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存在与发展的经济学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与论文,企业集团论文,经济学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单个企业发展到现代的企业集团,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内容和现象。我国进入到市场经济以后,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和企业间竞争的提高,企业集团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建立企业集团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盲从性。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设立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存在与发展的经济学原因是什么?
研究企业集团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对单个企业的存在与发展的研究。现代经济关于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大体上有三种综合性理论。
一是交易成本有效性。当企业这种组织在内部进行协议或交易管理的成本可能抵消了顺利进行交易的好处,当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大于企业的管理成本时,企业代替市场是有效率的。在这里我们说企业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替代了市场,这种认识在科斯《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得到了最初体现:“我认为,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市场交易存在着交易成本,如价格发现、谈判、签约等产生的费用。通过市场组织生产,有时会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而企业家作为中心签约人代替市场大量的双边签约,市场交易成本大为节约。“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其它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契约。……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
二是生产成本有效性。生产成本有效性的理论核心是在市场交易成本为零而管理成本为正值,那么企业在其内部进行扩张也可能有利益,并自己生产所需的投入要素。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只要企业有利可图,生产成本有一定的回报,即使是管理成本高一些,哪怕企业在内部进行自我循环的生产也是合理的。这种生产成本有效的主要观点是企业是团队生产,团队生产的产出比团体中的各个成员分别独立地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要多,企业主要是利用协同效应证明它的存在比一个成员的生产更加有效。
三是企业是契约的集合。这种理论从制度的角度出发把企业的本质看作是合约签订人直接制约作用的长期合约的集合?这种理论是对生产成本有效理论的发展,它将企业这个团队看成为是契约的集合,企业要受到契约性的限制,企业的组织形式是由支配组成团体的人员与有形资产之间特定关系的合约的集合所决定的,它把企业研究的组织形式的由来与效果作为企业研究的重点。
以上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述了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经济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一步来认识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我们认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多层次的,它有这样一个因果逻辑的层次关系,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首先是企业能创造出利润;引起企业生产经营利润高于市场交易利润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的成本可以低于市场交易成本,否则也就不需要企业生产商品而只须购买商品了;引起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原因是企业的计划成本可以低于市场交易的成本。市场存在市场交易成本,而企业则存在以计划成本为主或为导向的企业成本,这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深层次的经济原因。
一般的企业存在理论可以解释企业集团存在与发展的原因,但企业集团与企业的区别决定了两者的存在与发展也应有着一定的差别。企业集团在经济运行上是企业内部市场与企业计划结合的产物,是克服阻碍市场效率和计划效率的手段或方式,是企业经济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和相互竞争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社会组织上,企业集团是企业集合群体,是企业组织形态的扩张、延伸和变形,是行业组织的形式之一。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它部分地取代了由政府来完成的经济组织功能和由市场来完成的市场自组织功能。所以,企业集团的存在与发展可以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是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导致企业集团产生的一个技术经济的原因。企业计划成本是企业规模的函数,当企业规模合理时,企业的内部计划成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地显示出来,企业获得了规模效益;当企业规模不合理时,企业计划成本高于企业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的经济效益低。
二是垄断优势。垄断优势理论是美国学者海默在60年代首先提出的。这主要用来解释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的理论,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它强调市场结构的非完善性,从而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交易成本,这时通过内部计划来降低企业成本。当企业集团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集团对产品价格或原材料价格便有一定控制能力,集团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压降原材料价格和较低的企业计划成本来获得更高的利润。
三是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较单企业更易实现经营的多元化,尤其是进入非关联领域的纯粹型多元化,产品或劳务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所依赖的资源不同,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不同,所涉及的细分市场不同以及国家政策变化和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程度不等,企业集团各项投资的风险不愿意在同一时间和地点上发生。将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分散在不同的行业从事经营,使原来企业集团内部单一行业的计划成本,变为企业集团内部多行业的平均计划成本。
由于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上的好处,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在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而变为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规模较一般企业要大得多,但企业集团不可能无限地大。当企业集团大到一定规模时,企业集团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会转变为不合理。企业集团无限大的极端情况是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企业集团。从整体上讲,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回到了计划经济的体制,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动因之一是因管理所引起的,是因政府组织无法利用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协调和控制整个国家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产生的众多的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管理制约了某种组织经济运行的方式的选择,同时制约了某种组织管理的规模,它体现了管理对组织的控制度。管理控制度不是用具有管理的属性的指标而是要用具有经济属性的指标来衡量。当有市场作为参照系来进行比较时,计划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就是控制度的经济评价的标志,企业集团内部纳入计划要素的计划成本高于其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控制度低下,集团经济不合理;当企业集团内部纳入计划要素的计划成本低于其市场交易成本的,其企业控制度高,集团经济合理,企业具有规模扩张的需求。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都不是在单一的企业计划中运行的。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给企业的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个较大的选择空间,现实中的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其内部经济运行可以依赖于企业内部计划运行,也可以引进市场机制形成企业内部市场,两种经济运行方式在企业内部可同时并存。但计划运行是企业的基本经济运行方式,企业必须采用,而采用的程度和范围可以由企业自行决定。计划和市场在企业内部是相互代替的,企业内部可以采用完全的计划经济方式运行,但却不能完全采用市场方式运行。我们可以用反证法来证明这个问题,如果在企业内部完全采用市场的经济运行方式,那么,企业也就等同于市场,企业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
