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实验能力构成加强实验素质培养_化学实验论文

明确实验能力构成加强实验素质培养_化学实验论文

明确实验能力构成 加强实验素质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化学实验能力的构成

1.化学教学理论界关于化学实验能力构成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化学实验能力狭义地理解和定位为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界的主流思想。这种理解和定位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片面认为实验能力就是实验操作技能,从而在化学教学中把实验能力的培养,简化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应该说实验操作能力是化学实验能力的基础,它在化学实验能力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把化学实验能力理解为实验操作技能是不完整的,势必给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种观点,把实验看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力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化学实验是培养其他化学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只是把它作为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把化学实验能力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个性加以培养,不但不利于化学实验能力自身的培养和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三种观点,把实验能力看作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由包括确定实验课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与记录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等多种成分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这是近几年开始兴起的一种观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化学实验能力的构成。

2.化学实验能力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1)教学大纲对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学习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虽有所不同,但都明确规定了各学习阶段应培养化学实验的技能和培养目标,包括:使用仪器的技能,并了解所用到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操作原理(高中阶段还要求初步学会绘制简单仪器装置图);实验操作的技能;实验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的技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书写实验报告的技能;安全操作和预防与处理实验室一般事故的技能等。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化学Ⅱ)在教学内容里还专门列出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

(2)中学化学教材对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目标的体现

化学实验能力的成分及其培养目标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共设置演示实验95个,家庭小实验8个,实验基本操作8项,学生实验10个,选做实验12个,鉴别与除杂题8道,操作与装置辨析题11道,由实验及其现象推断物质与定量实验题10道。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操作方法、过程和规范,能够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思维能力;学生实验和选做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思维能力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由实验及其现象推断物质题对培养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大有裨益;鉴别与除杂题以及家庭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3)中(高)考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

加大对实验及其能力的考查是近年中(高)考的一个主要特点和趋势。考查内容涉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仪器装置与药品选用、原因分析、物质的鉴别和分离提纯、实验方案设计、定量实验分析与计算、由现象推断物质等,考查了方案设计、仪器装置使用、基本操作、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等多种技能或能力。

综合上面的分析,无论从化学教学理论的角度探讨,还是从化学教学实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化学实验能力应包括下列能力:确定化学实验课题能力;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与记录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实验报告书写能力。培养学生确定化学实验课题的能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主题。要创新,首先要能提出问题,并根据拥有的条件去确定研究的课题;化学实验是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确定化学实验课题的能力十分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提出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也是可能的,如调查土壤酸碱性以确定作物的种植种类、证明水垢的成分等,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应用初中所学知识就能提出和解决。

二、加强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的措施

1.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实验能力的构成及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主线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它体现国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和规范,既是编写教材和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化学实验能力及其构成成分,规定各成分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有利于教学中加强对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的指导性,切实加强化学实验能力的整体培养和发展。

2.教材中具体体现实验能力成分及培养目标是根本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系统知识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化学教材应体现实验能力的各成分及培养目标,才能使培养和发展学生实验能力落到实处。如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插入实验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实验问题的能力;编入实验观察与思维方法等方法指导性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改变现有教材中关于课堂实验的编排方式,按照实验内容、实验观察、实验分析与结论编排,且实验现象与结论留给学生填写,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和记录能力,避免教师课堂实验走过场、学生观察和思考不认真的情况发生等。

3.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前提

化学实验能力,特别是操作和观察能力,必须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才能逐步形成和发展。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配备必要的仪器、试剂,开放实验室,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些需要有必要的资金投入。所需的实验资金,除了要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外,还要搞好多方筹措,如捐资助教、勤工俭学、自制教具、替代物品等,以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

4.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和素质是基础

实验室建设是硬件建设,还必须加强实验室的软件建设,配备必需的实验人员,并注意化学教师和实验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化学实验能力的成分和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方面作用的认识以及实验素质,提高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能力奠定基础。

5.注意指导,强化练习是关键

要培养实验能力,首先要懂得有关的实验知识,熟悉有关的实验技能,并在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实验知识的获得和实验技能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包括:

(1)化学实验问题的结构、类型和确定原则与方法

化学实验问题由问题的疑项、指向项和应答域项三个要素构成。疑项是指一个化学实验问题中的疑问词和问号;指向项是指问题所指向的探究对象;应答域项是指对问题答案的可能范围所作的预设,它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明确的指向,如“铁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中的“化学性质”就是预设的应答域。

化学实验问题主要有三类:探究性化学实验问题;验证性化学实验问题;应用性化学实验问题。

确定中学化学实验问题要遵循下列基本要求:要有现实可能性;要切合化学教学目标;问题的对象和应答域要明确、具体;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层次关系。

确定化学实验问题途径有: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如看到铁锅、铁钉生锈,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从生产实践中提出问题,如测定土壤、水质的酸碱性,以确定当地应种植的作物;从教学中提出问题,如验证某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等。

(2)实验方案设计的基础、内容和要求

牢固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以及制备原理与方法,熟悉常见仪器药品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熟练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会查阅与运用有关图表、数据和资料,是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才有可能做好实验方案的设计。

(3)加强操作示范,强化技能练习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很多是在模仿老师的操作中获得的。因此,教师的规范操作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影响很大。教师在操作示范中,不但要注意操作的规范化,而且要引导学生观察所用的仪器装置和试剂,讲清操作步骤和操作原理,学生操作时才能知道怎样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练习,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练习中应由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模仿练习过渡到学生独立操作,由单项练习过渡到综合练习,做到分散练习与集中练习相结合,提高操作练习的效果。

(4)实验观察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观察实验一般按照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顺序进行。变化前观察反应物的种类及其颜色、状态、光泽与气味等;变化中观察发生变化的条件,变化时物质颜色、状态、气味是否改变,有无发光放热和气体、沉淀等产生;变化后观察有无新物质生成,有几种新物质生成以及新物质的颜色、状态、光泽与气味等。观察时要求学生做到观察目的明确、观察计划周密、观察过程系统、观察内容全面、观察现象细致专心以及观察和思考结合,这样才能获得对实验现象全面而完整的认识。

(5)加强实验记录检查

实验记录就是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及时而如实地记录下来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观察的程序,及时把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事实如实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实验记录能力,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要逐步加以培养。初学化学时,可提供实验记录样式,而后逐步过渡到教师指导下作记录,最后由学生独立作记录。

(6)实验思考的内容和方法

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是化学实验能力的核心,培养实验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思维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知道化学实验思考的问题。实验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包括实验现象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实验原理与装置的关系、实验现象与装置的关系、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的关系、产生不同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原因、由实验现象或结果得出有关结论、概念或原理等。其次,要通过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懂得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再次,要通过具体实验思维实例引导学生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实现由对实验现象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有关的概念或理论,获得有关的知识。

(7)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中学化学实验报告一般按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含仪器、药品和材料)→实验内容(含实验内容、操作步骤以及观察到的现象、现象解释与结论等)格式书写,并采取由填空式→填表式→独立书写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实验报告书写能力。

6.加强督促检查、考核评价是保证

实验前,注意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或实验方案设计情况;学生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巡视,提示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和注意点;实验后,及时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报告,既可督促学生认真做好实验的预习、操作、观察、记录和报告书写,又可及时发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为改进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在各类考试中,加大对实验的考查力度,尤其是实验能力各方面的考查,也将对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7.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是补充

化学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化,如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晚会、化学小论文写作等,这些活动,有的涉及实验操作和观察,有的涉及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与观察甚至报告的书写等。可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补充。

标签:;  ;  

明确实验能力构成加强实验素质培养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