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审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部审计论文,社会论文,责任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组织在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概念。企业参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协调环境保护,资源使用,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近些年,英国BP石油公司墨西哥漏油事故、福建紫金矿业严重污染事件以及最近的新西兰奶企“毒奶粉”等事件的发生不仅使得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也使得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了明确规定。自2005年国家电网首次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迅速增加,从2006年的10份到2007年的46份,再到2008年的77份。在此期间,深交所、上交所和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相继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1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有471家A股上市公司在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了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396家强制披露,75家自愿披露)。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自身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并不断自觉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布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因此企业对此负有更直接的社会责任。在新形势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企业的目标已经从单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与实现企业与(环境、资源、消费者、劳动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但是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企业能否正确处理与环境、整个社会的关系?如何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监督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2007年1月,IIA对3000余名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92%的人认为内部审计可以增加企业社会责任计划和报告价值,近一半的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企业审计主管和审计委员会共同关心的一个主题。2007年2月,IIA在新奥尔良首次举办了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的机遇”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指出内部审计能够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进行事先规划、事中监督、事后考核和评价,并据此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满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内部审计人员已不仅仅只是关注财务问题,他们正在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检验企业是否遵循道德标准,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提升公众对组织的信心和信任,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审计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二、相关文献回顾
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然而将社会责任理念与审计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却很少。
有学者认为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在企业内部审计基础上,实现社会责任与内部审计的充分融合;第二种方式是直接建立社会责任审计(毕立华,2012)。采用第二种方式,企业可参照内部审计的程序、主体、审计准则及人员配备等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审计,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专项审计。但是由于社会责任审计涉及领域宽泛、内容复杂,受制于审计资源、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率等的限制,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目前难以实施。
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中具有独特优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能够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社会责任的落实需要借助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内部审计能够整合组织内部控制,以整合的视角监督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戴凌,2012;王贤平、欧阳电平,2007)。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内部审计能够释放企业价值创造的潜力,是企业的现实选择(许叶枚,2009)。开展社会责任内部审计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满足国家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更能够解决当前社会审计资源不足的需要(李嘉明、赵志卫,2006)。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框架的构建,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的主体为企业内部审计,可以从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审计对象和采用的审计方法等角度进行构建,包括收益贡献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李嘉明、赵志卫,2006)。
综合上述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审计存在密切关系,可以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内部审计之中,内部审计可以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一方面能够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观念;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帮助企业创造价值。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间接满足国家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学者们以社会责任审计这一新兴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然而他们在关注社会责任审计建立的内外部因素和相应制度环境的同时,却没有深入剖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审计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没有充分意识到目前审计资源和相关制度标准的滞后,以及在这种限制条件下如何加强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等问题。本文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内部审计之中,力求在上述方面有所突破。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共同目标:为企业创造价值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企业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的同时,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更能够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转化为企业非财务性价值,为企业创造价值。
2009年IIA给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已经发展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阶段,为企业创造价值并为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成为内部审计的职能之一。内部审计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加强企业法律法规的履行,通过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上述分析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内部审计承担着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共同目标。
(二)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
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新布局,企业在“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中涉及五大建设的方方面面,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参与者。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密切联系,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与现代化建设的其他参与要素(环境、资源、消费者、劳动者等)的利益息息相关。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所涉及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利益诉求,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共赢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同样涉及企业内部活动、外部活动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而且包括企业外部投资者、供应链上下游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监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和外部审计组织的监管等。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的内部审计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审计主体的作用,完成内部审计的战略目标,整合审计资源,防止和减少企业损失,直接为企业价值增值;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及时披露相应报告,减少信息不对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为企业创造“潜在价值”。