企业无论采用哪一种经济运行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经济运行成本。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企业的设立可以节约许多市场交易的成本(这里也包括规避市场风险而形成的成本节约),但增加了企业内部组织计划所形成的计划成本。企业计划成本是企业制度、企业组织、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规模等要素变量的函数,它会随着要素变量的变化而增大或减少。这个成本在不同的企业是不相同的,正因为不相同,每个企业都存在一个本企业的计划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即当企业内部某要素计划交易成本低于企业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时,即采取计划交易;当企业内部某要素变量计划成本高到可以抵消其替代市场交易的成本节约额时,企业内部的市场交易就有了存在的经济基础,如果企业采用市场交易替代计划,那么市场交易成本就替代了计划成本。
企业内部经济运行规范的依据是法律,是法律赋予企业集团的权利。企业内部建立计划的法律依据是财产的权利,是企业财产权利权能的合一性,企业财产权能的合一性体现在企业财产权中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这四种权能可以被企业集中在一起使用,它体现了企业内部的集权管理。将企业内部管理权限集中使用,相应地必须采用指令性计划的方法,那么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就是计划关系,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要素的配置是通过计划完成的,企业内部经济依靠计划推动运行。
企业内部市场建立的法律依据是企业法人授权内部组织相对独立经营和企业财产权能的可分性。企业内部组织相对独立地经营,虽然它们不是独立的法人组织,但也形成了相互间的市场关系,这时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配置是通过企业内部市场完成的,企业内部经营依靠市场推动运行。企业法人对企业内部组织授予经营权可以使企业内部组织间产生市场关系,企业经营权能的分开使用同样可以使企业内部组织间产生市场关系。企业产权中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的相互可分性使企业可将这四种权能分散组合使用。由于后三种权能是企业经营所必须的,所以在习惯中,我们将这三权能的集合称为经营权。财产所有权是企业间进行市场交易的法律基础,财产经营权是企业从事经营所需的权利和法律基础,它也是在企业内部选择市场或计划的法律依据。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当经营权的三种权能高度集中统一时,计划在企业内部起着主导作用,形成企业内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当经营权的三种权能分开组合使用时,市场有可能在企业内部起一定作用,它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许多具有一定经营的资本经营组织或利益单位,这时企业内部是一个准市场,企业经营所需的要素在企业内部成为需用资本经营、利益驱动的市场配置的商品,企业内部组织单位从事资本经营成为可能。之所以称企业内部存在的是准市场而不是市场,一是因为其交易主体是由企业产权的经营人来确定的劳动主体或组织单位,而不是法律上认定的具有财产所有权的法人,它们不是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者;二是企业内部不是一个完整的资源要素市场,一部分资源要素是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另一部分资源要系则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进行配置;三是企业内部市场交换大部分不是完全按照市场交换规则进行的,还带有一定的企业行政计划的特点,市场是同计划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企业内部的资源要素不能称为完整意义的商品而只能称为准商品。由以上三点所决定,企业内部的市场交易还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交易只能称为准市场交易。
在市场经济的状态下,资本人力及其它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转换的具体空间是企业,传统市场理论假定,人们运作市场制度的交易成本为零,在市场万能定律的引导下,有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等,并把局部均衡当作一般均衡的一个特例,把非均衡当作局部均衡的一个特例。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一般均衡只是局部均衡的一个特例,局部均衡只是非均衡的一个特例,经济运行的一般状态是非均衡态;人们运用市场制度与价格制度是要付出代价的,交易成本是不为零的;市场本身也是有缺陷的。市场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组织,企业的内部计划交易可以替代市场交易,企业内部的计划可以替代市场的价格机制功能组织生产经营。同时,在企业内部可以实现有组织的市场,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价格的机制,在市场与企业计划之间进行比较。计划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具有相互替代性,通过市场成本与计划成本的比较,而寻求较低的比较成本,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与企业组织的计划效率。企业是如此,企业集团更是如此,它使集团能在更大的空间更广的范围内,更多的企业间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更灵活的方式进行管理,在企业间实施计划,对企业间的市场进行管理。现实中企业内部是既有市场又有计划,那么,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就是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与准市场交易成本之和。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曲线的平面坐标图,这个坐标的X轴是准市场,Y轴是计划,X与Y的不同交点可以形成不同的市场与计划的组合,它们成本的组合形成准市场交易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叠加,这就是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在上面坐标图中的曲线为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曲线,企业要在经营管理中找到本企业内部最低交易成本来确定企业集团的规模,即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是企业规模最经济状态。
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有两个极端情况,一个极端情况是企业内部无市场,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那么仅存在计划成本,准市场交易成本为零;另一个极端情况是企业内部准市场交易组织完全分散,过度分散的交易组织使企业准市场交易成本急剧增加,计划成本急剧减少,但急剧减少的计划成本不会为零,因为企业代替市场价格机制的功能决定它天生就存在着计划成本,只要企业不解体,企业内部计划成本就会客观地存在。在这两个极端情况的中间状态是企业内部的计划与准市场交易的相互替代所形成的是企业内部交易成本。
企业和市场从社会再生产组织上讲有相互替代性,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低于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这种组织就具有了产生经济基础,企业替代了市场;当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高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就亏损,企业长期的亏损,有可能造成企业破产,企业破产了,企业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是造成企业和市场这两种社会再生产组织的相互转换的经济原因和经济动力,同时成为企业内部准市场和计划最佳结合速度的经济准则,也应成为企业集团确定其规模的经济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