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的研究

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的研究

毕研峰[1]2013年在《公益性工程项目质量责任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领域,纵观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可以说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这种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也为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专业人士认可和接受,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障了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但最近十年来,工程项目质量责任事故不断增多,说明目前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项目质量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公益性工程项目工程质量事故不断增多,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使人们逐渐对目前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产生了质疑。这些事故不断发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千差万别,但从本质上讲,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中缺少明晰的责任主体划分制度,工程质量责任的追究机制的严密性也比较差,惩罚措施和力度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现行工程质量责任体系,特别是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公益性工程质量管理的机制,从根本上保障公益性工程的质量符合国家和人民期望的标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本文我们首先阐述了公益性工程质量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然后阐述了目前我国公益性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接着在分析公益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的基础上,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建立公益性工程项目质量责任体系的现实必要性,用规范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完善质量责任体系的理论可行性,概括了公益性工程项目质量责任体系的相关概念、特点,对公益性建设工程质量的基本框架、责任主体等进行了探究,对相关制约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的运行机理,论述了社会环境、人员素质与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的关系,希望本文能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做出一些贡献。

黄华爱[2]2001年在《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勘测设计/施工单位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由此形成的工程质量管理的叁个体系为保证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困扰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工程质量下降,工程质量事故增多。产生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工程质量责任主体不规范,质量责任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将我国建设质量管理叁大体系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它们形成相互促进、自我完善的机制。这样,就能把工程质量管理引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本文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公益性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阐述了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责任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运用系统工程和竞争激励以及管理学的责任原理,分析了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责任体系的概念,明确了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的主体,构建了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了质量责任分配的原则,研究了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的追查、质量责任的承担、质量责任的监督、质量责任体系的运行和外部环境对质量责任体系运行的影响,为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作了有益的探索。

戴其宏[3]2013年在《公益性工程项目交易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工程交易模式对项目获取预期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采用不同的交易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时甚至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相较于国外在工程交易模式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的多样性,我国的工程交易模式形式比较单一,理论研究成果也相对落后。本文以公益性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交易理论和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对交易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决策指标体系和决策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公益性工程项目交易模式的内涵及外延。工程项目可分为公益性工程项目与经营性工程项目,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在公共物品及项目区分的理论基础上,明确地界定了公益性工程项目。然后通过比较目前已有的关于交易模式的各个定义,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不足,并根据公益性项目的特点,清晰地给出了公益性工程项目交易模式的定义。(2)公益性工程项目交易模式决策指标体系研究。公益性工程项目交易模式的决策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章在对前人经验总结及理论分析之后,初步构建一套交易模式决策的指标集,然后通过调查问卷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指标集进行重要性筛选,提出了一套交易模式决策指标体系。(3)公益性工程项目决策方法研究。文章对比分析了现有的交易模式决策方法,指出现有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交易模式决策不确定性的特点,提出构建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来进行公益性项目交易模式的决策。文章分析了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原理,然后介绍了基于理想点的多属性决策方法。(4)实证分析。根据理论分析研究成果,以某地铁车辆段房建工程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采用UMADM模型选出最优的交易模式方案,验证模型的可操作性,同时指出模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李日伟[4]2008年在《英德市北堤防护工程项目管理的分析》文中认为项目管理是生产力,项目管理管理模式是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是项目管理实践的产物。项目国际采购已是国际大型公益性政府投资工程惯用项目管理模式。国外项目管理模式进入我国,对国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完全照搬西方的项目管理模式对公益性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通过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存在不足的原因,寻求改变项目前期决策不科学,管理水平和效率低,超投资,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建设的整体效益较低路径,探索适合我国的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首先通过对我国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过去、现状,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的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运作模式必然性。然后根据现代项目管理起源、概验、内容、应用状况、未来发展趋势,总结项目管理对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应用意义,为研究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接着对国内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典型模式的进行分析,总结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再接着通过英德市北堤项目管理的实践,分析了北堤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的特点、经验,从北堤项目管理中得到一般性的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的启示。最后总结出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运作模式: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引入专业化人才,包括工程技术、法律、项目管理人才,组成项目管理团队,通过管理团队利用项目管理工具,对项目进行管理;严格报建程序,确保科学决策;引入竞争性招标,选择合格的设计咨询公司、监理咨询公司、施工企业;通过有效的合同管理,监督制度,验收制度,项目后评价等制度,实现管理目标。期望能为国内公益性水利工程或其它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工程的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为业主工程建设管理提供有益借鉴。为公益性水利工程实现建设高效率、工程运行高效益提供建议。

