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研究_老年人口论文

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障论文,曲线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保障制度自诞生起,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社会保障水平不断上升也带来了政府财政赤字等一系列问题,且该类问题已成为困扰发达国家政府决策的难题之一。理论上一般认为工资和社会保障具有刚性,易升不易降。社会保障水平是否应该一直上升,不会下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本文结合国外社会保障水平发展实际,通过合乎逻辑的理论分析,我们对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曲线作进一步研究。

一、理论分析

国外社会保障模式和保障水平发展状况表明,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至今,社会保障水平即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呈线性上升趋势。但是,国外社会保障支出比重持续上升所带来的危害说明,社会保障水平不应该无限地上升。同时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层不断扩大,贫富阶层相对缩小等事实也说明,社会保障水平达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会稳定发展,甚至到一定时期还会逐渐下降。因此,我们在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模式和保障水平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1:社会保障水平有个“度”的界限(穆怀中,1997)。

假设2: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轨迹不是无限的直线上升,而是一个适度性发展的倒置曲线。

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贫困者(如失业者、伤残者等)和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因此,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及其发展轨迹主要取决于国内老年人口比重和贫困者比重等因素的变化。依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逐渐下降的趋势,以及老年人口比重增长有一定限度等基本规律,我们提出了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适度性发展的曲线轨迹的假设。

这一假设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个依据条件:

条件1:西方发达国家的事实表明,随着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发展是中产阶层逐渐扩大,贫富阶层逐渐缩小,即两头小中间大。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罗西德斯1976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他通过财产和收入等6项指标的测定,把美国社会阶层分为上层(有巨大财富)、中上层(通过积蓄积累财富)、中下层(有些积蓄)、劳动阶层(有点积蓄)、下层(没有积蓄)。他综合了各种数据,包括官方数据,同时综合了人口经济学成果,最后划定,当时美国上层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1%~3%,中上阶层占总人口的10%~15%,中下阶层占总人口的30%~35%,劳动阶层占总人口的40%~45%,下层阶级占总人口的20%左右(罗伯逊,1998)。在20世纪初,下层阶级(没有积蓄)约占总人口的40%以上。历史事实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使下层人口逐渐向中产阶层(白领阶层)转化。西摩·马丁·利普塞特和莱因哈德·本迪克斯1959年有过经典性研究。他在比较了几个工业化国家从蓝领到白领职业的变化比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蓝领阶层向白领阶层转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有普遍性的趋势。从蓝领到白领职业的变化比例美国为34%、瑞典为32%、英国为31%、法国为29%、西德和日本为25%(罗伯逊,1998)。

社会保障对象是下层(没有积蓄)人口中的贫困人口。美国社会福利救济署在1982年确立由4人组成的非农业家庭的官方贫困线为9287美元。在贫困线以下人口为贫困人口。这些人口,主要是老人(65岁以上老年人占贫困人口的15%)、失业者、儿童、无父亲的家庭、少数民族(罗伯逊,1998)。随着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对象的逐渐减少,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应该减少,从而呈现为经过一度上升后逐渐下降的曲线,当然下降也应是适度的。

条件2:老年人口比重增长有一定限度。

社会保障水平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寿命延长进而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因而养老金支出不断增长。世界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现在的10%,从而使养老金支出直线上升,社会保障水平一直持续增长。但是,依据人口发展规律,老年人口比重增长有一定限度,以保证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之间的平衡,否则人类将无法保证自身的再生产。据预测,老年人口比重的限度为不超过总人口的1/3,即33%左右。因此,由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直接引发的社会保障水平的上升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会有一个适度上限。

条件3: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比较分析证明,逐渐加大个人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强化个人保障意识,这是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

加大个人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它在理论上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合理性;另一个层面是现实性。国内外的事实和保障与激励统一的原则都已证明,加大个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强化个人保障意识,这无论对社会保障体系本身的发展还是对宏观国民经济运行,都有其合理性。它的现实性或可行性则取决于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前面条件1分析的趋势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中,中产阶层越来越大,贫困阶层越来越小。这一趋势证明,尽管到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没有相对贫困的阶层,但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趋势是中产阶层越来越大,国民对社会保障的个人供给能力也就越来越强。所以,加大个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从理论上说,逐渐加大个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政府对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的份额就会相对下降。所以,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个人对保障资金投入的逐渐加强,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越来越弱,社会保障支出比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下落,呈现为一个曲线。

