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昌平安医院 四川西昌 615000)
【摘要】目的:探究血清孕酮及β-HGG在早期胚胎停育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因早期胚胎停育就诊的患者91例及该期间在我院行正常产检的健康妊娠者91例,分别在两组受试者停经后5周、7周、9周及11周清晨空腹抽血检测其体内的孕酮及β-HGG含量,比较两组指标统计学差异。结果:随着孕周增加,健康组体内的孕酮及β-HGG含量显著增加,明显高于早期停育组,此外早期停育组的孕酮在停育后体内含量下降。结论:孕酮及β-HGG的检测,能在早期停育时及时作出诊断,避免不必要的保胎治疗,并及时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调理及治疗,为其日后妊娠做准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血清孕酮;β-HGG;早期胚胎;停育;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4-0087-01
早期妊娠是指孕妇小于13周的妊娠,由于全球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居民压力增大,早期胚胎停育成为妇产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1-2],而在患者妊娠早期对其停育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治疗后的妊娠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利用血清孕酮和绒毛膜在早期胚胎停育中进行测定,结果具有重要价值,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因早期胚胎停育就诊的患者91例,排除有不良孕产史、宫外孕、心脏功能不全及糖尿病的患者,年龄19~31岁,平均(25.94±4.27),孕周4~12周,平均(6.20±1.89)周,初次妊娠52例;另选取健康妊娠组在我院行早期胚胎健康的检查的患者91例,患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年龄20~32岁,平均(25.99±5.07)岁,孕周4~12周,平均(6.44±1.73)周,初次妊娠者4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及产次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停经后5周、7周、9周和11周清晨,空腹抽取血液5ml,与患者姓名一一对应,经过离心后收集上层血清,采用Roche化学免疫发光全自动仪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的孕酮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GG)含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两种指标的统计学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5、7、9、11周孕酮及β-HGG的测定数据均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孕酮的检测结果见表。
3.讨论
目前,对于早期胚胎停育的原因分析主要有母体原因,包括:①胚胎染色体异常,不能正常发育,造成胚胎早期死亡而发生流产;②母体子宫发育异常或子宫内膜受损,导致胚胎供血不足[3];③母体内分泌代谢异常,妊娠早期需要多种激素参与体内的代谢调节剂对机体的保护,患者自身分泌激素异常,导致其在血清中的含量下降,会影响早期胚胎的发育,若不能及时对体内激素进行调节,严重会造成胚胎畸形或停育;④免疫异常,母体对胎儿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引发停育。
本次研究中检测的孕酮是妊娠母体黄体分泌的一种孕激素,该激素能在妊娠时促进子宫内膜的增厚[4],并抑制子宫的兴奋性,从而保证胎儿在母体中的安全生长,β-HGG是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作用于黄体,刺激其分泌孕激素,也是妊娠的特异标志物之一,但是该指标变化范围较大,与孕酮检测联用,能提高其检测的准确性。本次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孕周增加,健康组体内的孕酮及β-HGG含量显著增加,明显高于早期停育组,此外早期停育组的孕酮在停育后体内含量下降,由此可得出,孕酮检测时判断早期胚胎停育的一种可靠标准,而停育组β-HGG的含量在9周后也未见显著的升高,可见由于β-HGG分泌不足,影响了妊娠的继续发生。
综上所述,孕酮及β-HGG的检测,能在早期停育时及时作出诊断,避免不必要的保胎治疗,并及时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调理及治疗,为其日后妊娠做准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永清.血清孕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雌二醇联合检测在孕6~8周先兆流产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产业,2014,1(02):18-19+23.
[2]魏丽娜,孙秀芹,乔岩岩.排卵后15天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孕酮值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1):3461-3463.
[3]刘春梅,桑晓梅.早期胚胎停育血清中孕酮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3):1700-1701.
[4]孙兵.孕酮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在早期妊娠结局预测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06):970-971.
论文作者:宋启庆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胚胎论文; 患者论文; 孕酮论文; 血清论文; 激素论文; 绒毛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