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范式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学科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5-02 DOI:10.11820/dlkxjz.2015.04.014 1 引言 文学地理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随着2011年首届文学地理学研讨会在南昌召开和“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该学科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目前文学地理学尚未真正体系化,尽管文学现象本身离不开地理环境因素,但“遗憾的是,文学地理学并没有像文学史学那样……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曾大兴,2012c)。受限于不同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文学地理学从话语上容易被人为地割裂成为“受地理影响的文学”和“被文学影响的地理”。文学学科下的文学地理研究与地理学学科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大不相同,造成了在“文学地理学”这一学科话语下,似乎出现了两条泾渭分明的研究路线,对学科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困扰。真正推动文学地理学发展,需要将文学地理学的文学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进行统筹,使其可以实现对话。故本文通过对现有两大范式下的文学地理学文献进行综述对比研究,旨在寻找两大范式的差异和融合之处,为两大学科对文学地理研究的相互对话提供参考。 2 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 “文学面”主要指的是以文学学科背景为主的研究者在文学地理学领域所做的研究。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较为体系化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是由文学学科所主导的。学者认为“文学地理”作为一种学术意识和研究方法,早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中“国风”按照不同地区编定成书时就有所体现。曾大兴(2012b)认为,1902年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文学地理”真正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据统计,1905-1980年,在中国发表的与文学地理学有关的论文只有26篇,有关著作只有3种。而文学地理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1981年到2011年收录的中国关于文学地理学的论文有1126篇,专著257种(李伟煌,2012)。 从研究对象上看,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认为学科精髓在于使文学接通“地气”(杨义,2013)。文学地理学包括:“一是文学要素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二是文学要素及其整体形态的地域特性与地域差异;三是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曾大兴,2012c)。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的研究,文学家包括诗人、词人、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等,地理分布的含义则包括本籍、客籍、祖籍、郡望等;二是对文学作品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的研究,即“文学的地域性”;三是对文学家族的研究,是对“本籍文化”,及依托于血缘亲缘关系且在某一地域形成的文学家族的研究;四是对地域性文学流派的研究,包括流派成员出生地与文学活动之地均为同一地域,或仅文学活动之地在同一流域两种情形;五是地域性文学群体的研究;六是对地域性文学史的研究,以及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学地理景观研究等更偏重于地理环境意味的主题(曾大兴,2012c;曾大兴等,2012)。而杨义在提出重绘中国的“文学地图”中也提及相似的观点,认为文学地图中的地理学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地域文化;二是作家的出生地、宦游地、流放地;三是大家族的迁移;四是文化中心的迁移(杨义,2005)。梅新林也认为文艺地域学(也就是文学地理学)包括分布研究、轨迹研究、定点研究与播散研究(梅新林,2012)。文学范式下的文学地理着重剖析文学要素如何受到地理环境影响,探讨作者、作品、读者等要素的地理分布、变化,地域性的形成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文学地理学“文学面”的研究队伍日渐壮大,这可以从2011开始的历届文学地理学年会不断扩大的规模中得以反映。研究对象也相对稳定。但更多集中在古代文学、文学史的研究,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文学空间”的引入是否可以纳入文学地理学的范畴?这个问题实质在于:文学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以列斐伏尔、福柯、索加等为代表的空间理论的影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文学空间理论已经成为当下较为流行的文学理论和研究话语(陆扬,2004)。但这些文学空间理论的研究尽管同样探讨文学与空间关系,但其自身被视为与传统的地域文学研究不同,似乎也并未真正纳入到目前国内文学地理学“文学面”的研究范畴,关于文学空间理论的研究更多时候是作为文学评论的理论出现的。 