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5年香港康乐体育发展状况的分析(注:选入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香港论文,第五届论文,发展状况论文,选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百多年来,由于英国实行的殖民统治,香港处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当中,既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受到根深蒂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薰陶,形成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渗透的现象。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历史的必然,全国人民和香港人民都会欢欣鼓舞地迎接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伴随着喜庆回归的激动心情,人们也必然会冷静地思考,如何才能使“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得以落实,使香港在今后“一国两制”的体制下继续保持繁荣稳定。体育,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既有大文化的一般特征,也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分析香港近五年康体的动态情况,对于探索香港康体发展的基本规律,预测今后发展的趋势,使之在回归后更好地与祖国的体育进行全面的合作交流,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以香港政府编辑出版的《香港》(该书类似国内的年鉴,对香港每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康乐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康体内容分别从康体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康体发展的效果,康体发展的组织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全面研究香港的体育发展情况提供参考。
1 香港康体发展所具备的条件
香港的体育包括两大部分,即社会体育部分(包括健身、娱乐、消谴体育)和精英体育(竞技体育,主要用于参加国际各级各类大赛),俗称康体。本文分别从间接因素(社会环境)和直接因素(康体本身)分析其具备的条件。
1.1 香港康体发展的间接条件
表1是香港政府1991~1995年公共开支中关于康乐文化及市政设施开支情况表,它反映政府对康乐文化及市政设施的投入,康体的开支未能独立列出,但并入上述的总开支,从一个侧面也了解了政府开支的情况。从表1看到,香港政府康乐文化及市政设施的开支,从1991年到1995年,每年均以1.88%以上的幅度增长,1995年与1991年相比,增长了40.62%。
表2是香港社团、社会及个人服务家数和就业人数,反映了香港康体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从该表我们看到香港与康体有关的社团、社会及个人服务家数、雇佣人数从1991年到1995年逐年增多,特别是从事康体及运动场所的服务家数、人数,从1991到1995年,分别增长了7.29%和12.97%。社团、社会、个人服务家数和文化康体服务、康体及运动场所服务业的家数三者之间的比例,1991年是1:0.1171:0.0103,1995年是1:0.1296:0.0123,从业人数1991年是1:0.1045:0.0350,1995年是1:0:1119:0.0386。从此看出康体及运动场所服务业的家数及人数不光是数量逐年增多,而且在整个社会服务业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表3是香港居民私人消费、娱乐及消遣消费开支的情况,反映了五年来香港居民在消费方面的某些变化。其一,香港居民的私人消费每年按10%以上的幅度增长,1992年曾高达15.48%,随后增长幅度稍为变小;其二,香港居民的私从消费总额与娱乐及消遣消费(包括了康体消费)比较,前者增长最快的1992年,后者增长的幅度最小,而随后两年,情况正好相反,1995年两者趋于吻合的增长幅度。
1.2 香港康体发展的直接条件
表4是香港1991~1995年康体的直接资金投入情况,它反映了香港两大主要机构对康体经费投入的动态的情况。从表4可知,作为政府部门的区域市政局,对康体经费投入形式主要为三种,一是资助残疾人士(简称为特殊投入),二是资助组织开展各种康乐体育项目(称项目投入),三是下辖各区组织的康体活动投入(称辖区投入)。该局投入的经费年增长幅度较大,除1994年外,基本按30.77%的幅度增长。香港康体发展局主要靠政府拨款,辅之以社会赞助。政府拨款逐年增加,特别是1995年大幅度增长,社会资助的增长率时高时低,两项相加仍呈现了逐年增长的势头。从两大机构投入全港康体的总经费看,近三年均以14.42%以上的增长幅度增加,1995年与1992年相比,对康体的总投入,前者比后者增加了49311100港元,增长了68.12%。
表5是香港1991~1995年精英体育资助资金及项目、人数情况,香港的精英体育即大陆的竞技体育,主要由香港康体发展局和香港体育学院资助和管理。从表5可知,康体发展局直接用于培训精英运动员的经费逐年增多,五年来增多了1340000港元,增长56.77%,资助的人数随当年参加世界大赛的情况有所增减。香港体育学院每年资助的运动项目数较为稳定,但资助的运动员人数不断增多。香港体育学院以奖学金的形式资助精英运动员,其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途径是通过康体发展局、社会资助(主要是赛马会拨款成立的基金会)和自身进行的康体商业活动(从1991年至1995年,每年的平均收入达2500000港元)。
除上述资金投入的渠道外,香港康体的经费还分别从香港业余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香港体育总会、教育署、政务总署及社会各界赞助等渠道获得。
表6为香港1991~1995年康乐体育设施情况表,反映了五年来香港康体设施的动态状况。从表6可看出,凡是占地面积多的大型运动场所,五年来变化不大,如大型体育场、高尔夫球场等;但占地面积少,大众化的场所却有较大的变化,如壁球场、硬地球场、缓跑径等数量逐年增加,公共游息用地总面积1995年较1991年增加了203公顷,增长16.45%,而网球场数量更是增长迅速,1995年较1991年增多了58个,增加率为32.22%。五年康乐设施的变化,反映了香港政府既考虑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康体需求,也考虑根据香港的实际(如地少人多)确定康乐设施的发展规划。
2 香港康体发展的效果
表7是香港1991~1995年精英体育参赛情况及成绩一览表,从表7看出几个特征:
