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态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怎样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黄楠森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45[2001]01—0005—03

黄楠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 100872

世纪之交,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哲学家或在会议上发言,或写文章,来反思它的过去,考察它的现在,展望它的未来。人们发表了一些很好的意见,但其中不乏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几乎成了许多观点围攻的中心。他们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叫做正统的或官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即非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坛哲学、教科书哲学、教条主义哲学、僵化哲学体系等等。他们立论的根据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大致有:

一、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的确没有称自己的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有的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斯大林的哲学体系,有的人承认它是恩格斯的哲学,但很多人都不承认它是马克思的哲学。那么,马克思的哲学是什么呢?有各种回答:或是实践唯物主义,或是实践哲学,或是人本主义,或是实践人本主义,或是辩证方法。现在流行着一个口号:回到马克思,或是走近马克思,其潜台词是:自恩格斯以来,离马克思越来越远了。有的人说的马克思实际上是青年马克思,按照这种理解,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离他自己也越来越远了。

二、辩证唯物主义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他们认为它是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哲学,七八十年以来世界形势已经大大改变了,它没有反映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的科技革命。现当代西方哲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比较起来,现当代西方哲学是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的,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的。那么,有些什么地方格格不入呢?根据近期发表的文章,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由于这些说法出自许多人之口,难免有不少重复或交叉之处。

他们认为西方哲学史已经有几次形态转换,而辩证唯物主义还停留在本体论形态。关于西方哲学史有几次研究对象、研究方向、表现形态的转换的观点现在颇为流行,谈的人很多,说法各异。一种观点认为古代的哲学是本体论,近代的哲学是认识论,现代哲学是实践论,当代哲学是人学。另一种观点认为古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现当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主客统一。第三种观点认为古近代哲学研究实体,现当代哲学研究关系。马克思的哲学属于现当代,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属于近代。第四种观点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而现当代哲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人,马克思虽然自称是唯物主义者,却不属于见物不见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转向的思想影响下,有不少人认为哲学的对象不再是无所不包的客观存在的作为一个整体的物质世界及其一般规律,而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有的人说哲学的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或者说是知识,或者说是实践,或者说是人或属人世界。还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它只是唯物史观。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思维方式,它就是方法论。总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被取消了,这就完全与当代西方的实证主义的“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合拍了。

三、哲学不是知识,不可能成为科学,而是个性化的思想意识。这可以说是最极端的观点。大家知道,科学是有客观标准的,因而是能达到共识的,科学家有个性,他的思想无疑也有个性,但他的科学思想则具有高度共性,如果科学都个性化了,科学就不存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获得哲学史上人数最多的共识,就是因为它的科学性,如果它日益个性化,象宗教信仰那样爱信什么信什么,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被消解了。

持以上观点的学者都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哲学家,有的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数十年的资深学者、教授。这种现象在贯彻“双百方针”和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出现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理论界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予理睬,而应该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对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讨论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那么,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外部条件,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原因。外部条件有:国际形势半个世纪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的认真贯彻,西方现当代哲学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内部原因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有若干基本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它们有:如何评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体系的是非曲直?根据什么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如何反映世界形势的变化?如何吸收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如何吸收西方哲学的合理因素?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等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是建构与当代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也就是振兴、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

应该指出,各种思潮向辩证唯物主义的挑战也是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极好机遇。挑战现象的出现说明哲学界不再顾虑行政干预,敢于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学术自由,没有学术的自由就没学术的繁荣,关于这个问题我国在建国后30年是有深刻教训的。不同观点的挑战可以推动辩证唯物主义面对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这就是发展。对不同观点决不能凭借行政干预强求一律,而只能通过对话,互相交流,自由讨论,在互相比较与互相补充中达成对客观真理的一定程度的共识。应该相信,只要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只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自由讨论,独立判断,客观真理是会为哲学家们所普遍接受的;科学的为中国多数哲学家所认同的辩证唯物主义当代形态是会出现的。

但是这个任务决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也许需要几代学者的努力才能完成,但也不能任其自流,因此我们建议发动我国学者首先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举行一些小型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个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计划;第二,组织力量分头研究有关问题;第三,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但四五年内拿出一批初步成果是可能的。例如第一步花两年,第二、三步各花一年半。这三步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两年:召开一系列小型研讨会,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哲学是不是知识,是不是一门学科?

2.哲学的核心是不是世界观(本体论)?