林军[5]2007年在《鄱阳湖治理工程管理模式与管理规范化研究》文中指出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建设管理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实践表明,同一项目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其技术经济效果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往往投资大、工期长、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不同的管理模式对工程建设水平的影响尤为突出。本文分析了鄱阳湖治理工程管理模式的沿革及其特点,旨在寻找或设计出一种科学、高效、合适的建设管理模式及模式下的责任体系,提出了设计的总体思路,工程所有者的权力与所有者代理人的权力分开,要按照市场经济中公共产品的管理理念管理工程,确定一个明确的业主,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并附有相配套的问责制度。要实现高效的管理,管理必须规范化。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管理的客观规律,对工程招标、建设监理、工程承包、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等方面实行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本文结合鄱阳湖治理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模式及其责任体系、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旨在通过以上措施来促进鄱阳湖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落实和监督机制的完善,提高鄱阳湖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王进[6]2008年在《大型工程项目成功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需求与日俱增。工程项目的大型化使得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活动日益引发诸多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型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广、参与主体众多、系统性强等特点,其顺利实施离不开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大力支持,更与受项目实施影响的其他利益群体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根据项目的相关关系方实现项目目标的情况对他们进行评估,而成功标准的确定是对大型工程项目进行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界定了项目成功的标准,才可以对项目进行准确、客观、公允的评价。目前,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尚处于探索阶段。探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型工程项目的成功标准,对加快工程项目管理机制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以及增加项目投资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项目成功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了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估框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设置评价指标能够突破以财务指标为主体的经济维度评价框架,避免建筑企业短视行为,保证项目成功标准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实现项目整体效能的提升。这一理论在大型工程项目成功标准研究领域的运用,不仅具有一定创新性,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角度看,实现大型工程项目的成功应当是以尽量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为中心任务,以优化经济、社会、环境“叁重盈余”绩效为根本目的的系统行为。因此,对大型工程项目成功标准的研究应当引入系统式思维,构建大型工程项目成功的叁维综合评价模型,将项目全生命周期、叁重盈余和项目成功维度的综合分析作为研究基点。这不仅充分体现了项目成功的核心价值,而且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大型工程项目的和谐度。在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了大型工程项目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并采用SPSS统计方法和场效应理论,从紧迫性、影响性和主动性叁维度对其分类。认为项目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重视程度是具有差异性的,项目成功标准的实现必须依托各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和利益要求的适度平衡。由此,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给出了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排序情况,另一方面,为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对其利益要求的认同度,对其利益要求进行了排序差异比较分析。项目成功与否依赖于项目成功标准是否能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最优化。本文以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为依据,结合工程项目成功标准的研究综述,从时间维度、利益相关者维度和项目目标维度叁个方面阐述了工程项目的成功标准。考虑到在不同项目阶段成功标准因素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运用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的项目成功标准进行统计分类,建立了大型工程项目成功标准的修正模型。确保项目成功标准实现的关键在于平衡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分配。本文在分析了项目成功与项目规模,项目利益体的依赖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型工程项目LPSC—P体系,并按评价时点的不同,制定了项目交付使用时的LPSC—P—D体系和项目运营一段时间后的LPSC—P—O体系,从而使大型工程项目成功标准更具实用性,并通过青藏铁路项目对此体系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判定青藏铁路项目在交付和运营一段时间时都相当成功。然而,大型项目成功标准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对大型工程项目成功研究的终结。本文提出一个成功的大型工程项目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工程和谐与创新的互动发展,指出和谐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属;创新是维持和谐的原动力,又是实现更高层次和谐的内驱力。这有利于人类改变传统的工程创新观,追求工程组织内部、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上升到“和谐创新”这一高度,才能使大型工程项目成功在多元价值观下,呈现出更大的价值。确保项目成功标准实现的根本保障就是,从项目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通过制定并实施项目战略,可以达到合理运用各种资源,快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促进项目成功。要确保项目战略得以顺利实现,五个实施要点必须得到充分的关注,包括:项目团队、客户和管理层应对项目目标达成共识;具备胜任的项目经理及项目团队;加强工程项目信息系统建设以实现信息共享;项目各参建方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机制以保持实时沟通;坚持在创新中确保项目成功。

王士峰[7]2017年在《承德市公园绿化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绿色肺叶。一座美丽的城市往往具备许多美丽的城市公园。因此,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可以为城市园林建设提供理论和现实层面的支持。本文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研究承德市在城市公园绿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相关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本文围绕承德园林绿化展开探究,主要探究当前承德市在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部分城市绿化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不合理;缺乏更严谨的现代城市绿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理念;部分城市绿化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相对不足,造成工程质量无法保障;政府对城市公园绿化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常见;高质量、高专业素质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人员相对匮乏;部分城市公园绿化工程缺乏现代高科技的施工机械的参与;不同区域城市公园绿化工程质量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性;缺乏第叁方城市公园绿化工程质量的监督机构;缺乏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公园绿化工程建设质量的交流渠道;城市公园绿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时而出现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现象;对发现的一些城市公园绿化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处罚力度相对不够等。然后围绕承德市城市公园绿化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具体如下:科学进行城市公园绿化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立真正现代意义的城市公园绿化工程质量监督理念;树立多元化融资战略,为公园绿化工程质量做好资金保障;政府在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同时,要更加重视工程质量监督;培养打造高质量公园绿化工程的施工队伍;引进开发专业高效的公园绿化工程施工机械;建立严格的城市公园绿化工程的施工标准,并强力贯彻执行;在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监督地位的前提下,进一步引进社会第叁方监督机构;积极借鉴学习国外城市公园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经验,建立与国外先进城市长效沟通机制;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城市公园绿化工程项目等市政公益性项目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城市公园绿化中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从重查处相关单位和人员等。

