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管理的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研究①
刘晓玲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239000)
[摘 要] 应用管理学中成熟的项目管理理论指导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首先对项目管理和课程建设相关理论及活动特征进行概要介绍和总结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可行性与必要性,在非遗课程实践中对课程建设进行系统化设计、规划与解析。
[关 键 词] 项目管理;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在积极开发非遗课程。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非遗种类庞杂,各地区都有相应的非遗项目,但由于教育界长期以来对民间文化的漠视,造成民间文化方面师资力量薄弱,非遗的资源开发及课程转化研究不足,给非遗资源进入高等美术课程体系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开展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项目显得尤为迫切。
一、项目管理非遗课程建设新视角
所谓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管理者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能够更好更快地达成预计目标。项目管理最早应用于军事、建筑和航天领域,进入21世纪项目管理的方法论知识体系被越来越多的行业认可和应用。非遗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变化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总结、改革和建设,具有项目活动的一切属性及特性,因此可以借鉴项目管理来规范非遗课程建设,对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在有限的教育投资下实现最大效益。
(一)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备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高职院校普遍有“重技能,轻人文”的育人现象,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忽视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基础普遍不佳,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也不感兴趣,没有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感。非遗保护实际上是对人的保护,没有系统课程建设的零星教学,学生对相关非遗的了解就只能是碎片化的皮毛。只有将非遗课程建设作为一个项目来实施,引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机制,才能推动课程建设项目的良性持续发展。非遗课程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是推进非遗教学质量的保证。
富饶的巴蜀之地,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天性乐观的四川人民不断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奇迹。如今,中阿撒可富也希望伴随着阳光、雨露,在广袤的四川大地续写丰收的传奇。
(二)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项目管理在许多方面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极大地证明了项目管理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非遗课程建设项目的特点与项目管理特征存在契合点,非遗课程建设是通过教务处系部立项后建立非遗课程建设项目,组建一个临时的专门组织(例如民间美术精品课程课题组、非遗技艺大师工作室等),对非遗课程建设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借鉴学习项目管理的多层次目标管理,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项目也采取多层次目标管理,如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主讲教师、助理教师、技术人员等,项目团队成员在各自任务的分工下,团结协作共同向总目标努力。
二、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原则
(一)系统化原则
课程是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是围绕课程展开的,因此课程设置是非遗课程建设的关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必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非遗课程。不同专业,如美术教育、学前教育、非教育类的其他专业在对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要有所不同。只有做好非遗保护的课程建设才能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育化原则
教学文件包括教学管理文件、非遗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自编非遗教材、教案、范画、范画步骤图、步骤分解录像、步骤图片、教师作品、学生优秀作业、创作指导、创新创业指导、参考文献、题库、考核方法等。
非遗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在特定教学团队的带领下,将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与项目管理实施流程进行有效整合,通过项目实施而连接各个管理阶段。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活动作为一个完整项目同项目管理一样,是动态化、程序化、流程化的管理。课程建设项目规划、项目启动、项目实施、项目收尾、项目评估几个阶段紧密联系,一个阶段的完成或输出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且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与叠加,直到完成整个课程建设。
(三)统整化原则
BBC称,这虽然是一个大发现。但对于发现生命并没有决定性影响。研究人员认为,火星表面不适合生存已经是一个常识了。寻找生命应该把眼光投向地下。在那里可以躲过致命的辐射,压力和温度也更适合。但问题在于,我们离火星还太远,并不合适进行更仔细地探测。所以发现液态水,也就是仅此而已。但就像藏宝图,我们知道哪里有水,会给我们日后寻找生命指明方向。
三、非遗课程建设项目实践
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项目有特定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项目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独特性,课程项目必须在一定教学设施的保障下才能顺利实施。传统的非遗教学方式是师徒式手把手教学,这种方式保证了非遗技艺原汁原味的传承,但教学效率低,不适宜现代的大学艺术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美术课堂的教学设施越来越现代化,学习通、职教云等教学平台越来越成熟,特别是电脑多媒体运用,集声、光、电为一体,既保留手把手教学的优势又可以更加高效、快捷、全面地传授知识,更可以方便地保存、收集资料并加强相互交流。
(一)教学设施建设
高职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格健全、技能精湛的应用型人才。将独具地域特色的本地非遗项目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共同提升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非遗课程建设的完成不仅可以使参加非遗课题组的团队成员提高专业实践水平和教育能力,而且有益于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利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可以有效保证非遗课程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提高非遗保护传承的效果。