3.哲学不象其他科学如天文学、生物学、经济学等有明确的对象,它的对象在历史上是复杂的、多变的,那么,它是否应该有个明确的对象?这个对象应该是什么?

4.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历史?它是不是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其中是否存在研究对象的转换、研究方向的转换、思维方式的转换等过程?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哲学史中具有怎样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同时代的西方哲学有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6.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是否有一个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的过程?马克思是否没有世界观的思想?他的唯物主义是否只是历史观或社会观?能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为实践本体论?

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如何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组成部分、基本框架等基本问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它的成就和缺点?如何评价它的历史功绩与失误?它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了?改革开放以来它经历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改进?

8.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来构建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否符合这些原则?按照这些原则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9.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内容上应该怎样改变?

10.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怎样从哲学上总结和概括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并用以修正和丰富自己?

1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怎样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优秀成份来丰富自己?

1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怎样吸收西方当代哲学中的合理成份来丰富自己?

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撰写并发表一些论文。

第二步一年半。在前期讨论的基础上组织队伍对某些问题进行集体攻关并撰写和出版一些著作,例如《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与辩证唯物主义》、《列宁与辩证唯物主义》、《苏联哲学家与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0世纪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出版一套《辩证唯物主义论丛》。

第三步一年半。在以上成果基础上挑选适当作者,撰写这一活动的最终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与时代创新的统一

韩民青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45[2001]01—0008—03

韩民青,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 山东 济南 250002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目前,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迈入了它的发展历史中的第三个世纪——2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人类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哲学肩负着更加繁重的历史使命。历史的事实表明,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些伟大的实践活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强大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它把握、理解和解决时代重大课题的程度和水平。显然,面对着新世纪的新形势、新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不断地探索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并在这种探索中不断充实、丰富、发展自身。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例如,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的专著和教科书,其内容大都比较单薄和陈旧,其论述体系也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因此,从探索和解决新世纪的全球和中国实际问题出发,加强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努力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已成为一项十分重大的理论任务。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尤其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一个大题目,其中包含众多具体问题、疑难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持久地深入研究下去。目前,应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时代发展特征与理论结构的关系,以便弄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结构与阐释体系即当代形态的基本特征;(2 )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和前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3 )新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4)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5)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亟待我们深入研讨的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重要最突出的是第一个问题。目前,在国内哲学界,人们正在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问题。有的学者已提出,要在哲学界展开大讨论,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形态,撰写出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专著来。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或者说撰写适应时代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专著,必须坚持和贯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学说、建设学说、改革学说的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与时代创新的统一。

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难理解,这是因为,我们之所以要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和撰写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专著,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一实践需要,背离了实践需要,就失去了理论发展的必要性和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践性,从来都是其最重要最根本的特性。马克思在创立其哲学之初就明确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而创立的。今天,我们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依然也必须是为了适应今天的社会实践而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还告诉我们,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包括其理论结构和理论内容的充实和调整,都既取决于实践的需要,又要由实践的发展来提供理论认识资源。从实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就是对现代社会实践即现代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反映和科学总结。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现代社会实践,及时地深入地从现代社会实践中吸取理论认识资源,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当然并不意味着理论只能处于被动的适应与反映地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理论的巨大能动作用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并不是为了被动地解释和论证现代社会实践,而是为了指导现代社会实践。理论必须具有超前性,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必须使理论对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超前的认识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出指导作用而不是论证作用。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所必须注意的,也是关系我们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志。

坚持革命学说、建设学说与改革学说的统一,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的进一步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与之相结合的实践就是社会主义实践,而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经过了一个半世纪,从其大的阶段划分来看,已经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革是综合并存的,这三个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三种存在形态,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统一,具体地说就是与这三种形态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统一。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哲学家整理编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的意图,它主要是为适应无产阶级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而创立的。在那个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处于世界观位置,发挥着一般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则处于社会观的位置,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领域观,它发挥着认识社会发展的作用,直接引导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最终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由前苏联哲学家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体系得到了不断充实和提高,以便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要。从总的体系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还是必须坚持的,但具体的内容必须充实、调整和深化;此外,在总的体系中还必须补充上新的组成部分,以便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的内容上有较大的充实和提高。例如,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深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自然中的历史地位,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文化的发展等等,这都成为日益凸显的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哲学理论。而在传统的教科书阐释体系中,却没有完整的自然观、文化观、人学观等内容,显然这适应不了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说,要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必须全面适应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坚持革命学说、建设学说、改革学说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统的革命型理论发展到革命理论、建设理论、改革理论相统一的新形态。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不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是坚持革命学说、建设学说、改革学说的统一,都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与时代创新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建构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前提,否则就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的个别字句和个别结论,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科学的真理,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怎样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都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所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说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为指导而对现代社会实践的新认识新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这需要认真研究和概括。我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唯物论的精神,辩证法的精神,重视实践的精神,全面把握世界规律的精神,追求进步的精神,消灭剥削、压迫和解放全人类的精神,等等。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理论探索中,千万不能背弃这些基本精神。当然,基本精神也是要弘扬乃至发展的,但决不能以背弃来发展,而是以坚持、弘扬、充实来发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还必须在坚持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时代创新。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是实践的创新。实践的创新要求有哲学认识的创新相适应,否则就无法指导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创新,没有理论创新,就不可能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也是理论创新的结果,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既包括理论内容的丰富、深化和提高,也包括理论体系结构的充实和调整。理论的时代创新,不会也不应背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而只能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光大和发展。

