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重要思想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列宁称之为是马克思科学思想 中的最大成果。由于唯物史观的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解开了历史 之谜,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代在 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前进。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当代国际 、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关头,对“什么是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这一重大 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是对建党八十年来的经验总结,从而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从唯物史观发展史来考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 马克思主义如何一脉相承,又如何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非常重视社 会生产力的研究,从1845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的观点起,到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物质生活条件”是历史发 展的根本条件,提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已逐步从生产力的发展 中揭开了历史之谜。1847年,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观点时,发表 了《哲学的贫困》,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关系的概念,从而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看 作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说:“社会关系和 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 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第144页)。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从理论与实 践结合的高度,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公布于世,从生产力的发 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旗帜鲜明地公开 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内容作了经典性表述 的时候,重申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作用。他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 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 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 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马 克思非常重视生产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把它视为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也非常重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他年青时代,世界观的转变过程中 就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在考察英国社会时指出,在英国的社会生活 中是物质利益主宰一切。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党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围绕物质利益进行 的。他说:“在英国,至少在正在争统治权的政党之间,在辉格党和托利党中间,是从 来没有过原则斗争的;它们中间只有物质利益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547页)。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是为了物质利益而不是为抽象 原则。恩格斯在1844年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时,第一次使用“生产力”这个概念 ,提出生产关系的思想。他说:“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应用资本、劳动 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 地用来为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同上书,第616页 )。在恩格斯看来,生产力的要素包含着人和自然、劳动和科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上,他最早把科学、技术看作生产力,并认为科学的进步,必然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给社会带来繁荣。
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的《反杜林论》和80年代的《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关 于生产力的原理作了详尽的阐述。但是,最为全面和深刻的是在90年代关于历史唯物主 义的书信中。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中说:“……根据唯物史观,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 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5-696页)。接着,他论 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指出,经济是基础、是第 一性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社会 意识形态。但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又不是消极、被动的,除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之 外,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社会的发展。恩格斯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了 社会历史的发展。
列宁在谈及马克思如何发现唯物史观时也非常重视生产力,他说马克思所用的方法, 就是首先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 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 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 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列宁全集》第1卷,第110页)。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特别注重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他说,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 到来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能消灭三大差别,也 就没有共产主义可言。列宁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根本的任务,因为不这样就 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列宁全集》第36卷,第88-89页)。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的分析,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 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任务。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 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 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页)。
邓小平总结世界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论断,第一 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强调“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 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 快一些。”邓小平还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把科技创新看作促进 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当代,所谓先进生产力,就是建立在高新科技基础上的生 产力。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中的先进生产力的提出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产 力理论,特别是直接源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并且是对这个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论述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一个宽广而复杂的概念,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就其内容来说不是源于人自身,而是对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文化的内容,但大多数是从物质生产对精神 活动的制约及其反作用来谈文化的源与流的。比如恩格斯在晚年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中 讲:“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 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6页)。 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或从原始的、最终意义上来说,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社会文化的发展。但实际上,社会意识、社会文化 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不一定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意识、文化水平就高 ,也不一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意识、文化水平就较低。往往出现经济上落后的国 家在思想文化上超过经济上先进的国家的情况。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 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而英国哲学是法国人引为依据的)来说 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同上书,第485页)。马克思和恩格斯 对文化的源与流的论述是充分、深刻的,但较少地使用文化概念,也比较少作专门的集 中论述。
列宁很重视文化建设,并且把它看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不可缺少的 条件和保证。列宁在1921年10月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 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他把能否完成文化任务提高到政治高度来认识: “或者是断送苏维埃政权所取得的一切政治成果,或者是为这些成果奠定经济基础”( 《列宁全集》第42卷,第195页)。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列宁有以下三个重要思想:
第一,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对 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观点。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 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 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全 集》第39卷,第298页)。列宁认为,创造无产阶级文化,必须首先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 文化遗产,发扬优秀文化典范。自称为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人,是“用各种深奥时髦的字 眼”在“伪造历史唯物主义!玩弄历史唯物主义”(《列宁全集》第52卷,第495-496页) 。
第二,提出以文化建设为中心。10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 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五年之后,即1923年,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 提出文化建设为中心。他说:“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 、夺取政权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如 果把国际关系撇开不谈,只就国内经济关系来说,那么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 化主义”(《列宁全集》第43卷,第367页)。当然,列宁说的文化建设为中心,并不否 定和削弱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而是通过抓文化建设而深化经济建设, 抓精神生产力促进物质生产力。因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强烈地呼唤着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三,提出文化革命的口号。为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列宁提出了两个 条件,一是文化革命,一是机构改革。列宁认为实现文化革命,是落后的小农国家建成 完全社会主义的必须条件。只有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才能完成合作化 的任务。所以,列宁说:“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又说:“ 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国家了”(同上书, 第368页)。