一是参加各种比赛范围广和参赛的项目类型多。五年来,香港共组队参加各类大赛43项次之多。从世界公认的项目最全、水平最高的奥运会,到目前尚未普及的一些冷门项目(如地滚球锦标赛、独木舟赛等)的比赛,均派队参加,体现了重在参与,扩大国际影响的特点。
二是参加综合性运动会(如奥运会等)的成绩不如参加单项比赛的成绩。除了特殊奥运会外,香港选手在综合运动会获奖的数量较少,质量较低,而在一些同级的单项比赛中,却获得较好的比赛成绩。特别是在18种亚洲的各种锦标赛中,表现了较高的水平,共获得21枚金牌、22枚银牌、41枚铜牌,说明了香港在地区性体育竞争中有相当的实力。香港的残疾人运动水平较高,在不同类型的三届奥运会中获得的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分别等于正常人五年来参加各种大赛158%和88.3%,反映了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三是香港五年来精英体育的成绩有起有伏看不出明显的规律。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期间没有相同类型的综合性运动会进行比较,难以看出某一单项运动或整体运动水平的高低。但是应该指出,在这五年中的后两年,香港竞技体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女子滑浪风帆、女子乒乓球两个项目进入了世界顶级水平(前者曾世界排名第一,后者排名第三),特别是随后的1996年,李丽珊在亚特兰大奥运会获得滑浪风帆的金牌,揭开了香港竞技体育历史空前辉煌的一页。
表8是香港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在其所辖的康体设施、场所组织活动项目、人数情况表,从主要的方面反映了香港大众康乐体育的开展情况。从该表可看到除了区域市政局下辖九区组织活动的项目数和人数、水上活动中心、泳滩活动人数未见明显的增长规律外,其余五大项均表现了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区域市政局组织的康体活动及香港居民参加这些活动的人数,每年基本上按5%和10%的幅度增长,1995年与1991年相比,组织活动的项目数增加了1114次,增长率为21.30%,参加活动的人数增多了116776人次,增长率为34.43%。参加各项各类康体活动的总人数,虽然五年间有起伏,但1995年比1991年增加125849986人次,提高了79.18%。1995年全港的总人口是6307900人,而同年参加康体活动的人次是35866797,后者是前者的5.7倍,即每个香港人参加了5.7次康体活动。香港政府和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每年均根据广大居民的康乐体育需求特征,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康体活动,吸引广大居民踊跃参加,达到增强大众体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目的。如香港除了每年均举行“香港体育节”外,还组织“国际康体挑战日”,以实践“普及运动”为宗旨,积极组织全港市民踊跃参加,几乎每年的当日均有超过50%的市民参加这一活动,最高的一年,组织了76%的市民参加了500多项活动,完成了15分钟的体力活动,可见香港的大众体育参与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香港当局每年均为全港6至25岁儿童和青少年举办主题为“分享乐趣,服务社区”的暑期活动,内容包括社群康体节目和社区服务活动,旨在协助青少年发挥技能、体察人际关系、认识本身从而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每年这项活动的项目均达1200多项以上,参加人数均超过120万人次,耗资3000万港元以上,资金由政府、马会及社会团体、私人捐助。
3 香港康体的组织机构
以上我们分析了香港五年来康体发展的条件与效果,而将这两者有机组织、协调发展的,还在于香港的各种康乐体育的组织机构,它们是康体发展的主体,它们的主要性质与功能如下:
3.1 香港政府文康广播科
香港政府属下的文康广播科的康乐体育事务部的宗旨是推动香港的康乐及体育活动,其主要工作有:(1)通过制订康乐体育设施供应的标准和规划,协调主要基本设施的政策以推广香港的康乐及体育活动;(2)拨款给康体发展局作为发展体育之用。
3.2 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
香港政府属下的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分别负责港岛、九龙市区和新界及其辖区的市政事务,包括负责辖区内兴建及管理所有公共康乐体育设施、拨出资金和提供服务,大力推广康乐体育活动。
3.3 政务总署
政务总署管理35个社区会堂和42个社区中心,并通过18个区议会提供社区康乐体育活动的经费。
3.4 教育署
教育署体育组织分别与香港学界体育协会及新界学界体育协会联系,为香港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比赛及康体活动服务。
3.5 香港康体发展局
是一个法定的、半官方的体育组织机构,负责促进和发展香港的体育活动,分配由政府拨给的经费给各体育总会,资助社区体育等。
3.6 香港体育学院
香港体育学院的前身是银禧体育中心,其宗旨是提供一个可发掘、培育和发展体育天才的环境,主要有6项工作目标:培养运动员,培训教练人才,发展运动科学,提供有关资源和咨询,促进国际交流,以及与其他机构合作。
3.7 香港业余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
这是获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的可代表香港的奥林匹克委员会,主要负责管理香港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联邦运动会、亚运会以及各项世界运动会的比赛事宜,委员会辖下有多个体育总会,1991年为60个,1995年增至64个。除此外,该委员会另外一项工作是推广运动教育,每月开办有关的体育运动教育培训班。
正是上述体育组织机构的密切合作,形成了香港体育特有的由官方机构、法定组织、民间团体交集于一体的康乐体育组织网络,为香港的康乐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人力资源的保证。
4 结束语
通过香港政府编辑出版的《香港》有关康乐体育内容的分析,使我们分别从香港康乐体育发展的条件、康乐体育发展的效果、康乐体育发展的组织机构三大方面基本认识了香港从1991~1995年五年间康乐体育发展的基本动态情况,从而对香港康乐体育的人力、资金、场所资源的来源、分配和组织以及它们与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关系,有了概要的了解,这对全面了外香港体育的基本规律有所帮助,但由于本文仅是对《香港》一书提供的现有材料进行分析,难免出现对香港康乐体育直实状况的遗漏和不全面之处,要真正准确而全面了解香港康乐体育的规律,还需要今后在全面掌握各方面的材料进行更详尽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