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中,还有一个问题应该弄清楚,这就是理论结构与阐释体系的问题。以往,人们往往把理论结构与阐释体系当成一回事,事实上二者是不同的。理论结构实质上是思想体系,它包括理论观点及其相互关系。阐释体系实质上是论述方式,是语言文字的表述结构。思想体系或理论结构要依赖于阐释体系即语言文字论述方式来表达,但前者是内在的决定因素,是稳定的单一的。而后者则是外在的被决定因素,是可变的和多样的。所以,同样的思想和理论可以允许采取不同的或多样的语言论述方式。由于这个原故,我们考察一种理论,不要限于其语言论述方式(即语言表述体系),而要看其理论实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中,我们要把侧重点放在理论观点及结构的发展上,语言表述体系只是其表层,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体系存在,不必在表述体系上争来争去。可以肯定,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探索中,人们在理论内容上将有较大的共识,并且会日益趋同,而在语言表述体系上则可能多样化即出现多种多样的版本。实际上,表述上的多样化和版本的多样化,会从形式上促进理论内容的丰富乃至深化,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充满活力的表现。所以,大家决不要为表述方式上出现的不统一而苦恼。

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理论结构与论述体系时,还应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所一贯坚持的思维方法。这主要有两条:其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其二是从客观到主观、再从主观回到客观,亦即从实践到认识和评价再回到实践的思维方法。按第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体系应从(一般)世界观讲到(特殊)领域观;按第二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体系应从存在论开始讲到认识论、价值论、再回到实践方法论。比较合理的理论结构和论述体系,应该把以上两条思维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这需要逐渐探索,允许多样化的尝试。

价值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王玉樑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845[2001]01—0011—04

王玉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西安710065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的精华,是吸收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一切优秀哲学成果而发展起来的。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必然要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随着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赋予自己新的形态。

一、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及其特点

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哲学,主要是研究本体论。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在各种自然力量面前,显得能力有限。许多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及梦幻等现象都无法解释。到底是谁在主宰世界,灵魂与躯体、精神与物质到底是什么关系,成为当时人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所以,古代哲学研究的重心是本体论,主要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

近代的哲学主要是研究认识论。近代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的认识能力也大大提高。这时候哲学已不满足于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了,而是要求进一步回答人类能否认识世界,怎样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的规律是什么,怎样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否可靠等等。所以,近代的哲学是以认识论为重心的哲学。

人类除了要认识自然界以外,还要认识人类社会,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与自然现象不同:自然现象相对稳定,多次重现,自然现象的规律相对比较容易掌握;而社会历史现象则带有个体性,很少重复,这就使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极为困难。在很长时间里,历史只是历史事件的记录。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极分化加剧,以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为基础的阶级对立、阶级斗争越来越明朗化。一些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已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并对阶级斗争的历史作过论述;有的还认识到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基础上的斗争。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在历史观领域实现了一场革命。近代哲学实现了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历史观的转变。历史观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观也属于广义的认识论。所以,整个近代哲学是以认识论为重心的。

认识论和历史观同属近代哲学的重要内容,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看。认识论和历史观都是以事实为研究对象,都没有区分事实和价值,都不研究价值问题。