朱卫东[8]2003年在《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经济特征分析及管理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分析我国水资源状况、水利发展现状以及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论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产权、供给消费等方面的特征,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提出了资产界定的方法,这些方法为弄清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政府投资的事权范围、民间资本的引入深度等问题奠定了基础。论文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公共设施政府投资机理、投资主体选择以公共设施民营化趋势,对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分析了国外大型水利工程公益性投融资机制及公益性效益补偿机制;总结了这些投资管理制度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管理制度改革的启示。论文针对当前我国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管理制度缺陷,从投资管理的模式、投融资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行投资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路和框架,并围绕引入竞争、引入民间资本提出了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主体选择、运行管理主体选择的招标机制,提出了政府与民间资本相机参与制度,提出了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方式,提出了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投资运行的公益性效益补偿机制、经营效益分享机制及供水价格形成机制的运行制度。论文还选择我国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小浪底大型水利工程进行了成本效益特性计算分析,进行了公益性及经营性资产的分摊计算,并针对其存在的投资运行管理问题,提出了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的改革建议。

王勇[9]2005年在《潍坊市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结合山东省潍坊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体制的实际情况,系统地介绍了国内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模式,包括纯公益性、纯经营性和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营模式,借鉴了国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营模式,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4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营模式。探讨了公益性及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的融资及运营机制。结合潍坊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及运营机制的实际,经分析研究提出潍坊市水利工程投融资、建设管理及运营体制改革的建议。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存在着重建轻管和运行体制不健全的现象。有相当数量的水利工程因投融资体制不完善而国家又无财力投资建设,致使水利工程建设开发进展缓慢,效益较差。又有相当数量的水利工程因效益补偿机制不理顺,无法使得公益性水利工程或综合利用水利工程中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除险加固、岁修养护工程因缺少资金而无法进行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职工的工资不能足额发放的水管单位比比皆是,致使水利职工队伍不稳定,造成了水利行业的贫困。 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国内公益性或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特点,借鉴国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结合潍坊市水利工程实际,对潍坊市公益性或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机制进行探讨,提出完善潍坊市公益性或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机制的政策建议。

汪斌[10]2007年在《基于项目治理理论的公益性水利工程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化改革是国家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为了适应市场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近年来主要针对非经营性的政府投资项目积极推进专业化改革,许多水利工程的公益性特征使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水利行业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以项目治理理论为基础对公益性水利工程内、外部治理结构及其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问卷调研进行相关管理体制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我国公益性水利工程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的探讨,提出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的建议,并运用论文的理论框架对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个案分析。 首先,对公益性水利工程专业化建设管理的项目治理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公益性水利工程专业化建设管理的发展方向与项目治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具有其特殊性。项目治理理论体现了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的专业性和公益性要求,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前提。项目治理理论决定了公益性水利工程治理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部分。 其次,论文分析了内部治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代建单位、使用单位、承包商等,及其各自的职能安排。认为内部治理机制包括激励机制、信号显示机制、风险机制等。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委托单位、代建单位、使用单位叁方治理的契约关系并提出了优化方案。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了代建单位的治理机制,提出了影响代建单位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论文分析了公益性水利工程专业化建设管理的外部治理机制。其中外部治理主体包括社会公众、政府、竞争性市场,结合调查分析,本文提炼了外部治理主体因素,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分析了这些主体发挥的主要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再次,论文分析了传统建设管理体制向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转型。认为建设管理体制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促进项目治理效率的提高。建设管理体制转型的主要特征有:转型的方向是向市场配置转变,转型的过程是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转型的手段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代建单位的转变分两部分,其内需要职能和组织形式的转变;其外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 最后,论文运用前面构建的公益性水利工程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的理论框架,分析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突出分析了淮委在建设局的改革试点以及在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公益性工程项目质量责任体系构建研究[D]. 毕研峰. 天津大学. 2013

[2]. 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的研究[D]. 黄华爱. 河海大学. 2001

[3]. 公益性工程项目交易模式研究[D]. 戴其宏. 南京林业大学. 2013

[4]. 英德市北堤防护工程项目管理的分析[D]. 李日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5]. 鄱阳湖治理工程管理模式与管理规范化研究[D]. 林军. 河海大学. 2007

[6]. 大型工程项目成功标准研究[D]. 王进. 中南大学. 2008

[7]. 承德市公园绿化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D]. 王士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

[8]. 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经济特征分析及管理体制研究[D]. 朱卫东. 河海大学. 2003

[9]. 潍坊市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研究[D]. 王勇. 河海大学. 2005

[10]. 基于项目治理理论的公益性水利工程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研究[D]. 汪斌. 河海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