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湖中学)
在新课标下,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一言堂”,而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以主人翁的心态来学习化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下是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几点尝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他们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以此激发学生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并很自然地参与到化学教学中。
1、重视实验教学,诱发学习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授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的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盛无色无味气体的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
(2)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动手做实验时的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我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指导他们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如讲溶液之前,先指导学生在家自制糖水并不定时品尝其甜度;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生活中几种用品和食品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2、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如将氨气与氯化氢的化合反应改为“空瓶生烟”;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红色喷泉”。与此同时,我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例如在新课开始时运用一些有趣的、带有启发性的实验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再抓住学生此时并不知道化学究竟是学习什么内容,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我给他们做一个“潜水艇”的实验。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巩固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等等,可以每学年举行一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辩论会”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例如,在每学年的上学期期中后在实验班进行一次化学游戏活动,具体做法如下:由学生自由报名并组队,组成十组队,每队三人,其余同学作为评委。这十组队又分成黑白两队,再由黑白队中各派一小队来进行PK。PK内容为:所学知识点,如由黑队成员来背诵元素周期表,并写出元素符号;而白队则来挑毛病,挑对得分,错则黑队得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如由白队来比划或描述某种物质的特点,黑队来猜,猜对得分,猜错白队得分……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参与的本领。
可以从以下几点层层深入。
1.指导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也就是有目的的阅读新课内容。
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创设疑问,启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因此可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等等。例如我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先提出三个相关的问题: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2)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是否改变?分子的个数是否改变?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是否改变?
(3)在化学变化前后,参加化学变化的物质和反应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再辅以实验证明,最后学生在大量的事实中得出:“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的结论。这时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比单纯的讲授要深刻得多,在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思维也更加清晰。
3.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如果学生认为学习化学没有用处,学习就没有动力。所以,在课堂中我常常有意识的一道学生认识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联系,使之感到化学就在生活中。如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原理来急救被蜜蜂蛰到的伤口,可用食醋消除肿痛;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水果的催熟,例如介绍乙烯是一种常用的催熟剂,而新鲜的苹果会释放出乙烯气体,因此可将苹果放在未熟的香蕉中来催熟香蕉。
4.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难点和知识分化点。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将涉及到的化学药品的名称及化学式在黑板上标记出来,并要求学生记在笔记本上,日积月累,到了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时,他们都已经记住了很多种物质的化学式。推断题则引导他们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例如最轻的气体:H2,常温下是液体的物质:H2O,作为建筑材料的是:CaCO3,常见的黑色固体有:CuO、Fe3O4、MnO2、铁粉等,常见的红色固体有:Cu、Fe2O3,有颜色的溶液有:含Cu2+的是蓝色溶液、Fe3+ 的是黄色溶液、Fe2+的是浅绿色溶液等。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例如我在讲授教材中的“部分酸碱盐溶解性表”时,我只是先告诉学生这个表的每一小格中“溶”表示什么意思,“不”又表示什么意思等,但究竟要如何记住呢?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观察这个表的每一横行和每一纵行都是什么物质类别,有什么规律?在他们对这个表中的物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规律:“钾、钠、硝、铵盐均可溶;盐酸盐除AgCl沉淀,其余均可溶,……。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及掌握,使他们不至于感到为难,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化学教学,使化学课堂气氛更活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论文作者:洪锭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