现代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以价值论为重要内容。现代哲学从客观存在中区分出事实与价值,并把价值论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内容。事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事实,即客观存在,包括实体、属性、过程、关系在内;狭义的事实,是指不因人而异的客观存在。价值则是事物对主体、对人的效应或意义,是因人而异的。价值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事实,即广义的事实。所以价值与事实是相对而言的,与价值相对的事实是狭义的事实。客观存在(广义的事实)包括事实(狭义的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客观世界包括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但从古代到近代的哲学,都只研究事实,而不研究价值;只研究事实世界,而不研究价值世界。那时,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只有本体论、发展观、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论)、历史观,而不包括价值观。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有两个维度:作为客观存在,是一种事实,这是它的事实的维度;作为它对人的效应或意义,是它的价值,这是它的价值的维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哲学,只探讨第一个维度,即事实问题,而不研究第二个维度,即价值问题。显然,这样的哲学是不全面的。哲学的发展,必然要求突破古代和近代哲学的局限,必然要求从仅仅研究事实问题,进到既研究事实问题,又研究价值问题,必然要求哲学从不包括价值论或价值观,进到以价值论或价值观为重要内容。这正像近代哲学必然要突破古代以本体论为重心,进到以认识论为重心一样。这是哲学发展内在规律决定的,是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必然归宿,也是哲学发展深化的表现。

但从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重心,到现代哲学以价值论为重要内容的跨越、飞跃,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需要以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为条件。19世纪中叶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出现了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即电力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器时代,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更快。人的本质力量增强,创造能力增大,创造的对象化产品质量更高,功能更好,价值更高,人的价值也更高。这就要求哲学要重视价值问题,于是价值哲学就应运而生。德国哲学家洛采提出应把价值问题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德国哲学家尼采还提出“重估一切价值”。哲学界开始重视价值问题,使价值范畴从经济学范畴变为哲学范畴。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哲学家的辛勤探索,价值哲学终于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价值哲学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对哲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重视价值,重视价值哲学或价值论研究标志着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古代和近代的哲学都不区分事实与价值,不研究价值问题;而现代的哲学则在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基础上进一步重视价值论或价值观的研究。这是现代哲学的特点,也是哲学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

其次,从哲学的内容来说,由原来不包括价值论或价值观,进到包括价值论或价值观,标志着哲学由片面走向全面,从而使哲学的内容更全面、更深刻、更丰富了。

再次,从哲学的视野来说也扩大了。哲学不仅关注事实,而且关注价值,不仅注意事实分析,而且重视价值分析、价值评价、价值标准、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价值导向;不仅关心“是”如何,而且还关心“应该”如何,关心效果,关心功效、影响;不仅关心真理问题,还关心价值问题,关心道德问题、审美问题,关心自由、人格、尊严、权利等问题。

最后,从功能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根本特点在于能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大的价值。哲学增加了价值的内涵,使人们关注价值、价值观、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这就更有利于发挥哲学改变世界的作用,从而增大了哲学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功能。

二、20世纪哲学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热

现代哲学重视价值论研究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从20世纪哲学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热得到证明。

价值哲学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以后,受到各国哲学界的广泛重视。价值哲学以它全新的视角,丰富了哲学的内容,增加了哲学的活力,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新的生长点。世界各国哲学界的学者,他们的学派不同,观点不同,但都重视价值问题的研究。20世纪的哲学有两大思潮,即科学主义的思潮与人本主义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又各有不同的流派。人本主义哲学如存在主义,重视哲学价值问题,这是自然的;科学主义哲学,如批判理性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也重视价值问题。各派哲学都有自己的价值理论,如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价值哲学,现象学价值论,新实在主义价值论,实用主义价值论、存在主义价值论、批判理性主义价值论、人格主义价值论等等。有什么样的哲学学派,就有什么学派的价值哲学或价值论。许多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世界哲学大会,都把价值问题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价值问题成为各国哲学研究的热点,各国都先后兴起了价值热。价值热在各国的出现有先有后。在西方较早,在前苏联、东欧是60年代以后,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历经20年长盛不衰。这表明价值论或价值哲学是20世纪世界各国各派哲学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重要内容,重视价值论或价值哲学的研究是20世纪世界各国哲学的共同特点。

价值问题不仅是20世纪哲学关注的热点,也是20世纪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20世纪经济生活中人们讲求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效益问题是一个价值问题。在政治生活中,各国都普遍重视民主、自由、人权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价值问题。价值观在国际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国际关系中人们强调不能把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重视文化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而文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真、善、美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价值问题。人们普遍关心人的价值,关心人的生命、自由、尊严、人格和权利的价值,关心人的价值的实现。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价值评价、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导向、价值冲突等等成为社会生活的热门话语。实现人的更高价值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普遍的价值追求。这一切充分反映了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问题在20世纪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社会生活呼唤着重视价值论或价值哲学研究。这也是20世纪哲学界价值热的社会历史渊源。