(二)师资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通过民间艺人口传身授,以艺人的个人经验为主,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一对多的班级授课模式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容易失去非遗传承的精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中国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也为非遗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与挑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极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使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角色也从主导者、讲授者转化为辅助者、引导者。
(三)课程建设
非遗课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蕴含着系统思想理念,着眼点不仅局限于教学过程或教学管理的某一点,也不是各项任务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特性、综合特性和绩优特性的联合体。非遗课程建设是把整个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情感认知,开拓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作为一个整体,并将整体再分为多个子目标(了解该非遗历史信息、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再将子目标进行细化分为多个子任务(某一特定技法、技巧等),层级分工明确,完成任务,并在实施过程不断监督管理,保障项目的整体进度,最后汇总形成终极成果。
(四)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课程建设必须注重对教师的培养。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加入非遗研究与传承工作中,这部分教师既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及教育研究与教学能力,还熟知当地民风、民俗,了解热爱当地民间艺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非遗课程建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教学档案建设
非遗课程建设项目有别于其他项目,本身具有独特的教育性规律,课程团队因项目成立而组成,因项目完成而解散,以非遗课程建设项目为管理对象,对课程建设整个过程实施动态化管理。根据课程建设的内在本质规律,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完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高职院校非遗课程建设内容包括该非遗课程所在学科的规划、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评价方式建设等。
哪有这样的,但范青青就这样。她在田铭不工作的时间约他,他想办法推辞,她都提前想好了对策,并且会帮他扫除一切障碍:他有衣服要洗,她洗;会朋友,她陪着。
从试验室和拌和站得到的配合比要通过铺筑试验段进行验证,才能运用到施工中。通过铺筑试验段,可以确定摊铺机的摊铺温度、摊铺速度、振级、压路机的碾压速度以及松铺系数等。在铺筑试验段的过程中,从摊铺机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和抽提试验,抽提后的矿料进行筛分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规范要求并能用于指导施工。同时从施工现场采集的数据,也可以用以指导试验室调整设计。
(六)课程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完备的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改变过去一张作品定成绩的考试机制,采用全程监控、分部打分记录、整体协调的方式,并鼓励探索网上考核方式。学生将作品发布在网上,集体评价,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要定期举办非遗作品展览,对外交流展示。
王老赏比周永明年长38岁,二人同村。周永明是一个绘画天才,画啥像啥,还会用火柴棍儿搭戏台、搭土地庙。拜师之后,王老赏眉飞色舞地描述李逵、张飞、孙悟空的舞台形象,尽管周永明当时没有亲眼见过这些戏剧人物的舞台形象,但是,他却能根据师傅的叙述,把人物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这让王老赏非常高兴。于是就形成了王老赏讲故事,周永明画人物,王老赏刻纸成型,师徒俩泼墨点染的默契配合,让蔚县剪纸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
(七)课程进程管理体系建设
非遗课程建设必须要有系统严格的进程管理,包括纸质文件与电子网络文件的管理。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对整个课程建设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
非遗资源进课堂对学生发展、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弘扬都具有深远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能使课程运行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流程化,能有效提高非遗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贺萍.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语言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王新,张弘.高职院校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职院校教育管理,2008(3):15-17.
[3]吴涛.国外教育技术领域项目管理管窥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8(5):66-69.
[4]陈池波,崔元峰,冯华.项目管理(管理学系列教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平.推进高职院校非遗教育培养民族文化精神[J].艺术教育,2004(11).
[6]明兰.论非遗的精神本质与视觉创新:对非遗与中国现代设计的再思考[J].艺海,2011(2).
[7]江波.浅谈中国民间美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启示[J].广西轻工业,2010(4).
[8]王小梅.基于项目管理的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0.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070-02
①本文系201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皖东民间绘画特色形成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8YJA760021);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凤画技艺大师工作室”(项目编号:XM-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晓玲(1974—),女,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民间美术。
◎编辑 赵瑞峰
标签:项目管理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非遗课程建设论文;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论文;