3 文学地理学的“地理面” “地理面”则指的是地理学者做的有关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相较于文学地理学“文学面”中国学者的颇多创见,国内地理学者在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曹诗图先生曾做过有关论述:认为“文学地理致力于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面的辩证关系,探讨文学的地理风土性质及其成因,以及文学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风格的时空变化规律”(曹诗图等,2003)。其他从地理面所做的文学地理研究,更多地可以视为是国外理论的“舶来物”。 按照马克·布罗索的梳理,从地理学角度看,文化地理学最早追溯到1910年出版的米尔斯(Mills)的《地理学导论》(Guide to Geographical),更早的可以回溯至1904年维达尔·白兰士关于《奥德赛》(Odyssey)的短文,甚至是更早的于1847年出版的冯·洪堡的《宇宙》(Cosmos)中对文学与绘画的探讨。但是真正被西方公认并确立文学地理学科分支的是怀特在1926年关于《历史地理学的使命》(Plea for the History of Geography)(Brosseau,1994)。 西方文学地理学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区域地理学家们试图从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解析出真正的地理事实(表1)。到70年代,受人本主义地理学影响,文学地理学开始关注地方认同、地方感以及地方经验,最具代表性的是当时称之为“景观文本意义”分析的学术活动(Salher et al,1977)。到80年代,受激进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激进文学地理学家开始对空间社会不公平持续关注,该时期将文学作品作为社会和空间存在的反映,采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审视文学,将文学中虚构的一面视为一种从建构的事实中分离出来的现实。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孤独天才的创作,而是嵌入在社会生活物质性的社会生产中。到90年代后,在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包括性别、阶层、民族等文化政治主题被纳入研究视野(Brosseau,2009)。该时期面临三大转型:一是标准化,文学作品被视为文化地理学科常规的研究对象,文学地理学进入教材;二是复杂化,文学的地理学研究受到文学理论和一系列批判理论的关注,如女性主义、后结构、后现代等;三是多元化,地理学家分析的文学作品范围扩大至当代城市小说、童话、犯罪小说、科学小说、神话、诗歌、漫画书等。进入21世纪,文学被视为一种“意义网络”,是包括阶层、性别、种族、民族、国家认同和性的文学表征,现阶段的文学作品不仅仅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同时也被视为一种文化意义的建构,进而指向各种权力。 可以说,地理范式下文学地理学更关注文学作品对地方及地方性的再现及塑造研究。受新文化地理文化转向影响,该范式下的研究关注各种文学形式中的地理景观与空间意义。文学作品中关于空间与地方的描述体现了人对地方的理解。进一步说,文学不只描绘地方,而且再造了地方。文学的主观性恰好表达了地方的社会意义,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文学作品了解当时当地居民所处的时空环境,把握作品赋予地方意义的过程(唐顺英等,2011)。英国文化地理学家迈克·克朗在其著作《文化地理学》中同样指出:文学作品不能被简单视为对地方的描述,很多时候帮助创造了地方,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的独特风情或特色;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观点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通过它可以揭示地理空间的结构以及其中的关系如何规范社会行为(迈克·克朗,2005)。换句话说,文学作品在地理学研究框架下,被视为对地方性的一种再现。文学作品和地方研究都通过讲述特定地方的人类活动,希望能唤起读者对地方的感知和共鸣。虽然二者都不可避免带有作者自身的主观见解,但文学作品仍是地理学者研究地方的重要材料,能够帮助地理学者更好地理解地方(Cooke,1989)。 图1 “文学地理”关键词在CNKI中的学科背景差异(数据截至2014年6月20日) Fig.1 Different disciplinary background of literary geography based on a search 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by 20 June 2014 4 文学地理学两大范式比较 4.1 两大范式与研究者学科背景相关,且受限于现有培养体系,短期不易调和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主题”检索功能,在“题名、关键词、摘要”范围下检索“文学地理”,通过“学科”选项,可以得到文学地理研究的学科背景(图1)。发现文学一级学科背景下的中国文学、文艺理论、世界文学占据现有研究比重的69.96%,可见文学地理学中文学范式是主力。且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是文学范式中的主流研究群体,这也是文学空间理论未在文学背景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而“地理”、“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两者之和仅占13.99%,虽然与文学学科研究仍然有很大差距,但是初步形成了文学和地理学“分而治之”的局面。 从学科体系建设来看,文学背景的研究者认为文学地理是“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学科”(曾大兴,2012a)。具体而言,有学者认为文学地理学是“融合文学与地理学不同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文学地理学中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地位并非对等关系,而是以文学为本位,并且可以发展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乃至成为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梅新林,2012)。