条件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GNP)有了很大提高。

贫困层的减少和个人对保障资金投入的加大,都依存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提高并达到相当高水平。从理论上推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高,中产阶层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多,贫困层越来越少,所以国家承担社会保障功能越来越弱,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发展轨迹也就不再是一条直线,可能是一条曲线。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了相当高水平,见表1。

表1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近况

美元

资料来源:OECD in Figures.1990~1998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贫困线的几倍,仅以美国为例,官方公布的贫困线标准,1970年为一人年收入不足1954美元,1975年为2724美元,1980年为4190美元,1983年为5061美元(朱传一,1986)。从理论上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仅能维持人们生存的历史时期,只存在家庭的自己生存,不可能存在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前社会保障时期”。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人们生存基本需求的水平线并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后,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才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我们可以称它为“社会保障形成期”。当国民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超过人们生存基本需求水平线时,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保障水平也会迅速上升,并达到较高限度,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社会保障水平迅速上升时期”。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中产阶层占绝对多数,贫困人口逐渐减少时,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将会下降,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社会保障水平回落时期”。这样,从上升到回落,也就形成了一个社会保障水平的曲线发展轨迹。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保障水平曲线轨迹

二、实证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及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轨迹,为我们证明社会保障水平曲线发展提供了实证分析的历史依据和实际数据。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在“前社会保障时期”,工业化国家通过“羊吃人”等方式进行资本积累和提高生产效率,没有社会保障。当时是为了效率,牺牲公平,很多劳动者在贫困中生活。20世纪初至5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同时加之工人运动的不断升级,工业化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且社会保障水平持续上升。其中,有些国家由于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已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为公平而损失效率。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已开始逐渐减少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现在北欧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已进入了同一水平波动阶段,将来很可能出现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下降,进入社会保障水平回落时期。

从现实数据看,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也证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保障支出的不断增加,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政府开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其中重要改革方式之一是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如提高领取养老金年龄、控制医疗保险支出等,这样就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呈现出了一个数量上的曲线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我们下面用总水平的增长速度和总水平比值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首先,看社会保障总水平增长迅速,选用的具体指标是5年增长百分点。

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是从微观上反映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轨迹的重要指标。在特定的社会保障水平前提下,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反映出社会保障水平增长的动态趋势。

为了便于统计分析,我们选取了8个国家,4个国家属于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英国、瑞典、芬兰、丹麦),4个国家属于自保公助型社会保障模式(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样本年份为1960~1995年,其中每隔5年为一个统计时点。统计结果(见表2)表明,社会保障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代:英国为1975~1980年(5年增长4个百分点),瑞典为1975~1980年(5年增长8.8个百分点),芬兰为1975~1980年(5年增长4.8个百分点,其1990~1995年,5年增长7.6个百分点为受前苏联解体影响,失业率大幅度上升阶段,不具有代表性),丹麦为1970~1975年(5年增长6.9个百分点);德国为1965~1970年(5年增长6.6个百分点),法国为1970~1975年(5年增长8.8个百分点),美国为1970~1975年(5年增长7.4个百分点),日本为1975~1980年(5年增长5.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最快的年份为1975~1980年,其中自保公助型国家略微提前一些。其年份人均GDP约在4000~10000美元之间(见表2),相当罗斯托所说的中等收入发达国家的水平阶段。事实也正是如此,进入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尤其是高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开始发生危机,财政赤字上升,政府致力于改革原有社会保障体系(十国社会保障改革课题组,1994)。

表2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1960~1995)

%

资料来源:①OECD in Figures,1970~1998 ②ALTER,1950~1980

对表2的有关数据进一步分类整理统计,我们发现:这些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集中趋势(以平均数为统计指标)呈现为一个波动曲线,见图2。

