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璧苑[1]2006年在《四种版本《老乞大》中“待”、“敢”的使用情况的考察》文中认为以李泰洙(2003)的《〈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为对照,试对《老乞大》四种版本中“待”、“敢”的使用情况作初步探讨。
夏凤梅[2]2005年在《《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乞大》是元朝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材,最早刊于元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明清两代在朝鲜曾多次重刊,重刊时均按当时的语言实际作过一定的修改。因此,不同的版本大体上能反映出元明清时期我国北方汉语的语言面貌。本文以《老乞大》四种版本的词汇为研究对象,着重比较四种版本的词汇在不同时代所反映出来的差异,从中总结出我国北方汉语词汇在元明清三代的历时变化,揭示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比较具体可靠的依据。 全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 概述有关《老乞大》的版本及研究现状,较为详细的总结了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针对《老乞大》词汇研究的不足之处,阐述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二章 从口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等几个方面反映的情况,讨论了《原本老乞大》词汇的性质。并对其中的一些词语做了简要的解释。 第三章 比较《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的差异。重点考察了名词的更替情况。以《老乞大》为依据,同时参考大量其他同期和前期的相关语料,对其中的三组时间名词、四组处所名词、六组称谓名词以及其他七组人事名词的更替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 第四章 与第三章的方法相同,重点考察了《老乞大》四种版本的十组动词和四组形容词的更替变化。 第五章 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研究,拟从《老乞大》的词汇变化来探讨整个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情况。具体讨论了近代汉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变化的原因。 附录部分 全面细致的描写了《老乞大》和《朴通事》二书里的俗语,从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以及语用价值等方面对这些俗语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其特点。
刘小红[3]2012年在《《老乞大》四种版本体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少学者和专家针对《老乞大》的版本问题,主要探讨四种版本,即《原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就四种版本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尤其在语法方面,针对《老乞大》不同版本中的虚词和句式问题的研究,成果显著。在词汇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以《老乞大》四种版本中的名词类词语、时间类词语、方位类词语和处所类词语以及接触类词语等体词方面,对这些产生过興替變換的词语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们利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同时,并借鉴汪维辉先生《<老乞大>诸版本中所反映的基本词历时更替》比较研究,以及利用北大语料库统计的数据相互印证等方法,对这些体词进行系统性地探讨和研究,试图探讨《老乞大》四种版本中体词性词语(除代词外)历史演变的过程和内在原因。《老乞大》四种版本中有興替變換的体词性词语,即货币类名词十二组、商品类名词五组作为名词类代表,以及处所类词语九组、方位类词语十二组、时间类词语十组和接触类词语十三组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从词汇学比较的角度,对这些词语的更替过程进行仔细的描写和解释,从这些词语興替變換的轨迹,试图探索近代汉语史中词汇变化的内在原因。
余小莉[4]2016年在《《老乞大》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乞大》是元明清时期朝鲜半岛学习汉语的教科书,口语化程度极高。因多次修订,版本较多,目前主要有元代成书的古本《老乞大》、明代成书的《老乞大谚解》、清代成书的《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这四个版本反映了从元到清不同时代的汉语特色,为我们研究近代汉语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极好的语料和依据。本文选取四个版本中的副词为研究对象,对该书的副词作尽可能全面系统的考察,揭示《老乞大》反映的带有该书特色的元明清副词概貌,为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时代横切面的参照体系,也为当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意见。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本文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进行解释,对语料选取进行说明。第一章:分类描写《老乞大》四个版本中的副词。