(三)独特地位:内部审计在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优势
后萨班斯时代,内部审计成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得到加强,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保证了其能够自由地和客观地工作,并且能够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判断意见。企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人员能就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问题向组织内有足够权利的人报告工作,同时也使组织披露的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增强了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信心。
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以及对企业风险和企业文化的熟知,使他们能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提供独到的见解。社会责任的落实不仅需要借助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而且需要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师还能够在监督和评价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活动中,利用其特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和工作范围广的优势,不断树立和营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道德观和价值观。
四、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社会责任内部审计标准和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虽然近年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不断加强,但是许多企业只留存于形式主义,没有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标准,社会责任的履行没有纳入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游离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之外。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高低、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责任的界定、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都要有一套健全、有效、切实可行的准则支撑。目前社会责任审计标准主要有国际通行的“AA1000”标准、ISAE3000及GRI3,而国内并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除了参考国际标准和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目前我国很少有企业建立企业自身社会责任内部审计标准,没有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之中,因而企业内部存在较大的规章和制度漏洞。
(二)内部审计工作存在局限性
目前,一般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及规定的遵循,保护资产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内部审计在机构的设置、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作用,无法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完成监督评价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重任。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也缺乏创新性,没有融合社会责任理念,进而无法使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道德观和文化价值。
(三)专业审计人员的缺乏
社会责任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应该仅仅关注财务问题,而应该同时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并在其擅长的风险、控制和治理领域发挥作用,检验他们所在的组织是否履行了道德职责,是否做到了尊重公众、社会和自然环境。这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专业的审计知识,还应具有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法律、税收、财政、环保、工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了解环境和社会的发展,还要了解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人才构成具有单一性,绝大多数只具有会计、审计背景,缺乏知识背景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的开展。
五、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的举措
(一)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内部审计力度
内部审计部门在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增强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应严格审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监督和评价企业对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遵从性,撰写内部审计报告。完善报告路径,并将履行情况与企业各个部门的责任相匹配,严格追究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加强监督力度,可以降低和减少企业的损失,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明确内部审计内容,明晰内部审计标准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分为安全生产责任、产品质量责任、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责任、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责任四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融合社会责任理念时,应该结合我国的现实和背景,在开展社会责任专项审计时可按此标准进行分类审计。这样既能有效贯彻国家规定,健全内部控制,又符合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切实发现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我国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除了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外,还应当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设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政策,以及着手制定企业内部审计标准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这样才能使审计有据可依。这些标准的制定可以参考社会责任国际组织的SA 8000、联合国全球协议的十项原则、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 26000社会责任标准等。但是标准的制定不能完全借鉴国际经验,更应该明确我国企业现状和社会责任现实状况,科学选取并制定最适合我国企业的标准,以此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一方面,可以考虑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公司治理或内部控制之中,又因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涉及企业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所以企业必须平衡社会责任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利益。企业必须确保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目标一致,并且将其纳入企业战略目标,并以平衡的方式与组织经营的其他形式的风险一起进行评估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防范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风险,降低企业损失,提升企业形象。
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使得内部审计参与监督评价社会责任履行制度化。在明确审计内容和标准的前提下,在各部门开展社会责任定期专项审计,重大项目社会责任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解决手段,降低企业损失。除此之外,内部审计应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制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财务报告的必要补充,在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向外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内部审计部门应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时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了他们进行决策所需的重要性信息,并确认了各个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与具体活动相对应,列示重大问题,帮助管理层发现重大管理缺陷。内部审计参与监督、评价社会责任的履行,既能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也能提高审计质量。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增加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为企业吸引投资,赢得更好的发展平台,最终为企业创造价值。
(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涉及面广、内容宽泛,不仅包括财会领域,还涉及环境层面、社会层面及法律层面。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审计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对其他领域知识融会贯通。企业可以在人才选择时加强审计人员的多元化,还可以在入职后通过在职培训,拓宽审计人员知识面。此外,企业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和教育形式,培养审计队伍的社会责任意识,并通过内部审计部门传播社会责任理念,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具有社会责任理念和复合知识背景的内部审计人才,将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社会责任报告论文; 社会责任标准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利益相关者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企业内部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