计,近三年来自城镇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足10%(见表1)。
表1 广东省湛江市技校学生来源变化表
(资料来源:历年招生花名册)
年度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城镇学生占17.3
11.2
9.4
8.6 7.7
学生总数比例(%)
在农村,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作怪,阻碍了女童的受教育机会,当家庭中有多个子女读书而经济不宽裕时,女孩子继续升学便成了奢望,这又减少了部分生源。
人们择校就读主要取决于两种倾向,一是将来择业就业需要;二是个人发展需要。要提高技校吸引力,就需要发挥技工教育的技能优势,将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相结合,创办复合专业,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通过灵活机动的学会制管理,给学生一片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选择课程模块,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有选择学习形式的自由,灵活的弹性学制便于特困生半工半读克服经济困难,适应广大农村考生的现实状况,吸引他们报读技校,解决技校“招生难”的困扰,走出当前的“低迷”状态。
另一方面,实行学分制管理有利于降低教学(办学)成本,减少重复性、无效性教学,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教学设备投资,可以按学时收费,按学分毕业,按绩点评优,提高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分制管理还有利于提高两个积极性。技工学校推行学分制管理,以学分为主线,贯穿学历教育、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岗前培训和转岗培训,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将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有利于技工学校创办复合专业,培养宽专多能人才,又可以通过学分、绩点来评估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个体学习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在推行学分制的同时,配套实行补考制、重修制、试读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这既可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又可为学生今后创业打下基础,适应目前技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学生的求学需要。
二、学分制管理的实施方案
学分制管理的实施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面向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为准则,建立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弹性教学制度。
1.学分制管理的核心是量化考核。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和绩点计算学生学习量及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管理核心是量化考核,制定各类课程的学分,以学分表示各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量度。学分制采取灵活的弹性教学形式,制定各专业大类的执行性活模块教学计划,通过建立试题库实施教考分离,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取得学分和毕业资格。
课程学分的制定一般以教学时间(课时数或天数)为基准,按不同的课型乘以学分系数来确定,即:
学分=教学时间×学分系数
为便于统计,按四舍五入取整数确定每门课程学分。例如:
理论课学分=课时×0.05(取整数)
实习课学分=实习天数×0.3(取整数)
另外,又按修读形式不同,相应地分为三种:
必修学分——必修课
限修学分——限制选修课
任修学分——任意选修课
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100学分以上(其中:必修学分+限修学分≥60),并且操行表现等各方面符合学籍管理规定即可毕业。对于学业成绩优秀者可提前毕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宽进严出、弹性学制。改革传统的入学条件、毕业考核和固定学制,实行宽进严出弹性学制。宽进——宽松的入学资格,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即可报读技校;严出——严格的量化考核,按学分和绩点取得毕业资格;弹性学制——学制不固定,只规定一个最长和最短期限,可提前或延迟毕业,允许插班、停学、休学、复学或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例如:
中职教育期限:2~5年
高职教育期限:3~8年
短期培训:3个月~1年
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只要不超过规定期限取得毕业资格,符合《职业岗位分类大典》和《工人技术等级》的考核标准,就可以核发毕业证和技术等级证,这有助于解决特困生的经济困难。例如,笔者所在的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组织特困生分期分批到广东科龙集团、美芝集团等大型公司进行生产实习和半工半读,特困生既解决了生活费,又可将工资收入缴交学杂费,还防止了特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退学造成的生源流失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3.模块课程、灵活教学。学分制管理在教学上体现为灵活性,如教学计划弹性化,课程模块化,实习课题化,教学一体化,专业复合化等。以模块确定专业方向,专业界限被打破,淡化原有的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选课的自由。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等因素跨专业、跨年级学习,也可以通过自学、自修申请免听(免修)某门课程(应办理《课程免听免修申请表》),鼓励“一人多证,宽专多能”。
模块课程的设置首先由教研组拟定初稿,再由教务科和实习科统稿,主管校长审批,然后提前向学生公布。各个模块中均要求注明每门课程的名称、类型、课时、学分等供学生自愿选课。课程模块分为基础课模块(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有:制图、电工基础、机械基础等课程)、专业课模块(依专业大类不同所设课程不同),有必修,限制选修,任意选修等多种形式。对于必修课的组织形式仍然以“专业班”作为教学管理单位,对于选修课,由学校教务科具体负责学生选课并安排教学组织工作,以“课程班”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个学期放假前就做好下学期的选课编班工作,学生按公布的开课计划在教师指导下选课,以“专业班”为单位填写选课申请表,由班长或学习委员交到教务科统一编排“课程班”名单,然后集中公布。
4.课型多样、量化考核。学分制管理的基础是选课制,因此,推行学分制需要加强课程开发,设置多种课型供学生选择,指导学生克服选课的盲目性。必修课是按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所确定的修读的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而选修课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发挥学生特长而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课型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课型分类图
任选课可在全校统一开设,主要有:人文、社科、艺术、人口、环保、法制、管理、科普等方面的课程。
对各类课程的考核分类登记成绩、学分和绩点。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类,考试科目一律按百分制计算,考查科目按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等制折合绩点,考试60分以上或考查“合格”以上即可取得该课程的学分;竞赛获奖者可适当奖励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见表2所示。
各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学分、绩点由任课教师填写在《学生成绩登记表》中,再由教务员统计。必修课考试不合格可补考一次,仍不合格应缴费重修,选修课考试不合格可补考一次,仍不合格可重修或另行选修。
