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刘健,王海芹

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刘健,王海芹

临朐县辛寨中心卫生院 山东潍坊 262610

摘要:目的:对比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中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应用效果,总结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医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00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记录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共有112例,将其记为微创组,其余88例患者均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将其记为开颅组。对2组死亡率、恢复优良率进行统计对比,分析2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结果:微创组死亡率为16.96%,稍高于开颅组的14.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与开颅组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微创组恢复优良率为31.25%,远高于开颅组的15.91%(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在降低死亡率方面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近,但前者更能提高恢复优良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微创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00例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术前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且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符合微创血肿清除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适应症,签订手术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神经内科其它类型疾病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或精神障碍者,临床记录数据字迹不清或不完整者。依据手术方式将200例患者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共有112例,将其记为微创组,其余88例患者均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将其记为开颅组。微创组中男性68例,女性44例,年龄48-86岁,平均(56.8±6.4)岁,血肿量分布情况:<30ml者21例,≥30ml,且<40ml者25例,≥40ml,且<50ml者26例,≥50ml,且<60ml者22例,≥60ml者18例。开颅组中男性55例,女性33例,年龄45-89岁,平均(57.2±6.6)岁,血肿量分布情况:<30ml者17例,≥30ml,且<40ml者20例,≥40ml,且<50ml者19例,≥50ml,且<60ml者17例,≥60ml者15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硝普钠、甘露醇减低颅内压,同时给予其它基础支持治疗措施,为稳定生命体征,行头颅CT检查并后择期行手术治疗。开颅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方法如下:依据出血位置确定手术切口位置和大小,均在显微镜下完成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将标识手术切口处的皮肤逐层切开后充分剥离骨膜,钻孔、铣开骨窗、悬吊硬膜骨缘四周,将硬膜剪开后采用双极电凝止血,脑穿针试穿成功后沿着穿刺方向造瘘,尽量将血肿完全清除。彻底止血后采用纱布覆盖,置入引流管,并行常规关颅处理。微创组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方法如下:首先将患者剃光头发,以便顺利完成手术。局部皮肤消毒后行麻醉处理,所用麻醉药物主要为咪达唑仑注射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CT检查结果中显示的血肿位置确定穿刺点,选择适当长度的穿刺针,并利用血肿碎吸针在电钻驱动下将颅骨和硬脑膜穿透,将电钻和钻头卸下后将针芯插入,转动针头的透视进行抽吸以便顺利将瘀血吸出,缓慢到达血肿中心位置后将针芯拔除,并与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连接后继续对血肿进行抽吸。然后将针形血肿粉碎器插入,将1.25万U肝素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对血腔进行反复冲洗。观察冲洗液性状和颜色,待其完全变至清凉时将2万U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内,行开放性引流处理。每8h对血肿进行1次抽吸、冲洗、液化和引流。手术完成48h后再次行头颅CT检查,观察血肿消除情况,若消除超过90%,应尽早将穿刺针拔出。

1.3评分判定标准

观察2组死亡率及恢复优良率。均于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进行评定,总分为1-5分,其中1分表示死亡、2分表示植物生存、3分表示重度残疾、4分表示轻度残疾、5分表示恢复良好,统计恢复良好率。

1.4统计学

借助国际统计学分析专用软件SPSS18.0处理原始数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等级比较借助非参数法秩和检验,死亡率及恢复优良率借助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件即为P<0.05。

2结果

2.1死亡率比较

微创组有19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6.96%;开颅组有13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4.77%。前者稍高于后者,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1,P=0.822)。

2.2恢复优良率比较

微创组与开颅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微创组恢复优良率为31.25%,远高于开颅组的15.91%(P<0.05),详细数据及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给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均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质量水平。但是目前临床上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细致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仅有研究表明,脑内血肿作为脑出血病理生理变化的基础和核心,其发生和发展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多种类型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所以有很多病例及时经过及时治疗使其生命得到挽救仍会遗留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严重拉低其生存质量水平。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及时减轻颅内压力,尽量将血肿完全清除以免对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结构和构成造成损害。因此该手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经典外科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但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开颅手术在清除颅内血肿的同时,对患者也造成较大的损伤。首先手术切口较大,术后往往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方能恢复,其次血肿清除术占位效应及时解除能够避免毒性物质造成的间接伤害,但是颅内压突然大幅度降低也可能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应当积极采用更为安全、微创化的手术方法实施治疗。近年来为侵袭神经外科和内镜技术的发展为微创血肿清除术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手术方式可以避免做骨瓣,且手术切口仅有3-4cm。与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较,微创血肿清除术经过颅骨钻孔能够建立人工的血肿直接清除通道,同时还可快速降低颅内压,避免血肿产生的毒性物质向周围神经组织扩散造成继发性损伤,最终改善神经功能,大幅度缩短手术时间。另有国外研究表明,微创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例中实施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并且减少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更短,具有明显的微创性优势。本研究结果和上述研究结论相符,微创组死亡率稍高于开颅组,但其恢复优良率远远高于开颅组,提示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例中实施均能明显降低死亡率,但前者因其微创性在提高恢复优良率方面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当及时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方能改善预后成效。微创血肿清除术符合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更具微创性,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在临床中应用能够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时提高恢复优良率,改善预后成效。但是要想使微创血肿清除术在临床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开展和应用,必须对外科医生加强培训,使其良好的掌握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及手术操作技能,当具备专业的操作资格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参考文献:

[1]李春永,姚鸿儒,王春侠.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01):122-124.

[2]莫浩伟,唐伟泰,黄焜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02):60-61.

论文作者:刘健,王海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  ;  ;  ;  ;  ;  ;  ;  

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刘健,王海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