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该疗法对患者心肌细胞损伤性、缺血性负面反应的影响。方法 纳入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及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再联合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值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LVEF、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1d,两组上述指标值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LVEF、血小板聚集率指标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更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心肌细胞损伤性、缺血性负面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肌损伤;阿司匹林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国内每年新发病人数已超过50万,且其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持续性胸痛、上腹部疼痛、低血压、心力衰竭等症状,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较大的威胁[1]。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采用药物疗法,但该疾病患者常伴有心肌细胞损伤性、缺血性负面反应,例如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下降、血小板聚集率提高等,若未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则会导致病死风险升高。因此,如何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下,降低患者心肌细胞损伤性、缺血性负面反应,已经成为临床的探讨热点[2]。鉴于此,本研究对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疗法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受治疗,并经影像学诊断、实验室检查确诊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病例号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37~74岁,平均(50.12±5.54)岁,男性24例、女性16例,发病到入院时间2~8h,平均(5.51±1.35)h。观察组年龄39~75岁,平均(50.79±5.95)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发病到入院时间2~9h,平均(5.91±1.30)h。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发病到入院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统计学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③入院前1d有典型心肌缺血症状。
1.3排除标准:①有出血倾向者;②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及肝肾功能不全者;③近期服用过相同药物治疗者,或对相关药物有过敏史者及有治疗禁忌证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
1.4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治疗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吸氧、卧床等基础治疗,并给予溶栓处理,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北京太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079)口服,除首日给予300mg外,第2d开始服用100mg/次,1次/日,连续治疗1周。
1.4.2 观察组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再联合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每次使用10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除首日给予300mg外,第2d开始服用75mg/次,1次/日,连续治疗1周。
1.5 观察指标 统计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LVEF、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值变化情况。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①临床疗效的评定参照《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其中,显效:心律失常、持续性胸痛、上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有效:心律失常、持续性胸痛、上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且心电图检查缺血性或损伤性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显效或有效标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s)描述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用百分率(%)描述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表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LVEF、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LVEF、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1d,两组LVEF值均有显著提高(P<0.05),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d的各项指标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多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等药物,其中,阿司匹林作为乙酰水杨酸类药物,是治疗该疾病的传统药物,它可对环氧化酶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并通过花生四烯酸对血栓素A2产生阻断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由于其具备生物利用率高、于酸性胃液中不溶解等优势,已经在临床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中得到推广应用。但有研究[5]指出,该药物对于少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仍未有显著疗效,可能与患者对阿司匹林有抵抗作用有关。而氯吡格雷则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型药物,它是噻吩砒啶类药物,也是抗血小板凝聚抑制剂药物,可对血小板糖蛋白Ⅱb或Ⅱa的活性及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性作用,并与阿司匹林产生协同作用,不可逆地阻断二磷酸腺苷与和血小板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且控制氯吡格雷的首次服用剂量为300mg时,可有效抑制抗血栓形成,最终起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
本研究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达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这说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疗法更能改提高临床疗效。这可能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协同作用有关,从而共同提高抑制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此外,在对患者心肌细胞损伤性、缺血性负面反应的影响方面,治疗后1d,两组LVEF值均有显著提高(P<0.05),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d的各项指标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能有效降低心肌细胞损伤性、缺血性负面反应。
综上所述,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更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心肌细胞损伤性、缺血性负面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少辉,张丽华,简立国,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2):151-153.
[2]金洪珍,张盼.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1):2629-2631.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380-39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8,4(4):245-255
[5]金朝霞,万里鹏,覃艳琼,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27(5):554-557.
论文作者:尹芝琳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血小板论文; 格雷论文; 疗效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