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 101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予MR及CT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对所有患者均施予MR及CT检查,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CT总共探测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依次是98个、38个,其中,突出合并膨出、脱出依次是18个、6个,72.34%(136/188);MR总共探测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依次是88个、46个,其中,Schmorl结节、脱出、脱出游离依次是3个、6个、2个,检出率为71.28%(134/188);两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诊断期间,运用CT与MR,均能够获得较优的监测成效,临床中应依据患者相关病情以选取适宜的方式。
关键词:MR;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CT;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是常见的病症之一,对于群众的学习及生活等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所以,这一病症也变成了体检的重点项目。在实施体检期间,通常运用MR与CT两类监测方式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监测[1]。鉴于此,本文为了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予MR及CT检查的效果及价值,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将其具体护理结果作如下总结:
1.基础资料、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占据47例、17例;患者的年龄<70岁且>26岁,年龄均值(48±13.47)岁;患者的病程<4年且>2个月,病程均值(2.33±0.48)年。
1.2方式
1.2.1CT
医护人员辅助患者处于仰卧位,微微弯曲两腿,抬升患者的臀部,尽力让患者的脊椎维持平行,对患者的身体实施侧面扫查,扫描设施的倾斜角度应与患者的脊椎间盘维持平行或是与患者的脊柱长轴维持垂直。对患者的L3-4,L4-5,L5-S1等椎间盘实施扫查。所有椎间盘都实施四层扫描,单层分隔:3mm,单层厚度:3mm,对脊柱窗与骨窗等实施监测,获得监测成果。
1.2.2MR
运用磁共振对患者实施探测,先对三平面开展定位,并对患者的腰椎矢状位之下SE序列中的T1、T2实施探测,接着,对L5-S1椎间盘平行轴之下SE序列中的T2实施探测。大多间盘仅探测一层,应注重对三层实施探测,如有必要,还应对冠状位实施探测。监测成像成果都经由具备诊断与监测相关经验的放射科医护人员实施监测,获得监测成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指标观察
统计对比所有患者的CT、MR监测与诊断成果。
1.4数据分析处理
此次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19.9,对检出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时,选(%)代表。对比、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有差距,表明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2.结果
所有患者都结束监测且接纳了手术,将所有患者MR与CT相关监测成果与手术后确定的成果实施比较:CT监测对于总共64例患者的188个椎间盘实施了探测(若某一患者伴随多处椎间盘,就应逐步实施测算)。CT总共探测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依次是98个、38个,其中,突出合并膨出、脱出依次是18个、6个,检出率为72.34%(136/188)。MR监测对于总共64例患者的188个椎间盘实施了探测(若某一患者伴随多处椎间盘,就应逐步实施测算)。MR总共探测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依次是88个、46个,其中,Schmorl结节、脱出、脱出游离依次是3个、6个、2个,检出率为71.28%(134/188);两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3.讨论
现如今,医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使得MR及CT等被大量地应用到疾病鉴别诊断中,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参考。CT为电子计算机借助γ射线、χ射线、超声波等融合灵敏性较大的探测器实施断层探测,对于人身体中所需监测的位置实施逐个的断层探测,进而凸显出监测者身体相关情况的监测方式。MR为磁共振成像,主要借助搜集磁共振发出的讯号以重构图像,进而实现成像监测的目的[2]。CT具备较大的分辨率,能够清晰地凸显出患者脊椎中的椎间盘、硬膜囊前脂肪等相关情况,与MR对比,其可以全方位凸显出骨骼、腰椎对脊神经造成的压迫与椎小关节产生的骨质增生等相关情况。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CT总共探测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依次是98个、38个,其中,突出合并膨出、脱出依次是18个、6个,检出率为72.34%(136/188);MR总共探测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依次是88个、46个,其中,Schmorl结节、脱出、脱出游离依次是3个、6个、2个,检出率为71.28%(134/188);两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由此可见,MR较易将部分由于骨质增伤压迫而引发的腰腿酸痛患者确定为腰椎间盘突出,而CT在对骨骼相关情况实施监测期间,正确性较高,比较MR而言,可以更优地凸显出椎小关节、椎体产生的骨质增生与在突出椎间盘后纵韧带中的积气变性、钙化情况,对于鉴别诊断椎间盘突出或是脱出宽基底等具备较优的成效。MR对于高软组织与空间等具备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对于受检者椎间盘产生病变的位置开展全面且立体的探测,在监测其游离髓核形状、部位等方面对比CT而言优点更多,对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有较高的敏感性。此外,CT具备相应的辐射,不适宜运用到对孕产妇与具备奇特放射线相关禁忌的患者实施监测,会对人的身体带来相应的伤害;而MR不具备辐射,不过,其对于监测者相关的禁忌症更多。
总的来说,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诊断期间,运用CT与MR,均能够获得较优的监测成效,临床中应依据患者相关病情以选取适宜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之栋,杜怡斌,储建军.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7):583-587.
[2]陆吉利,陆文忠,韦文,等.椎间孔神经根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及对MCP-1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1):14-16.
论文作者:周游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患者论文; 椎间盘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检出论文; 椎间盘突出论文; 率为论文; 成果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