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山东枣庄 277100
摘要:目的:研究在对慢性胃炎患者护理时引入健康教育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治疗慢性胃炎的患者中选出132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每组66例。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引入健康教育干预,作为研究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营养状态、社交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5.45%(63/66),明显高于对比组84.85%(56/66)。同时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各项生活指标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胃炎;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干预;护理效果;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较缓,早期症状不明显,病程较长,如不采取正确的治疗很容易引发反复发作的情况,单纯依靠药物难以完全根治此类病症,必须采用科学的护理方法辅助才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1]。本文即是对健康教育干预在慢性胃炎护理当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护理慢性胃炎患者最佳护理方案,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治疗慢性胃炎的132例患者,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对比组中男性38例,女性28例,患者的年龄从23岁至7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1.53±6.27)岁,患者的病程从1年至13年不等,平均病程为(5.16±0.38)年。研究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5例,患者的年龄从22岁至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1.48±6.11)岁,患者的病程从1年至11年不等,平均病程为(5.01±0.3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每组66例的两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引入健康教育干预,作为研究组。常规护理方法包括药物使用管理、定时查房、病房清洁、院内感染控制等。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具体如下:
1.2.1疾病知识教育
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患者对慢性胃炎的认知情况,并根据患者掌握的知识程度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案。一般方式包括宣传栏海报展示、面对面沟通讲解、集体沟通活动等,向患者讲解慢性胃炎的基本知识,包括发病机制、诱发因素、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应对措施、疾病预防等多方面内容,让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能够具有更好的了解、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监督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的用药情况,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并将应对措施的实际使用方法告知患者,避免其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心理[2]。
1.2.2饮食健康教育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诱因,因此应对患者进行饮食健康教育干预。告知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过多生冷、辛辣、油腻等具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并且在食用热食过程中要等待食物温度适中时才可食用,避免温度过高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同时,不能偶尔或长期暴饮暴食,过饱状态会导致胃部内壁和胃粘膜损伤,影响消化功能,烟酒本身对胃肠道黏膜也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治疗时必须戒烟禁酒。鼓励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食品当中维生素、纤维素以及蛋白质的含量,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缓和胃部环境,降低胃肠道负荷[3]。
1.2.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缓解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降低负面心理为治疗带来的影响。护理人员应主动告知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危害,并教导患者自我护理和配合护理人员的方法。同时,护理人员在教导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充足的耐心,采用鼓励的语言,减少生硬、命令式的口吻,并在患者情绪激动时充当其情绪的宣泄者,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
1.3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护理效果显著的患者临床病症完全消失,随访后复发率较低;护理效果较好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随访后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情况;护理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或加重。
营养状态恢复优秀患者皮肤恢复光泽、弹性良好,睡眠较为安稳,胃肠道黏膜正常,食欲正常;状态良好患者皮肤改善明显,睡眠趋于稳定,胃肠道黏膜炎性病灶恢复超过60%;状态差患者皮肤暗淡,食欲不振,失眠,胃肠道黏膜病变未见好转。
社交能力恢复优秀患者能够主动参与院内集体活动,并表现出未患病时状态;良好患者则需要在鼓励条件下才能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但活动表现一般;较差患者对集体活动没有任何兴趣,胃部疼痛感明显导致不愿与他人交流[4]。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整理,并将其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从上述两表当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和各项生活质量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的研究显示,慢性胃炎患者的诱发原因包括细菌感染、饮食习惯不良、精神压力过大、抽烟酗酒等多个种类,因此也就导致慢性胃炎患者病情不稳,反复发作情况较多。尤其是该类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当发现临床症状时说明已经对胃肠道黏膜造成较大的损伤,此时治疗较为复杂。护理干预是慢性胃炎的重要治疗措施,在护理过程中还应该引入健康教育内容,让患者进一步了解该类病症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同时纠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改善其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提升整理治疗效果。指导患者如何通过饮食调整提高自身的营养状态,增加免疫能力,使胃肠道自愈效果大幅度提升[5]。从研究结果当中可以看出,引入健康教育的研究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说明这项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慢性胃炎的整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真,杨美媛,梁刚,等.个性化健康教育对门诊慢性胃炎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06):47-48.
[2]李珍.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65(32):134-135.
[3]连莉.健康教育应用与慢性胃炎的护理体会[J].现代养生,2014(06):195-196.
[4]林屹,顾海银.社会健康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1(03):201-202.
[5]邬国荣,夏云,郑勤芬.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与慢性胃炎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02):95-96.
论文作者:李珊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9
标签:患者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慢性胃炎论文; 效果论文; 黏膜论文; 状态论文; 方法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