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 陈桂蓉
【摘 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 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虽然是非智力因素,但是对智力的 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 效果。因此,各学科教师都很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兴趣;有效方法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著 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 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它将直接影响到 学生对一门功课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的效果。而历史这门学科因 其具有一度性、具体性、时序性、因果性的特点,历史课讲授 的内容又都是过去了的事物,是不能再现与重演的,也就不能 像物理、化学课等学科通过实验进行观察研究。所以学生心理 上就有一种陌生感,认为是“陈年老账”,与现实无关,与自己 无关。所以,不打破这一心理障碍,就不可能调动学习的积极 性、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刚跨进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小学 已接触到一些较简略的历史知识,但做为一位初中历史教师, 要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等任务,重要的事 是必须培养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于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 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教育家第斯多 惠曾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 趣”,然而要使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 训。本文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一些探讨。
一、使用导入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部好的电影常常都有精彩的开头,让观众产生急于看下 去的欲望。同样,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也能引起 学生求得新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因此, 一堂课要想有一个好的开头,关键在于老师选择怎样的导入法。 历史课的传统导入法大多数是用新旧联系的方法,这种方法有 利于知识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体现了温 故知新的教学思想,但用这种方法容易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量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常将所要讲的 本节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 生激发其兴趣。如讲《走向全盛的唐朝》一课中“女皇武则天” 一目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是谁?(学生回答是武则天)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十 分成盛行,武则天怎能当上皇帝?她当皇帝期间唐朝的社会经 济文化怎样?她对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有何贡献?这些疑问紧紧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 学生的兴趣,随后立即引到新课程中。
二、巧用对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联是一种汉语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人们把它 广泛地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很爱好它。一副短短的对联 寥寥数语,往往言简意赅地将某些事件表现出来,且容易记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教学中适当地使用与所讲的历史知识有关的对联往往能激发 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我在讲“吴越争霸”这一节时,先在黑板上写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 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然后 告诉学生这幅对联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上联是讲秦末 项羽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的故事,使秦朝最终灭亡,我们后面 将学到这段历史。下联就是讲的本节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 终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历史事件。同学们的 注意力全集中到勾践灭吴的事件上,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的历史 知识并记住了这副对联。
三、用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 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经过无数文人的加工演变出了 不同的精彩历史故事。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被写进《三国 演义》,到印度取佛经的玄奘被演变成《西游记》中的唐僧等等。 学生往往对这些故事和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感兴趣。我在历史教 学中抓住这一特点,在讲课时首先讲一段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历 史故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如讲“辽、西夏与 北宋的战与和”一目时,先讲杨家将忠君报国战死沙场誓保大宋 的故事。特别是号称“杨无敌”的杨业被潘仁美所逼孤军奋战、 受重伤而被俘誓不投降,绝食而亡的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 味,都被杨家将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很快就掌握了这部分历史 知识。随后我又指出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与故事里的杨家将的 差别。从而告诉学生小说里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能混为 一谈,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以历史资料为据去伪存真,掌握真实 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四、密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 除了考试以外没有什么别用途,很多初中学生正是这种观点的 影响下,把历史完全当作“副科”学习,上课不听讲,考试临时 突击记忆。历史与现实有着紧密的关系,反思过去,是为了明 天的更美好,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正是吸取隋亡的 教训,开创了贞观之治。如我在讲述到第 15 课中的国共两党合 作抗时,联系“连战访问大陆,陈云林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会 晤,有人称国共第三次合作将要到来。”学生随即产生了浓厚兴 趣,然后我在追问到“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他们分别是 是什么时候、怎样实现的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那么国共能否实现第三次合作,这将对中国历史产生怎样的影 响?”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展开激烈,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 起来,整个教室的学习氛围变得非常的融洽。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 门,兴趣是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钥匙。初中历史教师在教 育教学实践中,应明确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努力探求和 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为培养具有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论文作者:陈桂蓉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历史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我在论文; 知识论文; 对联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