表2 绩点与考核成绩的计算方法
考试考查
考试总评分数 (在各段内,1分点为0.1学分)
考查等级 绩点
90~100 4.0~5.0优 4.5
80~89 3.0~3.9良 3.5
70~79 2.0~2.9中 2.5
60~69 1.0~1.9合格
1.5
≤590
不合格 0
5.学籍管理、政策配套。技工学校推行学分制管理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在招生就业、技能鉴定、考核评估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改革。在我省实行中职毕业生直升高职教育的“直通车”,应制订“学分互认”及其它有关管理条例;重新修订原有的一些规章制度,以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需要。例如:修订《技工学校学籍管理条例》、《技工学校学生操行评定办法》、《技工学校奖罚条例》、《技工学校选修课管理办法》、《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选修课目录》等。建立能力、素质测试体系,考核手段和形式要灵活多样。可在全省乃至全国技工系统创建试题库,实行微机考试、网上考试和异地技能鉴定等考核形式。严格把好“学分关”,明确补考和重修的收费标准,对重修课程一般可以按学分收费(例如,每学分50元)。
根据取得的学分和操行评定分确定学生的毕业、结业、肄业等资格。允许学生提前毕业离校或重修延期毕业,允许升、降、留级和转、休、退、复学。在校修读期间根据学生的成绩、学分、绩点和操行分量化评优,进行奖励。
以上仅是学分制管理的大致实施方案,各技工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
三、学分制管理软件的开发
如前所述,学分制管理的核心是量化考核,实践中对全校学生的成绩、学分、绩点、操行分等方面的统计工作量无疑是庞大的,仅靠人工统计和管理既繁琐又易出差错,而运用微机辅助管理则可大大减轻工作量,这就有必要开发学分制管理软件。按软件工程的开发模式设计有关的功能模块,例如:选课管理模块,学分绩点管理模块,学生操行管理模块,教学资源管理模块,教学质量管理模块,教务管理模块等。
实行学分制不仅要开设各类选修课,还要不断开发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有保障,要求教师能上多门课程。承担新课程,改变陈旧的教法和教学模式,适应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项目主要有: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学风建设等,教学管理模块功能分解如图2所示。而学生的日常管理采取双重管理体制,即教学时间以“课程班”为单位管理,由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并选定班干。课余时间则以“专业班”为单位管理,由学校统一安排班主任。
学籍管理项目主要包括:学生档案,操行评定,奖惩登记,学籍变动等方面。学生在校的各项资料涉及到校内各科室提供的原始记录,例如:理论考核成绩由教务科提供,实习考核成绩由实习科提供,操行评定主要由班主任和学生工作科提供,学生入学档案和毕业、就业去向还涉及到就业科和档案管理员。
另外,学生借阅图书、缴交学杂费等与学校财产相关的管理还涉及到图书馆、总务科。因此,应建立校园网将各科室微机进行联网,形成统一的学生管理网络,便于查询、登记、统计、打印。形成规范化管理,提高技术的管理水平,并且与网络远程教育相衔接,为全省技校学分互认和联网管理提供保障体系。微机辅助管理学籍模块功能分解见图3所示。
图2 教学管理模块功能分解图
图3 学籍管理模块功能分解图
四、广东省技校的学分制管理实践
广东省技工学校试行学分制管理源于高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技工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广东省技工教育教研重点课题的研究,首先在省级以上重点技校中试行,通过试点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再在全省普遍推广。藉此解决技工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和“特困生学费难”的三大难题,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以及用人单位的招工需要。
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改革技工学校多年来传统的培养人材模式。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将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进行模块化,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实习课”的呆板教法,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按学分制管理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模块化的课程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选修,方便学生一专多能考证——考取多个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的岗位能力扩展成为岗位群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宽适应”要求。
本校试行学分制管理的实施步骤按如下操作流程进行:
在实施过程中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达与宣传:传达上级会议及文件精神,在师生中广泛宣传学习有关学分制管理的措施和配套的规章制度,使师生们认识学分制管理的意义和相关细则。
第二阶段,为适应教改的需要,将校内教学部门进行机构改革,撤消原有的教务科(主管理论课教学)和实习科(主管实习实训教学)合并为教务处,再按专业分科,下设机械科、电气科、信息科、数控科和基础科等五大专业科,各专业科教师的配备适应于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另增设一个技工教育研究所和一个技能鉴定站。研究所的职能主要是协调指导各专业科进行教学改革和专题教改的研究,追踪国内外职教的发展动态,为教改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而技能鉴定站的职能主要是承担“教考分离”的考核鉴定工作,便于合理评价教学效果和方便学生技能鉴定及考证。
第三阶段,课程改革阶段,这是整个教改的重点和核心,因为学分制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上,需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课型供学生选修,真正体现学分制的教学灵活性和优越性。为此,本校组织各专业科的教师们集体编写出大量的校本教材,开发出各类多媒体CAI课件,涵盖了计算机、数控技术、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等专业模块。另外,在技能训练方面开发出电子仿真实验软件、液压传动演示平台和各类机床控制线路演示装置。目前,开设的选修课和“一专多能考证”课有近三十门,学生可任意选学,实行“全开架式”的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评价与反馈阶段,既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也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按《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学督导细则》和学分制管理的细则进行评价,改变了以往单纯用“考试分数”作为唯一尺度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用“常规+特长+创意”的模式衡量教学效果。其中,“常规”是指学分、绩点等量化考核指标,“特长”是指学生在各类比赛(竞赛)中表现出来的个性长处。“创意”则是指学生在各类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校试行学分制管理以来,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办学富有特色。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小健副部长来校考察时给予高度评价。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增强,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就业率100%,其中,机模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提前就业。教研成果方面,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课件,研究课题荣获广东省优秀教研论文一等奖和全国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