毛泽东也是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在1940年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论述了马克思主 义的文化观。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 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 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350页)。毛泽东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后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文章中,论述了大众文化发展的方向。毛泽东指出,我们有两条 战线,一条是军事战线,一条是文化战线。要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最基本的问题是 “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1952年下半年,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同 年就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工作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双百方针”。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3页)。毛泽东虽然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 理论,但他以上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 革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探索的大失误,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邓小平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提出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他把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到战略方针来考虑,认为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 成败。后来,邓小平又明确提出了“四有新人”和培养“四化”干部的思想,也就是“ 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现代化“新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 识化、专业化”标准培养和选拔干部。在邓小平看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 人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表现 。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中关于先进文化思想,是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同时又深化和发展了这个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声明,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始 终是为解放全人类为目的的。他们说“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 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 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过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 。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的高度充分阐述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同时,共产党人又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关于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要算毛泽东论 述得最为充分和深刻。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写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 文。他说:“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 ,一点也不能看轻”(《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9页)。1944年9月,为了纪念张思 德,毛泽东写了《为人民服务》一文。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 、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 益工作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587页)。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 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要以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他谆谆告诫全党,“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 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43-1044页)。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一再强调党的干部,不要靠官,不要靠老资格吃饭,要 时刻依靠人民群众。他提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 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0 页)。毛泽东特别关注中国农民的生活,他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他批 判党内那些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他说:“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 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同上书,第728页)毛泽东 曾告诫全党,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的一切言行都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的根本 利益为出发点。
邓小平经常讲,我是人民的儿子,我做的一切要向人民负责。他要求我们党的干部所 做的工作,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准则。有损 害人民利益的事坚决不能做。早在1978年,邓小平与中共吉林省委常委谈话时就指出,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 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邓 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邓小平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就 是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
1983年,邓小平提出要把是否提高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 准之一。他说:“总之,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 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后来,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 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一,作为检验改革开放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是非得失 的重要标准。
江泽民“三个代表”中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挥,特别是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且进一步深化了这个理 论。
四、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他说:“我们党 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 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 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简称“7·1”讲话),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 涵,创造性地把新世纪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趋势联系起 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 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简称“5·31”讲话),指出“三个代表”是 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江泽民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 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江泽民强调,贯彻好“三 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 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必须以改 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它的提出,经过“7·1”和“5·31”两次讲话的补充和阐述 ,成为一个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公布于世。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继承 和创新,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江泽民在邓小 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先进生产力的思想。什么是先进生产力?这 就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生产力。江泽民在“7·1”讲话认为,体现先进生产力有两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人,所以要不断地提高劳动者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扬他们的首创精神。江泽民说:“充 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 要务。”二是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科学技术看作第一生产力。他说:“这是我们党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这就是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最主要的标志。江泽民还把科技创新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决定 性的因素”,当然,也是新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江泽民关于先进生产力的思想, 是深化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 式发展。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容。文化是唯物史中的 重要内容,它又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但从总体上来说,文化包括两大类:一是广义 的文化观,即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可叫作文化;一是狭 义的文化观,即是指政治和经济之外人的精神活动都叫作文化,也即文化是指文学、艺 术、科学、技术、哲学、宗教、教育、风俗等观念的东西。我们认为江泽民所讲的文化 是属后者。
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 次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他是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并列一起提的,并且认为三者是有机统 一、不可分割的整体。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江泽民同志还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基本任务。提出要用 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等,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 阶段,大大丰富和扩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容。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党建理论上的新运用。由于唯物史观的新 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和深化了对党的性质和根本任务的认识。从《共产党 宣言》的发表后,在世界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党纲党章中都写进了先进性。我们党 历届的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党纲党章中,也无不都写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 队组织,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等等。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显 得比较抽象笼统。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先进生产力来认识和规范党的 先进性,这就是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党的性质。一个 党是否先进,要看这个党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是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重视 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否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技术,是否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是 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江泽民同志深刻明晰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党的建设 的结果。如果说,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那么,江泽民同志通过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阐述。解决了在新世纪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这个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标签:恩格斯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