但是从地理学学科背景来看,文学地理学在研究主题上是一种对文学文本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且更多借用了文本、空间、地方等(新)文化地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因此文学地理学可以有机纳入到现有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地理学背景的学者往往将文学地理学纳入文化地理学的分支下,认为“目前的研究大多还缺乏环境作用机理等科学理性层面的解释,存在任意解说的倾向……”(曹诗图等,2003)。不过在有些人文地理学者看来,文学地理学已经成为自发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的构成核心,同时与文化地理学发展并行(Brosseau,2009)。尤其近30年来,国外地理学者开始不断关注各种文本,将文本看做是研究地方及其意义的途径。所谓文本是指与书面表达相关的一系列表达方式的集合,甚至包括所有相关的文化产物。这些文本包括诗歌、小说、故事、传说等文学作品形式,有着丰富的对空间现象和景观的描写,它们体现了作者对地方的理解和解释地方的努力(Barnes et al,1992)。 但受制于现阶段学科培养体系,地理学尽管在中学阶段属文科,但在大学阶段一般授予理学学位,整套学科训练中也以理论训练方式为主,在文本搜索、分析能力方面的训练相对欠缺,因此现阶段在推动文学地理学发展方面更多的是对从西方舶来相关理论加以研讨。而文学学科背景中,受中国古代文学或文学史研究背景的研究者居多,很多时候研究主题选择以中国古代文学要素的空间分布、迁移及人地关系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对现当代许多话题讨论中的缺失(图2)。这种学科背景的不同,最终造成了现有两个“文学地理学”的假象。 4.2 都充分意识到文学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意义,在实践价值的认同上指向一致 文学地理学之所以引起学界的持续广泛关注,从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方法逐步向独立的交叉学科发展,既依靠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更在于其具有值得诸多学者付诸努力的重要意义。在研究的理论意义方面,从文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地理学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有效破解文学发生的地理基础问题,能有效阐释作家艺术个性与艺术风格的构成问题,以及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叙事艺术的风格(杜雪琴,2011),并促进文学作品中文化基因的生成、传递和迁移(杨义,2005)。而从地理学视角来看,尽管文学作品与地理环境之间并不严格地对应,但是文学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其地理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地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补充(迈克·克朗,2005)。正如达比在1948年对托马斯·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Wessex)的评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小说的世界由位置和背景、场所与边界、视野与地平线组成……任何一部小说均可能提供不同形式、甚至很有价值的地理知识,从对一个地区的感性认识到对某一地区和某一国家的地理知识的客观了解”(Drab1y,1948)。 在实践层面,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景观、地方组织、地方精神等各方面正逐渐失去自身特性。在地方与全球化的拉锯过程中,地方间的同质化、地方传统的消弭越来越严重,保护地方性迫在眉睫。文学作品一方面是重塑地方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其自身就能构成重要的地方景观。国内频繁出现的如碣石、隆中、赤壁、桃花源、李白故里等文学景观之争,无一不体现了其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李永杰,2014)。因此,无论是地理学科还是文学学科都把文学地理学看成是再现并重塑地方性的重要手段。 图2 不同背景认知下的文学地理学学科分类(曾大兴,2012c) Fig.2 Disciplinary division of literary geography by different disciplinary background(Zeng D X,2012c) 4.3 理论差异表现在对西方理论的接纳,文学的空间转向和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使之出现并轨迹象 20世纪70年代开始,尤其是90年代后,文学出现“空间转向”。此时,文学与空间理论的关系不复是前者再现后者,而是都构成了社会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刘进,2007)。其中以巴赫金的“空间诗学”(Bachelard,1994)、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的“文学空间”(莫里斯·布朗肖,2005)等一批当代文学空间转向的作品为代表。谢纳(2010)对空间转向中的文学研究作了全面的回顾,他以中国现代小说为文本分析对象,在文学与空间的互动中阐释文学空间理论。同时期对应的是地理学的文学转向。其中,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奠定了城市空间理论的基础,为地理学与文学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与研究对象(Lefebvre,1991);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空间权力学为空间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等西方学者开始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空间表征。尤其是上文提及的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从地理学视角对文化转向下的文学空间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论述了文学空间的能指与所指,指出地理空间是如何为文学所想象的,以及文学对特定地理空间建构的意义(张文诺,2012)。 