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初探论文

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初探

郭炜,王淙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摘 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大量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的同时,党和国家日益感受到向外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单单是外交部门和文化部门等少数政府部门的工作,已经日益成为全体中国人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都应该肩负的责任,媒体更应当首当其冲地担负起历史责任。另一方面,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新闻人才、为媒体开展外宣工作提供人才储备的重任理所当然落在了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身上。本文将从高校开设国际新闻专业所应思考的几个主要方面,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体系、重点任务、建设路径等,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外语院校;国际新闻;人才培养

一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大量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的同时,党和国家日益感受到向外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单单是外交部门和文化部门等少数政府部门的工作,已经日益成为全体中国人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都应该肩负的责任,媒体更应当首当其冲地担负起历史责任。另一方面,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新闻人才、为媒体开展外宣工作提供人才储备的重任理所当然落在了高校身上。

今年9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联合下发了教高[2018]7号《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文件(下文简称《意见》)。

《意见》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目前高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为国内中文媒体服务的,与用外语向外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将新闻专业和外语专业进行跨学科结合,构建国际新闻专业,培养国际新闻人才,成为高校呼之欲出的一个选择。作为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在ESP人才培养方面显然具有先天优势。因此,这类高校应当把开设国际新闻专业作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发力点,以满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己任,积极呼应时代的要求。

二 关于国际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意见》提出了目标要求,即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高校国际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紧紧围绕《意见》要求,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具备深厚的外国语言知识基础,掌握较为熟练的外语技能,理解和掌握传播学和新闻学理论和全媒化传播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

设两天线间距满足对消条件D=Tv,其中T为SAR信号脉冲重复周期,v为SAR平台运行速度.假设场景任意点目标Z和散射区域内的任意散射点S,An、Bn分别表示两天线在第n个脉冲时刻的位置,在经历了一个脉冲重复周期T后,a天线到达b天线的n时刻位置,此时两天线在第n+1个脉冲时刻的位置分别为An+1、Bn+1.记b天线在第n+1个脉冲时刻接收的点目标Z回波信号和点S散射波干扰信号分别为sbz(n)、sbj(n),a天线在第n+1个脉冲时刻接收的目标回波信号和干扰信号分别为saz(n+1)、saj(n+1),则两天线分别在saz(n+1)和n+1时刻接收的信号为

第三,应将国际新闻专业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整体发展规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确保达到预期成效。高校应主动适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趋势,打造一流线上线下双语国际新闻专业课程,建设国际新闻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新闻传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加快培养全能型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要制订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横向交叉融合。创新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多种形式,采取案例式、现场式、任务型等多样化教学手段,用好校内外电视台、广播台、报刊、网站、新兴媒体等实习实践平台,培养善使会用“十八般兵器”的国际新闻工作行家里手。

三 关于国际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通常由三大子体系构成,即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三大体系共同发挥作用,为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

从国际新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来判断,该专业应该属于跨两大一级学科的二级新学科,如下图。

图1

其知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母语和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知识;英语和其他外语知识;新闻学知识和理论;传播学知识和理论等。其能力体系应该包括:外语新闻采编能力;外语新闻传播能力;中外新闻话语比较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其素质体系应该包括但不限于:坚定地政治信念;灵活的头脑;强健的体魄;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竞争力和适应性等。

对于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开设国际新闻专业面临几大任务和挑战。

四 建设国际新闻专业的重点任务

确定了三大体系后,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也就呼之欲出了。这样,一个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就初具雏形。

对于脚手眼的留置,要求每砌筑1.2 m高时,在筒身内部按水平间距0.75 m均匀对称地留设4对。脚手眼不留成通眼,深度为120 mm。

其次,在新专业建设中构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高校要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育人体系。开设新闻伦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专门课程,深挖国际新闻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加强国情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建设一批“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新闻传播实践育人项目,推动师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

首先,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开办国际新闻专业时应该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应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把新专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助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到专业全覆盖、无死角。应该对国际新闻专业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培训。还应选树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精品课程,推动教师以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树立正确新闻观,为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打牢思想基础。