穷尽性收集、统计得到《老乞大》副词199个,将其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方式情状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七大类,在分类描写基础上详细讨论近代汉语时期用法特别的副词以及《老乞大》独有副词。第二章:探讨《老乞大》副词的组合功能,将其搭配对象分为动词性结构、形容词性结构、名词性结构、句子四大类;对多项副词和副词连用现象进行分析说明,从中总结不同类别副词的语法特点和《老乞大》副词的连用顺序。第三章:讨论《老乞大》副词的语义指向,指出副词语义不仅能指向谓语,还能指向主语、宾语以及句中其他成分,甚至句子;对副词的形义关系进行描写,分析一词多义和一义多形现象,解释其产生原因。第四章:比较研究《老乞大》副词。对四种版本的副词从数量、使用、词形及语义等方面进行对比,以见不同版本副词的时代特色;同时将《老乞大》副词与现代汉语副词比较,整理出沿用、消失和改变的副词,以窥近代汉语副词和现代汉语副词的区别与联系。第五章:将《老乞大》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副词进行数量、难度、类别等对比分析,以见《老乞大》在第二语言教学史上的价值,并从选词难度、选词目标和选词标准等方面对当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结语:对《老乞大》副词特点进行总结。归纳《老乞大》副词数量和产生时代,分析其语法语义特征,说明四版本副词的演变规律,比较《老乞大》与现代汉语副词的异同,概括《老乞大》在第二语言教学史上的价值和启示。
冯立[5]2013年在《《老乞大》四版本常用词更替研究》文中提出《老乞大》是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中会话体著作的杰出代表,也是朝鲜时代汉语官话教科书的典型代表,现存世有5个版本。对《老乞大》常用词的更替研究可以为专书词汇研究以及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语料。本文主要选用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一书中后附的616句《〈老乞大〉四种版本句节对照》作为研究语料,采用李宗江和周荐二人关于常用词的判定方式,即用频次划分常用词来对语料进行选择,选取并分析了四个版本中间出现频次较高的几组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将它们和北大语料库从唐至民国时期词语的发展情况做了对比。研究发现,促使《老乞大》四版本中常用词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词汇系统的内部自身发展因素影响,表现为:1.表义明确需求驱动词义的分化和词语更新,它们可以导致同一个语义场词语的分工和新旧词语的更替;2.词义的虚化带来虚词功能专职化,并带来新旧词语的更替;3.词语竞争分工导致词语的更替;另外常用词的更替也受语言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表现为:1.汉字认知心理的类型化对词汇发展有影响;2.政权更替等社会因素影响词语更替;3.经济因素可影响词语更替;4.文化教育因素也可影响词语更替;5.语言接触可致词语更替。总的来说,四版本常用词的更替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四个版本语料与北大语料库相关词语的频次统计比对研究,发现了大型语料库和这四个版本语料的统计数据受数据库容量及内容问题产生的不完全匹配的现象。
李泰洙[6]2000年在《《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对《老乞大》的四种版本所做的语法对比研究。这四种版本依次为(1)编著於元代的古本《老乞大》(A本);(2)反映明初修改本面貌的《老乞大谚解》(B本);(3)刊行於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老乞大新释》(C本);(4)刊行於乾隆六十年(1795)的《重刊老乞大》(D本)。其中A本是1998年在韩国发现的新资料,对本文的研究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和此本中反映时代特色的一些地名、物名等内容的考辨认为:A本的撰写年代最迟不晚於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前几年,反映的是元代北方汉语的面貌。 这四种本子反映了元朝至正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约400年中北方汉语的发展变化,本文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老乞大》的语言共,动态地考察了这400年间北方汉语所发生的变化及演变规律。主要内容有: (一)新成分、新功能、新格式的出现 程度副词“哏”、句末语助词“有”等是元代新产生的语法成分。动物名词後加复数词尾“每/们”、第一人称复数区分包括式和排除式、“名+方”短语中的方位词有类似格助词的语法功能等是新功能的产生。大量OV/SOV句式的出现、处所名词状语句的大量出现、有些副词不紧挨在被饰成分之前、紧缩式假设句出现等是新产生的语法格式。 另外在表达方式上,从A、B本到C、D本有把状中式改为述补式或述宾式的倾向,有把处所状语改为处所宾语的倾向。 (二)旧有语法成分、语法格式的发展变化 A、B本中“动+将+宾”进一步衰落,在C、D本中已不见踪迹,“将”字分别被“到”或“了”取代。处置式基本上由“把”字句替代了“将”字句;A、B本中的OV式,C、D本改焉“把”字句,徒而使虚置式的使用呈明厢盾员的趣势。五代《祖堂集》中的反罔句“……那,作摩?”在A、B本中烫化焉“不VP那,怎胶/甚糜?”,在C、D木中又烫化焉“VP做甚腐?/不VP糜?”。 本文绕焉上蜒现象有的是漠藕沿着自身一般规律聚展塑化而来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新现象的蓖生有漠藉舆蒙古藕等阿雨泰藉相接肠的背景。 漠藉接受蒙占藉的影警通常有以下途樱:一是直弄套用,如句末加“有”,勤物名饲浚加“每/们”,在否定句中否定司位欣句尾等;二是借用替代,如用方位司替代蒙古疆裹堂富的格附加成分。 在漠慕舆蒙古藉融合遏程中,出现了一些反映鳖重藉言现象的混合式,比如在蒙古磊藉法格式前加上介嗣,横成既用前置司又用役置弱的混合式。由放元蒙王朝的诫亡,明朝漠族政罐的重新建立,不谨直弄套用蒙古疆的成分、格式基本上未能保存下来,就是混合式也很勤稳固下来。它们或者使用频率大幅下降,趣放消亡;或者涩遏漠藕的淮一步改造之凌幸存下来。榴的来看,《老乞大)四本所反映的蘑峙藕法舆化揭示了北方漠藉在元代跟蒙古慕相融合、明清雨代又逐步脱雕蒙占藉影暨而回蹄规闻漠柒的酸展趣剪。