其中我们可以看出:(1)无论自保公助型还是国家福利型,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的轨迹都很相似,共同点是以70年代至80年代为顶峰,形成一个发展曲线,只不过是国家福利型的增长速度波动更大些,顶峰值也大些;(2)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社会保障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开始采取改革措施控制社会保障支出,使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甚至达到5年只增长0.18(自保公助型)和0.5(国家福利型)个百分点,只是高峰期的1/10至1/20的增长速度,可见其改革力度都很大。尔后,1990~1995年期间,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又有所回升,这主要是由于90年代初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不佳,GDP增长放慢,失业率上升,从而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相对比重增加,但是,这并不改变社会保障水平增长经过一段急速上升后开始逐渐下降的倒置型曲线发展总趋势。因为,从总平均值长期走向上看,高峰期是增长4.64和4.73个百分点,而1990~1995年的回升期也只是3.3个百分点,从4.64到4.73,再从4.73到3.3,仍是一个平滑的倒置型下降曲线。经验分析表明,1990~1995年增长速度的回升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下降太快的一种反弹。事实上,在1995年左右,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增长速度已开始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芬兰为例,1990~1995年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了7.6个百分点,该国的这一超常速度直接导致了前面分析到的总平均值的上升。详细数据表明,芬兰等国社会保障水平从1993年开始,正是持续下降,见表3。

其次,从宏观上看社会保障总水平发展趋势。

图2 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曲线

表3 北欧国家9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水平 %

资料来源:Nordic Statistical Yearbook.1998

依据表1数据,通过分类统计,计算其平均值集中量数(见表4),用来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总趋势。统计结果表明:(1)两种类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平均社会保障水平很接近,最大相差为1.35个百分点,最小相差仅0.07个百分点。这说明,以两种模式的总平均社会保障水平代表社会保障水平的总趋势,具有统计分析的信度和效率;(2)两种模式(8个国家)的总平均值展示了一个社会保障水平倒置曲线前半段的发展轨迹,即从60年代开始逐渐上升至80年代开始放慢上升速度,进入倒置型曲线的第一弯曲点,80年代中期开始步入倒置曲线顶部的曲线波动区域(见图3);(3)与人均GDP水平联系起来进行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可以看出,在人均GDP4000~10000美元阶段,社会保障水平上升很快,当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后,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开始放慢速度,进入倒置曲线的第一个弯曲点,当人均GDP超过20000美元后(1995年),社会保障水平开始回落(以北欧为例)。

表4 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

%

资料来源:同表1

社会保障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1995年8国平均社会保障水平已达到32.01%接近GDP总值的1/3,这已经是一个接近顶峰的可承受值,尔后持续一个阶段,就应该逐渐下降,回落到适度水平(注:依据老年人口、失业等参数,借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曾提出一个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模型,并依据此模型测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上限为26.15%左右(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经济研究,1997;2)。)北欧福利国家是社会保障水平最高的区域,事实表明,它们的社会保障水平达到顶点后都开始逐渐回落(见表3)。瑞典从1993年的40.3%下降到1996年的35.2%,3年回落了5.1个百分点。丹麦从1994年的34.2%下降到1996年的31.3%,两年回落了2.9个百分点。芬兰从1993年的36.2%下降到1996年的32.1%,3年回落了4.1个百分点。挪威从1993年的29.1%下降到1996年的26.1%,3年回落了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预测,社会保障水平在90年代中期达到顶点后,总趋势将是逐渐回落,进而使全过程展现为一个倒置型发展曲线。

图3 8国平均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

三、结论

老年人口比重,贫困人口比重,国家经济实力等要素是研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的主要参数。综合这些参数,可以得知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轨迹,即先是上升较快,达到一定高度或称之为超过适度水平上限后,开始放慢增长速度,持续一段时间后,将会逐渐回落并接近其适度水平(见图1)。实证分析表明,社会保障水平上升最快时期是在人均4000~10000美元阶段;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以后社会保障水平放慢增长速度即进入倒置曲线第一个弯曲点;人均GDP超过20000美元后,社会保障水平在波动中开始回落(以北欧为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支出的合理减少或回落,社会保障功能也将发生变化。现在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救济和养老保障为主,那时将是自我保障为主。同时社会保障经费的分配结构也将发生变化,那时保健性支出将增加,其他支出将减少。

社会保障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劳动保护并推进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保障水平超过适度上限,就会导致财政和企业负担加重,对经济健康发展形成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曲线发展轨迹,起初它伴随着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而迅速上升,尔后它又呼应着社会保障危机而开始放慢上升的步伐,随后有些国家又开始回落。可见,社会保障及其支出水平的确立,应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检测尺度,也必须以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标签:;  ;  ;  ;  ;  ;  

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研究_老年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