其次,如何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

第三,如何与高校正在开展的“双一流”建设相结合。

第四,如何培养出媒体单位急需的操作能力强、毕业后能迅速补充到新闻传播岗位的国际化人才。

第五,如何解决跨学科新专业复合型、专家型师资队伍的构建。

第六,如何解决人才培养模式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第七,如何保障新专业的教学质量。

应用型高校应该以行业调研结果为基础,根据服务面向-主流岗位-主要工作过程-核心工作任务-核心能力的逻辑来构建新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五 国际新闻专业的建设路径

6.杜绝极致口味。太极致的口味如太热、太咸、太辣、太甜等会使一些食物成分摄入过量,从而给脏器增加负担,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首先,如何在开办新专业过程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校学生数、税收份额、城乡收入差距、医院床位数、总抚养比以及三种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等多种影响因素对我国2005—2016年教育、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领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行实证测度。研究发现:

第四,高校应走与用人单位即新闻媒体共建国际新闻专业的建设道路。通过教师到媒体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媒体向高校委托横向项目、高校参与媒体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方式,打造国际新闻专业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双方应建立学校-媒体共建国际新闻专业工作联络制度,定期方式会商、及时总结和反馈。

图书馆员不应该只是提供读者服务,还要肩负着对读者法律意思的培养,灌输读者树立法制观念。读者要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清楚明朗自己享有哪些权利,懂得哪些权利不被侵害而能得到法律保护,读者很有必要坚持有关图书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熟悉图书馆员的读者服务工作以及约束馆员纪律的法律机制,特别是有关读者服务的法律条款。读者如果发现馆员服务工作存在不良行为,及时向图书馆或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批评或整改建议,有严重侵犯读者权利的违法行为,向法律部门通过合法程序提起诉讼,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任何侵犯。

第五,应通过高校与新闻单位人才互聘,构建学界和业界优势互补、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深化互聘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受聘人员优势,推动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编写和完善实践教学,促进新闻单位的重大实际问题研究、新闻实践案例库建设以及编辑、记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双方要完善工作量认定办法,将互聘人员工作业绩纳入绩效考核,使互聘单位和互聘人员各施所长,各尽所长。

太太其实有数,干脆跟他挑明了说,你不用查我,没有事的。又说,这么多年了,你一直在外面忙应酬,要有事早就有了,还能等到现在。冯一余又执着地回到原来的疑问,说,既然你没有网恋,干吗我一过来,你就关闭网页呢?太太奇怪地看了他一眼,说,咦,已经跟你说过了嘛,我习惯了一个人看东西嘛。

第六,创新国际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范式。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培养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预备队”和“后备军”为己任,建立完善“全媒体+国际+外语”课程体系,加强“国情教育+国际视野”的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探索与境外大学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国际传播相关新闻单位合作,创新国际新闻专业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机制。

首先,培育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不到位。目前,基层政府对土地流转的专项补贴配套往往跟不上,在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科技投入上缺乏政策导向与扶持力度。

第七,高校要紧贴国际新闻专业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紧扣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紧跟信息技术新发展和业界格局新变化,开展全方位全过程新闻传播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确保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六 结语

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开办国际新闻专业,既是改革开放再出发背景下党和国家对国家新闻传播人才急需的现实所决定的,也是高校对“中国的外语专业向何处去”的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根据对中国国际新闻媒体的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媒体单位开展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探索,建设双学科、“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坚定地政治立场、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浓厚的家国情怀、理论够用、外语能力强、新闻传播操作能力突出的高级专门人才,理应是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的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高〔2018〕7号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18-10-08.

[2] 叶景明.论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J].教育现代化 ,2017,4(18):132-133.

[3] 杨志霞.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趋势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7,4(28):115-117+131.

[4] 严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势不可挡——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论——进展分析与经验借鉴》[J].教育现代化 ,2017,4(50):103-104.

[5] 李想.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专业课程改革现状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7,4(38):92-93.

本文引用格式: 郭炜,等.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初探[J]. 教育现代化,2019,6(17):1-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17.001

基金项目: 本文受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XGH17017)。

作者简介: 郭炜,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国际化,翻译实践;王淙,女,汉族,山西吕梁人,本科学士,教授,研究方向:商务话语、教育国际化。

标签:;  ;  ;  ;  

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