高乐[7]2015年在《《老乞大》诸版本特殊语法现象嬗变刍议》文中提出《老乞大》是古代高丽和李朝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类课本,经历了从元明至清中叶四百多年,《老乞大》的语言表现出区别于正宗汉语的特点,本文尝试解读其中特殊语言现象,归纳出多项语法特点,认为这些语法特点的形成除受到了蒙古语的影响外,也有汉语自身功能与特点的影响。《老乞大》语言演变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
李顺美[8]2011年在《《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乞大》《朴通事》是从高丽末期到朝鲜末期约五百多年间韩国人最喜欢使用的汉语教材。两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不断地修订,让我们看到对近代汉语演变过程的鲜活记录。朝鲜时期的语言学家崔世珍专门为了《老》《朴》两书编撰了词汇集《老朴集览》,内容包括<单字解>、<累字解>、<老乞大集览>、<朴通事集览>四个部分。其中,<单字解>、<累字解>对两书的常用词汇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本文以《老朴集览》的<单字解>、<累字解>所有常用词汇为标准,对《老乞大》四种版本、《朴通事》两种版本里的那些词汇的用法,第一次进行了全面性研究。本文探讨其词汇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轨迹,从而进一步总结了笔者对于近代汉语演变规律的几方面认识。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及研究状况。第二章为《老朴集览》概说。介绍《老朴集览》的编撰、体例以及至今流传的《老》《朴》的诸版本。第三章讨论<单字解><累字解>收录词汇的历史演变。先探讨词汇系统的构建与编排,然后对<单字解><累字解>的各词汇在《老》《朴》诸版本中的所有用例逐一进行分析,进而描述其演变过程。第四章基于第三章的讨论,探讨《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的发展趋势。包括词汇的更替、词性上的变化以及受蒙古语影响而出现的词汇发展趋势。第五章探讨《老朴集览》选词、选义项的标准及崔世珍的实用教学精神。同时,探讨一些辞书未收的词条及义项,证明《老朴集览》在研究近代汉语词汇上的价值。第六章为全文结论。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总结《老》《朴》常用词汇演变的规律及《老朴集览》的价值。
涂海强[9]2011年在《《老乞大》四种版本方位短语“X+方”作状语时构成情况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乞大》是14世纪中叶高丽、朝鲜族学习汉语的会话课本,非常口语化。经过对《老乞大》四种版本的分析与比较,发现方位词语义特征丰富,呈现新旧并存态势,"X"的成分复杂,可出现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代词性词语以及数量性的词语,其中以名词性词语为主,偶有副词性词语出现。这对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互证作用。
任莉[10]2016年在《《原本老乞大》口语词研究》文中认为《老乞大》是元代朝鲜人学习汉语最重要的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对外汉语教科书之一,该教材以元代的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口语化特点突出,又用当时规范的汉语写成,因此极具代表性,反映了元代北方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为了解元代的口语、研究汉语的演变、词汇的发展和探索元代典型文化风俗提供了蓝本,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老乞大》经过了多次修改、翻译和重刊,出现多个版本,其中《原本老乞大》是今天见到的《老乞大》系列最早的一个本子,其口语化特征明显,口语词类型丰富多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珍贵的语料价值。本文以《原本老乞大》的口语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两种研究方法,从口语词的角度将《原本老乞大》分为四章,分别为日常生活类口语词、称谓类口语词、其它口语词和口语词中的外来词,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例释借以探索当时的社会用词特点和规律,力求展示《原本老乞大》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面貌,并从中窥探元代汉语的词汇特征。
参考文献:
[1]. 四种版本《老乞大》中“待”、“敢”的使用情况的考察[J]. 杨璧苑. 甘肃高师学报. 2006
[2]. 《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D]. 夏凤梅. 浙江大学. 2005
[3]. 《老乞大》四种版本体词比较研究[D]. 刘小红. 四川外语学院. 2012
[4]. 《老乞大》副词研究[D]. 余小莉. 西华师范大学. 2016
[5]. 《老乞大》四版本常用词更替研究[D]. 冯立. 广西师范学院. 2013
[6]. 《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D]. 李泰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7]. 《老乞大》诸版本特殊语法现象嬗变刍议[J]. 高乐. 前沿. 2015
[8]. 《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 李顺美. 复旦大学. 2011
[9]. 《老乞大》四种版本方位短语“X+方”作状语时构成情况考察[J]. 涂海强. 孝感学院学报. 2011
[10]. 《原本老乞大》口语词研究[D]. 任莉. 内蒙古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