国内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和“地理面”差异集中表现在对西方文学空间理论的接受程度。现有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中,无论在研究框架、研究对象,还是学科构建体系中,都未把文学空间、空间诗学等对研究文学与空间关系的理论真正纳入其中,而只是在文学评论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有所涉及。相反,在地理学范式中,由于现阶段国内本土地理学背景的研究还较少,因此直接从西方较为成熟的文学地理学体系中引进这些理论,并且由于这些空间理论大多为人文地理学者应用较多的理论,相比较而言更为熟悉。 许多文学研究者也已经进行了反思。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古今兼容,而不仅仅是古文学景观。而这就需要应用文学空间的相关理论。现当代文学地理的研究,更多可以被视为关于认同政治和话语差异隐喻的研究。通过将空间向度引入文学研究中,可以突破文学研究过分注重时间向度的模式,形成一种空间化的思考研究范式(陆扬,2004)。通过现当代文学空间研究可以更多地在现实问题上形成话语权,提升文学地理学学科影响力,同时也为地理背景和文学背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4.4 技术方法上各有所长,文学文本分析手段和地图呈现分析手段被相互借鉴 学科背景不同也造成了在技术方法上各有所长。现有文学范式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长于历史文献分析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历史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分析,可以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与作者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而文本分析法也是文学学者所长,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借助各类文学作品发现、分析问题,将文本中的文字、图像等内容,进行系统化的编码研究。地理学则在地理环境分析层面更为深入,如人才地理学中关于地理环境的分析,运用了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定量分析手段(任泉香等,2007)。而历史环境变化重建的手段与定年的技术方法在文学地理研究中也有所使用(于希贤,1998)。采用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将文学领域的集成资源和主题资源的海量信息与特定的地理空间信息相结合,形成专题的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这也是文学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的一次有力尝试(张雯佼等,2013)。 现阶段,两者已经出现明显融合,文学背景的研究者的研究论著中也越来越多出现地图。如《文学地理学研究》(曾大兴,2012c)和《宋代江西文学家地图》(夏汉宁等,2014)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系列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图。文化地理研究者也越来越多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如郭诗咏对施蛰存小说进行的解读,指出小说里对地理和空间的想象是以城市为中心,并分析了空间的流动性与符码化以及新的城乡关系(郭诗咏,2009)。 5 结论 目前国内文学学科背景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已经初具规模,而地理学背景方面的研究则刚刚起步,更多的是借用西方的空间理论进行研究。受制于不同学科背景,形成了文学与地方关系中侧重于文学的研究及侧重于地方的研究。前者着力于分析地理要素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影响,后者则着力于文学作品对地方的再现与塑造。两大研究范式都充分意识到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地方文学景观塑造和再利用方面的重要实践意义。两者在研究技术方法上逐渐实现了融合,理论差异则可通过文学空间理论来实现对话。 造成文学地理学看似“分离”成两大范式的情况,实则是交叉学科常有的一种现象。实际上“两个文学地理学”并不存在。无论是文学背景的研究者,还是地理学背景的研究者,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都经历了或将经历从对物质文学景观的强调,向象征性文学景观与表征文学空间等议题的发展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不是迭代性的,而是有重叠的,会形成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的局面。而地理学科背景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相对缺位,原因在于国内对该学科尚未真正认可。要想得到地理学真正的认可,需要重新认识文学作品,不仅将文学作品视为一种地方文本,承载着地方的经验,还需要关注隐含在文学空间过程中的地方权力更迭和话语争夺等实践议题,更要研究文学作品对重塑和再现地方的重要意义。正如大卫·哈维提出的:“希望创造一个更一般性的理论架构,用以诠释空间与时间的历史地理学,同时可以理解文化和美学的实践……(理解)如何介入社会和政治变迁的政治经济动态”(Harvey,1990)。文学地理学文学和地理学两大范式亟需打破学科界线,更多地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最终实现学科建设的共同诉求。 致谢:感谢第四届文学地理学年会上沈文凡教授、徐希平教授、李蕾蕾教授与众多学友的宝贵意见。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整合趋势_文学论文
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整合趋势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