三、价值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在19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价值范畴还是经济学范畴,而不是哲学范畴,价值论或价值哲学还未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所以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时的其他哲学一样,不研究哲学价值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最突出地表现在邓小平哲学思想中。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创造性的发展。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发展;二是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论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发展;三是提出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论断,这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发展;四是精辟地论述了从实际效果确定价值,提出“三个有利于”等重要思想,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价值思想或价值观。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精辟论述。邓小平早在60年代初就关注价值问题。 1962年7月,邓小平在谈到关于如何看待“包产到户”问题时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等著名论断。“好”,就是有价值;“最好”,就是最有价值;“好猫”,就是有价值的猫。所以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如何评价事物的价值,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事物的价值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明确提出了要用实践效果或实际效益、效果(能否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确定价值的思想。他的这一论述,克服了西方一些学者用兴趣、爱好、欲望及苏联学者用需要等规定价值的缺陷,从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客观性和价值评价的科学性问题,为价值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邓小平对价值哲学的重大贡献。

从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30年间,邓小平对价值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内涵极为丰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系。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邓小平的价值观或邓小平价值思想(以下简称邓小平的价值观)有三个基本点:(一)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价值观;(二)邓小平的价值观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发展的价值观;(三)邓小平的价值观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价值观,坚持从实践效果或实际效益、效果确定价值。三个基本点包含三条基本价值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社会进步标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或实效标准。

二、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是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从真理观运用于价值观,他坚持用实践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坚持用实践效果作价值标准和检验价值的标准,从而使真理观与价值观统一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客观性与价值评价的科学性问题,为价值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这是邓小平对价值哲学的最大贡献。

三、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三个有利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标准,是邓小平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四、邓小平提出价值目标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共产主义的远大价值目标;第二个层次是“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价值目标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邓小平的价值目标体系,把长远价值目标与近期价值目标结合起来。他的价值观是远大理想与求实精神相结合的价值观。

五、邓小平提出“两手抓”的思想,坚持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信仰,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统一,努力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六、邓小平的价值观,是真理观与价值观,价值观与历史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邓小平的价值观,是邓小平哲学思想中最丰富、最有特色的一部分,也是邓小平理论中最精彩、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邓小平哲学思想中丰富的价值观思想表明,重视价值论研究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特点。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哲学思想的这一特点表明,重视价值论研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点。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重要特点,还表现在60年代以后,苏联、东欧各国和我国哲学界先后兴起的价值热上。苏联哲学界在60—70年代就兴起了价值热。我国80年代到90年代也兴起了价值热;而且我国近20年的价值热,长盛不衰,已先后召开过国际和全国性价值哲学或价值观、价值观念讨论会11次,出版价值哲学著作50多部;仅2000年一年就召开了国际和全国性的价值哲学或价值观念的研讨会4次。 价值问题确已成为我国哲学界和社会其他各界人士关心的热点,也是我国哲学的新的生长点。现在我国哲学界已公认:“改革开放以来,在哲学上最有突破性的就是价值论研究的深入”(注:《李铁映与专家学者座谈价值论研究》,《哲学动态》2000年第9期。)。所以,事实上, 价值论已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重要思路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重要特点,并未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得到反映。大家知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长期以来,没有哲学价值范畴。80年代中期以后,有的哲学教科书中也讲一点价值问题,但比重很小;有的则认为价值范畴是认识论范畴,把价值问题作为认识论问题进行阐述,价值问题在哲学体系中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这种情况实际上反映了一些学者仍然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哲学就是认识论”,这是过去长期流行并被公认的命题,这一命题反映了近代哲学的特点。哲学发展到现阶段,早已突破了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重心的局限;但我们的哲学原理体系,仍局限于近代“哲学就是认识论”的思维模式。这必然使我国哲学大大落后于世界哲学的发展,落后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落后于社会生活,而失去其活力。今天,我们要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必须高度重视哲学发展新阶段的特点,重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点,高度重视价值论的研究,把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哲学不仅是认识论,还包括价值观,充分认识世界观包括价值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新的全面的哲学观。这样,就可以大大丰富哲学的内涵,拓展哲学的视野,扩大哲学的功能,有助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生活、指导实践的作用,实现其改变世界之伟大历史使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新的生长点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